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

合集下载

鄂温克族概况

鄂温克族概况

鄂温克族概况鄂温克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区。

主要从事猎业、牧业和农业生产。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

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鄂温克族的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猎区以兽肉为主食,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吃驯鹿奶油。

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做炸果子、馅饼。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

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狍,做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为进山狩猎的鄂温克人使用。

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

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定居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一只驯鹿能驮上百斤,是猎民们在森林中游猎、搬迁、运送物资和乘骑所不可缺少的,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

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少数民族趣味问答题库

少数民族趣味问答题库

一.选择题1.彝族主要分布在哪三省? ( A )A云南、四川、贵州 B云南、西藏、甘肃 C四川、湖南、安徽2.彝族少女在满 ( B )岁时,会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思是"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己经样大成人.A12岁 B15岁 C18岁3.在彝的众多节日中,( B )是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

A插花节和火把节 B把节和彝年C火把节和都阳节 D插花节和都阳节4.东乡族少女玩的游戏踢毛牙是 ( A )A踢键子B踢球 C跳房子5.东乡族家中来了贵客,谁出去迎接( B )A小辈 B长辈 C甥青年6.东乡族的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 A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萨满教7.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 C )A吉林 B辽宁和内蒙古· C黑龙江和内蒙古8.鄂温克族居住的房子叫做 ( B )A蒙古包 B撮罗子 C楼房 "9.鄂温克族人民信奉的宗教是 ( C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萨满教10.哪些节日是塔塔尔族特有的? ( D )A泼水节 B端午节 C火把节 D撤班节11.族是从喀山、斜米列奇、斋桑迁来的,约有人口( B ).A4000人以下 B4000--500O人 C5000---6000人 D6000人以上12.( A ) 和( D ) 是塔塔尔族的民族精英雄.A木哈买提·阿布都卡德尔 B成吉思汗C库尔察克 D其他阿布都拉·托哈依13. 基诺族是在( A )被新申国正式认定为第56个少数民族的。

A1979年 B1978年 C1964年14. 基诺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 C )A尊重外婆的民族 B重爸爸的屁族 C尊重舅舅的民族15. 基诺族流传较广的两个传说是什么( B )A《夸父追日》《玛黑和玛扭》 B《女始祖尧白》《玛黑和玛姐》·C《女始祖尧白》《盘古开天地》16.侗族妇女最擅长的工艺是 ( B )A挑花 B刺绣 C彩绘 D雕刻17.侗戏是由原有的( C )发展起来的。

鄂温克族介绍

鄂温克族介绍
一、民族概述
地理分布
•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我 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 • 鄂温克,意思是 “住 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一、民族概述
生活方式
•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 放牧为生,其余从 事农耕。驯鹿曾经 是鄂温克人唯一的 交通工具,被誉为 “森林之舟”。
饲养驯鹿 交通工具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鄂温克族以乳、肉、 面为主食,每日三 餐均不能离开奶茶, 也常把奶茶加工成
二、日常生活
住所
• 他们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 所,“撮(cuō)罗子”是他 们的传统民居。高约3米, 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 建筑物,用松木杆和毡包搭 成的圆形窝棚。
二、日常生活
住所
• 牧区主要的 住房是“蒙 古包”,圆 形。
蒙古包
二、日常生活
礼貌好客
• 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他们常说:“远 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他们认为如 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 到礼遇。 • 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的手扒肉, 以及风干肉、奶茶 和独具风味的肉粥。
犴达罕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食用方法也与牧 区略有不同,其 中犴达罕、鹿、 狍子的肝、肾一 般都生食,其他 部分则要煮食。
狍子
二、日常生活
• 该民族很少食用 蔬菜,仅仅采集 一些野葱,做成 咸菜,作为小菜。
野葱
二、日常生活
服饰
• 服装主要为兽皮。衣
边、衣领等处都用布
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
镶边,穿用时束上腰 带。喜爱蓝、黑色的 衣服。
酸奶和奶制品。
奶茶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比如:黄油、奶渣、 奶干和奶皮子。最 常见的吃法是将奶 油涂在面包或点心 上食用。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一、概述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

明末清初,“索伦”也包括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后来,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离出来,“索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鄂温克族的称谓。

“通古斯”主要是指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这部分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饲养训鹿并以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南迁以前生活在西伯利亚产宝石之地,所以采挖宝石的突厥人称其为“雅库特”,意思是“生活在产宝石之地的人”。

后来,俄罗斯人也沿用“雅库特”一词,作为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称呼。

在本民族内部,自称“鄂温克”。

关于“鄂温克”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南坡的人们”和“(从山顶)下来的人们”。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

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公元前2000年,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事渔猎生产。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

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

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

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鄂温克族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传统节日鄂温克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有哪些比较具有民族色彩的呢?一个民族的独特色彩离不开他们的传统节日,一般节日里都会把他们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而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鄂温克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鄂温克族传统节日1.帕斯克节帕斯克节: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

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

时间是4月13日。

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

2.米阔鲁节米阔鲁节:“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

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

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

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

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

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

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

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

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饮食习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以“森林之舟”为交通工具、美丽而有着悠久历史的—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人口30505人(2000年)。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

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除此之外呢,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还是他们的饮食文化。

由于居住地域、生产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饮食习俗。

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

他们讲究喝奶茶,早餐和午餐都要喝奶茶,晚饭之后也要喝奶茶,有时也用炒面做面茶。

牧区鄂温克族的奶食较多,品种有酸奶、稀奶油、奶油、奶干(阿日奇)、熟奶皮(乌儒木)等。

酸奶由鲜奶发酵而成,有熟鲜奶和生鲜奶制的酸奶两种。

稀奶油,把鲜奶放在桶或盆中,待牛奶成为半凝体时,取其上面的奶精即是。

奶油则是对稀奶油进行机器分离或用热锅熬,使之进一步提纯而成。

“俄都木”,把酸奶放在锅中加热,把分离出的水倒出,继续加热后形成的有粘性的碎块即是“俄都木”。

把“俄都木”晾干便是“阿日奇”,食用方法是放入奶茶中浸泡,喝茶时食用。

熟奶皮是把鲜奶放在锅中熬开,并用勺子上扬多次,冷却之后,奶的精华便在表层凝固,把它取出晾干就成了熟奶皮。

奶酒的制作方法是,在大木桶里倒入鲜奶和取了奶精的奶,使之发酵,再将发酵的奶放入锅内加热,上面扣上木桶,热奶的蒸汽在桶的上壁遇冷后,成为液体顺导管流出即成奶酒。

黑龙江三小民族

黑龙江三小民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 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 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 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 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 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 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 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 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 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黑龙江三小民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为什么叫黑龙江三小民族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 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大部分 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同江市 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 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 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 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 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 族通古斯语支。 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 的民族。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 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 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山上的树枝,山上的落叶,原“枝”原味
创 意 如 何
将蜡烛融化 用来做冰, 原理简单操 作可不简单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量民族文化--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人口 26315 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余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织乱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域,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盛的原始丛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

资源丰富、河山秀美。

但因为自然条件不一样,各地域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打猎业。

因为他们打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一样,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建立后依据本民族人民的意向,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遵守着严格的礼仪。

不论何时何地,老人都遇到广泛的尊敬。

听到尊长呼喊时,一定立刻站起来答应。

吃饭时,一定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青人碰到尊长,一定见礼请安、敬烟等,假如是骑在立刻,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以为是家里的好事,一定热忱相待。

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屋,你出去相同不可以背走你的家。

假如不款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料你。

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因此,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甜美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血、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族介绍PPT

鄂温克族介绍PPT

六、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 鄂温克人。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 今天,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 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 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 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 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 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 人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 的满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 •
鄂温克族简介
一、人口及地理分布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 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 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5万人 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我国 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 古自治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 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1957 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 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26315人 (1994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 30505。现在(2011年)只有243人了。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的民族。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 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 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 温克猎人村。
三、信仰与标志
•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这正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密 密森林是他们的家乡 鄂温克族被誉为“森林之舟”,信奉萨 满教和喇嘛教,鹿善于奔跑而且柔顺、 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对它产生崇拜之 情,史书中对它有记载。蒙古萨满认为 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鄂温克族百 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为民族的标 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兴旺。 鲜卑人的墓葬中,常有马、牛、羊为殉 牲,唯不见有鹿为殉牲。联系到后来在 黑龙江沿岸、在大兴安岭山脉中发现的 岩画驯鹿图,联系到明清时期大兴安岭 的鄂伦春、鄂温克人被称为“使鹿部”, 史学家们认定:鲜卑郭洛是驯鹿。北方 的这座大山因栖息驯鹿即鲜卑郭洛而得 名大鲜卑山;北方这个古老的民族驯鹿 标志因居住在大鲜卑山而又自称为鲜卑 人。以祥瑞而名兽,以瑞兽而名山、名 腰带,又以山名族,转了好大一个弯子。 北方,则有鹿作为民族的标志。

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02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 艺术传统,以驯鹿为生的生活方 式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鄂温克族分布情况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黑龙 江省讷河市等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 广东等省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历史背景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可追溯至古代室韦、黑水 靺鞨等部落。
抹黑节
这是庆祝新年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庆祝。在这个 节日里,人们会互相涂抹锅底灰,以象征着驱邪避邪,迎 接新的一年。
独特的节日习俗
驯鹿节
这是一个庆祝驯鹿的节日,通常在每 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举行。在这个节 日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展示他们 的驯鹿技能,同时进行歌舞表演和品 尝驯鹿肉等特色美食。
创新性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对鄂温克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 性发展,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
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扩大文化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广鄂温克族民俗文化,
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结合旅游业发展
02
将鄂温克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
目,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大 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 季温暖。
自然资源
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 等资源丰富,为鄂温克族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鄂温克族传统生态观念及实践
尊重自然
鄂温克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应当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合理利用资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生 态观念和资源利用方式,如轮牧、禁猎等。
教育普及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鄂温克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鄂温克族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自称鄂温克,含义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关于鄂温克人的来源,流传着这样的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猎人进山打猎,突然被只母熊抓住,并被拖进了洞里,强迫他成婚。

猎人被迫无奈只好答应,与熊生活了几年,生下了一只小熊。

母熊每次出去捕猎都将洞门堵的严严实实的。

有一天,带小熊出去捕猎,却忘了关严洞口,猎人趁机逃出,跑到江边,上了木排向下游漂去。

母熊回来发现后,领着小熊奋力追,最后发现了漂游在江中的猎人,并向他呼喊劝他回来,而猎人不理睬。

最后母熊气得没有办法,将小熊撕成了两半,一半扔给了猎人,一半留在了身边。

留在身边的成了以后的熊,而扔给猎人的那一半成了鄂温克人。

今天鄂温克族的分布地区,并不是他们历史上的原居住地。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其后,主要分布于贝加尔湖周围和以东直至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

黑龙江上源从石勒喀河向东南伸展,直到精奇里江,即外兴安岭以南与黑龙江上游之间的广大地区,约占整个黑龙江以北的三分之一。

从历史记载上看,鄂温克族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与北魏黑龙江上中游的北室韦、唐代贝加尔湖东北的鞠部落有关。

室韦在东魏时开始向中原纳贡。

唐朝还专门设立了室韦都督府。

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探析

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探析

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探析作者:杨彬彬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源于鄂温克族人民对自然的敬仰和崇拜,在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装饰造型艺术,本文通过对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的来源以及造型表现形式的分析,来解读鄂温克族人民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TP391. 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144-01一、前言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市、新疆塔城等地区。

“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的自称,其意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历史上由于迁徙形成分散的居住地,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但他们都自称鄂温克,是统一的鄂温克族。

大自然是鄂温克人民艺术的源泉,鄂温克族的一切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鄂温克人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形成了以狩猎文化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草原文化特点。

鄂温克人通过对自然的崇敬与山川河流、动植物为依赖和托付的对象,使得造型艺术不断发展。

二、鄂温克族装饰图样造型艺术的自然崇拜早期的鄂温克人游牧在山林、河谷之间,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认知,人们对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充满着敬畏和崇拜,这也使得鄂温克族得以繁衍和生存发展。

对于自然界的事物来说,鄂温克人已经把来自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力量视为生命和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对自然界的现象:电闪雷鸣、森林大火、暴雨洪涝等极端恶劣天气产生敬畏,又希望通过祭拜形式,希望自然界可以保佑他们平安,进而在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恭敬地崇拜,避免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

他们与自然界的“故事”都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或写实或抽象,把对自然界的理解都使用简化的符号实际的运用到了生活当中,从而孕育了鄂温克装饰图样。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他们主要居住在森林和湖泊附近,以狩猎和捕鱼为主要生计。

在传统的鄂温克族社会中,男人们狩猎、捕鱼,女人们采集和加工食物。

这种分工和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合作和相互依赖,也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也是他们的重要特色。

鄂温克族人口较少,目前仅有约3万人能够说鄂温克语。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主流文化的渗透,鄂温克语正在逐渐失去使用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设立鄂温克民族语文学院,培养鄂温克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编写和出版鄂温克族的语言教材和字典,鼓励鄂温克族人使用和学习自己的语言;开展语言文化节日和活动,提高人们对鄂温克语言的认知和尊重。

这些努力有效促进了鄂温克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表现在他们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皮毛为主要材料,以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原始生活方式为背景,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与尊重。

鄂温克族的音乐和舞蹈以狩猎、捕鱼等日常生活为题材,歌颂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鄂温克族文化节和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保护不仅关乎鄂温克民族自身的利益,也是多样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和保护鄂温克文化对于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温克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升鄂温克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鄂温克族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少数民族概述中国古今文学鉴赏结课论文系部:建工系班级:土木工程—01 学号:80908328姓名:张强简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有人口26315人(1994年)。

根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语言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

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民间文学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鄂温克族——图腾、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生产活动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衣着仍保持着传统的鄂温克服饰,但生活中现代便装已很普遍;牧区的鄂温克人以乳、肉、面为主食。

好客的鄂温克人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

他们常说:“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

”他们认为如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到礼遇。

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手扒肉,以及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宗教信仰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

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

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

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自治旗成立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字。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第3节《大雁湖》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第3节《大雁湖》

课堂练习
手铃
合作探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大雁湖》的旋律创编歌词。(提醒学生旅游过的地方 印象深刻的或者我们自己家乡等好地方值得你赞美的。)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的歌曲《大雁湖》,同学们用了美妙动听的歌 声抒发了对大草原赞美之情,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编出更多更 好的歌词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 上 册
大雁湖
新知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怒族......
新知导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 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 也有分布。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 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 为生,其余从事农耕,少数从事狩猎。
作业布置
课后同学们多了解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做一个 有关于少数民族的手抄报在班级里进行展示。
找出歌曲中 的切分节奏
新知讲解
x x x 切分音的认识
(1) (2)(3) (4) 响指 蹲 起 响指
新知讲解
用“LU” 哼唱旋律
新知讲解
画一画旋律线
新知讲解
自己填词唱一 唱吧!
新知讲解
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短小,内涵 深刻,曲调委婉,感情真挚,朗朗上口。
新知讲解
这首歌曲中也用了 一个衬词,是什么? 衬词 “哦哈嗬” 体现了歌曲浓郁的 地方风格特点,表 达了人们对家乡的 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
地理环境
大雁湖在唐古拉山附近,那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 异鸟,大雁也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新知讲解

半农半猎区鄂温克族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杜坚栋

半农半猎区鄂温克族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杜坚栋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半农半猎区鄂温克族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杜坚栋(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从事半农半猎生产方式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五个鄂温克民族乡,该地区的鄂温克族早在清后期就开始尝试农业生产的作业方式,但直到现在他们的农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试图通过数据分析真实地呈现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关键词]鄂温克族;半农半猎区;经济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K28;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19-04鄂温克族是我国22个人口十万以下的较少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数为3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市。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以牧业为主;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主要驯鹿饲养。

本文所指的半农半猎区鄂温克族,主要是指呼伦贝尔市既从事农业又从事狩猎生产的鄂温克族聚居区,共五个鄂温克民族乡,从东到西依次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阿荣旗得利其尔鄂温克民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扎兰屯市萨玛街鄂温克民族乡。

本调研走访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民族乡,即得利其尔、查巴奇和音河。

一、调研地概况(一)得利其尔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位于阿荣旗东北部。

全乡面积340平方公里,属高山丘陵区,格尼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两岸草甸子宽阔平坦,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牧业生产。

得力其尔全乡总人口14305人,3727户,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现有鄂温克族57户,278人。

辖9个行政村,其中得利其尔村和马河猎民村为鄂温克民族村。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鄂温克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这种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保护民族权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建筑、传统技艺、民族舞蹈等多个方面。

鄂温克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保护和传承鄂温克语言,对于弘扬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非常重要。

鄂温克民族的服饰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族人民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装,服装上的图案和颜色往往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反映了鄂温克民族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对于保存和发展民族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非常重要。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对环境保护的体现,可以更好地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的也要积极推动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技艺和民族舞蹈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包括编织、刺绣、雕刻等多种手工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是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民族舞蹈则是传递鄂温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和民族舞蹈,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保护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激励民众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学界可以加强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提高民众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广大民众可以自觉传承和弘扬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或者学习相关知识,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作者:大勐龙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4期在中国,这是唯一被允许狩猎的特殊群落,也是惟一饲养驯鹿(俗称“四不象”)的民族——鄂温克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鄂温克”,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他们居住的房子很独特——那是一种被称为“仙人柱”的房子。

更多的时候,鄂温克人骑着高大威猛的驯鹿,常年穿行在深山密林中……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除了神秘幽雅,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无限的向往。

在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里,你一定会想起那些策马扬鞭、逐鹿天下的故事和岁月……游猎民族智慧结晶:“仙人柱”、“靠力宝”现有30000多人的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国民族。

早在公元前,他们的祖先就居住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交界地区——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以狩猎和驯鹿饲养为主要生产方式,16至17世纪中叶,其中一部分鄂温克猎民移居至贝加尔湖西北。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这部分猎民又迁到苔藓丰富而渺无人烟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鄂温克人穿兽皮、吃兽肉,同时为了适应游猎生活,还创造了一种非常简陋的住房——“仙人柱”(也称“撮罗子”)。

这种简易住房很有意思,具体结构是:在密林边,用30多根木杆,搭建成形同半张开雨伞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盖桦皮围子,冬天则覆盖狍皮围子。

搭建时,将围子覆盖在木架上,桦皮或狍皮围子长长地拖下来,像一个奇异的门帘。

门的方向比较讲究:必须是日出方向或向南的方向。

这种住房的特点是:保暖性差,但便于携带。

“仙人柱”有大有小,大的可供7、8人居住,小的可容纳4、5人。

在门的对面,是神“鲁玛”的位置,而中间是火位,火位就是生火煮饭的地方,“仙人柱”里的火焰长年不断,不但驱蚊灭虫,还可以取暖。

他们的居住也很讲究,在火位以北是男人居住,而火位以南则是女人居住,除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以到“鲁玛”的神位附近,其他成年妇女不得越过火位。

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上册2家乡美《演唱大雁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上册2家乡美《演唱大雁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上册2家乡美《演唱大雁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上册2家乡美《演唱大雁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鄂温克族歌曲《大雁湖》初步了解鄂温克族风土人情和风俗惯,并激发学生们表达对自己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创编等艺术实践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并能够运用葫芦丝进行演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聆听歌曲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使学生掌握切分节奏,以及对歌曲中出现的“哦哈嗬”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大雁湖(1)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中华民族地大物博,物产厚实,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几何个少数民族吗?师:(展示鄂温克族人民的图片提问)你们能猜出图片上描绘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小伙伴吗?师纠正:图片上描绘的是鄂温克族的小伙伴。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

大部分鄂温克族人以放牧为生,其余的人从事农耕。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2)欣赏图片感受鄂温克族风情。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鄂温克族小伙伴的脚步,走进那茫茫的大草原,去观赏一下那里的迷人景色吧!(一边放着《大雁湖》的伴奏音乐,一边点击课件讲授。

)师:看!这里就是鄂温克族小伙伴的家乡,景色美吗?美丽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洁白的毡房。

鄂温克族的小伙伴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且小伙伴们都身穿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和精致的配饰来欢迎我们了。

现在就让我们坐在洁白的毡房边,静静的聆听鄂温克族小伙伴们为我们献上的一首悠扬的歌曲《大雁湖》吧!(师板书课题《大雁湖》)2【讲授】大雁湖(1)初听歌曲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的聆听歌曲,想一想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再次聆听歌曲师: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再次仔细聆听歌曲,看看歌曲中都提到了哪些景和物?(3)第三次聆听歌曲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边聆听歌曲,边小声哼唱旋律。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

作者: 晓方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123-123页
主题词: 鄂温克族;鄂温克人;猎民;额尔古纳;自治旗;阿荣旗;达斡尔族;自洽;新娘;仙人柱
摘要: <正>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兄弟民族之一,共有一万三千余人。

主要分布在我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据调查鄂温克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以前。

他们世代过着游猎生活,终年狩猎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

约在十八世纪中叶,一部分鄂温克人从雅鲁河一带迁到今鄂温克自治旗境内以后,便由狩猎业转向畜牧业生产,成为鄂温克牧民;很少一部分迁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一带,有的转向农业,成为鄂温克农民;从勒拿河迁至额尔古纳旗的猎民,至今仍从事狩猎生产,他们是鄂温克猎民。

清朝雍正年间,鄂温克族编入八旗,有的被派遣到爱辉、嫩江、齐齐哈尔、呼伦贝尔、新疆伊犁一带守卫边疆。

在反对帝俄侵华战争中,鄂温克族作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方向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26315人(1994年)。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875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民族部落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人;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人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也有分布。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中国鄂温克族人口为30,875人(2010年人口普查)。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少数从事狩猎业。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