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概念题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概念题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京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其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2.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华农2011年研;上财2010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答: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
主要内容包括: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保障的只能是私有资本的利益,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上外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中传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北京师大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一、概念题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传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人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通过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它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中山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南昌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浙大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暨南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两级传播理论(西南大学2018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两级传播”模式(北大2010年研)、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两级传播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
★★★第一章★★★第1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3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
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七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要点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要点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概念题1.符号与话语(中科大2019年研)答:符号是指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①代表事物的形式;②被符号指涉的对象;③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话语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社会中占据一定社会文化地位的一个或一群特定的人(说或写的主体),为特定的目的,就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问题,采取特定的形式手段和策略而向特定的对象,说或写出的语言。
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总是包含着形成产生和扩散的历史过程、相关的认知过程、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环绕着它的一系列社会力量及其相互争斗与勾结。
2.编码与解码(暨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编码与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
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3.符号意义的三种类型(北邮2019年研)答:符号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有三种分类:①从诗学和语义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前者指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从逻辑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前者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概念题1.人际传播(北工商2019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汕头大学2018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4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研)答: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人际传播的特点有: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自我互动”理论(兰州大学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人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3.内省式思考(北京师大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5年研)答: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它并不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一、概念题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传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人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通过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它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中山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南昌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浙大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暨南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两级传播理论(西南大学2018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两级传播”模式(北大2010年研)、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两级传播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免费下载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九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依存症”、媒介技术的“4C”趋势、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把关人”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媒介技术(见表8-1)★★★★★表8-1 媒介技术考点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见表8-2)表8-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见表8-3)表8-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考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电视人”(见表8-4)表8-4 “电视人”2.“容器人”(见表8-5)表8-5 “容器人”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存在阶层或收入差别的不同群体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4.“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见表8-6)表8-6 “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5.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1)当代新媒介技术(见表8-7)表8-7 当代新媒介技术(2)“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从而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与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本章的重点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内容分析法。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见表15-1)★★表15-1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考点二:抽样调查法★★★1.抽样方法(见表15-2)表15-2 抽样方法2.问卷设计(见表15-3)表15-3 问卷设计考点三:内容分析法(见表15-4)★★★表15-4 内容分析法考点四:控制实验法(见表15-5)★★表15-5 控制实验法15.2 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传播学研究中的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概念题
1.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中科大2019年研)
答: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的抽样方式。
其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其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系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
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2.多级抽样(中央民大2018年研)
答: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多阶抽样、套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抽样调查方法。
例如,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复杂的、大规模的市场调查中,调查单位一般不是一次性直接抽取到的,而是采用两阶段或多阶段抽取的办法,即先抽取大的单元,在大单元中再选取小单元,再在小单元中选取更小的单元,这种抽样方式称为多级抽样。
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
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3.抽样调查(北工商2019年研)
答: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4.滚雪球抽样(中传2016年研;北大2011年研)
答:滚雪球抽样是一种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抽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目标未知或特定群体成员难以找到的社会研究。
其方法是,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
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形成一种滚雪球的效果。
这一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
滚雪球抽样的优点是便于样本量的控制,易于控制抽样成本;不足是由于采用人际介绍等方式,样本(被访者)之间可能十分相似,因而无法很好地代表整个总体。
5.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
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
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
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6.文化指标(北工商2019年研)
答:文化指标是指传媒体系制作过程分析、传媒讯息系统分析及涵化分析。
文化指标是一套标示变迁和符号环境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
格伯纳在涵化分析理论中,提出文化指标是对电视节目的安排和由收视培育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念所进行的周期性分析。
二、简答题
1.简述滚雪球抽样法并举例分析。
(浙传2018年研)
答:(1)滚雪球抽样法
滚雪球抽样方法是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是指先随机选择一些目标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调查,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符合研究目标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
这类调查方法主要用于调查十分稀有的人群的特征,可以大大增加接触调查群体的可能性,经费相对较低,可行性较强。
这一抽样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如下:
①优点
滚雪球抽样的样本里,个体具有某些相同性质,因此当研究对象是某些特定人群且总体规模不大时,比起概率抽样,滚雪球抽样能够高效率地找到所需要的样本规模。
如果是通过私人介绍而结识研究对象,可以使研究对象的戒备心降低,所以研究者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小。
②缺点
a.如果被调查对象的总体规模很大,那么滚雪球抽样的代表性就很低。
b.如果调查对象总体不大,使用几次后就会出现调查对象饱和的问题,即后来访问的人再介绍的都是已经访问过的人,最后仍有许多个体无法找到。
此外,还有些个体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
而这两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因而可能产生偏误,不能保证代表性。
c.调查的对象局限于想法、属性相近的一群人,会造成代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因为通过彼此引荐,往往会找出一群看法相似的人,这群人往往只是研究者想要研究的次团体中的一个小圈子而已,而且这些人受访的动机,往往来自人情压力,这些都可能是造成选择性偏误的原因。
(2)举例分析
滚雪球抽样法常常被用于少数群体的研究,例如同性恋者、无家可归者及非法移民等。
例如,如果要对北京地区热衷旅游的老人进行研究,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通过一般的抽样调查很难找到,采取滚雪球抽样能够帮助研究者更高效地接触到他们。
先通过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介绍,结识一些居住在北京的老年旅行爱好者,对他们进行访谈研究,再通过他们找到其他经常一起出门旅行的老年“驴友”,以此类推,获得更多访谈对象。
再如,当研究外国驻华记者的活动时,由于这些记者经常参加同样的记者招待会,对中国某些问题的看法一致,跟中国机构打交道时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研究者认为他们之间彼此熟悉。
那么在采访了一个外国驻华记者之后,就可以请求他再介绍一些外国驻华记者,然后继续采访这些被介绍的记者。
2.概率抽样的方法和特征。
(重庆大学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请简述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简述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清华大学2019
年研)
(2)请介绍传播量化研究方法中的主要抽样方法,并分别说明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同济大学2018年研)
答: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是指在调查总体样本中的每个单位都具有同等可能被抽中的机会。
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和随机原则为依据来抽取样本,是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事先已知的非零概率被抽中的抽样。
(1)概率抽样的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②等距抽样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
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应用普遍。
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
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号,然后决定一个间隔,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③分层抽样
定量调查中的分层抽样是一种卓越的概率抽样方式,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简单随机
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
分层抽样的具体程序是:把总体各单位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完全的组(如男性和女性),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样本相互独立。
④多级抽样
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
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
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⑤系统抽样
使用系统抽样方法时,调研人员通常会按照某一方式把总体中的个体进行排列。
如果电话簿被用作抽样框架,其中的个体就会被按照首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在使用系统抽样时,如果抽样框架被设计成循环结构,那么其样本的代表性就会降低。
(2)概率抽样的特征
①概率抽样是以随机原则为基础的;
②概率抽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随机化程序来实现;
③概率抽样的抽样误差是可计算和可控制的。
总而言之,概率抽样是以概率论的大数定律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的,事先无法预料其结果,但随机现象并不是绝对无规律的,大量的重复的随机现象就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上抛一枚硬币,数字面可能朝上,也可能朝下,但如果千百次抛掷它,就会发现朝上和朝下的次数几乎相等,而且抛掷次数越多,朝上和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