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共同点和区别及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 创造自行增值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 价值增加新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增大。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 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 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 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 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的价值
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对 象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要素。 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 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教育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随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维持身体所必 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Βιβλιοθήκη 3、资本是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
G—W—G+∆G1—W—G+∆G1+∆G2—W— …G+∆G1…+ ∆Gn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价值不断地变换着它 的形态(货币形态和商品形态)并且不断地增大。 资本总公式: G—W—G’
二、总公式的矛盾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行的是等价交换,对立双方,也就是 交换的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所以就交换价值来看, 交换价值并没有改变。那么资本总公式中的剩余价值∆G从何 而来?
二、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选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
这两种循环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
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
这两个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这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不同:形式,内容,目的形式:同样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内容: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两极具有同样的经济形式。
二者都是商品,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
但它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如谷物和衣服。
在这里,产品交换,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是运动的内容。
目的: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
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
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体现的 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 生产资料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劳动力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原材料
机器设备 厂房
资本 不变资本 原有价值转移, 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 的生产过 程
例题
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劳动力价值 3元 6小时 生产资料 布2米 10元 12元 15元 辅料1套 2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动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6小时,创造新价值3元
价值 15元
2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例题
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价值 3元 12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20元 24元 辅料2套 4元
27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动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24元,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工作日(8小时)
0
2
4
8
浅谈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共同点和区别及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浅谈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共同点和区别及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邓莹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的共同点和区别1、共同点“两种循环都分成连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
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要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卖着和买者互相对立。
这两种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再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契约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流通形式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W-G-W,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G-W-G。
第二,W-G-W 和G-W-G这两个循环具有相反地次序:“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第三,作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在前一场合是商品,在后一场合适货币。
”第四,在整个过程中的中介不同:“在前一形式适货币,在后一形式则是商品。
”第五,货币最后的结果不同:“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
于是,货币就最终花掉了。
”“在G-W-G这个相反地形式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作为卖着收入货币。
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表现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这里G′=G+ m ,m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那么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会发生价值增殖吗?交易的双方在交换过程成获得到更多的好处吗?由于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所以只能是价值相同的商品相交换,否则这个交换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在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投入流通的价值,也就是在流通过程中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即使偶然出现非等价物交换,但最终结果都一样即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ppt课件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经过两次交换后 资本价值发生了增值,这与价值规律要求的 等价交换原则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本章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价值 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 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 方法、工资的本质及形式
.
1
故事一则
兄弟两人从父亲那里分别得到了10万元的 遗产。老大用这10万元购置了一整套家具, 不久就把钱花完了;老二则用这10万元租了 一个店面,从温州批发了一批皮鞋进行经营, 不久,10万变成了20万、40万······
.
7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 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劳动者在法律上要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8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 产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
5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1)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 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不等价交换中,一方 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 值增值。
(2)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 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 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 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
本章主要内容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平均利润下降趋势的规律
利润率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p'=m/(c+v)=m/C p'与m'的关系 ➢ 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
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过程),实质是剩余价 值生产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结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价值,体现资本所有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二重性示意图
预
c+v+m=1.2万
Pm …A…P …… W ′—G ′• G
① c+v=1万
② c+v=1万
③ c+v=1万
结论: ①m和v都是工人创造的,工人养活了自己和资本家。 ②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剥夺剥夺者”合情合
理 ③简单再生产不断生产出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概念:生产规模扩大,m 部分当作收入使用,部分用于 积累。 公式:设:m ′=100% , 积累率=50%,c:v=8:2, 技术不变,
值 ✓ 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特殊性见P65。还有一个最低限度、包含历史 和道德因素、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劳动过程(手段):资本家消费劳动力过程,生产使
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特点见p66。 ✓ 价值增殖过程(目的):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具有特殊性。劳 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由劳动者维持他本 人及其家庭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因此, 劳动力的价值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021/10/10
9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下列主要因素 决定。
2021/10/10
6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货币转化为资 本)的条件。
(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 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 本价值增值的要求。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条 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 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 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 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2021/10/10
25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
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
劳动时间、以绝对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多,剩
余价值就越大,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受到工作日的限制。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
高界限:一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
取决于社会的或道德的界限。
2021/10/10
26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来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
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 劳动力的价值;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 是要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就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劳动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导论及第一章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因素:生产力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a、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5、简述经济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性质: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类型:a、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03第三章 货币资本
第三章货币资本一、货币与货币资本(一)货币转化为资本当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至劳动力也成为商品时,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社会经济形态也转型为资本主义。
这时,任何人手中的货币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量,都可以被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费用低于该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因此,在生产结束、商品出售后,生产者会得到一个剩余价值或利润,他的资本会因此而增值。
所谓资本就是通过自我运动不断增值的价值。
因为价值的独立形式是货币,所以,货币就成为资本的一般形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有如下区别。
1. 性质不同。
货币是价值的独立形式或者结晶,被主体作为一种手段使用;资本是在自我运动中不断增值的价值,是有自身目的的主体。
2. 职能不同。
货币的职能只是与商品流通有关,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价值计量工具、交易工具、价值贮藏工具;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 运动方式不同。
货币的运动方式是:商品1——货币——商品2。
货币首先在商品1生产者的交易对方手中,通过“商品1——货币”这一交易,货币从货币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商品1的生产者手中,商品所有者也就转化为货币所有者。
随后,商品1的生产者,即新的货币所有者,又用货币购买商品2,货币又转移到另一商品生产者手中。
在上数两次交易中,发生了货币在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
货币不断地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转移,以媒介商品流通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在这里,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环节。
整个运动的目的是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消费。
货币一旦作为货币支付出去,就不再流回,该货币代表的价值也随着他对所购商品的消费而消失。
资本的运动方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其中“货币*”代表已经增值的货币。
其中也包括两次商品交换和三个当事人。
但是,运动的起点是货币所有者及其手中的货币,终点是同一货币所有者及其手中更大量的货币。
整个运动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货币,是增大货币所代表的价值。
知识点详解第二章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二章剩余价值论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相。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方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
黑龙江农村信用社指导: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1)两种流通形式在形式上的区别: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2)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
(3)两种流通形式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加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实现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
根据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
这种商品就是
。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 脑力总和。现实的劳动力还包括着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 件下从事劳动所需要的必要技能。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 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 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
•
一般货币: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 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货币仅仅 是交换的媒介。 •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货币——商品— —货币)表示的是价值从货币形态出发,以商品 为媒介再向货币形态的回归, 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归宿。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在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中,商品 生产者的目的或动机是获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 在G—W—G (货币——商品——货币)货币所 有者的目的或动机只能是价值的增殖。因此,后 一公式应写成 :G—W—G+ΔG 或: G—W—G’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 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 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 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 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 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 —让人家来鞣。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劳动力,在生 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 这样,就说明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劳 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 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 关系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 本家,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 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工人,处于被支 配地位。
2021年初级经济师《经济法基础》:货币转化为资本
2021年初级经济师《经济法基础》:货币转化为资本
2021初级经济师《经济法基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 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3.1 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总公式运动过程一定量的货币更多量的货币资本总公式为:G—W—G’G′=G+⊿G(剩余价值)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比较(1)二者的流通形式不同:货币是W-G-W,为买而卖;而资本是G-W-G′,为卖而买。
(2)二者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W-G-W的本质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而G-W-G′的内容和实质则是全部为了使价值发生增殖,取得更多的货币。
(3)二者流通的趋势不同:W-G-W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目的达到后,商品生产者就退出流通,进入消费;而G-W-G′是为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是没有止境的。
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资本首先是一种价值属性。
(2)这种价值属性具有增殖性。
(3)这种价值的增殖被冠以“剩余价值”,说明资本范畴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价值决定规律资本总公式价值规律G—W—G’等价交换规律(一)矛盾解决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②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2、离开流通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3、也不可能是G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必然在W上。
而且只可能在W的使用价值上,即对其使用价值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是比其价值更多的价值(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自己支配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可能。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丧失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必然。
2、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了保证劳动力的延续,劳动者赡养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的耗费就是劳动3.2 剩余价值的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1、概念: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使用价值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ppt课件
14
(三)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指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15
2.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 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量,资本家购 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由于 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因此, 资本家不仅要求工人在一定劳动的必要劳 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 求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在剩余劳动时 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5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1)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 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不等价交换中,一方 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 值增值。
(2)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 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 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 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了。
第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既在流通 中又不在流通中进行的,是在流通领域和生产 领域中完成的。
18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 2、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 在的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 价值量 。
1.资本总公式:G—W—G’。 2.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 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时,它才转化为资本。 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经过两次交换后 资本价值发生了增值,这与价值规律要求的 等价交换原则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松下电器
通用电气 戴姆勒奔驰
日本
美国 德国
电子电气
电子电气 汽车
61384.5
60823.0 59102.0
世界五百强前十名(2007年度)
排名 1 公司标志 中文常用 名称 沃尔玛 埃克森美孚 皇家壳牌石油 英国石油 通用汽车 丰田汽车 雪佛龙 戴姆勒克莱斯勒 康菲 总部所在地 美国 美国 英国/荷兰 英国 美国 日本 美国 德国 美国 主要业务 一般商品零售 炼油 炼油 炼油 汽车 汽车 炼油 汽车 炼油 营业收入 百万美元 351,139.0
484489.0 452926.0 446950.0 386463.0 375214.0 352338.0 259141.8
30918.0 41060.0 15699.0 25700.0 9452.9 16317.0 5678.1
荷兰 美国 美国 英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8
9
10
12
雪佛龙(CHEVRON)
375214.0 352338.0 259141.8 117514.4 109039.6 89648.2 87543.7 84802.7 80732.1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 条件 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一无所有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价值 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 例子:一个劳动力8小时生产一件产品,1小时形成价值1元,工作日 为8小时。(为生产一件产品,购买生产资料需10元,购买劳动力需4 元)
2420
复习要点马原
1.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五种职能及现实应用。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商品既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但商品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即交换价值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
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了具有普通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
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价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商品的标价.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纪念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共同点和区别及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邓莹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的共同点和区别
1、共同点
“两种循环都分成连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
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要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卖着和买者互相对立。
这两种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再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契约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第一,流通形式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W-G-W,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G-W-G。
第二,W-G-W 和G-W-G这两个循环具有相反地次序:“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
第三,作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在前一场合是商品,在后一
场合适货币。
”
第四,在整个过程中的中介不同:“在前一形式适货币,在后一形式则是商品。
”
第五,货币最后的结果不同:“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
于是,货币就最终花掉了。
”“在G-W-G这个相反地形式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作为卖着收入货币。
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
”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表现
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这里G′=G+ m ,m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那么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会发生价值增殖吗?交易的双方在交换过程成获得到更多的好处吗?由于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所以只能是价值相同的商品相交换,否则这个交换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在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投入流通的价值,也就是在流通过程中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即使偶然出现非等价物交换,但最终结果都一样即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最后得出结论: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如果剩余价值不在流通或商品交换中产生,那么剩余价值又怎么产生的呢?劳动者生产商品的整个过程,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创造自行增殖的价
值。
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增添新价值,从而使商品总价值量增大。
也就是说商品的增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但又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就体现在这里。
“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这个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或所支付的商品的价格,而它如果停滞在自己原来的形式上,它就凝固为价值量不变的化石了。
同样,在流通的第二个行为即商品的再度出卖上,也不可能发生这种变化,因为这一行为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再转化为货币形式。
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中,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
因此,这种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消费中产生的。
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劳动力。
”劳动力,就是一个人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使价值的创造。
2、货币所有者怎么才能在市场上找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呢?
前提条件: 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
劳动力只是而且别它自己
的占有者当做商品出售;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商品当做商品出售,自己能够支配它,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劳动力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之处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但二者在法律上是地位平等的人。
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
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其意义是:“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
3、劳动力的价值如何确定?
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
首先,就是要能够维持劳动力占有者个人本身的再生产或维持。
活劳动力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明天他能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劳动。
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
其次,劳动力所有者是会死的,为了保证他能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那么作为劳动力的卖者就必须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
这样,因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就能的到新的劳动力来补充。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最后,为了使劳动力成为发达和专业的劳动力,那么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
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劳动力占有者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劳动力作为商品本身就具有价值,再加上满足了上面提到的各种条件,它就能在市场中交易,当劳动力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后,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是通过商品流通,最后才能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
也就是“剩余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只有当劳动力作为商品之后,才能解释这一问题,才能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