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试行)》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
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
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
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词性对品。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
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
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2022年第29期总第852期焦作诗词曲联学会是经焦作市文联批准,隶属于焦作作家协会的群团组织。
自2013年成立以来,创作数万首诗词曲联,其公众号《诗词家风采》以登载个人或团体作品为主,不定期刊出。
其会刊《焦作诗词家》每月一期,以同题作品为主,其群周刊每星期一期,深受读者欢迎。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第一章解读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联律通则》对这六项基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
这是一副三句联。
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所谓“品”,就是类。
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
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
《联律通则》的解读和探讨
《联律通则》的解读和探讨
《联律通则》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著名大师孔子所创立的一套道德准则,在被
完善后正式命名为《联律通则》。
它把孔子的智慧思想融入画面形式,它有两个维度:关系和周围的环境。
首先,《联律通则》从关系角度出发,可以将它拆解为自我关爱、亲人之情、
朋友友情和社会义务。
首先,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深爱自己。
自我爱的方式不仅包括全身健康,还包括心灵和思想上的健康。
其次,在家庭关系中,要体现“仁”的准则,即尊重父母、仁慈地爱子女,同时实行进步、平等、平和的价值观。
再次,在友谊中要体现慈悲、支持他人、避免言行卑鄙,尽量不伤害他人;最后,在社会义务上,《联律通则》要求每个人都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履行自己的义务。
另外,《联律通则》的另一大重点放在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上,旨在促进一个和
谐的社会环境。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每天结交一些新朋友,不断学习新知识;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语言及习惯,谨慎对待任何事物,不要轻易添乱;此外,在生活中尊重令人敬佩的人物,并且努力让自己完美无瑕。
例如,孔子说过,“过则可以改,不过则可以守。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积极去变革,而不是滞留野蛮状态。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联律通则》深刻反映了孔子智慧思想所要求恪守的道
德准则。
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个人周围的环境,都要求我们时刻守恒善行,最终追求心灵上的和谐和幸福。
它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是人们更加优雅的生活准则。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展开全文(五)平仄对立对联是我国传统的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韵律性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格律要素。
所谓“平仄和谐”,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要平仄交替。
“相反”、“交替”,构“和谐”,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对联内在魅力的所在。
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
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
要把对联做好,就必须懂得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里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
在我国古代,为了追求诗文朗诵美感,达到声韵搭配和谐的效果,前人将每个字的发音进行归纳,总结出阴平声、阳平声、上(读“赏”)声、去声、人声,根据他们的读音特点,将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将上去人三声统称为“仄声”,这样汉字的基本读音就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一般平声字读音都舒缓悠扬,仄声字读音都硬朗明快,这样平仄搭配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就抑扬顿挫、高低超伏,有了音乐美感。
这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文利于朗读的原因所在。
(1)关于平仄声,怎样来识别?这里先插入讲解一段平仄声的识别方法,之后,再来讲解“平仄对立”。
前面讲过,平声和仄声,是古人把所有汉字标注声调后划分的两大类。
大体上,绝大多数平声字,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发音中的一声、二声字;大多数仄声字,就是三声、四声字。
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如:黑、向、国、石这些字,现代读音是平声,可古音是仄声字中的人声字。
古今音读音不同的字,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古代的人声字,有人统计,人声字有一千多个,但常用的只有两百多个。
有志于古声创作对联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或网络检索,了解这些字,并通过反复练习的办法熟记下来。
第二讲:解读联律通则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
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
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
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
二、上下联字数相等。
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
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
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1: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例2: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联律通则》解读(四)
《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叶子彤词性对从宽范围(第三章)部分纵观《联律通则》,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规定了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章更深入一步,从修辞学的本源上确立了对偶辞格在对联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规定在与对偶辞格发生矛盾时,语法学所归纳的“基本规则”必须放宽,但语法学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只用模糊的“放宽”二字很可能会造成“基本规则”的混乱,如何把握“放宽”的尺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于是《联律通则》第三章便从语法学角度更为详细、具体地阐述了“词性对从宽范围”。
与此同时,谐巧类对句往往会因为追求技巧而降低词性对偶以及平仄声律等形式上的要求,《联律通则》也对此作出从宽的规定。
(一)、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鉴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对偶规则与传统修辞对格之间的差异很微妙和复杂,所以,《联律通则》只能以归纳的方法,列举主要的“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这个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是指主要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语。
如:“大”、“高”、“美丽”、“精明”、“可爱”、“冰凉”等。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
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可以与宾语构成动宾词组。
据此,动词亦可分为两类,一是能带宾语的称为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涉及动作者以外的事物,如“吃”、“穿”、“读”、“写”等。
《联律通则》综论——刘太品
《联律通则》综论——刘太品很高兴来到古都南京,与江苏省教育学院以及省楹联学会的各位老师同仁,一道交流学习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的心得体会。
上午叶子彤先生已经逐条对“通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相信大家会从文字条文的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对《联律通则》的理解。
若仅仅出于一般性对联写作的需要,了解了对通则条文的逐一解读也就足够了,但若要从提高对联理论水平和培训通则宣讲教师的需要来说,还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联律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所举办的是第四届《联律通则》高级研讨班,若只进行条文的解读,那只能称为“普及宣讲班”了,我们的常治国先生、叶子彤先生都多次谈到过,通则的第一章只是个初级境界,第二、三章则是个中级境界,只有把三章融会贯通并做到收放自如了,才能称为上乘境界。
当然,修到上乘境界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尚未完全达到初阶的人来说,可能一时还无法理解并接受上乘的道理,就如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江苏省联界的精英和骨干,担负着“创作上要出精品,普及上要去宣讲”的重任,所以不要嫌理论的东西枯燥无味甚至荒诞可笑,希望大家都成为勤奋践行的“上士”。
按照本届研讨班的安排,今天下午的时间,我将跳出具体的条文,从宏观上阐述一下通则制订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同时结合具体的鉴赏和评审工作,对联律中最根本的对偶和声律的相关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以期大家对什么是联律,以及为何以用现行通则的语言来阐述联律,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从而达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联律通则》的目的。
想要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了解这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了解这一事物的上下左右,了解这一事物宏观的结构和微观的细节。
我们对于联律的学习也应该用这种科学和实证的方法。
关于联律问题的历史背景,不外乎对联文体的发展史、对联语体风格的演化史和对联理论的研究史这两三条主线,只有了解了这些发展史,才会知道所谓“联律”并不是先验地存在着的,也不是一开始就定了型的,它有自己的发展演化的过程,我们今天正是在这种过程之上,开始我们总结归纳联律的工作。
联律通则解读PPT课件
❖第二条 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 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 统的对仗种类。
解读: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 词和虚词。
❖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代词。
❖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 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 解读: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 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 成的, 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 构对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 结构对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 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 动补结构对动补结 构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
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 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 考虑的问题。
❖
垂帘心在万山中。
❖ 1、 名词对名词 :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 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
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 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 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 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 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
❖ 联曰: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 作双飞。 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
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 再请看下联:
❖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联律通则解读(终审稿)
联律通则解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如何正确理解联律通则?
如何正确理解联律通则?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对联可说与你我他千家万户都有关系,有人撰,有人写,有人赏,大家贴,不管属何人,都得懂联律通则,守联律通则,否则连贴都会闹笑话,会贴反上下联,更不用谈撰和赏了。
因对联是中华传统文体,历千百年发展,自有其约定俗成不可不遵之规。
这些规定就总结在中国楹联协会颁布的联律通则里,不长就两页纸,但理解居然大不同,争论亦不少,网上居然有专讲联律的专业户连对联尾字上仄下平都反对。
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对通则背后的道理不了解,因通则只是条条框框的规则罗列,没篇幅讲理。
但不讲理就易致误解,下面就讲讲最近碰到的两个误解,就能深刻体会到了解通则背后的原理的重要性。
联律通则最重要的两章十条第一个常见误会是开口闭口在网上教训别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听我的!太简单了!So easy!先摘录联律通则第四条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二字而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平仄是为了朗诵甚至吟唱之需要,因格律诗习惯了马蹄韵,因而对联沿用了二字而节,即所谓二四六分明。
但对联形式与格律诗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很自由,好比散文,与格律诗的朗诵也是不同的,不用押韵就是力证,因此对联的朗诵应像现在表演朗诵一样按意节,目前联律通则是两者并用,但也明确规定像不能分断的三字或以上的词不要分开去讲平仄,把对押点放在该词最后一字上,尽管通则中对两条用的是也可连接,但一个明确规定显然表明了选择,不要把三字以上词拆分,不能二字而节,注意均字是命令语气,我觉得通则错了一个标点符号,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处是句号,同时有异有同明显是指同异并存,可二字而节处二字而节,而三字以上连贯词以词尾为节。
相信下一版即第三版通则会更明确此点。
关于第一个常见误会摘上我前些时贴的一幅对联你可以细品之,看是不是会有不同的认识?你能读出上下联中隐含的逗号吗?你会怎么朗诵它?灯煽熄火煽燃灯煽熄,灯熄火不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水沸滚浆沸澎,浆澎水难澎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上联是我老师大几年前全国征联出的,下联是我应征被评为第一名的答联。
联律通则六条规则
联律通则六条规则
一、信息披露
我国律师报销要求注意信息披露。
律师应当在报销中尽量做到详尽、明确、真实,如实申报劳动报销。
报销应与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后报销。
二、报销符合法律
律师报销时,应当符合当地法律、行政法规、职业准则和法律职业操守,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职业准则,不得以自己提供服务为由。
三、报销不得超出支付金额
律师报销金额不应超出支付的金额,不得随意调整报销金额,不得采用其他方式向当事人收取“私报销”,不得挤占支付的金额,不得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投机取巧。
四、报销和津贴
律师应当根据事情的费用情况,适当给予当事人报销和津贴。
当事人应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报销和津贴,并按规定交纳所需费用,不准挪用、挪拨。
五、应当公正坚定
律师报销不得因偏好扶助某一党派、某一团体、某一家族或某一个人而投机取巧、宣扬政治权力,不得因同事关系避重就轻,不得因口舌之言或行为而歪曲报销原则。
六、及时全额报销
律师应及时、全额报销,并以正当手段保障报销资金的安全,不得以职责制度、加班支出等为由隐瞒、藏匿当事人报销,不得滥用报销资金。
联律
《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所确定的“联教交流年”。
前不久,中国楹联学会在江苏太仓专门召开了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联教交流年进行了动员,在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拟定了措施,提出了“学习楹联,从我做起;学习楹联,从大家做起;学习楹联,从现在做起”的行动口号。
今天,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全国楹联界先进标兵的运城市楹联学会,及时召开了运城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动员及培训大会,充分反映出运城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涨热情。
在此,我受孟繁锦会长的委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活跃在楹联教育一线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楹联”泛指“对联”。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楹联艺术创作的对仗、协调的基本规律。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典型性。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具体而言,那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这就是《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所表述的联律构成的六项要素。
我们今天就楹联基本知识方面的交流,就以此为主线,其中穿插一些关于传统对格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的第一个要素。
专家解读_联律通则__联律通则_第一章讲稿
对联·对联教材专家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第一章讲稿●叶子彤(接上期)(三)结构对应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静香。
此联题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青葱”,翠绿色。
松为百木之长,在“岁寒三友”之中名列首位,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誉。
由于它经冬犹绿,吟风振雪,给人以高洁坚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爱。
上联正是借松而励志。
“霏”,飘洒,飞扬。
“清静”,安静,不嘈杂,借指心性纯正恬静。
菊花是起源于我国的名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咏赞,用以颂赞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态、高洁的情操。
下联也是借菊而抒怀。
联语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幽雅的松菊图:松柏挺立,葱茏映目;菊花似锦,馨香四溢。
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香”还暗寓书香,极有情韵。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其中,“庭松”、“盆菊”均为偏正结构,而“青葱”、“清静”则均为并列结构。
又如,清郑燮(板桥)题月观亭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此联为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题写。
月作为“三光”之一,自古以来被文人雅士歌咏颇多,借月抒怀之作数不胜数。
以“月”为名的景观也遍及各地。
上联用“月来”切“月观”之亭名,谓地上月光如水。
以水形容月光尤显亲切自然,苏轼《次韵孔毅父》诗有“可怜明月如泼水”之句。
“云起”,云朵涌动。
下联言空中云状似山。
云从来就是飘忽不定,或聚或散,形态各异,将云团比做峰峦,更是活灵活现。
写对联必备知识
指出对句按照语意节奏,断读的节奏不一样。举例:
1、月上 芸窗 惊 好梦【出句】
风来 室内 怎能安 【对句】
“好梦”和“怎能”不宜拆分。出对句的断句不一致。而且词性、结构也失对。
2、历秋冬剩花几许 【出句】
化雪冰消香万山 【对句】
①如果按照“诗律”来断句,即按照前四后三的断句:
历秋冬剩花几许【出句】
平仄仄平平平平
对句第六字“枝”与出句“痕”都是平声字,平仄相同而非相反。
可见,律联的失替和失对,都是因为没有遵守“2、4、6分明”造成的。
同样,判断上下联是否平仄失对,也要用古音和今音去检查。如果古音今音其中有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的,就不是平仄失对。
联界有一种说法:“忌同声落脚”。这其实就是说平仄失对。
孤灯同月亮【出句】
孑影盼君归【对句】
孤灯同月亮【出句】
羌笛共秋风【对句】
这样对,都是可以的。所以判别对句是否节拍失对,要看出对句的语流是否一致。
(二)、平仄失替
【失替】:一个句子中,相对应的节奏点上的平仄不按照马蹄律的规定平仄交替(对于律联而言,即没有做到“二四六分明”),叫失替。
失替的判断,要分别对出句和对句作分析。
⑵、分句句脚失对;
⑶、全联联脚失对。
这三个层次的失对,都是同声落脚,都是对联的禁忌之一。
(四)、出对句古音今音混用:
香因一束花拂月【出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古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今音)
影为半山竹送庐【对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古音)
仄仄仄平平仄平(今音)
出句古音4、6字位失替,今音合律。对句古今音均合律。所以,此联也不能说失替。
风织柳绦长【对句】
平仄仄平平(古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条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中国楹联学会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六条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三条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三条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④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
发表日期:2007年6月19日已经有1160位读者读过此文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
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古以来就与书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联界乃至书画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鉴于此,中国楹联学会日前正式发布了一个对当前楹联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联律通则(试行)》。该《通则(试行)》共分3章、20条计1500余字。
有专家说,《联律通则(试行)》虽然是楹联界制订颁布的一个学术性规范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于全面普及楹联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我国楹联的整体创作水平,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对于书画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来说,《联律通则(试行)》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彭一超)(附《联律通则(试行)》)
联 律 通 则
第二条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七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避忌:
①合掌。
②不规则重字。
③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