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
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
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
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词性对品。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
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
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适用的一种法则。
它主要是为了控制金融行为规范,防止违法和不道德的贸易活动。
在国际贸易中,联律通则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其一方面保护合法权益和利益,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起到化解矛盾,促进贸易发展和合作发展。
尤其对于出口国家和进口国家来说,联律通则规则的制定和遵守是至关重要的。
联律通则是由国际商会(ICC)制定的。
这个组织是贸易界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
联律通则将商业行为的基本原则清晰明确地描述出来,以满足各个不同的国家间的法律法规要求,并且最终达到公平交流和成功合作的目的。
联律通则包括起草专业化和严谨性以及及时与事实相符内涵,因此,它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不同领域,如贸易、金融、法律和国际关系。
而且,联律通则始终坚持“公平原则”,这是在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公平原则意味着贸易合同的签订、执行必须要公平、公正、公开,而且能够被各个参与方完全接受。
联律通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规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化。
修改后的联律通则可以补充已经存在的规则和条款,同时修正和解决现有规则的不足和缺陷。
基于这一点,未来应该将联律通则视为一个长期发展的,与国际贸易企业、各个国家间贸易协定的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规则,它应该一直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地改进、创新和完善。
简而言之,联律通则作为国际贸易中最显著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之一,对于全球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的联律通则必须比过去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完全满足全球贸易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法律要求。
既然联律通则是一个工具,它首先必须得服务于其使用者,也就是广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和市场参与者。
因此,联律通则必须始终遵循公平原则,保护每个参与方的权利和利益。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联律通则的修订和合理实施可以缓解这些国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各国之间更加平等、更加公平和更加和谐的贸易合作。
《联律通则》的解读和探讨
《联律通则》的解读和探讨
《联律通则》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著名大师孔子所创立的一套道德准则,在被
完善后正式命名为《联律通则》。
它把孔子的智慧思想融入画面形式,它有两个维度:关系和周围的环境。
首先,《联律通则》从关系角度出发,可以将它拆解为自我关爱、亲人之情、
朋友友情和社会义务。
首先,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深爱自己。
自我爱的方式不仅包括全身健康,还包括心灵和思想上的健康。
其次,在家庭关系中,要体现“仁”的准则,即尊重父母、仁慈地爱子女,同时实行进步、平等、平和的价值观。
再次,在友谊中要体现慈悲、支持他人、避免言行卑鄙,尽量不伤害他人;最后,在社会义务上,《联律通则》要求每个人都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履行自己的义务。
另外,《联律通则》的另一大重点放在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上,旨在促进一个和
谐的社会环境。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每天结交一些新朋友,不断学习新知识;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语言及习惯,谨慎对待任何事物,不要轻易添乱;此外,在生活中尊重令人敬佩的人物,并且努力让自己完美无瑕。
例如,孔子说过,“过则可以改,不过则可以守。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积极去变革,而不是滞留野蛮状态。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联律通则》深刻反映了孔子智慧思想所要求恪守的道
德准则。
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个人周围的环境,都要求我们时刻守恒善行,最终追求心灵上的和谐和幸福。
它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是人们更加优雅的生活准则。
联律通则分类讲解
联律通则分类讲解一、什么是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一种用于描述心脏电活动的信号模式,它指示着心脏的正常功能和协调性。
联律通则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联律通则1. 窦律通则:窦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心脏的节律由窦房结控制。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会以一定的频率发放电脉冲,使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奏收缩和舒张。
2. 房性联律通则:房性联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心房,心房起搏点的节律会取代窦房结的节律,导致心房的收缩和舒张按照房性联律通则进行。
3. 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房室交接区,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按照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进行。
这种通则通常出现在窦房结功能异常或房室传导延缓时。
4. 完全性房室分离:完全性房室分离是指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活动完全脱节,心房和心室以各自的节律独立工作。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窦房结和房室交接区均发生异常时。
三、联律通则的临床意义1. 诊断心脏疾病:通过观察心电图中的联律通则,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起搏点是否正常,进而诊断心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指导治疗:联律通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若心脏出现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可能需要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术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3. 预测疾病风险:某些联律通则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心脏疾病的风险增加。
例如,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的出现可能与心肌梗死相关。
四、联律通则的注意事项1. 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查心电图以观察联律通则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2. 联律通则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时也可能是生理性的。
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对于出现异常联律通则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负荷试验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联律通则是描述心脏电活动的信号模式,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观察和分析。
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楹联通则》(修订稿)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二讲:解读联律通则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
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
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
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
二、上下联字数相等。
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
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
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1: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例2: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解读《联律通则》
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联律通则解读”。
这联律通则啊,就像是对联世界的魔法法则!
比如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就是联律通则在起作用呀!它规定了对联怎么对仗才更工整、更美妙。
假如没有这些规则,那对联不就乱套了吗?
联律通则里说平仄要协调,这就好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重要!你想想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搭配得多和谐呀,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口?要是乱了平仄,那感觉肯定就不对了,就好比唱歌跑调一样别扭!
还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对“僧”,“宿”对“敲”,多精巧啊!如果对得不恰当,那不就如同把苹果和大象放在一起,不伦不类了嘛。
再看看这个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仅在联律通则上完美契合,更是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啊!这就是联律通则的神奇之处,它能让文字变得这般有魅力!
联律通则是对联创作的基石,它让我们能创造出美妙绝伦、能打动人心的对联。
它让我们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不了解联律通则,怎么能真正领略对联的精彩呢?所以啊,大家都应该好好去研究研究联律通则,去感受它带来的神奇魔力吧!。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一)摘自<<对联通>> :一.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看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对解缙“墙上”一联平仄作的标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标示所用小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都逢单,但并不是说凡逢单的字都是可平可仄,本书有关部分还会叙述。
由于有的字可平可仄,两联同一位置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形:两个字或者都成了平声,或者都成了仄声。
这时,就要尽量争取同中有异。
若都是平声,就一阴一阳;若都是仄声就一上一去,或一去一入,或一上一入。
“墙上”联的第一个字,上联为‘墙”,下联为“山”,都是平声,但“墙”是阳平,“山”是阴平,就比较好。
像这样同中有异,听起来就不至过于单调。
对联平仄运用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则,统称为“马蹄韵”。
二.马蹄韵的由来和基本特点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如何正确理解联律通则?
如何正确理解联律通则?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对联可说与你我他千家万户都有关系,有人撰,有人写,有人赏,大家贴,不管属何人,都得懂联律通则,守联律通则,否则连贴都会闹笑话,会贴反上下联,更不用谈撰和赏了。
因对联是中华传统文体,历千百年发展,自有其约定俗成不可不遵之规。
这些规定就总结在中国楹联协会颁布的联律通则里,不长就两页纸,但理解居然大不同,争论亦不少,网上居然有专讲联律的专业户连对联尾字上仄下平都反对。
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对通则背后的道理不了解,因通则只是条条框框的规则罗列,没篇幅讲理。
但不讲理就易致误解,下面就讲讲最近碰到的两个误解,就能深刻体会到了解通则背后的原理的重要性。
联律通则最重要的两章十条第一个常见误会是开口闭口在网上教训别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听我的!太简单了!So easy!先摘录联律通则第四条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二字而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平仄是为了朗诵甚至吟唱之需要,因格律诗习惯了马蹄韵,因而对联沿用了二字而节,即所谓二四六分明。
但对联形式与格律诗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很自由,好比散文,与格律诗的朗诵也是不同的,不用押韵就是力证,因此对联的朗诵应像现在表演朗诵一样按意节,目前联律通则是两者并用,但也明确规定像不能分断的三字或以上的词不要分开去讲平仄,把对押点放在该词最后一字上,尽管通则中对两条用的是也可连接,但一个明确规定显然表明了选择,不要把三字以上词拆分,不能二字而节,注意均字是命令语气,我觉得通则错了一个标点符号,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处是句号,同时有异有同明显是指同异并存,可二字而节处二字而节,而三字以上连贯词以词尾为节。
相信下一版即第三版通则会更明确此点。
关于第一个常见误会摘上我前些时贴的一幅对联你可以细品之,看是不是会有不同的认识?你能读出上下联中隐含的逗号吗?你会怎么朗诵它?灯煽熄火煽燃灯煽熄,灯熄火不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水沸滚浆沸澎,浆澎水难澎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上联是我老师大几年前全国征联出的,下联是我应征被评为第一名的答联。
联律通则讲稿
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六条规则
联律通则六条规则
一、信息披露
我国律师报销要求注意信息披露。
律师应当在报销中尽量做到详尽、明确、真实,如实申报劳动报销。
报销应与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后报销。
二、报销符合法律
律师报销时,应当符合当地法律、行政法规、职业准则和法律职业操守,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职业准则,不得以自己提供服务为由。
三、报销不得超出支付金额
律师报销金额不应超出支付的金额,不得随意调整报销金额,不得采用其他方式向当事人收取“私报销”,不得挤占支付的金额,不得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投机取巧。
四、报销和津贴
律师应当根据事情的费用情况,适当给予当事人报销和津贴。
当事人应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报销和津贴,并按规定交纳所需费用,不准挪用、挪拨。
五、应当公正坚定
律师报销不得因偏好扶助某一党派、某一团体、某一家族或某一个人而投机取巧、宣扬政治权力,不得因同事关系避重就轻,不得因口舌之言或行为而歪曲报销原则。
六、及时全额报销
律师应及时、全额报销,并以正当手段保障报销资金的安全,不得以职责制度、加班支出等为由隐瞒、藏匿当事人报销,不得滥用报销资金。
解读《联律通则》
解读《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律通则
(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
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