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及解读

合集下载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适用的一种法则。

它主要是为了控制金融行为规范,防止违法和不道德的贸易活动。

在国际贸易中,联律通则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其一方面保护合法权益和利益,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起到化解矛盾,促进贸易发展和合作发展。

尤其对于出口国家和进口国家来说,联律通则规则的制定和遵守是至关重要的。

联律通则是由国际商会(ICC)制定的。

这个组织是贸易界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

联律通则将商业行为的基本原则清晰明确地描述出来,以满足各个不同的国家间的法律法规要求,并且最终达到公平交流和成功合作的目的。

联律通则包括起草专业化和严谨性以及及时与事实相符内涵,因此,它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不同领域,如贸易、金融、法律和国际关系。

而且,联律通则始终坚持“公平原则”,这是在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公平原则意味着贸易合同的签订、执行必须要公平、公正、公开,而且能够被各个参与方完全接受。

联律通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规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化。

修改后的联律通则可以补充已经存在的规则和条款,同时修正和解决现有规则的不足和缺陷。

基于这一点,未来应该将联律通则视为一个长期发展的,与国际贸易企业、各个国家间贸易协定的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规则,它应该一直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地改进、创新和完善。

简而言之,联律通则作为国际贸易中最显著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之一,对于全球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的联律通则必须比过去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完全满足全球贸易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法律要求。

既然联律通则是一个工具,它首先必须得服务于其使用者,也就是广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和市场参与者。

因此,联律通则必须始终遵循公平原则,保护每个参与方的权利和利益。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联律通则的修订和合理实施可以缓解这些国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各国之间更加平等、更加公平和更加和谐的贸易合作。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联律通则分类讲解

联律通则分类讲解

联律通则分类讲解一、什么是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一种用于描述心脏电活动的信号模式,它指示着心脏的正常功能和协调性。

联律通则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联律通则1. 窦律通则:窦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心脏的节律由窦房结控制。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会以一定的频率发放电脉冲,使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奏收缩和舒张。

2. 房性联律通则:房性联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心房,心房起搏点的节律会取代窦房结的节律,导致心房的收缩和舒张按照房性联律通则进行。

3. 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房室交接区,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按照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进行。

这种通则通常出现在窦房结功能异常或房室传导延缓时。

4. 完全性房室分离:完全性房室分离是指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活动完全脱节,心房和心室以各自的节律独立工作。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窦房结和房室交接区均发生异常时。

三、联律通则的临床意义1. 诊断心脏疾病:通过观察心电图中的联律通则,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起搏点是否正常,进而诊断心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指导治疗:联律通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若心脏出现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可能需要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术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3. 预测疾病风险:某些联律通则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心脏疾病的风险增加。

例如,房室交接性联律通则的出现可能与心肌梗死相关。

四、联律通则的注意事项1. 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查心电图以观察联律通则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2. 联律通则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时也可能是生理性的。

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对于出现异常联律通则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负荷试验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联律通则是描述心脏电活动的信号模式,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观察和分析。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同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句型要一致,即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盆菊仍霏清静香。

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香”还暗寓书香,极有情韵。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其中,“庭松”、“盆菊”均为偏正结构,而“青葱”、“清静”则均为并列结构。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此联为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题写。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状宾结构,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总的来说,对联的规则包括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
拍、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

一幅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词性对品是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

结构对应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句型要一致,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

第二讲:解读联律通则

第二讲:解读联律通则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

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

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

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

二、上下联字数相等。

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

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

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1: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例2: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联律通则》解读(四)

《联律通则》解读(四)

《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叶子彤词性对从宽范围(第三章)部分纵观《联律通则》,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规定了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章更深入一步,从修辞学的本源上确立了对偶辞格在对联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规定在与对偶辞格发生矛盾时,语法学所归纳的“基本规则”必须放宽,但语法学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只用模糊的“放宽”二字很可能会造成“基本规则”的混乱,如何把握“放宽”的尺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于是《联律通则》第三章便从语法学角度更为详细、具体地阐述了“词性对从宽范围”。

与此同时,谐巧类对句往往会因为追求技巧而降低词性对偶以及平仄声律等形式上的要求,《联律通则》也对此作出从宽的规定。

(一)、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鉴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对偶规则与传统修辞对格之间的差异很微妙和复杂,所以,《联律通则》只能以归纳的方法,列举主要的“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这个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是指主要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语。

如:“大”、“高”、“美丽”、“精明”、“可爱”、“冰凉”等。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

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可以与宾语构成动宾词组。

据此,动词亦可分为两类,一是能带宾语的称为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涉及动作者以外的事物,如“吃”、“穿”、“读”、“写”等。

【最新精选】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最新精选】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楹联通则》(修订稿)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联律通则解读PPT课件

联律通则解读PPT课件

❖第二条 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 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 统的对仗种类。
解读: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 词和虚词。
❖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代词。
❖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 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 解读: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 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 成的, 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 构对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 结构对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 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 动补结构对动补结 构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
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 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 考虑的问题。

垂帘心在万山中。
❖ 1、 名词对名词 :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 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
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 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 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 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 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
❖ 联曰: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 作双飞。 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
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 再请看下联:
❖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联律通则讲稿

联律通则讲稿

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基本属性-->作者:叶子彤<!--简单描述--><!--正文--><!--判断阅读权限--><!--判断是否已经扣点-->2010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

中国楹联学会是一个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的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以来,一贯注重、提倡并致力于中国对联学理论的研究。

尤其是五代会以来,在包括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修辞学,以及对联格律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集中联界专家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之试行稿、乃至修订稿。

这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事。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律通则已经在全国联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势必成为中国对联学理论及对联文化事业发展实践的重要支柱。

诚如孟繁锦会长多次强调指出的,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

《联律通则》(修订稿)由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其它或附则五个部分组成。

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楹联的定义、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归纳了楹联文体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联律通则》制定、试行、修订的过程,以及《联律通则》颁发的机构与程序。

引言中关于“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论述,是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阐明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乃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

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陞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

历代联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要求,无一不落在这两个基本点上。

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1,500馀年间的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1,500馀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450馀年来关于楹联平仄要求的论述。

新联律通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联律通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联律通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介绍新联律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个示例: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联络和沟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联络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新的沟通方式——新联律通,应运而生。

新联律通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的全新沟通模式,它旨在通过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简化沟通步骤,提高效率。

通过新联律通,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流,还是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新联律通包括了多种沟通方式,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语音通话和视频会议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联律通也逐渐融合了更多的功能,如在线办公、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等,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联律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受到新联律通的冲击,个人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可能减少。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新联律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利用新联律通的优势,规避其潜在的弊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效果。

综上所述,新联律通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模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了解和掌握新联律通的定义和特点,对于充分发挥其优势并规避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章节将更加详细地介绍新联律通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新联律通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新联律通进行概述,包括它所代表的意义和背景。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新联律通的定义,包括其内涵和外延。

同时,我们将探讨新联律通的特点,包括其与传统律通的区别和独特之处。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联律通则解读”。

这联律通则啊,就像是对联世界的魔法法则!
比如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就是联律通则在起作用呀!它规定了对联怎么对仗才更工整、更美妙。

假如没有这些规则,那对联不就乱套了吗?
联律通则里说平仄要协调,这就好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重要!你想想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搭配得多和谐呀,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口?要是乱了平仄,那感觉肯定就不对了,就好比唱歌跑调一样别扭!
还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对“僧”,“宿”对“敲”,多精巧啊!如果对得不恰当,那不就如同把苹果和大象放在一起,不伦不类了嘛。

再看看这个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仅在联律通则上完美契合,更是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啊!这就是联律通则的神奇之处,它能让文字变得这般有魅力!
联律通则是对联创作的基石,它让我们能创造出美妙绝伦、能打动人心的对联。

它让我们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不了解联律通则,怎么能真正领略对联的精彩呢?所以啊,大家都应该好好去研究研究联律通则,去感受它带来的神奇魔力吧!。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一)摘自<<对联通>> :一.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看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对解缙“墙上”一联平仄作的标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标示所用小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都逢单,但并不是说凡逢单的字都是可平可仄,本书有关部分还会叙述。

由于有的字可平可仄,两联同一位置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形:两个字或者都成了平声,或者都成了仄声。

这时,就要尽量争取同中有异。

若都是平声,就一阴一阳;若都是仄声就一上一去,或一去一入,或一上一入。

“墙上”联的第一个字,上联为‘墙”,下联为“山”,都是平声,但“墙”是阳平,“山”是阴平,就比较好。

像这样同中有异,听起来就不至过于单调。

对联平仄运用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则,统称为“马蹄韵”。

二.马蹄韵的由来和基本特点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发布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展开全文(五)平仄对立对联是我国传统的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韵律性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格律要素。

所谓“平仄和谐”,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要平仄交替。

“相反”、“交替”,构“和谐”,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对联内在魅力的所在。

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

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

要把对联做好,就必须懂得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里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

在我国古代,为了追求诗文朗诵美感,达到声韵搭配和谐的效果,前人将每个字的发音进行归纳,总结出阴平声、阳平声、上(读“赏”)声、去声、人声,根据他们的读音特点,将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将上去人三声统称为“仄声”,这样汉字的基本读音就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一般平声字读音都舒缓悠扬,仄声字读音都硬朗明快,这样平仄搭配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就抑扬顿挫、高低超伏,有了音乐美感。

这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文利于朗读的原因所在。

(1)关于平仄声,怎样来识别?这里先插入讲解一段平仄声的识别方法,之后,再来讲解“平仄对立”。

前面讲过,平声和仄声,是古人把所有汉字标注声调后划分的两大类。

大体上,绝大多数平声字,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发音中的一声、二声字;大多数仄声字,就是三声、四声字。

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如:黑、向、国、石这些字,现代读音是平声,可古音是仄声字中的人声字。

古今音读音不同的字,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古代的人声字,有人统计,人声字有一千多个,但常用的只有两百多个。

有志于古声创作对联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或网络检索,了解这些字,并通过反复练习的办法熟记下来。

【最新精选】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最新精选】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楹联通则》(修订稿)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律通则及解读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联律通则》及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规定。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联律通则制订者中国楹联学会作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之格律依据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所确定的“联教交流年”。

前不久,中国楹联学会在江苏太仓专门召开了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联教交流年进行了动员,在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拟定了措施,提出了“学习楹联,从我做起;学习楹联,从大家做起;学习楹联,从现在做起”的行动口号。

今天,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全国楹联界先进标兵的运城市楹联学会,及时召开了运城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动员及培训大会,充分反映出运城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涨热情。

在此,我受孟繁锦会长的委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活跃在楹联教育一线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楹联”泛指“对联”。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楹联艺术创作的对仗、协调的基本规律。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典型性。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具体而言,那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这就是《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所表述的联律构成的六项要素。

我们今天就楹联基本知识方面的交流,就以此为主线,其中穿插一些关于传统对格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的第一个要素。

为什么这样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学,而且是声韵文学;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

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

有些书本上讲,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

“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从理论上讲,就可能出现“句数可以不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等”的漏洞。

而事实上,对联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上下联句子多少要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这样上下联字数总和就不言而喻地相等。

惟有句相对,字也相对,方成为其楹联。

这里有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单句联。

单句联一般有三言联、五言联、七言联等。

上下两句组合一对,可以说“字句相等”,也可以说“字数相等”。

例如,1987年我国大学招生考试,所出的一个楹联应对题:“梨花院落融融夜”,有四个公开对句的答案可任选一个:柳絮池塘淡淡风;榆荚临窗片片雪;带水芙蓉点点雨;丁香初绽悠悠云。

标准答案是:“柳絮池塘淡淡风”。

上下两联正是门当户对。

所以,在上述这些单句联的情况下,说字数相等或字句相等都是可以的。

二是,双句联或多句联。

情况就不一样。

例如,清吴锡麒的自题联: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不妨先对联文作一简单的赏析。

“映带”,景物互相忖托,彼此相连。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咏”、“觞”,指吟咏诗词和酣畅饮酒。

“丝竹”我国对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与竹制管乐器(如箫、笛等)的总称,亦泛指音乐。

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怀抱”,胸襟、抱负。

此联深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染,用笔极为凝练,笔端富有激情,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既诱人又感人。

这是一副双句联。

上下联各十一个字,分别由七言、四言两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又如,重庆张洪芹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联应对的一副佳作: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出句)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对句)广受全国电视观众瞩目的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联联欢晚会征联活动,是由央视春晚剧组和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的。

整个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1月10日,在央视网先期举办了2011年央视春节晚会征联出句征集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楹联爱好者及网友踊跃提供的出句八千余条,经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评选,共评出80条优秀出句。

在这些优秀出句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春晚导演组的意见,进行了适当调整、修改或重新撰写,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最终为春晚剧组提供了8个正式备用的征联出句,以及9个提供彩排使用的征联出句。

在央视春晚的现场由主持人宣布并向全国观众征集对句是5个出句。

“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就是其中之一。

节目播出后,征联活动在全国以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截止正月初十24时,央视网投稿页面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作者的应对作品483,403条,加上不少作者在投稿时出现多个对句一次性输入的情况,另外,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楹联学会还分别收到了大量作者的信件来稿,虽然,按征联启事规定非央视网站投稿为无效稿件,但从整体数量来看,此次征联活动实际参与的应征对句超过50万条,创有史以来对联征集活动收稿数量之最。

中国楹联学会及所属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承担了此次征联活动的全部评选工作,学会在国内最大的楹联专业论坛“联都网”上建立了“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评选工作平台”,组织专业骨干45人,分九个梯队介入征联活动的初评工作,基本上作到了收稿与评选工作同步进行,即“一天一评”。

经过初选,从全部有效来稿中选出对句一万五千余条。

中国楹联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又于正月十二日,对进入初选的对句进行了细致的复评工作,从中选定一千条对句进入终评。

征联活动的终评会议于正月十三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孟繁锦,名誉会长常江,副会长刘育新**、常治国、谷向阳、蒋有泉,以及我和刘太品参加了终评,经过细致的评审工作,每个出句各评出优秀奖对句50条,从中各选出最佳对句1条。

经春晚导演组报送有关领导核准,5名佳作奖及245名优秀奖作者最终产生。

征联颁奖活动在正月十五日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举行,五副最佳作品将由应邀到场的着名书法家权希军、林岫、张飚、孟繁锦、沈一丹书写,经装裱后寄发给获奖作者作为奖励。

优秀奖作者都将获得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行的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拜年封一枚。

至此,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活动落下帷幕。

对央视春晚而言,通过这次征联活动旨在增加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元素,达到与观众互动,进一步增强娱乐性,以及除夕夜守岁迎新的欢乐气氛之目的。

但,对我们楹联界来讲,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些,楹联文化再次登上大雅之堂,毕竟春晚是个十几亿人参与的大舞台。

中国楹联学会是幸运的,为什么央视春晚已经连续举办29届,其间没有与其它任何社会团体组织的合作,唯有我们中国楹联学会,从2005年策划《新春使者送春联》到今年,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包括元宵晚会的灯谜策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