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合集下载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对”接古今,“联”结精彩

“对”接古今,“联”结精彩

“对”接古今,“联”结精彩作者:李传鹏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3年第12期【考点透视】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须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中考对联题常见题型:1.对对联:直接给出上联或下联,让考生填写缺少的下联或上联。

2.情境对联:一般给出一段情节,上联已经给出,让考生根据情节中的提示写出下联。

3.赏析对联:此类题目让考生任选一个角度(修辞、词性、炼字等)赏析对联。

在做对联题前,应先给对联断句,再根据所断的字确定词性。

在对出的下联中不能有与上联重复的字,还要注意上下联字数一致。

做到:1.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字,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3.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4.节奏吻合。

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基础停顿应当吻合。

5.意义相关。

上下两联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個有机的整体。

6.平仄相协。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平仄方法区分: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2.张贴方法区分: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3.含义方法区分:引导作用为上联,含义深刻为下联;4.时间关系区分:旧时是上联,新时是下联;5.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者是上联,范围大者是下联。

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

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2、以格律论对,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

(1)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奏对拍,再加上平仄对立,没有不规则重字,就可以认定为工对。

成都青羊宫八挂亭联:西出函关佛子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该联是写老子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为周柱下史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词性、结构、节奏都是一致的,平仄又合乎联律要求(只有“佛”字为古入声,但处在非音步位置,不论),又没有出现不规则重字,堪称工对。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

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完全一致,平仄无一字不对(“出”字古入声),属工对。

(2)宽对: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工对,在某方面有宽松之处,就是宽对。

请看李渔题武汉老子祠联: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此联的词性,只有一处有问题,就是上联“吾”为代词,下联“自”为介词。

平仄的问题较多:“峰”、“吾”失替;“上”、“话”、“说”失替;“知”、“千”失替,“论”、“自”失替;“下”、“上”失对;“占”、“说”失对;“留”、“知”失对。

特别是下联第一分句,七字全部为仄声(“佛”、“说”古入声),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此联虽然是出自大家之手的名联,只能算宽对。

淮安周恩来故居联:擎马列旗帜,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碧河。

联意自不必说,此联词性、结构、节奏均无问题。

平仄的问题较大。

从全联的用字看,属古声联。

上联“列”与“帜”失替,“命”与“业”失替;下联“柏”与“节”失替。

“列”与“水”失对,“命”与“柏”失对,“业”与“节”也失对。

只能算宽对。

工和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

既使今人视为工对的联,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是宽对,这里的关键是标准不同。

在名词的使用上,古人严,今人宽。

今人认为,只要是名词就可成对;而古人则将名词是分为三十个小门类,必须小门类的字词相对才算工。

对联例话:楹联的基本规则和格式

对联例话:楹联的基本规则和格式

对联例话:楹联的基本规则和格式四、楹联的格律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

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格律的六要素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包含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一副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联和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上下联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格律的基础要素。

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楹联。

楹联出现早期一般多为五、七言单分句的短联,长者不过两个分句。

明末至入清后,楹联长度逐渐增加,楹联所包含的分句数也相应增加。

因此楹联又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之分。

唯有字句对等的楹联,才能声韵和谐。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品”有品性、品类、品格的意思,词性对品,即词的品格、品类要对等。

楹联要做到词性相对。

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辞格。

两层意思中满足任何一种均可成对。

对偶是对联文体最本质的要求,“词性对品”则是构成对偶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所以对联文体必须做到相对应词语的“词性对品”,这应该是对联文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要求。

用通俗的话来说,对联内部相对应位置的字词句,必须要做到“对得起”,“对得上”。

完全“对不上”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对联。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楹联的定义_对联大全

楹联的定义_对联大全

楹联的定义定义对联又称楹联。

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

余谓是“对”也,非“联”也。

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

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

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

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

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

三字可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

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

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

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

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

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

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仗的种类

对仗的种类

对仗的种类:后人于对偶之名目,愈析愈详,愈分愈细,日人遍照金刚于其【文镜秘府论】一书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对仗名目,共分二十九种之多。

而近人张正体先生于【诗学】一书则分对仗为“平头对、合璧对、垂珠对、拱璧对、隔句对、联璧对、互成对、实字对、虚字对、流水对、双声对、叠韵对、交股对、浑括对、假借对、同类对、巧变对、无情对、问答对、双声叠韵对”等二十种。

但简要说来,主要是四种: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来说的,它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在工对来说,词性方面,应当是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如果是宽对,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或者更宽一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就是宽对,不象工对那么讲究。

如果再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都是这种情形。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

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这叫流水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

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诗家谓之'十字格’”。

所以流水对也叫十字格。

(三)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

对联对仗的十七种方法

对联对仗的十七种方法

对联对仗的十七种方法很多人在写对联的时候不考虑对联的原有的写作规则,但从自身的意愿进行创作,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伦不类毫无新意,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

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

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

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

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

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如叹词与助词等则更少。

对偶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也。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

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

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于今且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举其可为模范者,说明于下,以为初学者之参考。

一、实字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目录对联知识一、二对联知识三、四对联知识五、六对联知识七、八对联知识九、十诗钟概说新手必读《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知识《一》一:〖基础部分〗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 2、词性相当 •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 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 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 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 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 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 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 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 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 开鸟似水中仙。
桐木桥九年义务制学校 刘任章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 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 “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 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 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 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 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 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 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 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 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分上联跟下联,大家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一按对联内容平仄分对联即为讲究平仄,押韵,对整。

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是对联分辨上下的一大特点。

"仄声"指三四声,“平声”指一二声。

例如:小院栽花香四季(“季”是仄声),大门结彩乐全家(“家”是平声)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二按对联内容时序分季节按时序在前为上联,在后为下联;按事情先回为序,先发生为上联,后发生为下联。

例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海峡三通乐,黎元一脉亲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三按日常语言习惯分人们在日常有着很多专属的语言习惯,如福禄寿,风调雨顺,很少会反过来读寿禄福,雨顺风调,为此部分对联可以遵循日常语言习惯分辨。

例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四按事情发生因果分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如此甚好分辨,只需详读对联内容分辨,事情发生因果前后关系即可分辨上下联。

例如: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因为劳动才得以丰收】对联上下联的区分方法五按由大见小顺序分分辨上下联,可以按对联内容的时间,空间,范围,事件大小分辨,上联为大,下联为小,由大见小。

例如: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对联的特征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对联的特点「精选」

对联的特点「精选」

对联的特点「精选」对联的特点「精选」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对联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的特点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一、名称的特殊称谓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做一代新人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白杨飞花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

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

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以上是仄起式。

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

对联文化论文

对联文化论文

对联文化论文篇一:对联艺术论文对联浅析对联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相对应内容相关联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讲究:长短之构造,平仄之韵律;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字字有意,联联用心!作对联要言之有物、联句流畅、句贵出新、机巧自然!在学习了对联艺术后,我也了解了不少的对联知识,现我对以下一些经典对联发表下自己的拙见:有一宫室联:祥云欣绕室瑞气喜临门用中国传统的形容好的征兆的“祥云”“瑞气”来形容居室的祥和。

并表达一种喜庆的气氛。

倡导和训诫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巧妙的使用对联来倡导众人要多看对家国有好处的书,不要做不益的事。

简单点说就是要多做好事,别做害人害己的事。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联巧用史实告诉众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鼓励刻苦学习工作,并要有远大的志向。

“三千”对“百二”数词对数词对仗工整。

承接叙事的: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它上下联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表达简洁意思明了。

春联: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明志的: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以简单的八字联,表明自己的志行。

上下联也存在着一种选择的关系。

写景抒情的: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联字面在于写花谢了掉到地上的花瓣扫了第二天又会掉下来,兰花摘了还会在生长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是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绵绵不断的情谊。

郑板桥故居的中堂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此联之妙在“放胆”和“瞒人”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风鼓荡和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的特点。

写出白日春风之美姿,能为翠柳梳成发般轻柔,殊不知是昨晚的夜雨暗地里,早已滋润了大地的花朵,实即“一元复始,万象回春”之意。

上联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下联让人联想到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然为一副妙联了。

对联的种类精选

对联的种类精选

对联的种类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种类,欢迎大家阅读!1、对联的种类一、按照用途分类:通用联——如春联;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二、按照字数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三、按修辞技巧分类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四、按联语来源分类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五、按内容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对联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发展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传统楹联2019:传统楹联的要求

传统楹联2019:传统楹联的要求

传统楹联2019:传统楹联的要求从文学角度来看,对联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传统楹联的要求。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璧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

现摘录如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资料共享平台《传统楹联的要求》()。

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1)律诗的平仄格律适用于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

(2)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

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

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

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

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

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

“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

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

举个例子:曾经写的机巧拆字出句: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船几口舟作为拆字的机巧点,分别嵌入联面1/3/4/6的位置,其结构和结奏共同构成本句的形,这个形就实实在在地通过出句展现给大家了。

机巧对句首先要破解机巧点,并保持结构和节奏的一致,即:形式对举,这个形是对称文学的必然结果。

我们看看高枝的对句: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春至三人伴日游【高枝】作为机巧拆字,春三人日,嵌入出句机巧点相同位置,并保持同出句节奏和结构的一致,这就使上下句在句形上完全统一和对称,对句完美地破解了出句机巧点。

联意也说得过去,有人问:船行几口同舟渡呀?回答:有三个人伴着阳光去春游。

巧妙的流水对,对句可以算是优秀的机巧联句了。

b.意联是指: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有机地统一于主题,做到联意内容完美结合。

那么“形对”和“意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对联首先要做到“即对又联”,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才是一副对联。

然而在对句实践中,尤其在机巧对句中,我们往往做不到“即对又联”,只能是“先对再联”或者是“只对不联”。

我们现在把“对联”这个词组拆开成“对”和“联”,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会发现,在《联律通则》中实实在在隐含着“对”和“联”的概念,而且“对”和“联”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中是并存的。

下面,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联”:二、关于联“联”首先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广义上讲是“对联”的意思;狭义上说仅仅是“联系”、“关联”。

在“对联”中强调的是前后关联,句意上下要相通,要相关联,它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

前面提到的《联律通则》中对联定义的第六个要素中“形对意联”。

这不仅仅是对前五点的补充,更是“联”的关键所在。

其中的“意联”是上下联内容,主题,意义,要相通要关联。

是“联”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具体讲,我们在看一个出句时,大家首先会用“马蹄韵”或者其它联律去评判是否出律了?我们在看一个对句时,大家也会看词性平仄对仗是否工稳?看联意是否相合?或者说是隔与不隔。

由此,我们肯定地说,如果对句对应出句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么这就肯定不能算是“联”,或者说不是“联句”。

上下比中只要有一句不是“联句”整副作品就不是对联了。

因此,这个概念是非常严谨的。

是对联就一定要遵循对联的规则,也就是对联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联意相合尤为重要。

三、关于对“对”成双成对,这里所说的“对”主要指上比或下比的“对句”。

作为“对联”,我有这样的理解:是“联”必然是“对”,是“对”可不见得是“联”。

怎么讲?是“联”必然是“对”很好理解,一副完美的对联就是“即对又联”的,联中是对,对中有联。

是“对”不见得是“联”。

那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对句”或说是“对偶句”而非“联句”。

我们在对联实践中会碰到大量的不是联的对句。

《联律通则》第二章传统对格中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注意这两句:“属对格式”和“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

这里的提法是“属对”和“成对”,的确没有联意的概念。

例如“无情对”这个“对”的提法是极其准确的,因为它只能是“对”不可能是“联”。

是“联”就不是“无情”了。

还有像“玻璃”、“拆字”、“嵌名”、“回文”等等大量的机巧句,我们很难找到联句,能有破解了机关的对句,就相当不容易了。

因此,在对联这个文体形式中,仅仅是“对”或者“对偶句”也是必然存在的,不应存在误区。

作为“对”或者“对偶句”当然也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可以不按联意来解读,但联律甚至词性是应该特别讲究的,除联意外要求联律和词性必须对仗工整。

四、关于句准备这个论文时,除了“联”和“对”以外,还不得不引用一个“句”的概念。

通俗的解释,“句”是上下两比的两个句子,也可以理解为两句话。

但这两句话并不是我们平常的语言。

这两句话我们还可以细分为:“联句”、“对句”和“机巧句”。

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三者的区别:“联句”。

有两个判断标准。

首先:它一定要符合联律。

这里,我们仅仅以是否符合联律来作为判断“联句”的标准就足够了。

其次,“联句”是经过艺术构思,经过提炼,有文学性,艺术性,表现一定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内涵等等,这也算是“联句”的基本要求。

“对句”。

也有两层意思。

其一,符合联律,与上比完美关联,意境相合,形成对联,这当然也是“联句”。

其二,符合联律,与上比毫无关联,意境不合,这不是“联句”只能是“对句”或“对偶句”。

“机巧句”。

所有含机巧要素的句子统称为“机巧句”。

其上下比符合联律的当然是“联句”,上下比符合联律联意又相合的最好,这是“机巧联”的上乘之作。

例句:对句:禅封岱岳秦基伟==印象出句:冠冕陈桥宋祖英==大雷这样可算“机巧联”的上乘之作。

“机巧句”允许部分出律,这是“机巧句”的特点所决定的,出律往往是真的不可避免,“机巧句”词性也可适当放宽。

所以这时我们只能称其为“机巧句”而不能称其为“联句”。

另外,生活中大量的语言,是人们用于信息交流的。

但有时你会发现作为交流的语言,你说出的话就带着马蹄韵律。

比如有人问我:“明天有什么事?”我回答:“明天我去参观展览。

”这句话难道不是典型的,标准的马蹄韵八言句正格联律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联句”,但这仅仅是一句话,肯定不能算是“联”,它并不具备对联句子的实际意义。

当然,从教学的角度我如果拿它按对联这种文体来求对,看看是什么效果:上比:明天我去参观展览下比:此刻谁来品味西餐上下比是典型的“联句”,也是典型的“对偶句”,但却没有对联的实际意义,因为它并没有文学色彩。

我相信,除此之外还会收到许多对句。

它能展现出诙谐,幽默和对联这种文体的趣味,大家不妨一试。

对于初学者来说,训练和掌握联律,这也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习惯上,我们写一个句子或对一个句子,我们会标明:“出句”和“对句”。

主要是反应一种谦虚的心态,因为“出句”和“对句”也许还不是对联呢。

我们也不应该拿一个难度很高的机巧句去“征联”,那就真的是难为人了。

因为有许多句子本身就是“绝对”,根本就找不到对句的。

那么你还去征什么联呀。

所以,“求下联”这样的提法一定要慎重。

判断一个对句,也不应该随意批评人家“隔了”或“合掌”了,如果真较真,人家会说:我就是对句,你还能说什么呢?从以上解释,我们便清楚了“联”和“对”再加上“句”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联这个文体中,“联”和“对”二者同时存在,是联更好,是对也行,实践中要看个人的理解了,有些时候是不能强求的。

本文论述的重点:“联”和“对”是有区别的,但都通过“对联”这个对称的文体形式来充分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因此,“联”和“对”在对联文体形式中是并存的。

一、熟记对联的六大要素。

二、“联”的关键所在是“意联”,上下联内容,主题,意义,要相通要紧密关联。

三、是“联”必然是“对”,是“对”不见得是“联”,可以是“对句”或“对偶句”。

四、句有“联句”、“对句”和“机巧句”之分,注意这三者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