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

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举个例子:

曾经写的机巧拆字出句:

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

船几口舟作为拆字的机巧点,分别嵌入联面1/3/4/6的位置,其结构和结奏共同构成本句的形,这个形就实实在在地通过出句展现给大家了。

机巧对句首先要破解机巧点,并保持结构和节奏的一致,即:形式对举,这个形是对称文学的必然结果。我们看看高枝的对句:

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

春至三人伴日游【高枝】

作为机巧拆字,春三人日,嵌入出句机巧点相同位置,并保持同出句节奏和结构的一致,这就使上下句在句形上完全统一和对称,对句完美地破解了出句机巧点。联意也说得过去,有人问:船行几口同舟渡呀?回答:有三个人伴着阳光去春游。巧妙的流水对,对句可以算是优秀的机巧联句了。

b.意联是指: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有机地统一于主题,做到联意内容完美结合。

那么“形对”和“意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对联首先要做到“即对又联”,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才是一副对联。

然而在对句实践中,尤其在机巧对句中,我们往往做不到“即对又联”,只能是“先对再联”或者是“只对不联”。

我们现在把“对联”这个词组拆开成“对”和“联”,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在《联律通则》中实实在在隐含着“对”和“联”的概念,而且“对”和“联”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中是并存的。下面,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联”:

二、关于联

“联”首先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广义上讲是“对联”的意思;狭义上说仅仅是“联系”、“关联”。在“对联”中强调的是前后关联,句意上下要相通,要相关联,它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前面提到的《联律通则》中对联定义的第六个要素中“形对意联”。这不仅仅是对前五点的补充,更是“联”的关键所在。其中的“意联”是上下联内容,主题,意义,要相通要关联。是“联”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具体讲,我们在看一个出句时,大家首先会用“马蹄韵”或者其它联律去评判是否出律了?我们在看一个对句时,大家也会看

词性平仄对仗是否工稳?看联意是否相合?或者说是隔与不隔。由此,我们肯定地说,如果对句对应出句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么这就肯定不能算是“联”,或者说不是“联句”。上下比中只要有一句不是“联句”整副作品就不是对联了。因此,这个概念是非常严谨的。是对联就一定要遵循对联的规则,也就是对联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联意相合尤为重要。

三、关于对

“对”成双成对,这里所说的“对”主要指上比或下比的“对句”。作为“对联”,我有这样的理解:是“联”必然是“对”,是“对”可不见得是“联”。怎么讲?是“联”必然是“对”很好理解,一副完美的对联就是“即对又联”的,联中是对,对中有联。是“对”不见得是“联”。那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对句”或说是“对偶句”而非“联句”。我们在对联实践中会碰到大量的不是联的对句。

《联律通则》第二章传统对格中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注意这两句:“属对格式”和“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这里的提法是“属对”和“成对”,的确没有联意的概念。例如“无情对”这个“对”的提法是极其准确的,因为它只能是“对”不可能是“联”。是“联”就不是“无情”了。还有像“玻璃”、“拆字”、“嵌名”、“回文”等等大量的机巧句,我们很难找到联句,能有破解了机关的对句,就相当不容易了。

因此,在对联这个文体形式中,仅仅是“对”或者“对偶句”也是必然存在的,不应存在误区。作为“对”或者“对偶句”当然也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可以不按联意来解读,但联律甚至词性是应该特别讲究的,除联意外要求联律和词性必须对仗工整。

四、关于句

准备这个论文时,除了“联”和“对”以外,还不得不引用一个“句”的概念。通俗的解释,“句”是上下两比的两个句子,也可以理解为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并不是我们平常的语言。这两句话我们还可以细分为:“联句”、“对句”和“机巧句”。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三者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