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合集下载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一、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严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我国的森林资源,提高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

该制度旨在划定一定面积的森林资源作为储备林,保护好这部分林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二、储备林划定标准1.生态功能:选择储备林应具备较高的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2.物种保护:优先划定具有特殊物种和珍稀植物的分布区域为储备林,以保护这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环境。

3.自然修复:优先选择曾经受到破坏的森林地带作为储备林,以促进自然恢复和植被修复。

4.人工造林:一定比例的储备林可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创建,以补充原有森林资源的不足,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储备林管理机构四、储备林保护措施1.禁止砍伐:储备林地划定后,严禁进行砍伐和渎坝行为,对于砍伐者将依法进行处罚。

2.生态修复:对于曾受到破坏的储备林,应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原有森林的自然生态系统。

3.植被保护:加强对储备林植被的保护,定期进行植被调查和监测,发现有害物种侵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4.灾害防御:加强对储备林的火灾、虫害、病害等的防治,确保储备林的安全和稳定。

五、储备林的责任和义务1.地方政府:加强对储备林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积极承担保护储备林的责任,加大对非法砍伐行为的打击力度。

2.社会公众:加强对储备林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中。

3.研究机构:加强对储备林的科学研究,提出适合储备林保护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储备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储备林利用和开发1.可持续发展:对于面积较大的储备林地,可以考虑进行可持续的经营管理,例如开发森林旅游、生态农业等,使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研究利用:储备林可以为科研院所提供重要的研究基地,促进科学发现和创新。

3.教育培训:利用储备林进行生态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国家储备林制度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划选定的保持国家森林覆盖度、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采取特定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实国家储备林保护、利用和经营,保障国家森林资源安全的制度。

一、制度的意义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意义在于:一、维护水源、土壤和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二、抵制自然灾害,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管理体制国家储备林应该建立由国家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化的储备林管理机构,健全储备林保护、利用和经营的配套制度和规范,加强储备林监管。

三、优化储备林资源配置优化储备林资源配置,完善储备林投资规划和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储备林建设和保护,完善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强化保护加强储备林领域的立法工作,明确相关管理责任和经费保障,加强国家储备林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森林生态环境恢复和优化。

五、完善经营模式国家储备林经营模式应该体现多种经营方式,并注重发挥林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强林地的多功能性,推动储备林经营、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发展。

六、加强管理和监督抓紧加强储备林管理,落实储备林保护、利用和经营的实际管理机制,加强对监督和检查,强化国家储备林保护和利用的管理水平。

七、深化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储备林和周边区域生态治理,探索多种治理模式,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综合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八、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储备林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森林保护和储备林利用的意识和素质,增强对国家储备林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总之,健全国家储备林制度,是维护国家森林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和协同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落实储备林保护和利用的实际管理和监督措施,完善储备林利用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一、前言。

储备林是指为了保护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而在水源涵养区、山地、沙地、沼泽地、荒山荒坡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上,通过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等方式培育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森林资源。

储备林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备林建设的总体目标。

储备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水源涵养区、山地、沙地、沼泽地、荒山荒坡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上,通过合理的造林和天然更新等方式,培育出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森林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储备林资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储备林建设的重点任务。

1. 确定建设范围和目标。

对水源涵养区、山地、沙地、沼泽地、荒山荒坡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调查评估,确定储备林建设的范围和目标,明确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任务。

2. 制定建设规划和方案。

根据建设范围和目标,制定储备林建设的规划和方案,确定建设的方式和措施,合理安排建设的时间和进度,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 落实资金和技术支持。

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储备林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4. 推进储备林建设工作。

组织实施储备林建设工作,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储备林建设的认识和支持。

四、储备林建设的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储备林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储备林建设工作。

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健全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支持和保障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措施,为储备林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3.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储备林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储备林安全管理,确保储备林资源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储备林资源的建设、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三条储备林安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3. 社会参与,共同保护。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建立储备林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储备林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储备林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 负责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2. 负责储备林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3. 负责储备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监督检查;4. 负责储备林安全事件应急处置;5. 负责储备林安全管理信息报送和宣传教育。

第六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储备林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具体职责如下:1. 负责储备林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2. 负责储备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监督检查;3. 负责储备林安全事件的调查和处理;4. 负责储备林安全管理宣传教育。

第三章储备林资源保护第七条储备林资源保护实行分区管理,按照生态功能、保护等级和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第八条对储备林资源实施分级保护,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

第九条一级保护储备林:严禁采伐、毁林、开垦、放牧等破坏性活动,确保其自然生长和恢复。

第十条二级保护储备林:限制采伐、毁林、开垦、放牧等破坏性活动,严格控制林地面积和林木资源。

第十一条三级保护储备林:适度采伐、利用,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林业行业标准。

第四章储备林安全管理措施第十二条建立储备林资源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

第十三条加强储备林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第十四条加强储备林资源保护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储备林资源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建立储备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第十六条建立储备林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1. 引言国家储备林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储备的林地。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制定旨在规范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利用,确保其发挥有效的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功能。

本文档旨在提出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基本原则、管理机制以及推进措施。

2. 基本原则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 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应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优先保护珍稀物种、受威胁物种和独特生态系统。

•可持续利用原则: 国家储备林的利用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和开发各类资源,确保林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

•科学决策原则: 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实施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监测、评估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参与原则: 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利用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和公众参与,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3. 管理机制国家储备林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审批核准、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等环节。

具体如下:3.1 规划设计国家储备林的规划设计是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基础。

根据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国家储备林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应明确国家储备林的范围、等级划分和管理要求,专项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制定具体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3.2 审批核准国家储备林的划定和调整应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核准。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储备林划定方案时应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程序审批和公示。

3.3 监督检查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储备林的日常管理和利用情况的监督。

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储备林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3.4 评估考核国家储备林的建设和管理应进行定期的评估考核,以评估国家储备林的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效果。

评估考核结果将作为调整和改进国家储备林制度的依据。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具体任务与实施措施
划定国家储备林范围,制定建设规划方案
01
建立国家储备林基地,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 推广应用
03
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建设任务顺 利实施
05
02
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优化树种结构 和林分结构
0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 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
06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国家储备林 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评估国家储备林制度对国民经济 的贡献,包括提供木材、创造就 业等。
评估国家储备林制度对生态环境 的改善,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 源、生物多样性等。
评估国家储备林制度对社会发展 的贡献,包括提高民众的环保意 识、促进乡村发展等。
风险识别与评估
自然灾害风险
识别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风灾等,评估其对国 家储备林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社会参与与监督机制
要点一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建设进展情况。
要点二
监督机制
建立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 估和审计;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
06
效益评估与风险控制
效益评估指标与方法
01
02
03
经济效益
运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模拟模型等技术手段,对国 家储备林制度方案进行精细化设计和优化。
创新点三
通过实地验证和模拟运行等方式,对方案进 行评估和完善,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 性。
05
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实施主体与责任分工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国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的国家森林资源储备制度。

国家储备林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国家森林资源储备制度,形成完善的国家森林资源储备体系,保障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一、确定国家储备林的范围和标准。

国家储备林应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国家重点保护区域,以及一定比例的一般林地。

国家储备林应按照国家森林资源储备标准建设,确保储备林的面积、质量和功能。

二、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国家储备林管理机构,负责国家储备林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包括储备林的规划管理、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监测评估、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国家储备林的建设和保护。

国家应加大对储备林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储备林的面积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储备林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储备林存在的问题,确保储备林的功能和效益。

四、促进国家储备林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应采取措施,促进储备林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储备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储备林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储备林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

五、加强国家储备林的宣传和教育。

国家应加强对储备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储备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储备林建设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是国家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共同努力,为国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

储备林是指为了保障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森林。

储备林建设是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障水源、防治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根据国家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储备林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储备林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总体要求。

1. 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储备林建设布局,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 坚持可持续利用,促进储备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储备林建设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4. 坚持全民参与,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储备林建设,增强全社会对储备林建设的认同和支持。

四、重点任务。

1. 制定储备林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储备林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规模,合理划定储备林的功能区域,明确各功能区域的建设重点和重点任务。

2. 加强储备林建设用地保护,依法划定储备林用地,加强对储备林用地的保护和管理,严禁违法占用和破坏储备林用地。

3. 推进储备林建设项目实施,加大对储备林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按期按质完成。

4. 强化储备林资源保护,加强对储备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盗伐、滥伐等违法行为,保障储备林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五、工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储备林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储备林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2.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储备林建设。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是指为了保障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来的一套统一的制度和管理方法。

该制度旨在建立起国家储备林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从而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稳定发展。

下面是本文对于该制度方案的详细说明:一、国家储备林的概念和范围1.1 国家储备林的概念国家储备林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而划定的、具有国有或集体所有的非林业用地面积,并有明确的组成、功能、保护和利用管理要求的林地。

国家储备林应当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维护、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国家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

1.2 国家储备林的范围国家储备林包括以下几类:(1)重要生态功能区林地:深度保护区、森林连片区、特种森林、森林保险林、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滑坡和泥石流治理林、风沙固定林、防沙护固林等。

(2)国家级公益林:包括水土保持林、森林防火带、风景林、避暑林、公路绿化带、城市绿地、旅游纪念林等。

(3)国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用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管护区的森林用地。

(4)其他被列入储备林的林地。

二、国家储备林的划定2.1 划定的原则(1)坚持科学化、合理化的划定原则,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中心,充分考虑林地的生态保护、经济利用、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

(2)以多元化和区域化为原则,划分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储备林区域,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3)统筹规划和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意见和利益,确保储备林不危害当地生死福祉,建立完善的储备林保护和管理机制。

2.2 划定依据(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制订储备林的规划方案。

(2)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综合考虑气候、地质、土地、水文等自然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人为因素,进行分类、定级。

(3)在划定区域过程中,应当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储备林统一管理和调度,保护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避免林地碎片化和生态环境的断层。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为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增强木材自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木储备,通过实施高效可持续经营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坚持科学经营,推广良地、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和效益;——坚持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调节、管理和引导,促进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

落实中央文件要求,将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制定部门规章。

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印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制定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2017年)等相关管理办法,确保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建立管理制度。

相关省(区、市)依据国家储备林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规范本辖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机制。

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设计长周期优惠金融产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促进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外资利用政策和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外资贷(赠)款,支持国家储备林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

探索PPP模式。

按照国家推广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要求,加强对运用PPP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开展建设模式示范试点。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福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工作。

其中,国家储备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储备林这一宝贵资源,我国政府即将实施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定完善的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一、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目的和意义国家储备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出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规范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保障其生态环境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家林业的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内容和要点1.国家储备林的划定和管理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国家储备林主要划定在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风沙固定地等区域。

国家储备林的分类和等级将按照国家现有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划分,并实行分类管理。

2.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和修复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整片国家储备林进行统一规划,强化保护力度和制定惩罚制度等。

同时,还要注重对国家储备林的生态修复和栽植防火带等防护工作的开展,以达到保护国家储备林资源的目的。

3.国家储备林的可开发利用国家储备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也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保护国家储备林的前提下,允许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家储备林,推动国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国家储备林的监督和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储备林,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具体的工作包括对国家储备林的监测和评估、加强执法力度、完善规章制度等,确保国家储备林得到可持续保护和管理。

三、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实施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实施需要依托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各级政府要加强协作,统筹谋划和保障资金,确保国家储备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更要在生态教育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介绍。

储备林是指为了保护水源、调节气候、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而建设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

储备林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储备林建设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

1. 完善储备林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3.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建设内容。

1. 选址规划,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选址规划储备林建设区域,确保建设区域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2. 种苗选育,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选育,确保储备林建设的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

3. 植树造林,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采取不同造林方式,包括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确保储备林建设的成活率和森林质量。

4. 管护管理,建立健全储备林管护管理制度,加强对储备林的日常管理和保护,确保储备林的生长健康和生态功能完善。

5. 生态效益评估,定期对储备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储备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四、建设措施。

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储备林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储备林建设。

2.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储备林建设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储备林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储备林建设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储备林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五、建设保障。

1. 资金保障,加大对储备林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储备林建设。

2. 技术保障,加强对储备林建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技术水平。

3. 人力保障,加强对储备林建设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储备林建设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六、总结。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一、总则为了加强储备林安全管理,保障储备林资源的安全,提高储备林资源的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所有储备林资源,包括天然林、人工林、混交林等。

三、管理职责(一)储备林资源管理部门1. 负责储备林资源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2. 制定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3. 定期对储备林资源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4. 对违反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二)储备林资源使用权人1. 依法取得储备林资源使用权;2. 严格遵守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储备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 定期对储备林资源进行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4. 配合储备林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储备林安全管理工作。

四、储备林安全管理措施(一)储备林资源保护1.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合理利用储备林资源;2. 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储备林资源的水源充足;3.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和火灾;4.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储备林资源管理1. 建立健全储备林资源档案,记录储备林资源的相关信息;2. 加强储备林资源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3. 对储备林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储备林资源的利用效益;4. 加强储备林资源使用权人的管理,确保储备林资源的安全。

(三)储备林资源利用1. 依法开展储备林资源利用项目,确保项目符合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2. 加强储备林资源利用项目的监管,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3. 推广储备林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储备林资源利用效率。

五、监督检查(一)储备林资源管理部门对储备林资源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二)储备林资源使用权人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六、法律责任(一)违反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造成储备林资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违反储备林安全管理制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储备林工作实施方案

储备林工作实施方案

储备林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储备林是指为了保证国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而划定的一定面积的森林用地。

储备林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储备林工作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1. 确保储备林的面积和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2. 提高储备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 加强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伐。

三、实施方案。

1. 划定储备林范围。

根据国家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地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确定储备林的范围和面积。

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定储备林的范围,确保储备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加强储备林的保护。

加强对储备林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巡护和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储备林的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对储备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储备林的生态效益。

3. 促进储备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储备林的经济效益。

可以采取种植经济林、开发林下经济、开展生态旅游等方式,提高储备林的综合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 强化储备林的管理。

建立健全的储备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储备林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同时,加强对储备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储备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 加强对储备林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3. 加大对储备林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提高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水平;4. 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储备林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

五、总结。

储备林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储备林工作,切实加强储备林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储备林的面积和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高储备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目录1. 国家储备林制度概述1.1 目的和意义1.2 历史沿革2. 国家储备林制度的运行机制2.1 管理体系2.2 资金来源3. 储备林的类型和功能3.1 生态保护储备林3.2 经济效益储备林4. 国家储备林的管理与监督4.1 监督机制4.2 管理规范5. 国家储备林的发展前景5.1 技术创新5.2 国际合作国家储备林制度概述国家储备林制度旨在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其建立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制度之一,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国家储备林制度的运行机制国家储备林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和资金来源两个方面。

管理体系包括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等,确保储备林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资金来源则是保障储备林建设和维护所需经费的重要保障,包括政府拨款、产业投资等多种渠道。

储备林的类型和功能国家储备林包括生态保护储备林和经济效益储备林两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生态保护储备林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而经济效益储备林则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国家储备林的管理与监督为保障国家储备林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管理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提高储备林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国家储备林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储备林制度将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将为储备林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国际合作也将为我国储备林的建设和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篇一: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办丰字[XX]4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储备林划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XX]1号)精神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XX-2020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储备林划定坚持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类型多样、权责明晰、主体自愿的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家储备林,是指列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由国家统一收储、动用及轮换,具有一定规模和培育潜力的珍稀树种及大径级活立木资源。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后备林,是指为保障国家储备林总量动态平衡,在国家储备林动用后,轮入的活立木资源。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承储主体,是指承担国家储备林经营管理的国有林场、集体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

第二章划定范围第六条国家储备林应在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现有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划定。

第七条国家储备林的划定以技术力量雄厚、具有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材培育经验的国有林场为主,纳入财政预算及承担国际贷款项目的国有林场优先。

第八条申请划定国家储备林的集体林场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划定总面积不超过本省(区、市)划定面积的20%。

第三章划定条件和标准第九条资源数据:以最新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确定承储主体森林资源状况,科学划定国家储备林。

第十条储备树种:选择纳于《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的珍稀或具有培育大径级材潜力的树种。

第十一条规模要求:单个承储主体划入国家储备林的总面积不低于3000亩。

以小班为基础,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

第十二条林地选择:选择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坡度35度以下,立地条件优良的林地。

第十三条林分选择:以人工林为主,林分结构稳定、郁闭度≥。

优先划定混交林,其中目的树种(组)比例不低于60%。

符合条件的天然次生林可划定为国家储备林。

第十四条林龄选择: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一、制定背景林业资源是国家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是维护国家林业资源安全、保障公众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储备林是指利用国家林业资源,提前投入、储备供国家应急和特殊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丰富生态、高质量的林木资源。

二、储备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储备林的基本概念储备林是指按照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的具有较好生态与功能的林木资源,以保障国家在应急、公益和生态方面的需要。

2. 储备林的分类根据储备林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应急储备林: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故、疫病、战争等应急情况下的生态恢复和资源保障。

(2) 特殊用途储备林: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对外援助、特殊用途等场合,保障国家利益和形象。

(3) 生态保护储备林:主要用于维护重要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制衡的需要。

(4) 社会公益储备林: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景观美化、游憩养生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要。

三、储备林建设的原则和管理措施储备林建设的原则:(1) 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 建设类型明确、用途范围明确。

(3) 骨干树种优良、生态功能完好。

(4) 面积适度、基础设施健全。

(5) 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经济合理、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多元化目标。

储备林的管理措施:(1) 依法建设、依规管理、依制使用。

(2) 坚持生态优先、高效经营、可持续发展。

(3) 实施质量保障、科学管理、精细运营。

(4) 推进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作,发挥其最大效益。

(5) 加强监管、督查和评估,保障储备林系统安全可控。

四、储备林的建设与管理机制(1) 储备林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储备林建设规划、审批储备林建设方案,并对储备林建设的资金、用地、管护等实施统筹协调、监督管理。

(2) 储备林管理机构:负责储备林的日常管理、保护、经营、利用和监督,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储备林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一、前言。

储备林是指为了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治风沙、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而建设的林地。

储备林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进储备林建设工作,制定和实施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总体要求。

1.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储备林建设项目;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林地保护和恢复能力;3. 推动储备林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4. 强化储备林建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建设内容。

1. 林地调查与规划。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土保持情况等,进行储备林建设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确定储备林建设的区域范围、种植树种、密度和结构布局等内容。

2. 林地治理与复垦。

对于已经退化的林地,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工作,恢复其生态功能。

对于受到破坏的林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复垦工作,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

3. 树种培育与引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进行培育和引种。

注重选择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树种,提高林地的生态效益。

4. 林地保护与管理。

建立健全的储备林保护制度,加强对储备林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盗伐、滥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确保储备林的长期稳定。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

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对储备林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2. 组织实施。

根据实施方案,组织专业团队对储备林建设进行实施。

确保工作按照规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3. 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储备林建设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五、预期效果。

1.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储备林建设,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水源、净化空气,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2. 促进乡村振兴。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定稿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一、背景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越来越重视。

国家储备林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性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国家储备林,制定本制度方案。

二、目的本制度方案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利用,以保障国家储备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范围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利用。

四、基本原则1. 保持国家储备林的生态完整性。

立足于生态保护,保持国家储备林的原始风貌。

2. 积极发挥国家储备林的经济功能。

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推动国家储备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

3. 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在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利用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

4. 坚持科学规划和动态管理。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国家储备林的规划和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实现动态管理。

五、管理体制国家林业局设立国家储备林司负责国家储备林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储备林的管理要求,组织制定本地区的国家储备林管理计划和措施,实现“上级统筹,地方具体”。

六、保护和利用1. 保护措施(1)严格禁止非法砍伐、采伐和占用国家储备林。

(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野生动物和植物的非法猎捕、捕杀和采集。

(3)加强国家储备林的消防管理,减少火灾发生。

2. 利用措施(1)积极发挥国家储备林的研究、科普和旅游功能。

(2)支持开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

(3)推广国家储备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环保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

七、监督管理地方林业部门应对当地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国家林业局应定期组织对国家储备林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认真处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八、法律责任(1)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变更或破坏国家储备林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为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增强木材自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木储备,通过实施高效可持续经营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坚持科学经营,推广良地、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和效益;
——坚持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调节、管理和引导,促进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落实中央文件要求,将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制定部门规章。

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印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制定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2017年)等相关管理办法,确保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建立管理制度。

相关省(区、市)依据国家储备林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规范本辖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创新融资机制。

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设计长周期优惠金融产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促进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外资利用政策和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外资贷(赠)款,支持国家储备林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

探索PPP模式。

按照国家推广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要求,加强对运用PPP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开展建设模式示范试点。

(三)建立现代工程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体系。

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6-2050年)》,明确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京津冀地区及东北地区六大区域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目标和任务。

省级、市县级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实行全过程管理。

制定《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2016年),建立立项、执行评估和验收评价制度,实行申报、批复、可研、公示等工程管理。

强化检查指导、监测和评价,
对完工项目组织验收。

健全经营规范。

按照统一规范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提倡多功能目标经营。

(四)创新运行管理制度
合同契约管理。

研究探索国家储备林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实现机制。

制定《国家储备林责任书》、《国家储备林合同》(2016年),以合同契约形式确立权利义务关系,实行“谁承储、谁经营、谁收益”的收益分配制度。

分级管理和代储代管。

国家、省级和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级行使管理权。

签订责任书,委托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行管理职责。

签订合同,委托承储主体代行储备职责。

采伐分类管理。

储备林龄级在成熟林龄基础上延长一到两个龄级,实行按林种树种分类动用。

编制《国家储备林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龄级、伐区和采伐数量,纳入限额管理,实行单报单批或备案制。

(五)健全科技支撑制度
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

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建设、管理和监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执行力。

开展科学经营试点示范。

加强种苗保障体系建设。

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和成果。

开展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

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第三方机构承接转移职能。

搭建政产
学研用有效结合的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六)建立监管指导机制
加强监管指导。

加强对制度建设、融资模式、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相关情况的调研指导。

指导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实施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问调查处理。

实施绩效管理。

制定《国家储备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18年),对建设成效实施绩效评价管理。

完善监测核查机制,定期进行资源核查,及时更新数据库。

加强监测研究。

加强木材安全研究、市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研究国家储备林制度、政策,提出建设和发展建议。

四、组织保障
(七)投入政策保障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

中央财政统筹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储备林造林、改培和抚育等支出。

财政贴息政策。

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按照现行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贴息。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保障政策。

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商业性森林保险”模式,提高国家储备林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水平。

专项建设债券。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专项建设债券筹集的专项建设基金,结合中央基建投资统筹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八)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建立国家储备林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合作交流,保障制度、任务的落实。

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路网建设。

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

采用“林四级”标准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路网建设。

加强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同步规划和实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防火和防治装备。

合理搭配树种,注重生物防治。

提升装备机械化水平。

引进和推广符合国家储备林建设需求、适合林区和山地的营林和采伐机械,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十)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步纳入政府林业建设目标考核管理。

(十一)加强宣传工作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做法。

研究解决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宣传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作法、典型和经验。

引导全社会为国储材的价值观念和良好风气。

促进国家储备林文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