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文/张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

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

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

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

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

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

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

知识就是美德吗?

知识就是美德吗?

知识就是美德吗?知识就是美德吗?作者:刘满新无人会选择恶或想成为恶人。

想要做那些他相信是恶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那些他相信是善的事情,这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苏格拉底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观点,那就是“知识就是美德”。

我们今天尝试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认为知识就是美德呢?我们在试图理解苏格拉底如何论证知识就是美德的同时,也尝试看一下,有这个观点所引申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从中我也尝试表达一下我对做哲学的方法的一些看法。

我们知道,哲学不仅仅只是一些人给出了一些好像很深刻很有道理的句子。

做哲学很重要的另一部分是要为这些观点提供支持,让这些观点能够站得住脚。

所以,做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观点进行论证。

于是,苏格拉底到底如何能够论证出“知识就是美德”呢?要为观点做论证,第一步当然是澄清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要忘了这一点。

我们可能常常会被一些观点所吸引,因为这些观点用了一些非常深奥、深刻的语词来表达,不过,在我们为这些观点进行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这些观点说了什么。

初看之下,知识就是美德,意思就是知识是一种美德。

我们有很多美德,而知识是其中一种。

然而,苏格拉底的想法不仅如此。

知识就是美德,knowledge is virtue中的“是”“is”的涵义一般而言有两种。

第一,A是B,指的是A属于B的一种。

比如,苏格拉底是人,意思是苏格拉底属于人这一类。

这里的“是”表达的是从属关系。

第二,A是B,指的是A等同于B。

比如,启明星是金星,意思是启明星跟金星是同一颗星星。

这里的“是”表达的是等同关系。

而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就是美德”,意思是第二种,即知识等同于美德。

这个跟我们初看之下所理解的不一样。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观点,认为知识等同于美德。

我们继续还需要搞清楚苏格拉底关于知识的看法。

什么是知识呢?这是从古代希腊开始到当代哲学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什么是知识。

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域是知识论或者认识论。

知识论所关注的当然就是与知识相关的哲学问题,其中,知识是什么,或者说知识的定义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是他哲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自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

既然美德就是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以教授的,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从而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考察高校德育工作,无疑会对当前高校德育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德;知识;高校德育;启示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这对高校德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德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源于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苏格拉德观点的提出尽管距今已经2000多年,但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为其中包含的美德、善、知识都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德育的现状(一)“知识”与“美德”背道而驰在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受教育的机会极其宝贵,因此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人类知识的积累,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了,但人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长,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不道德”现象,甚至许多高学历、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却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如损人利己、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等等,这些人的知识不但没有使他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从而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反而成为他们堕落的帮凶,这都说明“知识”和“美德”并不总是协调发展的,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的论断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高中历史考点17 西方人文主义-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学霸纠错

高中历史考点17 西方人文主义-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学霸纠错

考点17 西方人文主义例1.(2021·湖北·高考真题)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A.专制主义理念B.自由主义精神C.法律至上原则D.小国寡民情结【错因分析】本题材料视角新颖,创设的情景主要是考生掌握欠缺的苏格拉底思想内涵,直击考生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考生深入的思考材料蕴含的主旨大意,并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霸解题】审材料:根据材料“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发展应该是自给自足,这种设想蕴含着小国寡民情结。

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古希腊有数百个城邦,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城邦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D项正确。

析选项:材料未体现专制主义理念,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至上原则,排除C项。

【秒杀技巧】“专制主义”首先排除,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时期。

考生需要掌握西方人文主义起源的基本史实。

一、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1.背景(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安提丰。

3.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 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3)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意义(1)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源,古希腊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而作为古希腊著名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故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善当代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德智统一论和产婆术。

产婆术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内容。

这种教学法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当代教育,我们依旧在实践着这种古老实用的教学法。

相较而言,苏格拉底的德智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似乎一直不尽人意。

要么被过分阐释,要么被忽视,例如对伦理教育的过分强调,或者对伦理教育的过分轻视。

德智统一论的内涵,苏格拉底明确的给出了解释。

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通常被解释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

”①(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39)或者可以这样解释,“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刷出版社,2009.P128)足见,苏格拉底的这种关怀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伦理方面,而非科学或者其他方面。

在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含义之后,有必要将苏格拉底“善”和“美德”这两个中心词语进行分析。

在古希腊用语中,“善”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好”,也是一个道德意味比较浓重的词语;而“美德”是指任何形式的“好”。

可见,在古希腊语境中,“善”和“美德”都是超越道德范畴的词语,而在苏格拉底语境中,他试图将这种语意的限制加强,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善”和“美德”被束缚在道德领域内,以构成一个社会价值核心的牵引,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可见,在苏格拉底的诸多概念中,“善”和“美德”是两个关联密切,却不能等同的道德概念。

其中“美德”的范畴要大于“善”的范围,当两者特指个人道德的时候,可以被看做同义词。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第一篇:德行即知识试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摘要:对知识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善的理解,把知识与善等同起来应用于理性主义伦理学,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在雅典,自师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哲学的重大贡献,赢得了“圣人”的赞誉。

苏格拉底把知识即善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将就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对知识即善的观点依次予以评述。

一、苏格拉底的知识如果知识即善,善就是知识,那么善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砍做事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及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勇敢”或“正义”,而是“勇敢自身”或“正义自身”,亦即“勇敢”或“正义”的类本质。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局偶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二、“知识即善”“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所谓“德性”,在希腊语中原值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善。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善的人。

因此,他把善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及善,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知识即美德——精选推荐

知识即美德——精选推荐

知识即美德?国内不少文学著作和杂志都提到过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并以此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思想的概括或立论的根据,这一说法在国内流传多年,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的重复着这句“名言”,但大部分作者都很少注明出处,即使注明,也常引证不实,也很少考证这句名言在苏格拉底那里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与他自身环境有何关系,往往简单的将他解释为:美德(道德)等于知识。

我觉得这种解释逻辑上存在明显缺陷,并且也没有正确反映苏格拉底的伦理学的真实思想。

我查过一些资料哲学中,知识论回答的是“是一不是”,这属事实判断,伦理道德回答的是“该一不该”这属价值判断。

苏格拉底把人的道德生活奠基在知识论的基础上表明西方人是从“是一不是”走向“该一不该”的。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命题试图为希腊人以至整个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但这种知识毕竟是人的知识,有人的限度和局限。

我认为德行就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的优点,德性是相对于灵魂的理性部分和欲望部分的活动的。

既然灵魂有一个理性的部分和一个没有理性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各有不同的活动,人的德性也可以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两个部分。

中国的环境跟伦理思想跟西方有着一些差异,比较而言,中国的伦理道德也面临一个从古代的自然风俗习惯到社会认识的转变,不同在于古希腊作为伦理道德源头的风俗习惯,其合理性来自于希腊诸神的担保;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则来自于家族、血缘和祖先崇拜。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及其道德合理性是由家庭血缘传统和祖先崇拜担保的,中国人特别强调共同的祖先,讲龙的传人,讲华夏民族,就是把自己看作同一祖先的共同传人,由于共同的祖先,华夏民族的每一成员,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一个大集体,由此构成伦理道德上的集体主义。

在这个大家庭中小家庭是其基本的构成单位和核心,所以集体主义存在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单位是家族或家庭。

在这种集体主义观念中,个人消融于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家庭又消融于民族国家这个大集体中。

浅议苏格拉底_美德即知识_

浅议苏格拉底_美德即知识_

广角视野wide ang le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0聂怡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650031)=摘要>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0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0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美德;知识;正义;德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美德即知识0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但是,一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而记载其言行的古希腊的史料又有待考证哪些确实能表现其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成汉语还是从英语转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这个失真一般来讲与译者无关,而是因为某些哲学中的概念本身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就找不到对等的概念,而译成另一种文字又必须寻找一个相近的概念来对其进行替换,这种替换发生之后,便难免有毫厘千里之谬。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理解容易产生一种绝对化,片面化认识的倾向。

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涵义的阐释成为必要。

苏格拉底本人虽然不同于一般智者,而且对智者持批判的态度,但实际上苏格拉底受智者影响甚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本身即是一个智者,但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智者。

苏格拉底对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宇宙论体系的看法和一般的智者没有什么两样,即都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感觉的基础上的,而感觉却是个人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这一看法使得他在两个方面同早期自然哲学家相区别。

一个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领域的不同。

苏格拉底将哲学思想从外在的自然界拉回人类社会之中,致力于伦理学和道德领域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要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则必须抛开感觉走另一条道路。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都在人的价值方面强调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但是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需要,否认对人的约束,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于人的重要性。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限定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显然,比较的关键在于把握两者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比较的领域大体上包括研究对象、人的作用和人在社会上的行为等方面。

“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1)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2)思想主张: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美德来自于知识;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意义: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对“人”的探索: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哲学家。

这一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人们贪图没有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同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

于是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批评颓废的社会风气,在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苏格拉底对于“人”是什么作了如下回答:(1)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这就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

(2)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与德是合一的。

(3)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

因此一切使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识,因此,“美德即知识”。

(4)人之所以要求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5)人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追求和生活,“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

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标签:苏格拉底;美德;知识;《申辩篇》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的雅典,成长于雅典的黄金时代,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优秀思想。

但在暮年时雅典民主制面临着危机,雅典人缺乏信仰而追逐名利,苏格拉底以“牛虻”自诩,用刺激、警醒的言语来拯救雅典人日益麻木的灵魂,却遭到了一些雅典人的敌视。

近七十岁的苏格拉底受到了两项指控,指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神。

苏格拉底虽在法庭上作了精彩申辩,最终还是被判有罪。

苏格拉底坦然接受审判结果,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助,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雅典人的醒悟。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撰写《申辩篇》来记录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的言行,借以怀念恩师。

一、“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起点苏格拉底深刻地认识到,雅典人把自己生活的幸福定位于身体或财富,并视两者为他们优先关注的对象。

苏格拉底前瞻性地认为财富和地位不能带来善,但是善能为个人及国家带来财富等不能带来的东西。

“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把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从而关注在人的心灵上,苏格拉底由此也建立了自己的美德观念。

苏格拉底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出发,他首先认为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关注人自身美德的完善即善这一目的。

进而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把美德和知识等同起来,并认为美德是可教的,学习美德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支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案例陈述200 字

支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案例陈述200 字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案例陈述200字左右
“美德即知识”体现出苏格拉底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崇尚和宣扬苏格拉底一生
最为关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有普遍的道德概念,他把道德和知识等同起来,宣称“美德即知识”。

这个命题构成了苏格拉底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主张。

在他看来,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和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当然也就做不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相反,有了知识,懂得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必然能够做出符合善的事。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要义探究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要义探究

情; 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 践; 即使他们试着去做 , 也是要失败 的。所 以 , 智慧 的人总是做美而好 的事情 , 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 而好的事 , 即使他们试着去做 , 也是要失败的。既然 正义 的事 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 为 , 很显 然 ,正 义 的事 和其 他 一 切 道 德 的行 为 ,就 都 是 智
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 呢?” “ 因为

个不能 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 自己,
45 ・

像 一个 贪得 无 厌 的人 , 掠 夺别 人 的财物 来 饱 足 自己 的私囊 那样 , 而是 对 人既 有损 对 己更 有 害 , 的确 , 最
值 。他 还指 出 , 交 友之 道 , 一 在交 能 控制 情 欲 、 忠诚 公正 、 知 恩 必报 之 友 , 二在 使 自己 的言行 从 善 , 言真
义。


美德和 知 识 的关 系
苏格拉底 断言 : 万 物 系 于灵 魂 , 而 灵 魂 本 身 若 要成为善 , 就要系于智慧( 知识 ) 。智慧使人受益 , 人
真、 美和善的 , 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 , 因此“ 无人 有 意为 恶 ” , 而“ 无 知 就是恶 ” 。
二、 什 么是 “ 美德 ”
颗 心是 友 爱双 方共 同赋予 的。 “ 因为对 于我 所 爱 的
自立 , “ 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 口才流利 ,
有 办事 能 力 和心 思 巧妙 , 而是 认 为对 他们 来 说 首 先 必须 的是 自制 , 因为他 认 为如 果 只有 这 些 才能 而 不 会自 制, 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 了。” 苏格 拉 底 之所 以强调 自制是 一 切美 德 的基 础 , 是 因为 在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

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

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

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

综合素质写作素材: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综合素质写作素材: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

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

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

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

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

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

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

德性与死亡——论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

德性与死亡——论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

德性与死亡——论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道德建立在理性知识基础上的西方思想家。

他为“德性即知识”的道德原则而不懈努力并为之受难。

他的死亡成为一次意味无穷的哲学事件。

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悲剧使理性成了西方人生活的普遍原则。

[关键词]德性;知识;理性;死亡“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

”苏格拉底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这就在古代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中首次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性。

苏格拉底生活在智者的时代,他认为智者们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思想根源。

因此,他强调知识,贬低感觉,要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他把道德和知识统一起来,要求人们“认识自己”、“真正的我”即心灵或理智。

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善”和“恶”,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的基本命题是“德性即知识”。

“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

”希腊词语“arête”(德性)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个性。

苏格拉底把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等都称为arête,一般将其译为“德性”(virtue)。

这些都是高尚的、善的,体现了人的道德本性。

“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确定了苏格拉底的全部道德对话活动,他同人讨论种种美德的定义,经过反复辩驳,最终都归结到这个命题上。

当美诺询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否可教”时,他回答说“如果连什么美德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够知道它的性质呢?”当美诺列举了各种具体的美德时,苏格拉底说,“尽管美德多种多样,但它们至少全都有某种共同的性质而使它们成为美德的。

任何想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记住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是谁;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从哪里来;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要到哪里去
Know
苏格拉底认为,要认识 你自己,首先就要经常 对自己进行审察。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可见审察自己确 实是个功夫活,经常审 察自己的内心,你才能 知道自己是谁。
• 熊干了傻事是因为无知。所 以只有善心不一定干好事, 要有知识才行。
有个猎人上山打猎,见到一对老鹰正在追啄一只幼鹰, 迫使幼鹰展翅飞翔,幼鹰被啄得遍体鳞伤,嗷嗷惊叫。 猎人见了,愤怒不已:哪有父母这样对待子女的?操 起猎枪打死了这对老鹰,把幼鹰带回家养好伤,然后 放幼鹰回到大自然中去,可是,这只幼鹰却因不能飞 翔扑食而活活饿死。 你怎样评价寓言中猎人的行为?
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道德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 概念的认识,是关于道德的知 识。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 础。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 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 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 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 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 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
•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 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知识是美德的共性, 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 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 德即知识”
阿波罗神的女祭司竟然以神的口吻肯定苏格拉 底是世上最聪明的人
• 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找一个比 他更聪明的人……最终结果是苏格拉底恍然 大悟,不是说他真有多少智慧,而是因为 他知其无知并公开坦诚承认这一点。
Know yourself!
•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 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 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无 知”
《熊与隐士》
•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熊与隐士》:有一个栖息于 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 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朋友熊坐在一旁守护着 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蚊蝇。有一只苍 蝇不停地在隐士头上叮咬,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 离去。熊被激怒丁,拣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地惩 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 熊举起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
美德和善可通过 教育、通过学习 各种知识而获得。
美德与教育 的关系是怎 样的呢?
再见!
智慧是一种美德
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 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 能力。 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 之间关系的知识
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 敢是无益的。 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 识。
正义也是美德
勇敢也是美德
节制也是美德
yourself!
审察完自己之后, 要通过周围的环 境,才能定义我 们自己。就像我 们要定义一件物 品,就要定义它 是位置、颜色、 形状等属性。
1、“认识你自己”是一个里程碑。自苏格拉底开 始,哲学便由对自然的探讨转向了人自己,开始 了对人自己的关爱 ,哲学成为研究“人” 的哲学
2、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 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 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个人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 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古希腊 “三贤”之一。 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 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 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 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 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 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
•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2、“美德即知识” • 3、“认识你自己”
智者学派
忽视道德,追求功 利,片面强调人的 主观感受,倾向于 主观主义和相对主 义。

苏格拉底针对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 主观感受,贪图个人享受提出批评,他提 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以挽救城 邦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危局。
“我并不是最聪明 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 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 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 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 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 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 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 拉底特别爱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 人生有三大终极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活着的动力是什么?” 人生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又由 于我们自己百思不得其解,而又产生了更 多新的问题,一环套一环,我们就会陷入 其中而不能自拔,接着就惆怅、忧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