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解内容:注释篇题或章旨
即解释文章的题目或段落大意,如: 赵岐《孟子章句·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爲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 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 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 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 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注解术语: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以泛指,前人称为“浑 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它与“析言”相对。如: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玉裁注: “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 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段注: “统言则祭、祀不别。”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攷、曰妣、曰嫔。”孔疏:“此生死异称, 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 亦通也。”
注解术语: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 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其为虚 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 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说文·矢部》:“知,词也。”王 筠《系传校录》:“凡许所谓词,即语助 也。”
注解术语:之言、之为言
这是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 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 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注意:声训多数 情况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释词,它只是探求其 语源,因此解释语不能直接带入原文中。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说文·示部》:“祓,除恶祭也。”徐锴曰: “按:祓,之为言拂也。” 《说文·示部》:“禳,磔禳祀疠殃也。”徐 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注音方法:反切法
大约兴起于汉末,其原理: 用两个字拼出一个读音,称反切上字、 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 韵母和调调,如: 冬,都宗切。(《广韵》)
注音方法:注音字母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字母三十九个, 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共四十个,如: ㄅ ㄆ ㄇ ㄈ b p m f ㄉ ㄊ ㄋ ㄌ d t n l 24个声母:ㄅ ㄆ ㄇ ㄈ 万 ㄉ ㄊ ㄋ ㄘ ㄍ ㄎ 兀 ㄏ ㄐ ㄑ 广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16个韵母: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
古注书名解读:正义
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 便称为正义。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 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 别爲: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古注书名解读:集注、集解
一部重要的作品,注解往往很多,将 这些注解收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即为集注或集解。如: 何晏《论语集解》、朱熹《楚辞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王先谦《庄子集 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等。
注解术语:犹、犹言、犹云
相当于现汉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 义或近义词注释被释词。如: 《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革。”毛 传:“革,犹皮也。” 《汉书·景十三王传》:“子安王光嗣,初 好音乐与马,晚节遴,唯恐不足于财。”师古云: “晚节犹言末时也。遴与郄同,犹言贪啬也。” 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诗:“闻道松醪贱, 何须吝错刀。”徐震曰:“退之谓何须吝错刀, 犹云何须惜钱也。”
注解内容:解句
把一句话或几句话连起来阐明句意。如: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 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 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 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楚辞·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 质其犹未亏。”王逸注:“言我外有芬芳之徳, 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㑹,兼在于已,而不得施 用,故独保明其身,无有歇而已。所谓道行则兼 善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也。”
注解内容:解释语法现象
这类注释提示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 但和当今不同,如: 《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 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不我 能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 手熊罴,足野羊。”顔师古注:“手, 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
注解内容:说明修辞手法
注解术语:谓
与“谓之”相反,被释词在前,往往以具 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义,以一般释特殊。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或“指的是”,如: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注:“时谓草木零落之 时。”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 “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
附:注音方法
1 譬况法 2 读若法 3 直音法 4 纽四声法 5 反切法
6 注音字母
7 汉语拼音
注音方法:譬况法
用取譬形况的语言描述汉字的发音状 况。如《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故使卫主之也。”(公羊传·庄公二十八 年)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 人语也。”
注解内容:注音
黄焯先生在《经典释文》的前言中指出:“因 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 》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 音,即知此数词的词性有不同。”这就是注音与注 解相关的原因。如: 《汉书》:“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 罪。”颜师古注: “度,音大各反。” 《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 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陆德明注:“行, 户刚反。”又“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 行也。”《经典释文》注:“行,下孟反。”
二、注解内容
1 释词 2 解句
3 注释篇题或章旨
4 解释语法现象 5 说明修辞手法 6 有些作品在注释时各有侧重 7 给文字注音
注解内容:释词
即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 注释的中心。如: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 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正文体) 《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 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 (传注体) 《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 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 “潜行为泳。”
声训也可以不用专用术语,例如: 《释名》:“日,实。”“月,阙 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 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也者, 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注意: 1读若、读如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 假借。如: 《说文》:“宄读若轨。”这是注音。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2这里说的破假借,只是笼统说之,有 时二字之间并非假借关系。
古注书名解读:注疏
直接注释古书意义的,称爲注。疏通 注文意义的,则称爲疏。如十三经注疏。 分别为 (1)《周易正义》(2)《尚书 正义》(3)《毛诗正义》(4)《周礼注 疏》(5)《仪礼注疏》(6)《礼记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8) 《春秋 公羊传注疏》(9)《春秋谷梁传注疏》 (10)《论语注疏》(11)《孝经注疏》 (12)《尔雅注疏》(13)《孟子注疏》
注解术语:读为、读曰
破假借的术语,即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郑笺:“泮读为畔。”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杨倞注:“知读为智。”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 师古注:“倍读曰背”。 《汉书·韩信传》:“百里奚居虞而虞亡, 之秦而秦伯。”顔师古注:“伯,读曰霸。”
注解术语:貌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用以解释表 某种性质或状态。如: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 兮。”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如字”和“破读”
“如字”与“破读”相对,即按本来的 读音读,表示原来的意义,如: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 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 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小雅·大田》:“兴雨祈祈,雨我公 田。”《经典释文》:“兴雨,如字。”
注音方法:读若法
用读若、读如等术语注明字音的 相同或相近,如《说文》中的注音: 瑂,读若眉。 璁,读若葱。 迺(泥母微部),读若仍(日 母蒸部)。
注音方法:纽四声法
用声韵相同的字来注音,并加注 声调,如: 佒,鸯去声。(梅膺祚《字汇》) 塕,翁上(新《辞海》)
注音方法: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如: 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 公四年注》) 殪,音翳。(《文选·上林赋》李 善注)
注解术语:散文、散言|对文、对言
这些术语与上同,如: 《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 段玉裁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 ‘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 》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 皮’是也。” 《诗经·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 尔斯。”毛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马瑞辰 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 言则通,对言则异”
三、注解术语
1 曰、为、谓之、之读曰 8 浑言、统言、通言|析言;散 文、散言|对文、对言
注解术语:曰、为、谓之、之谓
特点:被释词总是置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而 且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 瑳,如琢如磨。”注曰:“治骨曰切,象曰瑳,玉 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 谓明,自胜之谓强。”
古 书 的 注 解
一、古注书名解读
1 传 2 笺
3 注疏
4 正义
5 集注、集解
6 章句
7 音义
古注书名解读:传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 古代典籍称为经,而给经作注的书,便 称爲传。如: 《春秋》为经,左丘明、公羊高、 谷梁赤为之作注,便称为《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诗》为经,毛亨 给它作注,称《毛诗诂训传》。
古注书名解读:章句
在注释词语的基础上,不仅注意串讲 提示文句大意,而且还注意归纳章旨(段 落大意),称为章句。作为一种注释,章 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 而是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如: 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 辞章句》等。
古注书名解读:音义
偏重于给古书注音的书称为音,如徐 邈的《毛诗音》;偏重于对古书释义的称 为义。如刘璠的《毛诗义》。二者并重即 称音义。如: 陆德明《经典释文》便是由十四部音 义之书构成,如《周易音义》、《老子音 义》等。唐代尚有给佛经加注音义的,如 释玄应《一切经音义》。
古注书名解读:笺
从汉人郑玄开始,注书也可称为笺。它有补 充订正的意思。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 作注,称郑笺,即对原注加以补充订正。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 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 》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 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 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 《容斋五笔·经解之名》:“又如郑 康成作《毛诗笺》,申明传义,他书无用此字 者。”
注释中揭示了所用的修辞手法,如: 《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可 以美土疆。”郑玄注:“粪、美互文。” 《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 兮,如三秋也。”俞樾云:“三秋,即三 岁也。”
注解内容:其它
有些作品在注释时各有侧重,如: 有的侧重人名地名的考证及史实的 考核,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裴松之的《三国志 》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有侧重词语的出处及典故的来源, 如:李善注《文选》。 有的侧重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 成玄英疏《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