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倍数
18
4.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 大,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业,平均工资 为850元,最低的是社会服务业,为392元,前者是后者 的2.17倍;1999年,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与最低的农林 业相差2.38倍;2000年,收入最高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与 最低的农林相差2.63倍。 改革开放后的十年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社会 服务业,从1988年开始则一直是农林;平均工资最高的 行业,80年代中期是地质勘探,从1989-1991年是采掘业, 从1992年起,则是电力、煤气、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 业轮流“坐庄”,这多少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 特征。
8
洛伦兹曲线
A(1,1) 收 入 百 分 比 L S2 O 人口(户数)百分比 B
S1
9
②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统计学家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 上提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 它指夹在平均线 OA 和洛伦兹曲线 L 之间的面积 S1 与三角 形OAB的面积SOAB之比,用G表示。 G=S1/SOAB 当G=0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当G=1时, 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均状态。现实中,基尼系数 总是在0-1之间的。 基尼系数的值越小,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平均线, 表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的值越大,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不平均 线,表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不平均。
15
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 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 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 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 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 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 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14
1.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从 1994-1997 年,中国 最富裕的 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从 50.13%上 升到 50.40%;而收入最低的 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 的比值则从 4.27% 降到 4.06% ,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从 10.34 倍扩大到 12.41 倍。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到 2003年底,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22.3倍。
2
2.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 西蒙 · 史密斯 · 库兹涅茨简介:西蒙 · 史密斯 · 库兹涅茨 ( Simon Smith Kuznets ) 1901--1985 ,美国著名经济 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原籍俄国,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奖成就:以实证为基础对经济增长进行了阐述, 引起了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的崭新和深入的洞 察。 “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国家经济发 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济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 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 等。”
7
4.个人收入分配的衡量 ①洛伦兹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首先提出,衍生出基尼系数并与其 一起成为定量研究收入分配的工具。 当收入绝对平均时,洛伦兹曲线是连接(0, 0)和(1, 1)两点的直线OA,也称绝对平均线。 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洛伦兹曲线为折线 OBA,也称绝 对不平均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均。
11
12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改革前: 总体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 重的平均主义格局。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高度平均, 1978年,城镇基尼系数在0.16-0.17之间。 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 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 距并存的特点。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 的特点。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为农村居 民的人均纯收入的2.4倍。
21
1984—2001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别倍数及工资差别比率
22
6.不同职位或不同岗位工资差距:
国有企业:制度工资同一等级内标准工资由 3倍降到2.7
倍,但由于“制度外收入”的影响,总体差距实际在不 断扩大。
非国有领域:员工的薪资差异呈现随职位上升而拉大的
趋势
23
三、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的解释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改革后: 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表现为 1984年前的相对稳 定和1984年后的跳跃式上升。从1978年到1984年,城 镇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在 0.16的水平上。从1984年开始, 基尼系数上升到1999年的0.295。 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除了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现 为持续平缓上升。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
收入分配差距
1
一、个人不平等测量及变化趋势
1.个人收入的定义 193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利•西蒙斯(Simons,1938): “个人收入可以定义为这样两项之和,一项是行使的消 费权力的市场价值,另一项是资产存量价值的变化”。 用通俗的话来讲,个人收入包括个人的消费部分和储蓄 部分。如果储蓄是为了将来消费,个人收入又可以被看 作为一定时期内获得的用于个人或家庭现在与将来消费 的资源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基本上被国际学术界和各国统计部门所普遍接 受,具体到实际收入的计算上,与此定义最靠近的是家 庭或个人可支配收入。
3
主要观点: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
是一个国家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 平等程度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影响: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关于经济 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的研究。
4
收入分 配不平 等程度
1.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由于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大学生的工资在20 世纪80年代后稳定增长,导致技术雇员和非技术雇员 工资差距逐步拉大,扩大了收入的不平等。 技术雇员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一,新技术出现后,行业内对于新技术的需求上 升,必然需要那些相对来讲受过更高教育的人。 第二,产品需求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变动。对劳动 力派生需求的移动,有利于雇佣高比例的技术雇员 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的上升。
25
3.家庭组成的变化 例如离婚、分居、婚外恋和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 了单亲家庭的出现和转变,而这些家庭很显然收入 要低。同时,高收入男性和高收入女性的结合比例 也在增加,这更加剧了高收入与低收入家庭之间的 差距。
26
4.全球化 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 发达国家的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 化中受益,而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 的竞争而受到损害。 发展中国家的高人力资本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 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增长,国内的一些技术和 非技术工人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 农业部门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
27
四、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经济增长和发展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 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 距上。 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本身由于发展而引起的城镇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要远远小于非国有经济由于制度 和政策因素所引起的差距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极大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国民经济不同产业 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 因素。 地区工资差别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地区 人均国民收入衡量)、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制造业中 的就业人数)、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平均教育 水平)等有关。
6

在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讨论中,最大的难点是我国统计 中报酬的涵盖范围。 改革开放以前当时的报酬分配的不平等的衡量,基本 说是比较容易的,不存在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 劳动报酬收入水平不但提高很快,而且报酬结构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制度外的收入急剧增长。这甚 至成为中国人富裕的秘密。这部分的统计测量成为十 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也影响到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 距状况的判断。
10

根据国际惯例,当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为高度平均, 0.2~0. 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相对合 理,0.4~0.6之间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为收入差 距悬殊(高度不平均)。
国际上通常把 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 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已经逼近 0.45,2004 超过0.465 ,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 社会贫富差距。
一般人均产值
库兹涅茨曲线
5
3.收入不平等测量的难点 广义上来说,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或者按照通常统计测 量的指标是家庭收入。 考察人均收入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收入的来源。有劳动的收入,如工资的收入, 也有非劳动的收入,如利息和利润分红等。 二是家庭人口的数量。这既与劳动力的数量,即工 作人口有关,也与非劳动人口,甚至是家庭未成年 人口有关。
16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 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 均 GDP 为 10732 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 4302 元;到 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 6 年间,东西部人均 GDP 差距由 6430 元扩大到 13230 元, 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 到人民币 4 万亿元,约占全国 GDP 的 17% ; 而东部地区 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 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 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24
2.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 工会化行业--工会组织程度很强的行业,这些行业 工会的谈判能力强大,因而这些行业的工资很难下降。 比较典型的工会化行业有钢铁、汽车、机械制造、飞机 制造等。 当在国际贸易中遭遇较强的竞争时,工会化行业的 劳动需求会大幅下降,也就是高工资行业的就业人数会 大幅减少,非工会化行业也即低工资行业的就业人数可 能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必然表现为收入差距的扩大。
19
20
5.不同经济类型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以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职工 平均工资的差距来反映城镇居民不同经济类型的收入差 距。相对于国有经济单位,改革以来,集体经济单位的 平均货币工资的增速逐渐走低,其他经济单位逐渐加快, 到90年代初更是急剧加快,1994年以后有所放缓。 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国有、集体 和其他经济单位平均货币工资的比例,1985年为1:0.80: 1.18 ; 1990 年为 1 : 0.74 : 1.31 ; 1994 年为 1 : 0.68 : 1.31 ; 1997 年为 1 : 0.69 : 1.30 ; 1998 年为 1 : 0.70 : 1.17 ; 1999 年为 1 : 0.68 : 1.15 ; 2000 年为 1 : 0.66 : 1.15。
28
2.制度或体制性因素 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 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 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 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 从1989年开始,行业工资差别基本上保持升幅。在 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行业间工资差别是由行业的 产品供求状况、劳动力供求状况、行业资本构成的 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等主要因素所引起的。 但是在非竞争性市场,垄断利润往往是行业工资差 别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