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方法
从2002年起,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加重了文言文的分量,将句子翻译题移到了第Ⅱ卷,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这就对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把握住试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2002年、2003年高考试题来看,该题型在命题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都为要求翻译的句子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
要求翻译的句子所含的实词、虚词都属于常见的文言词语。比如,2002年高考试题中的“其”“谓”“及”“知”“尽”,2003年高考试题中的“遂”“廷”“面”“折”“从”“其”等。
第二,考查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比如,2002年高考试题中的“知”动词活用作名词;“李将军之谓”是宾语前置句,“皆为尽哀”是省略句,这两句都属于特殊句式;2003年高考试题中“廷”“面”均为名词作状语。
针对以上命题特点,考生在备考复习中首先应该落实好课本知识,注意掌握、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尤其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掌握的实词、虚词 ,注意把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的使用规律。另外,还应该注意增加课外阅读量,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应以直译为主,以“信、达、雅”为标准。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读试卷提供的语段,把握其大意。
这一步是解题的基础。不充分了解语段的意思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要翻译的句子。在通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所给句子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会提供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第二步,细读要求翻译的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重点词语及可以不译的词语。
这一步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注意句式特点,可以尽量避免翻译中出现语序错误。找出重点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找出得分点的过程,找到了得分点,做题就会有的放矢,命中率自然会高。而找出可以不译的词语,则减轻了劳动量,节省了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做题的正确性。
所谓重点词语是指对句子起支撑作用的词语。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包含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的词语。可以不译的词语主要是指专有名词和一些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一致的词语。
以2003年高考试题第16题第1 题为例。这道题要求翻
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这个句子中需要重点翻译的词语是“遂”“廷”“折”“面”“从”,其中“遂”为虚词,其余为实词;“廷”“面”分别置于动词“折”“从”之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活用类型。“不肯”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可以不译。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我们在做题时就不会盲目出击了。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以直译为主翻译成句。
这一步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忽略了所给的具体语境,就会想当然地进行翻译,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不遵循直译的原则,译文与原文在表情达意上就有可能出现差距,更重要的是译文与所给答案之间也会出现距离,毕竟,句子翻译题也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
以2002年高考试题第16题第2 题为例。这一题要求翻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一句。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是评论性语言“太史公曰”中的一句。我们在翻译时,就应注意其前后语句,看一看有哪些句子可以为翻译本句提供帮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句的前后都有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和“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正因为李广“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所以,在他自刭之日,才会出现“士大夫一军皆哭”和百姓“无老壮皆为垂涕”的感人场面。结合这两个句子,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句中重点字词的意义,以及要求翻译的句子的意思了:“及”的意思是“到”;“知”应该指的是“了解、熟知他的人”,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竭尽”。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到李广 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当然,有些句子直译出来不太顺畅,这就需要在直译主要词语的前提下,添加上必要的词语使之完整流畅,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作者单位:山东滕州市一中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