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岔口示范小学武荣花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沟通语言的工具。

语文具有广泛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

语文是人类精神领域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
除却这些抽象、科学的概念陈述,我们不妨来感性地认识一下语文。

一位高考考生在考场上发出这样的心声: 语文难道就仅仅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
在学语文,教语文的许多年里,我们是否也曾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

语文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创造语文,语文也培育人,二者是生命的共同体。

如果缺乏生命的灵动与飞扬,语文教育将褪却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是关注生命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应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

一、尊重生命,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同是自然的人,同是社会的人。

他们和教师在“人性”上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也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乐意参与活动。

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

另一方面,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

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为主要的特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

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二、体验生命,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

这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

而在阅读
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

在我任教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时一堂识字课上,一位男孩子看着电视说:“老师,小鸟在天空中游来游去。

”小朋友听了都哄堂大笑,提出反对意思:“小鸟是飞,鱼才是游。

”可是也有几位小朋友赞成这位男孩的意见,其中一位说:“老师,小鸟飞,翅膀应该是这样上下扇动的,可电视上这只小鸟翅膀是这样前后划动的,所以感觉小鸟是在游”。

经他这么一说,很多小朋友都找到小鸟在游的感觉,异口同声地说:“对,这只小鸟是在游。

”看着电视上“小鸟游”的动画效果,面对一大班得意洋洋于自己新发现的孩子,难道让我告诉他们规范的语言,应该说“小鸟飞,鱼儿游”去否定他们的发现,去打击他们说话的信心,去约束他们充满情感的思维吗?没有,我对孩子们说:“是啊,可爱的小鸟在空气里游来游去,多悠闲啊!”很多小朋友忍不住摆动双手学起小鸟游的样子。

其实,我相信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学生写上“鸟儿游”的话,得到的会是其它评卷教师的一个大红叉叉。

但我认为:这充满生命灵动的体验,这充满生命灵动的情感,这充满生命灵动的语言,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肯定。

因为,我相信省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的一句话:“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三、感悟生命,引领学生批文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打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

然而,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

同样的文本,读起来缘何有如此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悟问题。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披文入境,去体味生命,感悟生命。

1、声情并茂,诵读吟咏,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世界。

“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小学语文教材,不少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题材不同,风格各异。

而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

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感情基调,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

《春》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那生机勃发,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境,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朗诵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朗诵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思,边思边读,以激活头脑中储存的与目视口发的
语言描述相关的内存图式。

让作品中的人、物、景立体化,在学生的思维的屏幕上动起来,活起来。

只有在这时,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感情美。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

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

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

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比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和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诵那优美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老友惜别的画面,想象自己已经飞跃时空的限制,进入到李白描绘的意境中。

此时,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写一写现代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又体味到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从而感悟到友情的美好。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遍语文教改园地,各路奇葩争奇斗艳。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

“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最近在我们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

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

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真、善、美,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

2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