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集合5篇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集合5篇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集合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建筑史读后感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建筑史》真本书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造出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还有攒尖顶等等。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

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

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历代建造宫殿都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

明代营造北京宫殿,木料来自云贵四川等西南边远地区,木料来自山东临清和苏州等地,白石来自北京房山等地,颜料来自南方诸省。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至4

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至4

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至4一、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范畴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涉及建筑类型、风格、结构、材料、装饰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建筑设计能力。

二、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从穴居、半穴居到地面建筑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木构架建筑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开始出现,宫室建筑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秦汉时期,砖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古代至中世纪的中国建筑古代至中世纪的中国建筑包括寺庙、塔、桥梁等。

其中,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塔是佛教建筑的代表,多用于供奉佛像或舍利子。

桥梁则是古代中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包括上海外滩、南京路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五、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木构架为主,注重对称和均衡,采用中轴线布局。

这种风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建筑的材料以木材为主,结构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

建筑的装饰多采用雕刻、绘画等手法,色彩以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六、中国建筑类型研究中国建筑的类型繁多,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宫殿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居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

寺庙是中国古代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不同宗教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探讨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模型、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建筑元素。

(2)官式建筑: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布局、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例,分析其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

(4)园林建筑:以颐和园为例,阐述园林建筑的布局、意境及美学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身边的中国古代建筑,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官式建筑:故宫3.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宫观4. 园林建筑: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分析故宫的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比较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

(2)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宏伟壮观;象征意义:皇权至上、国家统一。

(3)佛教寺庙:以塔为中心,注重宗教氛围;道教宫观:以殿堂为主,强调仙境意境。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清代建筑的影响
清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后世的建 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园林、寺庙等 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装饰繁复
元代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常采 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 外观华丽繁复。
建筑群布局
元代建筑群布局强调中轴线对 称,主从有序,体现封建礼制

元代建筑代表作品
01
02
03
北京故宫
元朝时期,北京故宫作为 皇家宫殿,是元代建筑的 杰出代表。
山西永乐宫
位于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 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 其壁画艺术价值极高。
03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继承与发扬
建筑类型多样
清代建筑在继承前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发扬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 格。
清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园林 、寺庙、民居等,满足了不同阶层和功能 的需求。
建筑布局严谨
装饰精美
清代建筑布局严谨,注重中轴线对称,追 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民族交融
元代建筑多元融合的特点促进了不同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 建筑的内涵。
02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结构严谨
明代建筑在结构上严谨,注重建筑的 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多采用木结构和 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装饰精美
明代建筑注重装饰,常采用雕刻、彩 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华丽精美。
建筑群布局规整
清代建筑装饰精美,采用木雕、石雕、砖 雕等多种工艺,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
清代建筑代表作品
故宫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 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 构古建筑群,展现了清代建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战国时创造的空心砖此时大量出现。

西汉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

当时的筒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

到了东汉,纵联拱成了主流,以便于做无支模施工,同时可使墓室较为高敞。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实例如: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

9、河北赵县安济桥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10、简述唐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l)规模宏大,规划严格里坊制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影响了渤海国的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热(大明宫和唐乾陵的布局)唐代陵墓因山为阙3)建筑技术水平发展很大。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木构架成熟,构件形式与用料均已规格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都料”这一名词,一直沿用到明朝)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者增多〕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7)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

胡床的引入和佛教建筑的广泛。

11、简述宋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l)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取消夜禁,打破了里坊制度;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度。

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出现了材份制,建立“以材为祖”的模式;3)建筑群群体组合方面,注重轴线变化和空间的纵深方向变化;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室内装修已开始主要采用木装修,家具因垂足而而坐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相应提高,并出现了彩画;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12、简述明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结构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

13、简述清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居住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城市知识点:1. 中国七大古都的区位和选址特点:答:汉长安:渭水之南,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未央宫,长乐宫位于龙首原上,地势最高;向北靠近渭水地势渐低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北魏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

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用水主要依靠谷水。

南朝建康: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中山。

地处丘陵区,多起伏,有秦淮河贯穿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于北。

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作用。

隋大兴和唐长安:隋文帝时在汉长安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建都。

城东南角原有曲江,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引黄渠水注曲江池。

城西南角地势低下,为使此地形势和曲江一带高地相平衡,建造了庄严寺。

唐长安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由东北移至大明宫。

宋东京: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

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规模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

元朝时弃旧城将都城北移,南北二城并存: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近便。

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至此,改大都为北平。

将旧城北面约五里宽放弃,以缩小城框;城墙南移一里余,加建五府六部。

清时规模没有再扩充,平面轮廓不再改变。

明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处,地形复杂。

新城避开了整个旧城,在它的东侧富贵山以南建造新宫,又将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军队建营驻扎。

地势平坦,中间横亘着燕崖湖,北倚富贵山,南有秦淮河,西边紧靠市区,便于利用旧城原有设施。

2. 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答:在中国占优势的是心物合一的一元化思想,古希腊则在与自然的斗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争中发展了朴素唯物论世界观。

人序也影响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地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区别。

在古希腊罗马,人是作为世界的主宰,与自然对立而存在;在古代中国,人作为世界的产物,与自然一体而存在。

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鼎盛时代的西周统治者大事推行宗法分封,相应地,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的活动。

东都洛邑可视为其代表。

周王朝统治者为此订立了一套严格的城邑建设制度,即“营国制度”。

该套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体制及城邑规划制度组成,以城邑建设体制最为重要。

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三级,即王城、诸侯城和都,同时对各级城邑的建制数量以及分布布局等,也都有严格的约束。

礼制营建制度是实施城邑建设体制的特定手段。

按照城邑等级,制定各项具体营建措施,例如城之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有明确规定。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形成王城规划结构的主要制度。

这不仅确立了以宫为主体的中心区,而且更奠定了全盘规划结构的基础,充分体现了王权尊严的规划主题思想。

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是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规划师希波丹姆首次在理论上对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加以阐述并在实际中大量应用。

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卫城和庙宇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

希腊前期,城市主体建筑须位于山颠或高处以突出其重要地位,而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上以其本身的体量与高度来展现。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

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扩张、财富的集中,城市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

建设的项目首先是为军事与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等,其次是奴隶主的剧场、浴室府邸等。

城市住宅投机盛行,神庙退居次要地位。

帝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则转向了为皇帝们营造宣扬帝功、树碑立传的建筑物,如广场、凯旋门、纪功柱、陵墓等。

这时候罗马城里建造了大量出租的公寓。

封建社会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北魏洛都规划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期城市规划的典型。

洛都规划首先改革了洛阳南北宫制的传统,将宫室集中在一座宫城内。

宫城置于城中央,其他各区则环绕宫城罗列。

宫为城中心,城为郭中心的层层环套配置,进一步体现宫在全局中的主体性。

就整个洛都规划而言,从城郭配置形制,直至具体规划方法,都继承了“营国制度”的传统。

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制度有了变革。

到北宋末年,都城东京旧的集中市制和坊制均已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以行业街市为主的遍布全城的商肆,以及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城市居民聚居生活的坊巷制。

东京的变化,充分表明其时市经济的发展,旧的城市规划制度已不能适应其要求。

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制度崩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中世纪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

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城市。

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广场采取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

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

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它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

城市尺度宜人,建筑环境亲切。

建筑群具有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堂、领主的城堡与一般的居民住房在材质、尺度、体量、装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而大量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由于乡土传统和技术材料的缓慢演变十分雷同,这样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城市建筑群体。

3.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时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 唐长安城:答:隋朝大兴城是唐发展的基础。

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荒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大兴城的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