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认知心理学-内隐记忆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是令人奇迹般的记忆力,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则是一种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内隐记忆的重要性,并阐述它如何被用于心理学的研究。

内隐记忆也被称为隐性记忆,它是指一种未经意识感知的、非语言的记忆。

它可以是有形的,如深层的生理情绪行为,也可以是无形的,如记住一种情境的气氛、概念或感觉。

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个整体把握,包括对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知,以及潜在了解和参与性活动。

在心理学研究中,内隐记忆经常被用于探讨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恐惧和焦虑。

它们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明白人在进行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绪和行为的时候,是如何基于内隐记忆的动机决策的。

内隐记忆还可以被用来探究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学习技能、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和同理心等。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可以被应用于实际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特殊心理紊乱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根据他们不同地记忆类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对寻求更有效的记忆训练技巧、记忆技能和学习技能也有重要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并利用它来解决心
理学上的研究和实际上的心理治疗和咨询问题。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应注重内隐记忆的贡献,更多地探究它们在结构、机制和效果上的发展,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完整的概念框架和有价值的见解。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IMPMEMORY)简介: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通过对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一文
和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一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见表 1。
表 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
\
识记(输 有意识或无意
入)

提取(输 出)
无意识
加工深 度
没有影响
保持时 时间越长遗忘

越慢
记忆负 荷量
没有影响
呈现方 式
社会视野
MING RI FENG SHANG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文 | 李萌萌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概念、区别
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各方面,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明
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理论
基础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
心理学家 Wiliam Mcdougall 是最早使用“内
把学习过或者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
“旧”,把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
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排除测
验中,把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旧”,
把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控
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相反的。
得出以下公式:
I=C+U(l 一 C)
(1)
E=U(l 一 C)
2、加工分离程序
加 工 分 离 程 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 PDP) 是在实验性分离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分为启动型和再认型两类:
1)启动型加工分离程序:是在后测实验中,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 认知心理学:目前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 信息加工途径:1.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2.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3.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7.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 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诸如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13. ER :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15. 人工智能:1.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技能学习的研究是由米尔纳和科金
等(Milner& Corkin et al.,1968)开始的。 他们发现,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他曾完 成过某一任务,但能获得诸如追赶旋转体和镜形 跟踪等运动技能。健全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大致正 常的知觉和认知技能在其他健忘症病人身上也得 到了证明。
条件 反射:
歇斯底里遗忘症患者的记忆现象,并且 着重强调内隐或无意识记忆的重要地位。
哲学方面的研究中,主要的贡献
来自于Henri Bergson(亨利· 柏格 森 )。他在“Matter and Memory” 中提到:过去的经验主要以两种不同 的形式存在,一是运动的心理机制 (motor mechanism),一是独立回 忆(independent recollections)。 第一种记忆形式包括逐渐学习的习惯 和技能,是内隐的,而第二中记忆形 式则是外显的。
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 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 建立起联系,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
内隐记忆与外 显记忆的关系:
研究范围:
内隐记忆研究范围包括5个领域。 即启动效应,重学中的节省、阈下 刺激作用、技能学习、条件反射。
启动效应: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这一现 象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 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 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另外对于和内隐记忆相关的内隐学习的研究可以应用于教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或内隐类型。

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观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Rugg等(1998)使用ERP首次进行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过程的比较,并验证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词领域的实验性分离。

同年,Paller等通过两个实验记录了与知觉启动和外显记忆关联的ERPs,得出类似的结论。

其后,许多研究者采用不同范式都验证了Rugg 的结论。

这样在词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就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

那么,在其他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否也与不同脑区相联系?对应脑区是否与词领域相同?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孟迎芳,郭春彦两位研究者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对他们的实验及其巧妙之处做简单介绍:在学习阶段,根据Lavie(1995)的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荷理论及面孔刺激的独特性采用选择性注意范式,让被试加工呈现在面孔中间的颜色词来控制被试对面孔的注意,以达到被试对面孔的不同加工水平。

在再认阶段,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新/旧再认的测验,把未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内隐记忆的神经关联,把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外显记忆的神经关联。

采用这一范式可以有效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而且Rugg为这一研究范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根据头皮分布与电极位置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波形,地形图等,选取几个代表电极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前人研究,确定分析时段300~400ms,400~500ms,500~600ms。

为具体了解两种记忆类型的不同分布,分别对不同注意负荷条件,不同时段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2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因素包括记忆类型,脑区。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酒精 中毒被试的成绩显著高于科萨科夫综合征被试; 但被试变量对单词联想没有影响,两类被试的作 业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当然,单一分离并不必然 表明两种心理加工的存在。同一心理加工可能对 其中一项测验任务敏感,而对另一测验任务不敏
感,因而导致单一分离现象。
(2)非交叉的双重分离:实验自变量X影响任务A但 不影响任务B,而Y只影响任务B但不影响任务A。
2、启动分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 重复启动:学习阶段的启动物与测验阶段的目标 词相一致

间接启动:学习阶段的启动物与测验阶段的目标 词在某一方面相似,如音似或形似;
内隐记忆采用重复启动范式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1、分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两类


健忘症病人能获得某些追踪的运动技能;
沃林顿和韦克朗茨的研究:健忘症病人的自由回 忆和再认成绩差斯,但给于内隐指令能获得与正 常人同样的启动(熟悉的词,词干补笔),表现 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保持。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影响;
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4、某些因素可以影响外显记忆,但对内隐记忆则没 有影响(Graf & Schacter,1987)
例如:


如加工深度分散注意影响外显记忆(回忆、再认) 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改变字体不影响外显记忆(回忆、再认)而影响 内隐记忆;
•新
先学习一个词表
• -------• --------• --------
•旧
•新
•新 •旧
• ---------• ---------• -------• ---------• --------
•新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两种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内隐记忆是 知觉表征系统,细分为字词系统、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Squire也将记忆有类似区分:陈述记忆(内隐)和程序记忆(外显)。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定义:测验所要求的加工与编码加工相似,将提高测验成绩。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所以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能提高测验成绩。 而内隐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过程,所以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影响大。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提出 启动效应研究: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 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 测验方法:词汇确定、词的确认、词语或句段补笔
遗忘症的研究: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和外显指导
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而和内隐指导语 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未受影响。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多重记忆系统说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 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此提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 并区分了概念驱动过程和材料驱动过程两种加工过程。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心理学认知过程中,记忆部分再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在记忆的分类部分又经常会出现各种客观题,所以下面就此部分进行说明,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该内容。

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也叫自动记忆,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自动的记忆。

如在进行某活动的时候,已储存的经验会在信息提取的时候自动发挥作用;(2)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主动的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提取从而完成当前的活动,主要体现出在意识的参与下进行识记、保持、回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即主要涉及“是什么”、“为什么”知识的记忆,如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描述。

(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或者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是对具体事物操作的记忆,即涉及“做什么”、“怎么做”知识的记忆,如打篮球、骑车、游泳等。

无法或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3.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外部特征,具有比较鲜明的直观性。

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因此又称为“表象记忆”,一般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

(2)逻辑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意义记忆,以语词为中介,指人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如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记忆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情感记忆则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的负面作用。

(4)动作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隐记忆指的是无意识中的记忆表达,而外显记忆则是有意识的记忆表达。

本文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内隐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内隐记忆是指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行为的记忆表达。

与外显记忆不同,内隐记忆无需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达出来。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行为、情绪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体现。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回忆起学习过的某个知识点,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却能够运用这个知识点。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内隐记忆,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其中,隐式学习任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隐式学习任务中,参与者需要通过无意识的学习来获取某种技能或知识。

例如,一个参与者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序一组数字,而这个规则是他们无法明确意识到的。

通过这种任务,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推测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影响。

外显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外显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与内隐记忆不同,外显记忆需要主动的记忆过程和意识的参与。

外显记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可以对外显记忆的形成和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内隐记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使得外显记忆的表达受到内隐记忆的干扰或改变。

此外,内隐记忆也可以通过启发性思维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外显记忆的表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内隐记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方面。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于不同任务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含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的。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一般没有意识过程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

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的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两者的联系1.两者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

2.两者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

无论是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还是在刺激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相互作用。

4.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碍作用,比如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会忽略。

两者的区别1.个体差异,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对对内隐记忆影响不大,而对外显记忆影响十分明显2.保持时间,在保存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3.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4.记忆负荷,项目增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度下降,内不受影响5.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不受影响6.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出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会下降。

7.注意状态对内和外的影响不同8.刺激呈现长短9.内和外表现不同的系列位置特点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常用研究方法:间接测验,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1.补笔实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2.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系别心理系年级13本姓名刘建勋同组成员龚曦紫刘赞王惠君实验日期2014年11月20日教师评定__________---------------------------------------------------------------------------------------------------------------------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测量及其相关性摘要实验运用再认击中率和再认虚报率、旧词辨认率和新词辨认率四个指标证明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存在。

另外用被试的正确再认率表示外显记忆保存量,用被试的正确辨认率来表示内隐记忆保存量,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通过对正确再认率和正确辨认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无显著相关,符合多重记忆系统理论模型。

关键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再认测验知觉辨认测验多重记忆系统1 前言Graf和Schacter最早于1985年提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概念(Graf, & Schacter, 1985)。

外显记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有目的或有意识的提取,早期关于人类记忆的研究都是对外显记忆的研究。

内隐记忆的研究是近3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它是指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表现或行为的促进或改变,这种促进或改变不需要有目的或有意识地对过去经验进行回忆。

在内隐记忆的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研究者一直认为:记忆是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提取和再现。

但对于遗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效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自发性产生。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特点。例如,儿童的 内隐记忆发展特点、老年人的内隐记忆衰退模式以及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和 成人的内隐记忆表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本质和个 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内隐记忆作为人类记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 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 和作用机制,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采用间接测验法、阈下知觉法和启动法等研究范式。间接 测验法是通过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记忆状况。例如,在单词 配对任务中,快速准确地配对出与目标词相关的词,可以反映个体的内隐记忆 水平。阈下知觉法是通过呈现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探讨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 的记忆效应。启动法则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影响后续的行为表现,从而推断内隐 记忆的存在。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的记忆效应。它与外显记忆相对,外 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可以进行的有意识回忆和认知。内隐记忆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加工、无意识保持和印象形成等方面。尽管个体无法有意识地回忆以往 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记忆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内 隐记忆的存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处理大量信息,而无需 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此外,内隐记忆在人类技能学习、习惯养成和情绪调节 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启动法作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研究内隐记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启动效应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被试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和 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三、内隐记忆的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讲解

内隐记忆讲解
• 1972年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 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的作业成绩不随时 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的作业成 绩则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产生的影响不同
负荷水平
任务分离程序(3)
• 任务分离的逻辑:若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 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据此推测完成这些 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 类似。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就能 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类 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 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06认知心理学-内隐记忆

06认知心理学-内隐记忆



Graf & Schacter, 1985
在这个实验中,三组被试分别是遗忘症被试, 匹配控制组被试和学生控制组被试。 两项任务是线索回忆和词干补笔 测验材料有两类:关联性配对词(buttonedshirt)与非关联性配对词(window-shirt)。


线 索 回 忆
关联词 非关联词 遗忘症 匹配组 学生组
5.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以被试为自 变量(遗忘症患者,正常人),让被试学习一 些单词后采用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 词干补笔四种测验。结果如下表:
遗忘症患者对信息的保持 任务 组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有意识记忆 自由回忆 0.55 0.44 再认 0.75 0.45 无意识记忆 模糊字辨认 0.45 0.47 词干补笔 0.69 0.58
项目类型 变位字 视觉呈现词 新词 听觉呈现词
测试类型 包含测验 排除测验 .80 .29 .48 .37 .18 .22 .69 .67
加工数据 意识提取(R) 自动提取(A) .51 .59 .11 .42
Jacoby (1991) p301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1.内隐记忆研究的几种类型
重学中的节省 阈下刺激的作用 技能学习
Tulving的观点


现在作出的有关记忆的假设,很可能被证明是 错误的,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作出假设的理由。 相反,现在的某些假设被证伪,那说明我们的 认识更接近于真理了。 人的记忆内容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很难 想像如此众多的异质信息会贮存在一个单一的 记忆系统之中。 Tulving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论证其观点。
动作技能 知觉技能 认知技能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内隐记忆是一种不被主观意识感知的记忆,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但却不被我们自身意识到。

内隐记忆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记忆的深层功能,比如决策、情绪、抑郁以及执行任务的能力。

本文旨在介绍内隐记忆的定义、成因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一种不被人们意识到的记忆,它不像醒悟的记忆那样可以被人们明确意识到,也不会被主观意识感知。

这种记忆是由一定的条件反射模式和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但并不会被主观意识感知到。

它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并且在我们运用它时往往是自动的。

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内隐记忆的形成,但主要是在儿童和青春期时期形成的。

当我们在儿童时期处于不清楚自我认知时,大部分记忆会被存储在内隐记忆当中,而不是我们的主观记忆中。

在青春期时期,我们开始寻找自我认知,而这时,内隐记忆也就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这些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感知、情绪、行为习惯以及偏好等方面。

内隐记忆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第一个是储存策略理论(Storage Strategy),指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观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差异。

它建议,主观记忆被储存在大脑的回想区,而内隐记忆被储存在大脑的操作区,这些操作区的差异使得主观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储存特性。

第二个理论是社会构造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它指出内隐记忆的形成不仅仅受大脑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有意义的交流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多种方面,比如我们的决策、情绪、抑郁以及执行任务的能力。

首先,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它可以影响我们对自己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比如说,我们在接受了某种形象之后,就会有特定的行为。

其次,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记住了某些事情之后,它们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比如说,一个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会引起一次负面的情绪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实验中变量 V1影响A任务,但不影响B任务;实验变 量V2影响B任务但不影响A任务。例如:
Craik采用的实验任务
加工深度 目标词 意义(深层) Found in China pagoda _ag_da 补笔
听觉(浅层) 2 syllables?
视觉(浅层) Contains E?
3.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Ebbinghaus在 “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中将记忆分为三类: 第一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二种,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三种,不随意提取,无意识。 无意识记忆可以通过节省法得到测量
被试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学到各种规则(Thorndike) 阈下呈现图片的特征在想象或梦中(Poetzl,1917) 内隐记忆在技能、条件反射形成中有作用(Clark Hull)
听(补笔)-视(补笔)-听(再认)-视(再认)

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在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换句话说,当一个 变量从水平a变到水平b时,实验结果在A任务 变低,而在B任务变高。例如: Jacoby (1983)
ý µ é õ þ Â Ù Ï Í ª õ ±Ï Ä Å Ê È Ö Ê Ñ Ì ¼ Ï Ô È º Ö ¾ æ È µ ¸  µ é õ þ Ê Ñ Ì ¼ Þ Ï Â Ø µ Î É Ï ¹ Ï Ð Ï Â Ø µ Ó É Ï ¹ Ï È µ Ä °ä Ä ± ¡ À µ ¡ 0.72 0.76 ë ö Ï ³ È µ Ä ¿ ¿ ¿ £ £ £ 0.78 0.67
二、有关的概念


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 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 实验性分离现象;控制单一变量而比较在两种 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 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 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 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
二、有关的概念
类项 心理经验的描述 记忆现象 记忆任务 记忆系统 加工过程 例子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启动效应 间接测验、直接测验 陈述、程序、知觉表征 概念驱动、数据驱动 自动(无意识)提取、意识提取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Tulving (1982)
0.6 0.5 0.4 0.3 0.2 0.1 0 1小 时 保持间隔 7天 再认 补笔
反应概率
经典实验
4.Jacoby (1983)
ý µ é õ þ Â Ù Ï Í ª õ ±Ï Ä Å Ê È Ö Ê Ñ Ì ¼ Ï Ô È º Ö ¾ æ È µ ¸  µ é õ þ Ê Ñ Ì ¼ Þ Ï Â Ø µ Î É Ï ¹ Ï â é à Í ² Ñ À Ð Ù Ï Ô È ª õ æ Ï Ö ¾ ±È Á Á Á ¡ ¡ ¡ °ä Ä ± ¡ À µ ¡ 0.56 0.82 Ð Ï Â Ø µ Ó É Ï ¹ Ï È µ Ä °ä Ä ± ¡ À µ ¡ 0.72 0.76 ë ö Ï ³ È µ Ä ¿ ¿ ¿ £ £ £ 0.78 0.67
内隐记忆的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 二、有关概念的介绍 三、几个经典的内隐记忆的实验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六、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七、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回顾
1.早期的哲学研究
The passion of the soul (Descaries,1649) Leibnitz强调无意识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habit on the faculty of thinking(Biran, 1804)
三、几个经典的实验研究
1.Warrington和Weiscrantz (1970) 发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以及健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词 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 出来。 2.P. Graf (1984)
健忘症患者不会遗忘的信息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动作技能 知觉技能 认知技能
条件反射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随机独立 功能独立 两者的差异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异
9 种自变量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自变量类别 加工水平 感觉道改变 注意状态 材料知觉特点 保持时间 刺激呈现时间 干扰 记忆负荷量 系列位置特点 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无 大 无 大 长 无 小 无 不明显 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大 小 大 无 短 大 大 大 首因、近因效应
词干补笔


从词的关联性来看,线索回忆与补笔成 绩为正相关。 从被试变量来看,线索回忆结果与补笔 成绩为负相关。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1 任务分离范式(小结)
2 加工分离的研究范式


意识提取与自动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 在记忆操作中,基于意识提取的贡献为 R(1- A),基于自动提取的贡献率为A(1-R),意识 提取与自动提取共同作用的贡献为RA。 在包含测验中,P(旧/包含)=R+A(1-R) 在排除测验中, P(旧/排除)=A(1-R) 所以,R= P(旧/包含)- P(旧/排除) A= P(旧/排除)/(1-R)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进一步说,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 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导致大多数直接测验(如 回忆、再认等)的成绩良好。由此可以认为, 直接测验是由概念驱动的加工过程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 多数间接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与测验时知 觉加工的匹配程度,例如,知觉辨认、词干补 笔等,似乎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 此,可以将这类间接测验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过程(data driven processing)。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实验性分离范式
单一分离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 双向关联 间接测量任务 词干补笔 残词补全

模糊字命名 词汇判断 图片识别 残图命名 偏好判断
单一分离
单一分离指的是实验中一个自变量V1影响测验 任务A,但不影响实验任务B。例如: P. Graf (1984)

Tulving的观点



就整体性的记忆而言,作出规律性的结论是比 较困难的;而就某些特殊种类的记忆而言,得 出规律性的结论就相对容易一些。 记忆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 个过程不大可能是平滑且连续的,在这期间肯 定发生了许多跳跃和突变,而这些变化势必会 体现在记忆的结构之中。 大脑的神经通路与皮质是高度系统化的,高级 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不大可能由单一的系统来实 现。
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临床系统的实 验观察
Korsakoff综合症 “我们认识到一系列无法被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痕迹,虽说只是存在于无意识中,但它们以一 种既非积极又非消极的方式作用,并对遗忘症 患者的思想、决策无意识、间接的影响 ” (Korsakoff,1889) Schneider(1912)发现遗忘症患者学习图形之 后,对残图鉴别的成绩明显提高,而患者对这 些图形并无有意识记忆。 Janet和Freud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研究
六.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multiple memory systems theory)
2.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heory) 3.两种理论的整合
Tulving的观点

所谓多重记忆系统,指把记忆看作是由 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每一个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 程组成,在同一操作系统内,加工过程 间的关系比不同操作系统中的加工过程 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在理论上允 许每一个记忆系统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 与行为指标。
5.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以被试为自 变量(遗忘症患者,正常人),让被试学习一 些单词后采用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 词干补笔四种测验。结果如下表:
遗忘症患者对信息的保持 任务 组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有意识记忆 自由回忆 0.55 0.44 再认 0.75 0.45 无意识记忆 模糊字辨认 0.45 0.47 词干补笔 0.69 0.58aniel(1970)操纵加工水平自变量 (视觉呈现单词,由图片生成该词,由定义生 成该词),采用单词确认和自由回忆两项任务。 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单词的情况下出现了启 动效应,另两种条件下几乎没有启动效应。但 是在回忆测验中,两种生成条件下的成绩高于 阅读条件下的成绩。


Graf & Schacter, 1985
在这个实验中,三组被试分别是遗忘症被试, 匹配控制组被试和学生控制组被试。 两项任务是线索回忆和词干补笔 测验材料有两类:关联性配对词(buttonedshirt)与非关联性配对词(window-shirt)。


线 索 回 忆
关联词 非关联词 遗忘症 匹配组 学生组
1
正 确 率
0.8 0.6 0.4 0.2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正 确 率
0.6 0.5 0.4 0.3 0.2 0.1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补笔成绩的影响

测验的成绩:
依此顺序上升 以加工效率来衡量,补笔与再认两种测验在4 种实验条件下都有类似的趋势。
Tulving的观点


现在作出的有关记忆的假设,很可能被证明是 错误的,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作出假设的理由。 相反,现在的某些假设被证伪,那说明我们的 认识更接近于真理了。 人的记忆内容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很难 想像如此众多的异质信息会贮存在一个单一的 记忆系统之中。 Tulving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论证其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