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微生物检测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培养温度和时间写在标签上,未注明扣2分
完成实验酒精棉球擦拭手或者洗手(2分)
2
未擦拭手或洗手扣1分
4
分离效果
20
10
10个以上单菌落,少一个扣1分
分区效果
5
无明显分区,只有一个区,扣5分
平板无菌落区按站的比例扣分
污染情况
5
有其他杂菌污染,扣5分
5
5
5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
4
接种环不灼烧扣4分
灼烧不彻底最多扣3分
接种环拿法不正确扣1分
2试管Leabharlann 取菌(15分)50分3
试管口未灼烧,扣3分
2
持塞手法不正确,扣2分
3
接种环未冷却,扣3分
4
塞塞子是为灼烧塞子与管口,扣4分
3
试管口离开无菌区,扣3分
手法是否标准(5分)
1
持平板的手法不当扣1分
4
开口过大扣4分
分区接种(30分)
5
有离开5CM酒精灯无菌区1次扣2分,最多扣5分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平板划线分离考核标准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序号
内容
满分
(100分)
评分细则
扣分
总分
1
准备全所需的所有实验材料
15分
3
材料准备充分,中途取用物品扣3分
贴标签
4
未贴扣4分,贴错扣2分,信息不完整扣2分
酒精棉球擦拭手与工作台面
4
未擦拭扣4分
擦拭不彻底扣2分
台面擦拭不彻底扣2分
接种针的灼烧是否彻底,拿法是否科学
5
划完1区未灼烧,扣5分
5
灼烧完未冷却,扣5分
5
单手旋转平板,有明显的分区操作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试题本次考试有五组技能测试题供学生随机抽取,每一组题满分均为100分,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70,。

第一组:使用高压灭菌锅进行培养基的灭菌,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组:微生物划线分离技术操作,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组: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操作,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四组: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五组:常用仪器的使用二、考试程序1、组织学生抽取考试序号,按照此序号依次进行技能考试。

2、按照考试序号组织学生在考前5分钟抽取试题,拿到试题后可以准备5分钟,然后开始操作和回答。

其他学生集中在另一教室等待。

3、考试完的学生不允许与等待考试的学生接触,要迅速离开考场,防止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交流试题内容。

三、评分标准第一组湿热灭菌操作一、一、操作用具及物品:高压灭菌锅、试管培养基、三角瓶、线绳、报纸或牛皮纸等。

二、操作过程及评分标准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10分)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

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

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10分)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

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10分) 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

(或等压力上升到0.5时,打开放气阀排出冷空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

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

本实验用 1(05kg/cm2,121(3?,20分钟灭菌。

(10分) 提问:1.为什么要放出冷空气,答:因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高压锅内的压力升高后,它聚集在锅的中下部,使饱和热蒸汽难与被灭菌物品接触。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等。

(一)直接镜检1.初步诊断;2.指导进一步检出步骤和鉴定方法的选择;3.评价标本的质量。

(二)快速诊断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

(免疫学检验技术)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R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

(三)直接药敏试验鉴定结果快,但结果不明确,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四)常规检验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

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

2.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

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值得推广。

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

3.体外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医学。

教育网整理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

(五)报告①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②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结果;③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1. 样品采集:根据检验要求,采集样品,例如:食品、水、空气、土壤等。

2. 样品制备:对于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对于固体样品,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采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研磨等。

3. 培养基选择:根据待检测的微生物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并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仪进行培养,一般在30-37摄氏度下培养。

5. 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

常见的鉴定方法有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荧光PCR检测等。

6. 计数:通过分离培养、涂布法或过滤法等方法,将微生物分散在培养基上,然后进行计数。

常见的计数方法有平板计数法、涂布计数法、膜过滤计数法等。

7. 结果分析:根据鉴定和计数得到的结果,判断样品中的微生
物含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8. 报告编写:根据检验结果,编写检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微生物检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污染,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不同样品类型和检验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菌落总数操作步骤检样稀释及培养以无菌操作,取样25 g放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中,经充分振摇作成1:10均匀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使平皿底朝上),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

菌落计数方法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菌落计数的报告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稀释度的选择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1)。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中例2及3)。

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一、样品采集。

咱要做微生物检验,第一步当然是把样品弄到手啦。

这采集样品可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采集食品的时候,得注意代表性。

不能光挑看起来好的或者坏的,要随机从不同部位采集。

像一整箱苹果,那就得从上面、下面、中间,各个角落都挑几个。

如果是液体的食品,像牛奶之类的,得充分混匀了再取样。

而且采集的工具也要干净无菌的哦,不然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啦。

要是用个脏兮兮的工具,那结果肯定不准,就像穿了双沾满泥巴的鞋子去参加舞会,格格不入还把场地搞脏啦。

二、样品运输和保存。

采好样品之后,怎么把它送到实验室也是个问题呢。

要尽快送过去,就像送个紧急的包裹一样。

如果不能马上检验,那就要好好保存。

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的温度和环境下会死掉或者疯狂生长,这可不行。

比如一些需要低温保存的样品,就得赶紧放在冰盒里。

要是没保存好,就好比你精心照顾的小宠物,因为你没给它合适的居住环境,它就生病了,那咱这个检验也就白费功夫了。

三、实验室准备。

到了实验室,那得先把环境准备好。

实验室得干净整洁,各种仪器设备都要先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问题。

比如说显微镜,得保证镜头是干净清晰的,不然就像你戴着一副脏眼镜看东西,模模糊糊啥也看不清。

还有培养箱,温度要调整好,要是温度不对,那些微生物在里面就像住在了一个不舒服的房子里,要么不生长,要么就长得乱七八糟的。

四、样品处理。

样品送到实验室了,可不能直接就检验,得先处理一下。

固体的食品可能要切碎、研磨之类的,把它变成均匀的状态。

这就像把一大块肉切成小块,这样才能让微生物均匀地分布在里面,方便我们检测。

要是处理不好,可能有些微生物就躲在角落里,我们就发现不了它们了。

五、微生物培养。

处理好样品之后,就到了培养微生物的环节啦。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这就像不同的小动物要吃不同的食物一样。

把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然后放在合适的环境下培养。

有的微生物喜欢有氧的环境,那就放在有空气的地方培养;有的微生物喜欢无氧的环境,那就得创造无氧的条件。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三、操作流程1. 实验前准备(1)检查所需物品和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2)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等实验用品;(3)佩戴实验服和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样品处理(1)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样品,并确保准确记录样品信息;(2)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离心等。

3. 培养和检测(1)按照操作规程在培养基上均匀涂布样品;(2)标注培养皿的信息,包括样品编号、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等;(3)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4)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时间和结果。

4. 结果分析(1)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2)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鉴定。

四、质控要求(1)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培养基等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完好和有效。

五、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审查和验证。

对于检测结果,应当制作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施本规程由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变动将另行制定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即为《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如食品样品、水样、医疗器械等。

正确采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样品制备:将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步骤。

例如,对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处理、稀释等。

3.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含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4.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常见的培养条件是37℃下的静态培养。

5.培养皿封闭:将培养皿或培养瓶盖封闭,避免外部的污染物进入。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铝箔密封。

6.培养:将已封闭的培养皿或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通常为24小时至7天。

7.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8.制备涂片: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培养皿中的细菌涂抹到玻璃片上。

涂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显微观察。

9.染色: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对涂片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10.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涂片,注意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胞内结构等细节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11.计数:根据涂片的观察结果,使用细菌计数板或其他方法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估计。

通常会进行稀释和培养后计数。

1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和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13.结果报告: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明确,便于评估和决策。

14.结束处理:检验完成后,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将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灭菌或安全处置。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操作步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检验目的进行调整。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微生物检测是为了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评估其数量和种类,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本实验目的是确保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操作符合标准方法,并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二、实验前的准备和安全措施1. 实验室必须保持清洁,有序和整洁。

2.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面罩。

3. 实验室内应配备急救设备和紧急处理措施,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悉并能正确操作。

4. 所有实验室器材和试剂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储存和使用。

三、实验操作规程1. 样品采集和处理a. 样品的采集必须使用清洁的容器或器具,并尽量避免外界污染。

b. 样品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实验室,以避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c. 若样品不能立即处理,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和贮存。

2. 样品制备和分装a. 样品制备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器具和试剂。

b. 样品应尽快制备,并避免长时间的储存。

c. 分装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气泡和污染。

3. 微生物培养方法a.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b. 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c. 培养时间结束后,需要对产生的菌落进行鉴定和计数,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a. 对于混合物样品,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以获得单一的菌株。

b. 分离和纯化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培养基和试剂。

c. 分离到单一菌株后,需要进行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的鉴定。

5. 微生物检测方法鉴定a.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b. 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检测方法的步骤进行,避免误差和污染。

c.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编制。

四、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1.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和归档。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检验前准备1. 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整洁,无菌操作台面及仪器设备;2. 熟悉操作规程,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消毒液;3. 检查培养基和试剂的有效期,确保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符合要求。

二、样本处理1. 将样本送检单与样本一同接收,并核对相关信息;2. 对样本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实验室环境;3. 定量取样,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培养基制备1. 按照培养基说明书的要求,准备培养基,注意培养基的稀释和灭菌;2. 根据需要,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中,准备好后放置在无菌条件下。

四、微生物接种1. 根据样本的来源,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接种;2.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接种,避免外部污染;3. 对接种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清晰记录接种的菌种和数量。

五、培养条件1.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组成等;2.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数量和颜色等信息。

六、鉴定和鉴定1.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2. 利用鉴定试剂或生化指标进行进一步鉴定;3. 如有需要,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七、结果记录和报告1. 将鉴定结果详细记录在报告中,包括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数量、鉴定方法和结果等;2. 及时向送检单位提交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八、实验后清洁1. 将使用过的培养皿和试剂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洁;2. 对实验室操作台面和设备进行消毒,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每一步的操作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及评分标准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及评分标准
10分
实验四:
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步骤
考核目标及评分细则
满分值

浏览整个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验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凹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软布、接种环、毛细滴管、度管、脱脂棉和三角烧瓶等。
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和凡士林等。
酿酒酵母、米曲霉、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胞杆菌等。
10分

实验后整理:
无菌操作台、无菌操作室进行清理。洗涤仪器并使其归位。保持台面和地面整洁,实验后洗手。
10分
实验二:
培养基制备
步骤
考核目标及评分细则
满分值

浏览整个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验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试管、三角烧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自动式高压灭菌锅、封口膜、记号笔、皮筋、pH试纸等。
7、混合涂片染色
在载玻片同一区域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其他步骤同上。(10分)
70分

得出结论:
掌握革兰氏染色法,以及两种菌的颜色、形态。
10分

实验后整理:
显微镜放置好,洗涤仪器并使其归位。保持台面和地面整洁,清理垃圾,实验后洗手。
10分
实验七: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步骤
考核目标及评分细则
70分

得出结论:
掌握环境因素如温度、渗透压、pH值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0分

实验后整理:
无菌操作台、无菌操作室进行清理。洗涤仪器并使其归位。清除垃圾,保持台面和地面整洁,实验后洗手。
10分
实验八:
平板分离技术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实验室的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

2.检查实验室设备及试剂的完好性,如有损坏或过期的试剂应予以更换。

3.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采集器具需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2.将采集的标本迅速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3.对于液体标本,如尿液、血液等,应进行无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4.对于固体标本,如组织、分泌物等,应进行无菌取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培养基的准备和使用1.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配制。

2.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防止细菌、真菌等污染。

3.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质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4.在使用培养基前,要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变质、褪色等异常情况,若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四、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1.将标本取适量,在无菌条件下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避免重叠。

2.将涂抹好的培养基置于细菌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使微生物的生长。

3.培养箱内不宜存放过多的培养基,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

4.定期观察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

五、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定1.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液或菌落的形态、数量、运动性等特征,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对于不易鉴定的微生物,可使用生化试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4.鉴定微生物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与对应的标准对照互相核对。

六、微生物的灭活和处理1.工作台和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将已鉴定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可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

3.遵循规定将已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妥善的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培养操作评分标准

微生物培养操作评分标准

微生物培养操作评分标准该评分标准以详细描述正确的微生物培养操作方法,旨在确保实验人员进行准确、规范和安全的微生物培养。

本文档列举了培养基准备、操作环境、接种操作、培养条件和结果判读等方面的评分标准。

1. 培养基准备-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准备培养基,包括准确称量培养基成分、正确配制和调节pH值等。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准备培养基,包括准确称量培养基成分、正确配制和调节pH值等。

- 确保培养基质量的可靠性,如确认培养基无菌、培养基成分无明显异常等。

确保培养基质量的可靠性,如确认培养基无菌、培养基成分无明显异常等。

- 妥善保存培养基,包括密封、避光和冷藏等。

妥善保存培养基,包括密封、避光和冷藏等。

2. 操作环境- 消毒实验台面,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消毒实验台面,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 使用消毒酒精喷雾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使用消毒酒精喷雾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 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操作人员对微生物产生污染。

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操作人员对微生物产生污染。

3. 接种操作- 正确取样,包括使用无菌技术取得样品、正确挑取菌落等。

正确取样,包括使用无菌技术取得样品、正确挑取菌落等。

- 避免交叉感染,使用无菌技术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使用无菌技术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操作。

- 控制接种量,确保每次接种的菌量符合实验要求。

控制接种量,确保每次接种的菌量符合实验要求。

4. 培养条件-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

- 控制培养时间,根据实验方案要求进行合理的培养时间。

控制培养时间,根据实验方案要求进行合理的培养时间。

- 避免培养基受到外界污染,如避光、保持培养条件稳定等。

避免培养基受到外界污染,如避光、保持培养条件稳定等。

5. 结果判读- 准确判读培养结果,包括菌落形态、颜色、数量等。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规章制度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接种处理。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应的温度和氧气,以防止标本干燥。

2. 镜检:检验人员运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标本,辨别相关致病菌的形态与数目,并进行初步判断。

必要时,还需要对标本进行染色后再观察,以对致病菌的性质和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的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采集的标本中不可避免地会吸附细菌,如果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要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显色培养基、血平板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再将空气和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的细菌。

4. 细菌鉴定:检验人员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标准如下:1. 尽量在病程早期、症状典型以及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2. 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盛放。

3. 血液为无菌液体,因此在采集时要避免皮肤的正常菌群污染。

多采用血培养瓶运送,随后放入血培养系统自动培养。

如有报阳则进行下一步检验:涂片镜检报给临床初步结果;需氧和厌氧瓶分别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与厌氧血平板等;随后进行菌种鉴定以及药敏试验。

4. 脑脊液标本一般需要进行离心,以富集细胞。

一般检验流程为进行涂片镜检,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与墨汁染色等。

增菌管进行增菌,分离培养转至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平板等。

5. 痰液镜检一般包括革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分离培养多用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

6. 尿液常做定量检测,取10微升尿液进行连续划线。

7. 粪便常用革兰染色做菌群比检测;分离培养多用麦康凯与SS平板。

8. 各类微生物标本应通过传递窗进行传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准确信息。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来评估其卫生质量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饮用水、环境等领域,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小和快速繁殖特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详细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与处理: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例如从食品表面刮取样品、从空气中吸取微生物、从液体中取样等。

确保采样器具干净且无微生物污染。

b. 将采样器具中的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避免样品交叉污染。

确保容器表面无微生物污染。

c. 样品处理前,根据需要进行稀释。

确保样品浓度适宜,能够在检测中获得准确的结果。

2. 样品预处理:a. 对于含有大量杂质或抑制物质的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来去除干扰。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

b.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的检出限和降低干扰物的影响。

确保预处理方法不会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增殖。

3. 微生物检测方法选择:a.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复杂度,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b.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可以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控制参数和检测条件来增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a. 根据选择的检测方法,准备必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确保设备和试剂的清洁和消毒,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b.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无菌培养器皿、移液器和培养基等。

c.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以保证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的正常生长和增殖。

5. 结果解读与报告:a.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超过卫生标准,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的范围。

b. 对于阳性样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或确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项技术,用于确定食品、饮料、药品、环境样品等中是否存在这些微生物。

细菌、霉菌、酵母菌都是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生物学和工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标准操作规程的形式详细介绍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步骤和要求。

一、实验前准备1.环境准备: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清洁、无尘、无飞虫等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器材准备: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基、试剂、仪器设备等。

3.样品准备:样品应遵循卫生标准及实验要求,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样品处理1.样品消毒:将样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消除外源性微生物的干扰。

2.预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预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三、分离与纯化1.罩口接种:将样品中微生物接种到含有相应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罩口接种的方式,避免次生污染。

2.培养条件:根据微生物的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组成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单菌分离:观察接种后的菌落形态和特征,选取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以实现纯化。

四、鉴定与检测1.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态、边缘、颜色、透明度等特征,与已知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特征进行比对。

2.生理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试验,如盖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反应等,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

五、结果处理与分析1.定量分析:根据菌落的数量和菌落形状比例,计算并报告样品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数量。

2.图像记录:对鉴定结果进行拍照记录,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六、质量控制1.消毒控制: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正负对照:每次实验都应设置正、负对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重复实验:对怀疑结果的样品可以进行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试管口部于火焰上往返通过2~3次灭菌,将灭菌白金环伸入有菌试管中,取少量细菌,然后移至准备接种的试管中。
接种方法是自管底向上连续平划线,若以保存菌为目的时可自管底上划一粗直线即可。
取出接种环,将试管上部再经火焰灭菌,塞好棉塞,接种环灭菌后放回原处。
(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法
灭菌穿刺针沾取细菌后,垂直刺入半固体培养基中央直达近管底处,再沿原穿刺线抽出即可。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物
准备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擦镜纸、香柏油、脱油剂
素质要求
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




1.安放:把显微镜放在自己前面略偏左的桌面上,这样便于用左眼观察物像,用右眼看着画图。安放时镜筒向前,镜臂向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并使物镜前端与载物台有两厘米左右的距离。然后把反光镜对着光源,但是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只要视野的光亮程度合适,光就对好了。
用物
准备
菌种、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甲基红
素质要求
能利用甲基红试验对大肠杆菌进行鉴定




1.将待检的细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
2.35℃培养18-24小时
3.滴加甲基红试剂
4.结果:呈红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1.注意无菌操作
2.注意观察指示剂的变化
病毒的分离培养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3.过滤
4.分装
二、培养基的灭菌
1.开盖
2.通电
3.加水
4.放样
5.设定温度和时间




1.调节PH值时,要边滴氢氧化钠边搅拌,不能一次加太多
2.加热时间控制好,否则培养基会煮糊。
3.灭菌是要注意将灭菌锅里的空气排干净。
4.注意灭菌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
细菌的接种培养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1)涂片:取清洁无油迹的载玻片1张,用蜡笔划线将其分成左右两格。用接种环先挑取生理盐水1~2环于载玻片每格中央,再分别挑取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少许菌落与生理盐水研匀,涂成直径约的菌膜。
(2)干燥:让涂片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火焰较远处微微加热烘干,但切勿靠近火焰。
(3)固定:干燥后的标本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通过3次(以钟摆的速度),冷却后染色。固定的目的在于杀死细菌,并使菌膜与玻片牢固粘附,避免染色过程中被水冲洗掉,通过固定还可凝固细胞质,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使细菌易与染料结合而着色。
2.尿囊腔接种
将蛋胚在检卵灯上照视,并在绒毛尿囊膜血管较少的地方作记号。用碘酒消毒气室蛋壳,并用钢针在记号处钻一小孔。用带18mm长针头的1ml注射器吸取病毒液,针头刺入孔内,经绒毛尿囊膜入尿囊腔,注入0.1ml病毒液。用石蜡封孔后于37℃孵卵器孵育72小时。
3.羊膜腔接种
将孵育10—11天的蛋胚照视,画出气室范围,并在胚胎最靠近卵壳的一侧做记号。用齿钻在气室顶端磨一三角形,用镊子揭去蛋壳和壳膜,并滴加灭菌液体石蜡一滴,用镊子,刺穿下层壳膜和绒毛尿囊膜没有血管的地方,用26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羊膜腔内,注入病毒液 0.1ml。将卵壳的小窗封住,于37℃孵卵器内孵育48—72小时。
用物
准备
待测水样、泥土、无菌吸管,平皿,无菌生理盐水
素质要求
让学生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情况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1)方法:取普通平板(或血平板)1个,选室内或室外的一处空间,在离地面1m左右高度的桌面(或台面)上,打开平板盖,让培养基暴露于空气中,10min之后,迅速盖好盖子,在底部写上标记,放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防止污染:接种全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为减少污染,要求方法简单、操作迅速。
(2)温度要适宜,接种过的鸡胚,要根据所接种的病原体生长增殖所需要的温度,置温箱中孵育。
5.在显微镜里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要使物像向上移动,就要向下移动玻片;要使物像向左移动,就要向右移动玻片。




1.先用低倍镜观察,用低倍镜能看清的,就不再用高倍镜。
2.必须保护好镜头。
3.载物台要保持清洁干燥。
4.转动调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伤机件。
5.取用显微镜要轻拿轻放,要用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1.绒毛尿囊膜接种
将孵育10—12天的蛋胚放在检卵灯上,选择血管较少的地方做一记号,并在记号处的卵壳上磨开一三角形小窗,用小镊子揭去所开小窗处的卵壳,小心地划破壳膜,用针尖刺破气室小孔处的壳膜,用注射器通过窗口的壳膜窗孔滴 0.05— 0.1ml病毒液于绒毛尿囊膜上。涂上半凝固的石蜡,将鸡卵保持人工气室在上方的位置37℃培养,48—96小时观察结果。
(1)方法:
1)采样
持无菌棉拭1根,待受试者张大嘴巴后,迅速伸入对方悬臃垂后的咽喉部,轻轻揩取咽喉壁上的分泌物。
2)接种
以无菌方法用棉签在琼脂平板的一角(1/4处)来回划线,去掉棉拭,然后用接种环在原划线上过2~3下,接着往下划线分离。
3)培养
写上标记,将平板放35℃,18~24h培养。




1.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空气或人体上的细菌污染。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掌握基础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流程、灭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物
准备
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粉、1mol/L NaOH、1mol/LHCl
试管、吸管、平皿、锥形瓶、量筒、吸管、精密PH试纸、天平、滤纸
素质要求
要求熟练操作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一、培养基的配制
1.配制溶液
2.调节pH值
2.倒入的培养基温度大约在45℃左右(热而不烫手为宜),太热,太冷都不行。
细菌对抗药物敏感试验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掌握药敏试验的方法、原理、结果判读、临床意义
用物
准备
供试菌种、普通琼脂培养基、药敏纸片、培养起、平皿、镊子、试管、酒精灯、涂布棒
素质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纸片扩散法




1.选择适合其生长需要的培养基
2.防止污染。培养基和一切用具必须彻底灭菌;操作时必须靠近火焰;操作完毕后,禁止再让培养基接触外界空气。
3.防止接种器械过热,很容易杀死分离培养的细菌。
细菌的分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了解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配制培养基
2.配制菌悬液
3.涂布于琼脂平板的表面
4.室温下干燥3-5分钟
5.贴药敏纸片
℃培养16-18小时
7.测量抑菌圈直径,参照相关标准判读结果。




1.培养基的质量
2.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
3.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麦氏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
2.冷却,将待检细菌接种到2支培养基中。
3.取其中一支加灭菌的液体石蜡,使其与空气隔绝,另一管不加液体石蜡
4.35℃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配制糖发酵管内装的小倒管在接种细菌前应是无气泡存在的,否则不能进行接种
甲基红试验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Nhomakorabea项目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熟悉甲基红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掌握细菌的接种方法及操作流程
用物
准备
温箱、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L形玻棒、打火机、记号笔
素质要求
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接种方法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又称分离培养法)
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细菌,待冷,从薄膜处取菌作连续平行划线,约占平板表面1/5左右,再次烧灼接种环,等三次平行划线……以同样方法作第四次,第五次划线,将平板表面划完。划线完毕,盖上平皿盖,底面向上,用标签或腊笔注明菌名检验号码,接种者信息等,置37℃孵育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了解鸡胚培养常见的几种接种方法;
掌握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操作技术。
用物
准备
受精卵、孵卵器,检卵灯,齿钻,磨壳器,钢针,蛋座木架,注射器,2.5%碘酒,70%酒精,镊子,剪刀,封蜡(固体石蜡加 1/4凡士林,溶化),灭菌培养皿,灭菌盖玻片等。
素质要求
要求能够对不同的病毒通过鸡胚进行培养


(2)结果观察
2.水中细菌检查
(1)方法:
1)用无菌三角烧瓶以无菌的方法采集水样。
2)用无菌吸管吸取1ml水样以无菌技术加入无菌平皿中。
3)趁热(不烫手为宜),倾注约15ml的普通琼脂,立即在台面上轻轻转动平皿使其混匀。待琼脂凝固后,将其放入35℃,培养18~24h。
(2)结果观察报告。
3.人体咽喉部细菌检查
5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
6抑菌圈测量工具的精度
7质控菌种本身的药敏特性是否合格,有无变异。
糖发酵试验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