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二——理解含义筛选信息(整理精校版)
专题24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doc
【高频考点解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热点题型】题型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一章专题二核心突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含答案
核心突破二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准确辨别,合理推断一、什么是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包括: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文中的随感、启示、结论、发现、见解、背景材料等;文中的概念、术语、引语、注释、标题等;文中的原理、假说、猜想、工艺、数据、设备、流程等。
二、如何辨别信息一是梳理文脉,即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分析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剖析论证层次,按并列、对照、总分、层进式切分文章,并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三是体察主要语句作用,审视语句标志,前者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后者如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四是辨析信息的阶段或时序,前者如假想、验证、事实等,后者如过去、现在、将来,或然、已然、将然等。
三、如何准确辨别信息的正误1.找全找足信息源根据选项信息词语提示,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文字。
因为有些选项信息出现在文中多处,所以在寻找原文信息时,要找全文中所有与选项表述相关的信息。
很多时候,相关信息分散在文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更要留意。
2.精读原文信息文字对确定好的原文信息文字,一定要精读。
所谓精读,指逐词逐句细致地阅读文章,主要包括把握关键词语、句意和句间关系。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精确把握句意及其侧重点;对于语意有紧密联系的句子,要准确把握句子间的语意关系。
请看下例:原文信息句:(2017·全国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第1题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原文信息句是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承接复句,前两个分句是第一层,也是一个表承接关系的分句,“非政府组织承袭精神”,选项第一个分句表述与它完全一致;“开始……审视”,在选项中变成了目的状语,很显然“伦理审视”不等同于选项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原句第三个分句是“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但在选项中却表述成了“提出了气候正义”,两者显然不是一码事。
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掘金:金脉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金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金脉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金脉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金脉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金脉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金脉分布】【考情预测】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17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16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
特别是17年相比16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
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
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终身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因而也就成了高考的必考考点。
17年轮空,考查了结构和论证,18年会考?(可能性很大)【高考金脉】真题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高考语文 专题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准确筛选信息的秘诀-学会多重比对
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 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
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
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
全没有同一性
选项与原文表 述一致,所以 是正确的
答案:选(B)
【突破瓶颈】 一般论述类文章准确筛选信息三步走
第一步 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基本 抓住主要内容。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 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 “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 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 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 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 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 无中生有。原
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 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
文并没有说“理 解距离艺术作
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 品的本义越远,
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就越是具有创
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 成功
造性”
选项
原文
比对结果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 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 范围和方向,所以即 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 上的艺术作品,也可 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 古人的生活,体验古 人的思想感情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 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 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 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 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 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 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考试大纲》将小阅读的考点分为两个能力层级: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要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综合能力:其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知识讲解方法突破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方法突破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明确信息区间,对照选项甄别(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3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
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
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
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
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主要包括客观型筛选题和主观型筛选题。
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9年高考本考点仍然是必考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强化训练。
考向一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态美学蔡毅“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修饰。
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
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扫荡西方自启蒙运动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
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从生态美学角度看,大自然和自然之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冲昏头脑的人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讲义)(解析版)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讲)一、必备知识(一)考点解读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1.获取信息的途径(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课件41张
•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 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 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 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 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 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及其技术。构成传统垃 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 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 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 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目,辨明
• 一是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正确”指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 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指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等, 做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
• 二是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不属于”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 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题干中重要概念的范畴,就应选定它。 “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与原文中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有 不符合的地方。
•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 材料二
•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独有 的,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 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看,与传统垃圾相 比,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人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 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 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 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 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 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论述类文本阅读2(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2高考二轮复习1005 19:04::论述类文章阅读2如何做好主观题试题引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二——理解含义筛选信息高考二轮复习0504 14:4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二——理解含义筛选信息一、考纲说明论述类文章的考查重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对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等。
就选择题来说,设题主要集中在前两个要点,分值为8分。
具体要求如下: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a.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性词语。
b.体现写作意图的词语。
c.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d.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e.在结构上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a.结构比较复杂的,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b.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c.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d.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
c.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二、答题方法1.理解概念或者句子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以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较,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相同。
对照原文,要咬文嚼字地审看选项,包括选择题所用概念的内涵、外延,语意的必然、或然,条件的充分、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还要准确把握推理方式(因与果、条件与结果)。
(3)排查错项:每一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掉的。
这一步骤是提高准确率的保障。
(4)统观确认:从题干到四个选项全部再读一遍,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2.对于筛选与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1)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
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
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
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潜在信息:“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又是另一个问题。
三、错误类型选择题的设错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无中生有、一叶障目、说法绝对、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张冠李戴等。
四、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宗白华印度诗哲泰戈尔在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小册里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
我们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这秘密。
”“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利用厚生。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察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论语》上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夫子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配于十二月(《汉书:律历志》),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不像现在大都市的居民灵魂里,孤独空虚。
英国诗人艾利略有“荒原”的概叹。
不但孔子,老子也从自己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
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
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
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就成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和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我们到郊外,看那山环水抱的亭台楼阁,如入图画。
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因而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但是却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
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我们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
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
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
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最近如原子能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提携全世界的生命,演奏壮丽的交响乐,感谢造化宣示给我们的创化机密,而以厮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西洋精神又要往哪里去?哪里去?这都是引起我们惆怅、深思的问题。
(本文写于1946年)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C )(E )A.中国民族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他们喜爱现实世界,却又不陷于现实。
B.诗人艾利略“荒原”的概叹, 表明诗人内心孤独空虚,感觉不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C.火药与指南针成为西洋人控制世界的权力,使得中国民族遭受他们的侵略与欺侮。
D.中国民族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因而能发现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
E.西洋人用科学征服自然和科学落后民族,表明近代西洋精神走上暴露人性丑恶之路。
[参考答案]A原文为“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程度不一样;B艾利略感叹的是“大都市的居民灵魂里,孤独空虚”; D颠倒了因果错误类型归纳:程度不同;张冠李戴;因果倒置2.不能说明“中国文化精神的美丽”的一项是(B )A.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
B.老子的眼,高超严冷。
C.生活的旋律美、音乐的境界。
D.“参天地,赞化育”。
[参考答案]老子从自己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世界的旋律,才能说明“中国文化精神的美丽”,“老子的眼高超严冷”说的是老子本人的特点。
错误类型归纳:断章取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内审美的发展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
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
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
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
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
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
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
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
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
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
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
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
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
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
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
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2015届高考模拟19期,有删节)3.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