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心理素质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
音乐心理学家对人的音乐能力的认识,有“先天”说和“后天”说两大派,“先天”说认为音乐能力是天生的,是不能培养的。
“后天”说认为,音乐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很高的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因素,但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因素对它起主导作用。
大多音乐心理学家更倾向于不夸大先天因素,例如纳德尔认为,音乐感要求一定的生理前提,但这些前提并不超出每个正常人的禀性,把它发展成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技能意义上的音乐感,是教育的任务。
由于“音乐体验本身的直接根源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一次可以说正常人实际上应当是有音乐感的。
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不是可否培养的问题,而是要抓紧及早的培养。
音乐教育心理研究首先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社会都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当然,音乐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它的目的是使各年龄层的公民都参予到音乐生活中来,因此当我们说,早期音乐教育更有利于一个人音乐才能发展时,并不是说大的孩子,或者成年人接受音乐教育是没有希望的,特别是当我们确认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音乐成为现代人生活部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
对音乐的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音乐生产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更能促进人身心发展。
音乐教育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当我们谈论到音乐教育对人德智体诸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时,我们是说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所谈论的音乐教育,都是正确的,健康与良好的,不论如何去实行,只要是音乐教育,就能收到如上有益的效果。
然而事实上在很多场合中的音乐教育,并不象我们所假设的那样。
例如,当家长手里拿着鸡毛掸逼着孩子在钢琴上做枯燥的指法练习或者逼着孩子写作业时,我们很难相信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会起到什么良好的作用。
就拿我们学声乐演唱的来说,首要的就是我们在台上的心理,唱者的心理与生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
众所周知,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的影响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门学科。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把声乐学习者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使学习者在演唱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演唱水平,而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及不良后果。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
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
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
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
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
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
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
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
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
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
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
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
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在舞台上注重心理调控,不仅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轻松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取得预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艺术通常分为两个创作过程,词曲创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创作过程,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演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
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意境的深刻体会,对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后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歌唱能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声乐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是“有灵魂”、“有血肉”,能“号召人”、“感化人”、“打动人”的歌唱。
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过程。
歌唱者情感投入地进行歌唱,就能让歌唱者“身临其境、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也能使声乐作品产生“人物感”。
人物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人们常说:“演员应当演什么象什么,应该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
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在声乐作品表演艺术中,很多著名演唱家,运用自身的音色、音质、乐感等特点,深刻体会声乐作品的意境、认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进行二度创作后登台演出,最终成就伟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
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从而铸就了他辉煌的一生;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挥华盛顿歌剧院演出的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卢纳伯爵这个角色,获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功,就是相当挑剔的《华盛顿邮报》也撰文称赞:“在这个世界杰出歌唱家跻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来自中国的廖昌永。
他对威尔第歌剧准确的把握,使他犹如一位天生的威尔第歌剧的歌唱家,全身都散发着威尔第
的气息;我们坚信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将成为世界歌坛的一个瑰宝。
”
从这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器的简单组合,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
在观看著名歌唱家舞台演出时,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好象就能感受到什么。
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一幅画,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
”因此,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时刻想象歌词内容的现实情景,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歌唱者在舞台上认真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演唱时“身临其境”达到“忘我”和“无我”的地步,这不仅从根本上能解决“怯场”的现象,而且将会取得富有感染力的演出效果。
声乐心理是指与声乐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
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
一个歌唱演员的声乐心理对其演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声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既人声的音乐。
正是由于音乐与人类主观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声乐心理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声乐心理中的哪些因素与歌唱有关,又是怎样影响歌唱效果的呢?现作逐下分析。
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的意识努力,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和无意注意三种类型。
其中有意注意是指实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一直努力的注意。
也就是说,当歌者演唱时的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又或出现过分注意而紧张时,如果歌者能自然恢复放松状态就是有意后注意在发挥其调节和监督功能;反之,如果必须有意克服则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
影响声乐心理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二者的结合。
那么,歌者怎样通过调节注意因素来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呢?现具体做以下分析:
首先,应尽量设法去排除干扰。
虽然有意注意并不太受外界或其他因素干扰,
但干扰毕竟不利于有意音乐注意的保持。
为了排除干扰,歌者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在出场前将自己想象成特定的人物,把舞台、灯光等想象成自己特定的活动环境。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或演出对象的生疏感,排除客观环境的干扰,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其次,要不断加深对音乐任务意义的理解,理解的越深,完成任务的欲望越强烈,信心也越坚定;音乐活动目标越清楚,为完成这种音乐任务所必须的各方面越能引起音乐的注意。
所以歌者必须忠于艺术,踏实地去表现歌曲内容,不要把演出中的个人得失看的太重,心理压力不要太大,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登台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
并且平时要勤于练习,演出之前作好充分准备,这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第三,舞台实践有利于音乐注意的保持。
大凡优秀表演者他们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所以,无论学生还是演员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多熟悉各种各样的观众和演出场所,对于初次登台者最好选择规模较小的演出机会,例如慰问演出之类的,在频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
声乐表演中的成败,不仅与纯熟的歌唱技巧有关,它还关系到一个演员的表演心理(心理素质)问题。
音乐表演心理是表演者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表演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神经反映路径,当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就会轻车熟路的对刺激进行目的、方法、特定感官的反映。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成演员成功的表演甚至在演出中超常发挥。
在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以及克服消极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
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
就声乐表演而言,我们可以认为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平时能够很好的表演好一首乐曲,可是一上台情况就大变。
经常表现为脸色发白,手发抖,腿发麻,口干舌燥,在歌唱中也出现了气息上浮,节奏不稳,忘记歌词,甚至走音离调的现象,以致真实的水平得不到发挥。
其实这种状况,就是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的一种消极影响。
所谓心理素质,心理学上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
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因素都属于心理范畴。
心理素质和声乐表演是密切相关的,它作用于声乐表演的始终。
在声乐表演中,演员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它的存在。
而且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演员的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的现象之一。
”①心理活动的状况可以影响到歌唱的状态,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关系到演出的成败。
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就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而言,我们把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促成社会活动向成功的优秀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因素,称之为“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功的声乐表演,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的。
比如积极的歌唱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就是两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
就声乐学习而言,拿到一个作品以后,有的歌唱者会迫不及待的去看曲子,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研究歌谱,试唱歌曲旋律,努力体会歌曲的情感。
任何与歌曲相关的内容他都不愿意错过。
这就是演员对作品的一种积极热心的态度。
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演唱者对作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主动的去接触了解作品。
“态度决定一切”的观点可能过分夸大了态度的作用,但是这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前苏联心理学家白.索洛维契克也曾做过关于态度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能促进学习中的积极思维。
同样的,当一个演唱者以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作品的时候,他的学习往往是有成效的。
很多人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从心态上很积极想歌唱的时候,生理上就有所感应了。
很自然的歌唱时在形体上就会挺拔,精神振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
同时歌唱时声带也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歌唱,发声器官活动灵敏,这样就容易获得正确的声音。
所以对一个声乐表演者来说,端正学习态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歌唱,积极的思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上认为:“想象是在大脑中将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一个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翅膀”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之一,是心理素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想象有着极高的评价:“想象是各种能力的皇后,想象力确实和无限有关。
”人类所涉及的所有领域都需要想象,科学研究需要想象,艺术创作也需要想象。
作为一个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意境的领会更是离不开想象这一个心理活动。
丰富的想象是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会加深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
想象能够增强表演者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内涵,表演对象之间的理解。
比如在演唱歌曲《黄河怨》的时候,演唱者如果把自己想象成那位沦陷区的妇女,孩子被杀死,自己遭到凌辱,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在心里就容易体会歌曲中那种“怨”的情绪,演唱者想象一个月夜,在黄河岸上,这位妇女哭诉她悲惨的遭遇时候的心情,这些想象会有助于我们更贴近人物的情感,更好的阐释作品。
想象在那样的情景下,主人公会用怎么样的声音去歌唱?形体语言又会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想象,相信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逼真和感动人。
音乐想象的天地是无限宽阔,丰富多彩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歌曲是充满魅力的。
那么演唱者如何能让自己的想象更丰富呢?很重要的是表演者要不断的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视野,注重生活的积累,平时要注意观察和体验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色,生活画面,各种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
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且要有意识的去记忆,通过积累来丰富扩大自己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还要创造性的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音乐表演中,这样的音乐表演才能创造出更丰富,更鲜明而充沛的生命力。
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中也存在着消极分子,消极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正常的表演,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消极的心理主要有这么一些表现:一是表演者不自信,即使事实上他具有演唱作品的能力,他对自己能否表现作品也是心存疑问,在演出中也是战战兢兢,不能放开去歌唱表演,以至于失败。
这个在平时的歌唱发声练习中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有些同学在歌唱中总是担心自己上不了高音,对自己唱高音的能力有所怀疑,而在上课的时候,他能够不知不
觉的轻松的唱到C3的音高,但是如果老师一告知这个是C3,他马上又唱不上去了。
这个其实就是不自信的心理在作怪。
二是演员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紧张,紧张主要是指消极紧张,主要表现有精神高度紧张,不能自我控制,演唱者脑中一片空白。
经常心慌手凉,腿脚发抖,气息上浮,声嘶力竭,忘词,甚至走音离调等情况。
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使得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演出中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演唱者突然间杂念四起,想东想西。
担心演出失败,担心观众失望,甚至担心音响设备出问题,或是怕合不上伴奏,在演出中精神涣散,不能集中精力歌唱表演。
这些让人看来有点“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都是消极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面对歌唱中发生的这种情绪的波动,演唱者要正确处理,放松心态,不要一味的沮丧或者自责。
比如演唱前突然不相信自己的演唱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自言自语”的方法,安慰自己,也可以把这些担心写下来,转移注意力,或是在头脑中想想以前成功的演出经历,鼓励自己。
甚至暗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只要能达到让自己放松的目的,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此外,在声乐表演中,演员经常会碰到一些外在的干扰。
喜怒哀乐是每个人很正常的情感,遇到高兴的事总是让人精神振奋,伤心的事则会让人沮丧。
在声乐表演中,我们不能排除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身体不舒服,发生一些让人不高兴的甚至是伤心的事情,再或者在演出的现场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作为一个表演者,在碰到这些事情的时候,需要也必须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和平衡能力。
法国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日记》中写到:“我有时逃开自己,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冠、是云、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是这种颜色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去,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蜥蜴跳跃时,我也跳……”作家是这样的物我交融,歌唱家在进行演唱时,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品质呢?纵观歌坛,优秀的演员是具备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
比如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有“孔雀仙子”之称的邰丽华,在赴文莱演出的时候,身体一度虚脱,但是他能够调节自己的状态,投入演出,最后演出大获成功。
表演中可能出现各种消极心理。
作为一名表演者需要去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
解决歌唱中的消极心理,我认为主要可以从这么些方面着手:首先,演唱者
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扬长避短。
比如你擅长演唱抒情性的歌曲,那么演出时就尽量挑选这个类型的歌曲,不要挑选自己能力以外的,难度较大的作品。
其次,演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能正确的看待声乐表演。
再次,演员要多参加演出,积累演出经验。
舞台经验对一个演员表演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舞台经验是通过参与、观察、学习、总结、积累取得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表演者,一定要注重社会实践,多多上台演出,积累舞台经验,成功的表演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状态,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培养壮大。
总之,歌唱表演的时候,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演出的一道心理屏障,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锻炼的,所以每个声乐表演者在意识到心理素质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树立克服消极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决心和信心。
在训练歌唱技巧的同时,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双管其下,保证演出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在近一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
因此优良的心理素质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反之则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破坏。
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人的一种高度立体性的艺术表演活动更是和心理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
”“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
”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
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
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