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课文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 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 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 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周恩来“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把个人 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 业联系起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课导入
“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 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 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 立下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 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 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沉郁】低沉郁闷。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地支持。本文指女人指望巡警主持公道。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填一填
➢妙语连珠,请你根据所学词语填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 歹、耀武扬威。每一个( 胸怀)祖国,有理想、有 ( 抱负)的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发出铿锵有力的呐喊: 要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华( )崛。起
jué shěn
fàn wèi

崛 起 沈阳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zū
huò chì
仿效 淮安 租界 疑惑 训斥
shěn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沈 肃晰振胸怀赞
xiào zū yí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效租疑惑 凡顾训斥
沈肃晰 振 胸 怀赞 效 租 疑 惑 凡顾 训 斥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独体 结构
加一加: 日+析=晰
或+心=惑

换一换: 组


大家都来猜一猜:
1.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赞 ) 2.坏土去掉心自来。( 怀 )
xiōng

不要少写“丨”
胸怀
zàn

造句
不要写成“乚”
连声赞叹
看到那蜿蜒起伏的长城,游客们连声赞叹。
词语解释
【修身课】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上的课。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崛起】兴起。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胸襟。文中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
词语对对碰
严肃——庄严 清晰——清楚 劝慰——安慰 赞叹——赞扬 沉郁——忧郁 训斥——斥责 疑惑不解——迷惑不解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热闹非凡——熙熙攘攘
词语对对碰
严肃——活泼 清晰——模糊 赞叹——挖苦 沉郁——开朗 训斥——称赞 疑惑不解——恍然大悟 热闹非凡——冷冷清清 左顾右盼——目不转睛
疑( 惑 )不解
热闹( 非 )( 凡 )
左( 顾 )右( 盼 ) 难以( 忘 )( 怀 )
( 若 )有所( 思 )
三、填空。 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 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一起深入 了解周总理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兴起 而读书。
再读课文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课堂演练
一、比一比,再组词。
崛( 崛起 ) 租( 出租 ) 掘( 发掘 ) 祖( 祖国 )
效( 效果 ) 郊( 郊外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妙解课文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被伯父警告 不要随便去租界玩,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中国巡警帮助外 国人欺负中国妇人,而围观的群众也敢怒不敢言,这 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 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 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什么意思?
其他人为了
对比
满足自己的 生活需求而
突出周恩来 读书。
的伟大抱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设问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
承上启下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想一想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 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 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 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采用的是倒叙的 写作方法。这样做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 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主要内容:本文写周恩来少年时曾目睹中国人在租 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而深刻体会到伯 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此立志要“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互动课堂
自由读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想 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 不同之处?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
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