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优秀课件
识字方法 ①“加一加”法
日+析=晰
②“换一换”法
坏
杯
怀
环
大家都来猜一猜 1.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赞 ) 2.坏土去掉心自来。( 怀 ) 3.有日是清晨,有手需振奋,有寸耻辱来。 ( 辰)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周恩来的哪三件事?分别列出小标题。
立志“振 兴中华”
耳闻“中 华不振”
点
组词:报效 效果 高效
击
播
造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长大
放
了报效祖国。
书写指导:左边的“交”的第三笔撇稍短,最后 一笔是点,右边“攵”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
gù 结构:左右
部首:页
点
组词:照顾 环顾 三顾茅庐
击 播
造句: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
放
诸葛亮。
书写指导:左右同宽,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页”最后一笔是点。
议一议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就是兴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中 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读书。
读一读
要求: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 立志的原因?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人受到 洋人的欺负没处说理,感受到“中华不振” 。
有如此的( 抱负 )和( 胸怀 )。 2.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 赞叹):“好哇!为 (中华之崛起 ),( 有志者)当效此生!”
三、给生字分类。 肃晰 振 胸 怀赞 效凡顾 训斥
(1)三拼音节的字: 胸 怀 效 (2)平舌音的字: 肃 赞 (3)整体认读音节: 斥
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质课件
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夸美纽斯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痛不痛只有自己知道,变没变只有自己才懂。不要问我过得好不好,死不了就还好。 孩子,你是老师捧在手里的微笑。——王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别拿自己的无知说成是别人的愚昧!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在平凡中显出真实。 当我对你越来越礼貌时,我们或许就越来越陌生了。
同学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 的志向。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 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 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2.魏校长为什么“睁大眼睛”让他“再说一遍”?。
“睁大眼睛”“再说一遍”表现了魏校长的震 惊,从侧面反映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 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 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 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 综合相同的内容。
教材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 明了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 清楚。
【坚定】 (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崛起】 ①(山峰等)突起。②兴起。本文中是第二种
意思。
【抱负】 远大的志向。 【租界】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
“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沉郁】 低沉郁闷。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造句:那个小伙子站在那里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共21张PPT)
文中几次提出“中华不振”,你有啥体会? “中华不振”是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国力衰弱,遭受帝国主 义列强的侵犯。人民遭受欺凌,只能任人宰割。 群众敢怒不敢言。 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确不振。少年周恩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 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 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
周恩来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 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 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劳、 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 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名誉。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 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 入《周恩来选集》。
从“清楚而坚定”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的志向,
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寻思熟虑,志向坚
定,决不动摇。
街道上热闹特殊,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对照出别处的人员冷清与经济萧条,在中国 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 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看他人脸色, 让人欺侮。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 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文化,然后上小学、中学、 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读了无数的书,那么同学们,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你问过自己吗?有人说,为父母而 读书;有人说,为改变命运而读书;有人说,为增长自 己的见识而读书;有人说,为提高修养而读书;有人说 ,为谋一个好工作而读书……听听少年周恩来是为什么 读书?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为 什么立下这个志向呢?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1张PPT)
为了振兴中华,周恩来赴法国留学,求 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振兴中华,周恩来运筹帷幄,打 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协助毛泽东建立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
为了振兴中华,周恩来发展外交,建立友好 关系,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任务二:评一评人物精神Fra bibliotek不 忘 初 心
牢 记 使
探 寻
不少年周恩来
英
雄,
狗与华人 不得入内
在那个时代,底层民众吃
不上一顿饱饭,诗词中的 “路有冻死骨”就很形象的 说明了。有国才有家,当时
连国家都快被瓜分完了,人 民哪有人权可言,人命更是 不值钱。
思考:
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心情 是怎样的,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拓展延伸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任务三:说一说自己志向
今天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请你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作业(:必做从)小1、立课志后请大家再认真思考:作
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少年,你们现在为什么 而读书呢?写清楚理由,完成《我给习爷爷 的一封信》
(选做)2、读《周恩来传》这本书,继 续了解周恩来的故事。
感
怀
爱
国
命心
主要事迹
十二岁那年,周恩 来在奉天难以忘怀“中 华不振 ”四个字和伯 父沉郁的表情,一个星 期天来到被外国人占据 的地方,看到妇女被欺 负,真正体会到“中华 不振”的沉重分量,所 以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
人物精神
这是一位( ) 的少年 !
志向远大 胸怀祖国 心系百姓
人物精神
学习任务
1、探究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34张PPT)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 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 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 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耳闻中华不振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 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 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 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A、仿效;学习 B、功用;成果
整体感知课文
(1-10段)修身课上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11-14段)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耳闻“中华不振”
(15-17段)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看到中国妇女受 欺侮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目睹“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 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 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 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 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耳闻中华不振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 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 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 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A、仿效;学习 B、功用;成果
整体感知课文
(1-10段)修身课上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11-14段)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耳闻“中华不振”
(15-17段)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看到中国妇女受 欺侮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目睹“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 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 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 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 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课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中华民族的强大 兴盛,能像巨人一样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 振兴的人。
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文章中多次 独立出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情感激昂充沛,表现了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照应了文 章的标题,突出了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细读课文
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 几件事情?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 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 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 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外国 租借地。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租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百姓的生活——落后、 贫穷。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 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 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 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 怎样的孩子?
课文先写(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最后写( 中国人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他疑惑不解。
知识补充
周恩来(1898—1976),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
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文章中多次 独立出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情感激昂充沛,表现了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照应了文 章的标题,突出了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细读课文
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 几件事情?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 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 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 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外国 租借地。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租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百姓的生活——落后、 贫穷。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 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 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 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 怎样的孩子?
课文先写(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最后写( 中国人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他疑惑不解。
知识补充
周恩来(1898—1976),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95张PPT)
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
和 _ 领导__人___ 之 一 , 自 1949 年 起 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__国__务___院__总__理____,1976年逝世。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初读感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毕业于 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 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 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训诫和斥责。
文中指警察。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最后写(真正明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
第四步:查资料
周恩来,伟大的马___克__思__列___宁__主__义___者_ ,中国无产 阶级__革__命___家___、政治家、军事家、_外__交__家___,中国共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和 _ 领导__人___ 之 一 , 自 1949 年 起 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__国__务___院__总__理____,1976年逝世。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初读感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毕业于 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 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 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训诫和斥责。
文中指警察。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最后写(真正明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
第四步:查资料
周恩来,伟大的马___克__思__列___宁__主__义___者_ ,中国无产 阶级__革__命___家___、政治家、军事家、_外__交__家___,中国共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质版(共22张PPT)
写一写
写一写Leabharlann 写一写写一写感谢观看!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说一说
你为什么读书?
理解课题
之:的。
崛起:兴起。
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 而努力读书。
你知道吗?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通识过具验 有收反。复1.面性少对,失正年败确周,认恩袁识隆往来平往立坦要然经志接过“受实为。践这和中体认华现识了的之实多崛践次是反起检复而验才读认能识完书的成”真,理④。性适的合唯题一意标;准由,于①人适们合的题 立意场,、③观错点误和;方未法能不通同过,验每收个说人明的认知
识结构、认2.识伯能父力嘱和认咐识周水恩平来不同,,不对要同到一个被确外定国的人对象占会据产的生地多种方不去同,的周认识恩,来②感是到错误疑的惑;不故解本题。答案选B。
商山早行温庭筠
(2)画一画,文章写了哪三件事?用语言简单概括。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2.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18、【答案】D
1、教学重文点章:写了哪三件事?
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读一读
严肃 清晰 胸胸怀怀 赞叹 疑惑 训斥 为 之一振 热闹非凡 左顾右左盼顾右盼
胸怀:心胸;心怀。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 左顾右盼:顾、盼,看。左看看,右看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95张PPT)
着什么。
第一句中写到的场景是 “热闹非凡”,而中国的 妇女却在“哭诉”。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受害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还被自己的同胞“训 斥”,说明在“中华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人没有地 位,连中国巡警也欺负自己的同胞。“不但不”“反 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崇洋媚外,趋炎附势。
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怎么联系起来呢?
用因果关系的方式,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 “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
借助事例表明观点 学方法:本文先写少年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来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接着写周恩来如此回答的理由:他 耳闻“中华不振”和他目睹“中华不振”,并且列出具体 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我们在表明观点时也可以借 助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立志 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
献,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总理年仅十二 三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振兴中 华”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立志,努力学习, 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 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 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 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 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 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 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记方法: 1. 明确自己的观点。 2. 写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具体事例。 3. 可以先表明观点再写事例,也可以先写事例再表明观点。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
第一件事:(1-10)在课上,年少的周恩来在 同学面前立下宏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1-14)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探 亲,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 上看到一位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伸冤, 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热情。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讠 笔画:5 组词:训练 教训 训诫 不足为训 造句:老师总是耐心地讲道理,从不
训斥我们。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 笔画:5 组词:怒斥 排斥 斥资 斥责 造句:我和同学打架,受到了爸爸的
严厉斥责。
淮
崛
模
安
效
起
范
惩仿
清
魏
处
晰
疑 惑
训 斥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处
(办事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
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肃晰 振胸 怀赞 效凡顾训斥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肀 笔画:8 组词:严肃 肃立 肃静 肃然起敬 造句:上级指示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处
理。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日 笔画:12 组词:清晰 明晰 造句:浓雾散尽,眼前的建筑又变得
清晰起来。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10 组词:振动 振奋 振作 振聋发聩 造句:这个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谁知”“反而”写出了 周恩来的意外之感,也让我们 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深 刻含义。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 人的欺凌,敢怒不敢言,只有 “紧握”拳头,有理无处说。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反问句强调了人们 深受压迫的无奈与愤怒。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提出“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了魏校长 的赞赏。
初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初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 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问题导入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是我 们前进的目标。同学们,你们为什么 读书呢?
背景资料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 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 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 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被称 为“人民的好总理”。
经过
结果
方法指导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 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精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小组合作汇报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新学年开始
学校
魏校长提问
周恩来回答“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认读生字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肃默晰振胸怀 赞效凡顾训斥
认读词语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屈辱 轧死 占据 光耀门楣 中华不振 抱负 有志者当效此生
初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初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 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问题导入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是我 们前进的目标。同学们,你们为什么 读书呢?
背景资料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 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 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 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被称 为“人民的好总理”。
经过
结果
方法指导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 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精读课文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小组合作汇报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新学年开始
学校
魏校长提问
周恩来回答“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认读生字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肃默晰振胸怀 赞效凡顾训斥
认读词语 黄 色 区 域 为 最 大 尺寸,绿色区域 为最小尺寸
屈辱 轧死 占据 光耀门楣 中华不振 抱负 有志者当效此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人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句子或段落体现了中华不振。
➢ 耳闻“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 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是本文的一条线索。
➢ 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被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明白 了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 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 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 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 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 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 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 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写出了周恩来的意外,也让我们深刻 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情? 用横线把句子和段落划出来,并连起来说 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 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 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
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 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大声朗读
为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课后作业
1.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 步了解伟人。
2. 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 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 习的收获。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本文讲述了三件事:①周恩来刚到奉天时 _对__伯__父__的__话__疑__惑__不__解___;②他在外国人的地盘 里看到_中__国__人_受__外__国__人__欺__负__;③他因此立下了 _为__中__华__之__崛__起_而__读__书__的__志__向__。
小练笔
课文解读
浏览课文,给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
(1—10) 立志“振兴中华”
三部分 (11—14) 耳闻“中华不振”
(15—17) 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其他同学: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 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为个人
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 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 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 兴而学习、奋斗。 为民族
写作方法:“振”字贯串全文,有什么 作用?
层层叙述,使一个志向远大、心系祖 国的少年周恩来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 起敬。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却无 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 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 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成 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 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那里,少年周 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 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 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基础。
随堂演练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为)之( 一)振 连(声)赞( 叹) (疑)(惑)不解 (难)以(忘 )怀 左(顾)右( 盼) (大)(不)不同
2.按要求写句子
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改为双重否定)
围观的中国人无不握着拳头
。
2、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
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 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 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
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拓展阅读二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 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 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 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 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 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