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归纳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中国古代史(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子爵(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A、中国秦汉制度B、中国隋唐制度C、西欧封建制度D、美洲封建制度(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1898年,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结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世界近代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①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②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③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④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中外改革变法

中外改革变法

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首先在 开始: 开始 实行的制度,首先于1978年安徽凤阳 村民开 始实行。 2、内容:实行 内容: 内容 ,自负盈亏的政策。
3、作用: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作用: ,大 作用 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史:( :(1 管仲改革( 1、中国史:(1)管仲改革(2)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4)戊戌变法 (5)对内改革 2、世界史:(1)大化改新(2)明治维新 世界史:( :(1 大化改新( 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改革 (3)俄国1861年改革(4)罗斯福新政 赫鲁晓夫改革( (5)赫鲁晓夫改革(6)戈尔巴乔夫改革 启示:改革求生存,改革促发展,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启示:改革求生存,改革促发展,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 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并且坚持走新 1、(1)背景 、 )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①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奴隶 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② 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 皇上台执政,颁布诏书,开始改革。 皇上台执政,颁布诏书,开始改革。 (2)统治者: )统治者: 。 (3)主要内容 ) ① 政治上 。 ②经济上 。 (3)意义: )意义: 。
明治维新 背景: 背景: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 发展;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性质: 。 内容:政治 。 经济 。 。 社会生活 影响 : 。 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 年改革 1、背景: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景: 2、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消除农奴制危机。 、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时间 、 年。 4、领导人: 、领导人: 。5、内容: 、内容: 。 6、性质: 、性质: 。7、意义: 、意义: 。

专题归纳一__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专题归纳一__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专题归纳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1. 商鞅变法(P002)是封建性质的改革2. 北魏孝文帝改革(P017)是封建性质的改革3. 戊戌变法(P111)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 十一届三中全会(P191)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5. 日本大化改新(P226)是封建性质的改革6. 俄国农奴制改革(P269)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 日本明治维新(P278)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 罗斯福新政(P300)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拓展总结1.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2.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俄国(日本)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日、俄改革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4.日、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因时改革(这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改革与反改革势力及权力高低的对比,以及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等,都会影响改革的成败。

专题归纳二中外历史上的统一问题1. 秦统一(P003)2. 汉大一统(P007)3. 隋统一(P000)4. 元统一(P044)5. 清维护统一的斗争(P053)6. 清维护统一的措施(P058)7. 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P198)8. 美国南北战争(P273)专题归纳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1. 张骞出使西域(P010)2. 北魏孝文帝改革(P017)3. 文成公主入藏(P025)4. 元朝促进民族融合(P044)5. 清维护统一的措施(P058)6. 左宗棠收复新疆(P100)7. 西藏和平解放(P175)8. 民族区域自治(P195)专题归纳四日本的历史1. 大化改新(P226)2. 明治维新(P278)3.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P303)专题归纳五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 孔子(P083)2. 百家争鸣(P084)3. 魏源(P167)4. 严复(P168)5. 新文化运动(P118)6. 文艺复兴(P229)7. 启蒙运动(P290)8. 马克思主义(P266)专题归纳六世界经济全球化1. 新航路开辟(P234)2. 欧盟与日本的崛(P321)3. 经济全球化(P332)经济全球化——战后发展新阶段表现:①国际资本流动加剧②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③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④中国和苏东加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影响: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竞争②对发展国家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机遇: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最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发与改革幻灯片课件

最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发与改革幻灯片课件

D.鄙视西方的革新活动
3.(安徽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一模)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
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夫不
可变者,传统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
工艺也。”与上述材料相符合的观点是
A.西学东渐 B.东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 西体中用
5.(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12分)有人把19
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 “(中2)日根洋据务材运料动3竞,赛简”要,评竞析赛李的鸿结章果对是日中本败明日治胜维。新阅的读认下识列。材(料6分,
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
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
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
支持;
(3)制定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措施; (4)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6、 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根据生产力发展调整 生产关系,以及能否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调整上层建筑,从 而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 改 革的成败还在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 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和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国外及国内历史上重大改革、变法一览表

国外及国内历史上重大改革、变法一览表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一、认定目标1. 知道我国气候特点。

2.知道我国季风气候分布规律及对我国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1.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______的国家之一,我国_____有大部分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温带______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____________气候。

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_______气候。

2.受_______的影响,我国降水自_______向 _______ 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集中在 _____季。

3.夏季风的进退也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我国南方雨季比北方____,比北方长。

夏季风强,则______;夏季风弱,则_________。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界线.(口诀:兴安、阴山、贺兰山、巴颜冈底季风圈。

)5.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域最为辽阔。

在季风区内夏季盛于来自_______洋、______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洲大陆内部(西伯利亚、蒙古)的 ________风。

6.读我国气候图:(1)图中A、B、C、D、E从气候类型来分:A B CD E 其中A、B、C都为气候,说明了我国气候二个特征分别为、。

(2)从季风区、非季风区来划分:大致A、B、C位于区。

大致D、E位于区。

7.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是指()A.偏北风B.偏东风C.夏季风D.冬季风8.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A.海陆位置B.地势影响C.纬度位置D.地形复杂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月0º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C.亚热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D.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三、共同探究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图例画出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讲解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讲解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1、内容: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2、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发生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二、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三、明治维新1. 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2.内容①政治:宣布“废藩置县”。

②经济: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文化教育: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生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军事: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3.影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4.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了。

四、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影响:(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五、罗斯福新政1、原因:为摆脱经济危机。

2、实质: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专题归纳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C1)
【考点链接】
1. 商鞅变法(P002)
2. 北魏孝文帝改革(P017)
3. 戊戌变法(P111)
4. 十一届三中全会(P191)
5. 日本大化改新(P226)
6. 俄国农奴制改革(P269)
7. 日本明治维新(P278)
8. 罗斯福新政(P300)
1.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2.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俄国(日本)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日、俄改革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4.日、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因时改革(这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改革与反改革势力及权力高低的对比,以及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等,都会影响改革的成败。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意义: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意义: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内容:1、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3、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4、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5、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6、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7、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8、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9、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意义: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内容:1、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2、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易混易错知识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中外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
戊戌变法( 1898 年)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 失败,《 马关条约 》的签订。
2.目的: 救亡图存 。 3.人物:皇帝:光绪帝 ; 维新派代表: 康有为 、 梁启超 。 4.内容: (1)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教育上:创办 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唯一的成果) 5.性质: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主张建立 君主立宪制 ) 6.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中外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战国 时期) 1.人物: 秦孝公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内容:
(1)国家 承认土地私有 (最能反映封建性质改革的内容)
(2) 奖励生产 (体现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 奖励军功 (对旧贵族打击最大)
(4)建立 县制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3、作用: 秦国 成为战国后期最 富强 的国家,为以后
5.实质:是 沙皇政府和 地主 勾结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6.作用:
(1)俄国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 的道路。
(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 自由劳动力) (2)保留了大量 封建残余 。
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 1.人物:明治天皇 。 2.原因: 幕府的专制统治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学习对象:西方国家 。 4.目的: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 5.内容:(1)政治:“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 ,鼓励发展 近代工业, 允许 土地买卖 。 (3)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 (4)文化教育: 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6.性质: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作用:(1)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十中外的变法与改革复习素材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十中外的变法与改革复习素材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十中外的变法与改革复习素材一、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1.商鞅变法(中国战国时秦国)时间:公元前356年。

改革者:商鞅。

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加,发展成国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大化改新(日本孝德天皇646年)(1)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国际上中国隋唐制度先进。

(2)特点: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制度(政治经济制度)(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来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1)背景: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61年。

改革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3)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评价:①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②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意义)③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④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③④是局限性)4.日本明治维新(明治天皇1868年)(1)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2)时间:1868年开始。

(3)措施: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类型1.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巩固与发展:如罗斯福新政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探索:如戊戌变法。

3.学习先进文化,实现富国强兵:如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4.吸取不同社会制度优点进行自我完善: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①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②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新建近代海军等。

③地位: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1898年)①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②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革1.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历史意义: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1)开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对内改革:①目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安徽、四川);发展乡镇企业。

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

(3)对外开放:①目的: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扩大的窗口)。

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01 中外改革(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易考内容专题归纳课件

专题01  中外改革(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易考内容专题归纳课件
专题01 中 外考考 改 革
01
02
目录
CONTENTS
03
04
0
01
中国的改革
01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__鞅__变___法__ 效果 最为显著。 2、公元前356年, _秦__孝___公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 确立___县__制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_井__田__制___,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鼓励 __耕__织_____;统一 _度__量__衡____;奖励 _军___功__。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
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C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5、“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
迎,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材料主要论述
了新经济政策( D)
A.实施的原因 B.实施的措施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意义
经济特区的设立,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 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9、_1__9_9__0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一、中国古代的改革1.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律统一、奖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莽新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试图恢复周朝的古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货币、土地、税收等。

但由于措施过于激进,缺乏实施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3. 贞观之治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如“废立太子、任用贤能、减轻赋税、整顿吏治”等,使得唐朝迅速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4.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状况。

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持续。

二、中国近现代的改革1. 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法,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但由于改革局限于器物层面,未能触及根本制度,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虽然政治上未能完全成功,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3. 土地改革1946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放松对外经济贸易的限制,吸引外资,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世界历史上的改革1.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梭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债务奴隶制、设立陪审法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一、知识整合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其中重点要把握的是: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改革;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苏维埃政府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东欧、中国)等。

二、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归纳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C6 商博安)
【考点链接】
1. 商鞅变法(P002)
2. 北魏孝文帝改革(P017)
3. 戊戌变法(P111)
4. 十一届三中全会(P191)
5. 日本大化改新(P226)
6. 俄国农奴制改革(P269)
7. 日本明治维新(P278)
8. 罗斯福新政(P300)
1.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2.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俄国(日本)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日、俄改革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4.日、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长处,学习外国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