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
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
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
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是一种使用电流和铜离子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通常用于治疗慢性伤口、溃疡和其他皮肤问题。
在治疗中,铜离子被释放到患处,与人体细胞进行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加速伤口愈合,并抑制细菌和炎症的生长。
铜离子还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抗炎物质,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治疗过程包括将电极贴在患处,并通过电流传递铜离子。
治疗的具体时间和参数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病情而有所调整。
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它仍然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一起使用,如常规伤口护理和药物治疗。
总的来说,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加速伤口愈合,并改善皮肤问题。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血管瘤的优势有哪些
比例 增 长 ,不 会 自行 消退 并 终 身 发 响病 人 容貌 , 临床 症状 显 著 ,影 响 续 消退 ,但 有 可 能不 完 全 消退 。许 展 。 肢 体 运 动 功 能和 出现其 他 严 重 并 发 多 病例 的不 良后 果 并不 是 病 变本 身 症 ,则 需要 干 预 治 疗 。动 脉 畸 形 为 造成 的 ,而 是 过度 治疗 所 致 。 因此 j 靠 一种方 法很 难治 愈 I I 主 的高 血流 量 血 管 畸形 应 该 首 先应
电 化 学 治 疗 仪 上 进 行 治 疗 。 治 疗 后
病变 的血 管 内皮 细 胞 被破 坏 ,病 变
区 域 内 的血 液 凝 固 , 可压 缩 的软包
块 变成 实体 硬 块 ,病 变 体积 变 小 , 临 床 症 状 缓 解 , 病 变 发 展 进 程 延 缓 。治疗 后 的实 体 硬 块逐 渐 为人 体
多数 病 变 均 可 临床 观 察 待 其 自行 消
退。
目前 ,现 代 医 学 对 血 管瘤 和血 用 放 射 介入 的方 法将 畸形 的供 血动
管 畸形 的病 因还 不十 分 清 楚 , 尚无 脉栓 塞 。
根 治 方法 。尤 其 是 大面 积 或 生 长在
发 生 在 皮 下及 肌 肉 间 的脉 管 异 常则 多 为 血 管 பைடு நூலகம்形 。根据 病 变 成 分
病例 消 退 。部 分病 人 至 1 岁 仍 可继 0
利 弊 影 响 。 一般 来 说 , 局部 病 变 且 临床 症 状 不严 重 的病 例 ,可 选 择 保 守 治疗 ,应 用局 部 加 压 ( 如 弹 力 例 绷 带 等 )和 口服 阿 司 匹 林延 缓 病 变 发 展 和 减轻 不适 。如 果病 变 较 大 影
改良电痉挛治疗的名词解释
改良电痉挛治疗的名词解释引言:改良电痉挛治疗,也被称为电能痉挛治疗或电力痉挛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应用电流来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常用的理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对改良电痉挛治疗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一、定义与原理:1.1 定义:改良电痉挛治疗是通过对患者施加特定的电流刺激,以调节神经元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痉挛和疼痛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2 原理:改良电痉挛治疗基于电疗学原理,利用外部电刺激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和活动性。
通常采用的是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通过在患者身体局部施加电流,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从而触发肌肉收缩和舒张。
这种刺激旨在改善神经与肌肉的通讯,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并促进康复过程。
二、适应症:2.1 常见适应症:- 肌肉痉挛:改良电痉挛治疗可有效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痉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 神经病变: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病变,如神经根炎、帕金森病等。
- 骨骼系统疾病:适合于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 运动系统疾病:对于肌肉劳损、运动伤害以及运动损伤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2.2 禁忌症:- 皮肤破溃:对于皮肤有明显破溃、感染的患者,需避免改良电痉挛治疗。
- 心脏疾病:对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节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改良电痉挛治疗。
- 妊娠期: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宜进行改良电痉挛治疗。
- 癫痫患者:对于有癫痫病史或倾向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改良电痉挛治疗。
三、治疗效果:3.1 疼痛缓解:改良电痉挛治疗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效果,减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降低病理性兴奋,达到疼痛的缓解和控制。
3.2 肌肉恢复:改良电痉挛治疗能够改善肌肉营养供应、提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纤维的修复和恢复。
通过适当的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功能,加速康复过程。
3.3 神经功能改善:改良电痉挛治疗对于一些神经病变患者可以改善神经传导和神经调控能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使用无水乙醇栓塞,提高血管畸形的治愈率
合理使用无水乙醇栓塞,提高血管畸形的治愈率王精兵;范新东;程永德【摘要】血管畸形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变化万千,从局部的胎记到严重的大出血、甚至心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局部穿刺和血管内栓塞经验的积累以及乙醇彻底的血管栓塞作用,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有望成该种复杂难治疾病的首选疗法.【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0(019)005【总页数】3页(P341-343)【关键词】血管畸形;栓塞,治疗性;无水乙醇【作者】王精兵;范新东;程永德【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面、颈部,男女比例为1∶1.5,大部分发生于皮肤、黏膜、皮下组织、肌层,还可累积深部组织、骨骼,引起头面部、四肢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阻塞、反复出血、贫血、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该病发病率低,大多数临床医师在职业生涯中仅能见到数例。
一方面,由于彻底切除动静脉畸形病灶非常困难,而且手术风险很高,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且病灶部分切除可能会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但远期效果欠佳,病情常常复发甚至加重;另一方面,一些患者由于不恰当的血管内栓塞,如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颗粒等近端栓塞剂以及供血动脉结扎治疗而造成病变的迅速发展、恶化甚或致残[1-2]。
其他治疗方法如电化学、激光、激素、平阳霉素等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因此,血管畸形的治疗极具挑战性。
自1986年Yakes等[3]报道应用无水乙醇治愈1例肢体动静脉畸形患者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乙醇栓塞可以治愈血管畸形,甚至是复杂的动静脉畸形。
本文讨论乙醇在各种高流量和低流量血管性疾病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1 血管性病变的分类血管性病变的分类至今仍然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将所有血管性病变统称为“血管瘤”。
血管瘤血管畸形最新概诉课件
21
适用于浅表型局部增生较厚 深部局限性增生较快
22
普奈洛尔适应症发现之前 国外常用: 皮质类固淳激素瘤体内注射(小体积血管 瘤) 国内常用: 抗肿瘤药物如平阳霉素等注射
目前有学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局部注射,但效果不佳, 仍有争议;也有主张采用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效待 定(聚桂醇、聚多卡醇原液注射)。
8
临床表现及分类
(1)浅表型血管瘤(草莓状) (2)深部型血管瘤 (3)混合性血管瘤
9
最常见, 约占65%, 生长快, 从斑点大小增大至数厘米仅需 数周时间。病变为谈红色或鲜红色, 压之褪色, 突出于皮 肤表面, 又称草莓状血管瘤。
10
病损发生于皮下, 其浅表被覆的皮肤因为病变的增大而扩 张伸展, 但病损本身相对较深, 与真皮间有胶原隔开, 故其 浅表的皮肤可无色泽变化或呈现青紫色, 这类相对深在的 血管瘤即曾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难以切除干净,极易复发,现基本不用)。
39
40
定义: 是一种低流速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 率低,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多为散发性,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属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散发 性静脉畸形形成病的分子机制仍未阐明,家 族性静脉畸形的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9P21.
4
婴幼儿血管瘤5-7岁会自动消退 自动消退不等于恢复正常(时间和程度无法判断) 10%会遗留严重的容貌和功能问题(面颊部血管瘤
消退后会局部肥厚、色素沉着与畸形)
误区: 血管瘤会恢复完全正常
5
早期干预(<5个月), 可控制血管瘤的生长, 使 消退期提前, 消退过程缩短, 达到理想的美观和功 能效果。
35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 淋巴管系统中某些基因异常表达,如血管内皮细 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同时在外在因子影响下, 导致淋巴管异常增生,病灶区域淋巴回流障碍所 致。
静脉曲张的创新型治疗手段——机械化学血管内消融
静脉曲张的创新型治疗手段——机械化学血管内消融静脉曲张是经常发生于下肢的浅表青紫的静脉扩张迂曲的表现,可以伴有疼痛、沉重等不适。
下肢静脉曲张经常有遗传背景,一些特定的因素也会促进其发生。
如怀孕,运气激素会使血管壁放松而胎儿又对静脉产生额外的压力。
女性似乎多于男性,长时间站立、高龄、肥胖也是重要因素。
主要症状包括瘙痒、承重或足踝肿胀。
一些人有色素沉着。
机械化学消融(MOCA)是用机械方式破坏静脉内壁刺激静脉收缩,在此基础上用化学药剂栓堵被机械破坏的血管,达到闭合曲张静脉的目的。
目前国外出现的ClariVein装置(Vascular Insights, Madison, CT, USA)是一个代表。
该杂交系统包含了一个可旋转头部和自动注射硬化液。
不使用热能,不需要肿胀麻醉。
手术在局麻下超声引导经皮穿刺。
基本原则和腔内消融一致Seldinger技术穿刺,导管送到股隐结合部下2cm。
ClariVein可通过其头端的一个导丝每分钟3500转造成静脉内皮机械损伤引起血管痉挛。
液体硬化剂(STS或POL)通过接近旋转导丝的导管头端开口注入,导管撤退速率1-2mm/s8个月闭合率据报道高达96.7%。
一个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MOCA和RFA表明非热,非肿胀消融(NTNT)方法疼痛更轻微并有相似的闭合率和1月随访的生活质量改善。
6月随访的数据和MARADONA和MESSIS实验由于NTNT。
并发症比标准腔内消融少,包括轻微瘀紫和穿刺点浅静脉炎。
近期还有一款BALTON公司的FLEBOGRIF,其原理和ClariVein 类似,有一个可回缩的切割单元,该装置机械破坏静脉内层,并控制栓堵的泡沫或溶液药剂的控制性注射,用于浅表静脉主干机械和化学消融。
优点是:可以作为无痛门诊手术;灭有热效应;使用简便;不需要其他设备的腹主;手术时间短;可以根据静脉口径调整切割组件的口径;优秀的长期美容效果;回复快,无需肿胀麻醉。
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疗法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
( 日友好 医院 心脏 血 管 外科 ・ 中 电化 疗 科 , 北京 102 ) 0 0 9
摘要
目的 : 比介 人 栓 塞 联合 电化 学 治疗 与 单 纯 电化 学 治 疗 高 流量 血 管 畸 形 的 临 床 效果 。 方 法 : 院 19 ~ 对 我 95
c e c lt e a y c mb n d wi m b l a i n o h e d n r e i s wi lc r c e c l t e a y F h mi a h r p o i e t e o i t f t e f e i g a t re t ee t o h m a h r p # AN h z o h i
i g s p re e t e e oiai n o h man e d n re e ew e 1 9 - 0 7 Amo g h s c s s1 9 e e n u e s l ci mb l t f t e v z o i fe ig a r s b t e n 9 5 2 0 . ti n to e a e ,0 w r
t vni a e bl m ( op B.eut:l cssw r flw d u o .- er eee o te s nad o e et n m os g u 1 sl Al ae e oo e - p f 05 1 ya. fr t h t dr f r ol i r R s e l r R d a cne’ cii leet eesf m lt n WH te ta eet ert (R P )a 1 %(719frgop acrS l c f cvns o ua d o O, o l f c v a C + Rw s6 . 6/0 ) ru na i r e h t i e 5 o
2024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
2024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脉管异常类(vascular anomaly, VA)疾病泛指脉管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既可以累及皮肤软组织,也可以累及多个脏器系统;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累及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及淋巴管。
根据生物学分类,VA分为血管源性肿瘤和脉管畸形[1],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VA现代分类系统。
硬化疗法已逐渐成为VA的主要治疗手段,其最早记录千1835年,是指将硬化剂注入病灶管腔内,利用药物化学作用直接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内皮剥脱胶原纤维收缩使病灶管腔最终转化为纤维条索,从而清除病灶[2].硬化剂指引起病变管腔内皮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并导致管腔纤维化闭塞的制剂,分为渗透型硬化剂、化学型硬化剂及清洁剂型硬化剂3种类型,其中,清洁剂型硬化剂-聚多卡醇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硬化剂之一,在VA治疗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为指导和规范聚多卡醇的临床应用,由中国血管瘤血管畸形协作网发起,联合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妇儿介入学组相关领域专家,经多次讨论,并基千现有文献资料及经验总结制定出《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关注聚多卡醇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硬化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1、聚多卡醇1.1药物概述聚多卡醇为非离子化合物,化学名称为。
-异十三浣基-w-经基-聚(氧-1 / 2-亚乙基),分子式为C12H25(OCH2CH2) nO H,当n=9时,分子量约为600,其在室温下是一种黏稠液体,熔点为15~21°(,可与水混溶,p H值为6.0~8.0室温下密度为0.97g/cm3[3].聚多卡醇最早千1936年作为局部麻醉药物[4],之后被用千个人护理产品制作[3]。
1963年,聚多卡醇首次用千治疗下肢静脉曲张[S],之后被推广至静脉类疾病的硬化治疗。
血管瘤破皮多久能恢复正常,治疗方法
血管瘤破皮多久能恢复正常,治疗方法血管瘤是指由于微血管生长异常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或畸形。
它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但大多数发生在皮肤或软组织。
当血管瘤破皮后,可能会引起出血、感染等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扰。
在治疗血管瘤破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注意事项,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一、血管瘤破皮多久能恢复正常?血管瘤破皮后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不同的破皮情况需要不同程度的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破皮的情况,通常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保持干燥清洁等,大约2到3周后能够自然愈合。
但是,如果破口较大或存在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需根据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措施。
二、治疗方法1.口服药物治疗。
适用于较小的血管瘤,通常选择口服β-受体阻断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等。
β-受体阻断药能够减轻血管瘤内血管扩张的压力,发挥缓解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则具有抗炎止痛作用。
2.物理治疗。
对于较小的血管瘤,还可以通过冷敷或热敷等物理治疗方式缓解症状,但是需要注意敷物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出现皮肤损伤、烫伤等问题。
3.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激光能量的作用逐步减小血管瘤内的血管,最终使其萎缩。
该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明显,但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手术治疗。
对于比较大的血管瘤、破皮严重的血管瘤以及存在感染等并发症的血管瘤,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常可以选择切除、冷冻切除、电切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但是手术治疗需要注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的护理。
三、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刺激。
血管瘤本身就存在血管的扩张,所以患者在进行生活和工作活动时,应尽量避免过度刺激,尤其是应避免搬运沉重物品、长时间站立和跑步等运动。
2.保持清洁干燥。
对于几成的血管瘤破皮,患者应注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可以采用口服或外用消毒药物,保持伤口清洁排泄,避免感染。
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介绍
神经网络的重建――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介绍康复科张盘德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物理治疗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60年代,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划时代的TENS 疗法。
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中将肌电生物反馈技术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完美结合形成的神经网络重建疗法是最具特色的。
我们知道,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增强肌力,还可促进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
常规应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是用频率30~50Hz、波宽0.2~0.4ms 的方波电流,以刺激3~10s、间歇3~20s的节律使肌肉被动收缩,患者完全是被动的,不能随机控制仪器参数。
神经网络重建疗法是用患者自己的肌电信号反馈回仪器,控制电刺激输出。
具有生物反馈、认知再学习、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
仪器能自动检测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动态设定阈值,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促进病人达到越来越高的目标。
因此,比普通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有更好的疗效。
图1. 肌电反馈电刺激的原理其原理可以用图1来解释。
图中纵坐标为肌电信号强度,仪器预设EMG阈值为100μV。
其意义是,仪器探测到患者肌肉收缩的EMG强度达到或超过此阈值时,就将发出一组强度很大的低频脉冲电流,使肌肉收缩。
反之,仪器不发出电刺激电流。
如图1,患者第一次用力收缩肌肉(A),肌电信号最大为70μV(B),因达不到100μV的阈值,仪器自动降低阈值到90μV(D)。
患者第二次收缩,肌电信号为60μV(E),仍达不到调整后的阈值90μV,仪器再次自动降低阈值到77μV(F)。
头部长了血管瘤怎么治,治疗方法
头部长了血管瘤怎么治,治疗方法头部长了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发生在头部部位的血管畸形而引发的。
对于这种疾病,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才能够达到有效的疗效。
因此,本文将介绍头部长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较大、生长较快或有严重压迫症状的病人。
通常采用开放性手术或微创手术,手术方法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及类型而定,既可以切除血管瘤,也可以选择栓塞、闭塞血管。
2.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型的血管瘤有着非常可靠的治疗效果。
它是利用射频针经皮穿刺进入病灶内,电能使病灶脱落,不会造成组织破坏,术后恢复时间较短。
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治疗方法,使用激光将病灶内的血管瘤消融,不会造成组织破坏,创伤小,对周边组织损伤也较少。
但需要多次治疗,治疗时间较长,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4.放疗治疗放疗适用于恶性血管瘤或手术后复发的病人。
放疗可以抑制血管瘤的进一步生长,但并不能消除血管瘤。
同时,放疗会对周边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需要注意护理。
二、注意事项1.及时治疗对于头部长了血管瘤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科学的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血管瘤可能会继续生长,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选择正规医院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医院应有资质,医生有丰富的诊治经验,能够合理地制定治疗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确保手术安全如选择手术治疗,应确保手术安全,包括手术前的评估、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手术后的护理等细节,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
4.注意饮食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营养应均衡,避免便秘。
5.注意创口护理治疗后应注意创口处的消毒和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
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心理稳定。
总之,头部长了血管瘤需要及时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治疗期间的护理,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膝盖上有血管瘤怎么治疗,治疗方法
膝盖上有血管瘤怎么治疗,治疗方法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或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引发癌变和转移。
然而,如果生长在肢体上,影响美观和行动,也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那么就需要进行治疗。
下面将为您介绍膝盖上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1.手术切除手术是治疗膝盖上血管瘤的常见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尽可能减少对邻近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手术成功率高,对于直径较小的肿瘤,一般不会留下太多明显的瘢痕。
2.激光疗法激光疗法是利用高能激光束穿透肿瘤组织,在不影响周围健康组织的情况下精确切割血管瘤。
激光疗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疗程较短,早期效果明显,手术后伤口愈合缩短。
3.放疗治疗放射治疗适用于危及生命或手术不可行的情况下。
使用高能量的X射线或放射性物质抹除肿瘤细胞。
副作用包括皮肤红肿、疼痛等。
4.药物治疗若肿瘤较小,发展缓慢且位于关键位置,医生也会开出口服药物。
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治疗器官内的微小血管,减轻血管瘤的血液供应,让其自然枯萎,复程长。
常用的药物有多种,如激素药物、光敏剂等。
注意事项1.对治疗后的肢体保持休息,避免运动。
2.请保持伤口的清洁,预防感染。
3.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增加血流量。
4.在治疗期间服用药物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安排。
5.定期复诊,监测血管瘤的情况。
总之,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样,患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注意事项和术后恢复期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愿每个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美好生活!血管瘤是异型性吗,治疗方法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发病率在儿童和成人中也较高。
血管瘤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瘤。
良性血管瘤一般比较容易治疗,而恶性血管瘤则需要及早发现和治疗。
本文将主要介绍血管瘤的异型性、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血管瘤的异型性血管瘤的异型性通常指的是它在不同部位出现的不同症状和表现。
同一部位的血管瘤也可能存在异型性。
第13讲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诊断治疗进展
第13讲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诊断治疗进展付时章【摘要】@@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以往统称血管瘤,并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又进一步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1982年Mulliken根据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意义上血管瘤划分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大类.随后Jackson等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分为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0(045)007【总页数】4页(P747-749,707)【作者】付时章【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美容科【正文语种】中文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以往统称血管瘤,并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又进一步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
1982年Mulliken根据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意义上血管瘤划分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大类。
随后Jackson等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分为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
1995年Waner等将血管畸形具体分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动脉畸形及混合型血管畸形,传统分类中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分别归入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惟有草莓状血管瘤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血管瘤。
这种生物学分类方法对血管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国际血管性疾病正式分类法。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总发病率约1%~2%,也有报道新生儿时为1%~2%,1岁时为12%,体重低于1000 g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2.9%,变多位于皮肤和皮下,也有不少发生在黏膜和肌肉,甚至位于骨骼及内脏,它不仅影响人体容貌,还可引起患者不适、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认为是与血管形成有关的疾病,血管瘤的发生可能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多见于婴幼儿,有明显的增生、稳定到消退的自然病程,通常在5岁时消退50%左右,7岁时消退70%左右,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血管瘤退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畸形可能是胚胎血管在发生和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而致的结构异常,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电化学疗法_癌症治疗的新方法
tio n o f intr ahepat ic cho lest ero l t rafficking:ev i-dence by in viv o antisense tr eatment for t he invo lv ement o f ster ol car rier pro tein-2in newly synthesized cho lester ol transpor t into ra t bile.Biochem J,1996;317(P t3):681~68715 Rubenstein M,M iro chnik Y,Cho u P,et al.An-tisense o ligo nucleo tide intra lesio na l ther apy fo r hum an PC-3pro state tumor s carr ied in athymic nude mice.J Surg Oncol,1996;62(3):194~200 16 Bisho p M R,I ver sen PL,Bayev er E,et al.P haseI tr ial o f a n antisense olig onucleo tide O L(1)p53in hemato lo gic ma lig nancies.J Clin Oncol,1996;14(4):1320~132617 R oush W.Antisense aims fo r a r ena issa nce.Science,1997;276(5316):1192~119318 Cammiller i S,Sang rajra ng S,Per der eau B,et al.Bio dist ribution o f iodine-125ty ram ine tr ansfor m-ing gr ow th factor alpha antisense o ligo nucleotide in athy mic m ice w it h a hum an mammar y tumo ur x enog r aft follow ing intrat um or al injectio n.Eur J N ucl M ed,1996;23(4):448~45219 A gr aw al S,Jiang ZN,Zhao Q Y,et al.M ix ed-backbone o ligo nucleotides as second g enerat ion antisense o ligo nucleotides:in vitro and in v ivo studies.P roc N atl A cad S ci US A,1997;94(6):2620~262520 A g raw al S,Z hang X,L u Z,et al.A bso rptio n, t issue distr ibutio n and in v ivo stability in r ats of a hy br id antisense o lig onucleo tide fo llow ing o ral administ ration.Biochem Pharmacol,1995;50(4):571~576(1997-07-22收稿)电化学疗法:癌症治疗的新方法Jaroszeski M J et al摘要 将脉冲电场和药物化疗相结合进行癌症治疗的技术称为电化学疗法,这种新的治疗方案的基础是施加电场降低细胞膜的稳定性,创造一条通向细胞液的通道,促进药物进入细胞内部。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调制型或非调制型)刺激运动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用以治疗。
stimtJlation,简称NMES)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一、正常肌肉电刺激疗法所谓正常肌肉是指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神经失用的肌肉及废用性萎缩的肌肉,应用NMES可以锻炼和加强肌肉的力量,防治废用性肌萎缩,可以训练肌肉做功能性动作。
(一)方法原理电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且兴奋可传至所支配的肌肉,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有关这部分的电生理机制已在前面介绍,此处不再复述,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所兴奋的是神经而非肌肉,当肌肉失神经支配时,电刺激才会直接兴奋肌肉,为更好地理解神经)。
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必要先了解强度/时间曲线(itensity/time curve它包括一定的电流强度及与之对能引起神经纤维或肌肉组织兴奋的最小电刺激称为阈刺激,应的最短刺激时间,在阈刺激的产生中,不同的电流强度需要不同的最短刺激时间,强度与时。
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强度/时间曲线表示(图6-27)神经与肌肉的强度6-27图/时间曲线虽然神经及肌肉的强度/时间曲线形态相似,但位置不同,这说明引起神经兴奋的阈刺激强度低,时间短,而引起肌肉兴奋的阈刺激强度高,时间长。
换言之,神经比肌肉更容易兴奋,所以,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首先兴奋神经,神经再将兴奋传至所支配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对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较强的电刺激直接兴奋肌肉引起收缩。
(二)物理特性1.波形虽然有多种波形可用于NMES,但常用的波形有两种:非对称性双向方波及对称性双向方波,它们的优点是:①可避免电极下电化学作用对皮肤的刺激;②电流强度快速升至峰值,可避免神经纤维的适应现象(见第l节)。
2.波宽许多NMES刺激仪波宽定为0.2~0.4ms,研究表明0.3ms的波宽是最舒服的,波宽小于0.1ms,需要较强的电流强度方能引起肌肉收缩,而高强度的电流会兴奋细纤维神经,引起痛觉的传入,波宽大于1.0ms,电流在引起肌肉收缩的同时,也兴奋痛觉神经,当波宽为0.2~0.4ms时,电流强度稍有增加便可产生明显的肌肉收缩(参看图6-27)。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效果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效果孙显婷【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24(36)1【摘要】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ADHD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对照组口服盐酸哌甲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儿童行为问题[Conners父母问卷(PSQ)]评分、视听整合持续测试系统(IVA-CPT)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PSQ各项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等IVA-CP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ADHD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IVA-CPT评分,降低儿童行为问题评分,改善睡眠质量,效果优于单纯盐酸哌甲酯治疗。
【总页数】4页(P88-91)【作者】孙显婷【作者单位】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儿保门诊【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4【相关文献】1.静宁颗粒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2.盐酸哌甲酯控释片联合生物反馈治疗3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分析3.盐酸哌甲酯控释片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对临床症状、脑电θ/β比值的影响4.盐酸哌甲酯缓释片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加感统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5.静灵口服液与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31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现状与技术难点
化学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现状与技术难点
王培三;齐春霞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6
【摘要】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简称CDT)以过表达的
H_(2)O_(2)等为反应原料,以肿瘤病灶区微环境的弱酸性为反应条件,过渡金属与类金属纳米材料为催化剂,引发肿瘤细胞内芬顿或类芬顿反应,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OH)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类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
在实验室工作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锰基纳米材料,从而用于化学动力学疗法,得到一系列组成不同的Bi_(2-x)Mn_(x)O_(3)纳米球,提升肿瘤的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效果,以此来解决化学动力学疗法目前的技术难点,为今后发展其他新型肿瘤治疗策略提供借鉴性研究思路。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王培三;齐春霞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3.12;R730.5
【相关文献】
1.辐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Ⅱ.辐射化学动力学
2.肿瘤声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肝胆肿瘤的研究现状
4.无机纳米催化剂在化学动力学疗法的研究进展
5.光动力学疗法净化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静脉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约占血管畸形的2/3 ),通常出生时即存在,并随身体发育成比例生长,不能自行消退[1]。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仅表现为无症状胎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
上个世纪,外科医生作了较多的工作[3]。
但是因对静脉畸形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效果并不满意,术后常常复发或因手术创伤过大引起难以接受的功能和外观损害[2]。
虽经数十年努力,静脉畸形的诊治目前仍是临床难点,部分原因是对静脉畸形本质认识不足和其治疗计划的不周。
本文主要对目前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静脉畸形( venous malformation, VM )是最常见的低流速脉管畸形。
大多数散发、孤立存在(93%), 仅有1%多发存在。
遗传性病变包括皮肤粘膜静脉畸形( cutaneomucosal venous malformation ,VMC,M 1%)和静脉血管球瘤畸形( 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 GVM 5%,常表现为多发]4,5 ]。
VMs发病率没有性别差异。
VMCM和GVMS7卜显率与年龄相关,在20岁时表现达到最高峰[6]。
VMs是从浅蓝到深蓝颜色不等的病变,压缩或体位改变后血液可排空[7]。
没有震颤和杂音,触诊时病变区体温不高,一般无疼痛(无血栓形成时)。
静脉畸形可以涉及到任何组织和器官,例如皮肤及皮下组织,肌肉、关节或肠道。
根据病变大小、部位以及患者激素的水平等,VMs可引起疼痛。
颞肌中VMs常导致偏头痛;在四肢,VMs经常引起肌无力、皮下过度增生肥大;喉咽部位病变可引起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胃肠道病变导致慢性贫血。
多发性静脉畸形表现为多个单发隆起,直径小于5cm较少被压缩。
无论是否与遗传有关,多病灶患者随时间会发展为新的VMs与单发的静脉畸形相比较,VMCMs多在表浅部位,很少累及肌层。
也未曾有侵犯关节和骨骼的报道,由于病变面积小常无症状[4,5,8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李京宏,辛育龄,刘江涛,樊雪强,蔡朋朋【摘要】目的观察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电化学疗法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136例,随访111例6个月~6年。
其中男55例,女56例,年龄1~14岁,平均8.8岁。
根据临床表现、超声波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应用套管针穿刺入瘤体后换特制铂金电极针并分别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通电治疗。
通常给予电量100 C/cm2。
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疗效评定标准:1级,症状完全缓解;2级,症状改善;3级,症状无变化。
其中一次治疗疗效1级67例(60.4%),2级35例(31.5%),3级9例(8.1%)。
有效率91.9%。
结论电化学疗法是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的一种全新方法,具有疗效确定、损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血管,畸形;电化学疗法;儿童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组先天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不一。
发生在肌肉间的血管畸形是现代医学领域内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手术切除法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高,并遗留手术瘢痕或肢体功能障碍。
笔者应用电化学疗法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136例,资料完整11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0年10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患儿136例,随访111例6个月~6年。
男55例,女56例,年龄1~14岁,平均8.8岁。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超声波和(或)核磁共振检查。
患儿出生时无异常,随着生长发育出现病变局部隆起性包块或肢体变粗,多数有酸胀感,运动后疼痛明显或伴有肢体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可见病变局部隆起性包块或受累肢体较健侧增粗,下肢病变久站后可出现肢体的可凹性水肿。
多数表皮颜色正常,少数可有病变局部皮肤颜色暗红色或不规则团块隆起样改变。
部分患儿有受累肢体的功能障碍。
范围广泛的巨大畸形可伴有血小板减少。
彩超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的异常信号影,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
核磁共振可明确病变范围,T1WI显示等(低)信号,T2WI 压脂像显示高信号。
本组患儿中曾接受过手术切除又复发者30例(27%)。
111例患儿病变部位的分布为:上臂3.6%,前臂7.2%,手0.9%,全上肢2.7%(上臂和前臂均累及或前臂和手均累及),大腿18%,小腿36.9%,足9.9%,全下肢12.6%(大腿和小腿均累及或小腿和足均累及),躯干8.1%。
111例患儿的病变大小(近似面积cm2):病变面积小于10 cm2占8.1%,11~20 cm2占12.6%,21~30 cm2占50.4%,大于30 cm2占28.8%。
1.2 治疗设备见图1。
1.3 治疗方法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前行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麻醉方式。
病变在四肢,10岁以上发育较好能配合的患儿,可选择臂丛或脊椎半身麻醉,其余需行全身麻醉。
消毒铺单后,根据核磁共振或超声波确定的病变部位和范围,通常沿肢体的纵轴方向,在病变旁约2 cm的健康皮肤处应用18 G套管针穿刺进入病变区域。
见套管针尾部有血液回流提示进针位置正确。
拔除套管针的针芯,将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沿套管送进病变区域。
通常需要将电极针贯穿整个病变区。
电极针之间的距离约1 cm。
根据病变的大小将电极针排列成单层或多层。
调整套管针的位置令电极针和病变充分接触并保护正常组织。
将电极针分别连接于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后通电治疗。
治疗电压8~12 V,电流100~180 mA,电量为100 C/cm2。
治疗开始时电压从小逐渐调大,治疗中能触摸到瘤体组织由软变硬。
治疗完成后将电压逐渐调至零后停机。
拔除电极和套管针,纱布压迫针眼止血。
治疗过程中术者用手压迫病变区域,以驱逐血管腔内的血液,减少凝血块并增加电极针和病变的接触范围,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手术后的快速吸收。
治疗结束后根据病变大小经皮穿刺注入平阳霉素8~16 mg和地塞米松5 mg可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完成术后应用抗生素3~5天。
平均住院天数7~9天。
1.4 疗效评定标准电化学治疗后局部坏死物质和凝固血块的吸收机化需要3~6个月,故通常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的评定。
通过临床随访、超声波或核磁共振复查病变大小改变的结果,将临床效果分为3级:1级,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无运动障碍,病变缩小75%以上;2级,症状基本消失或原有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病变缩小50%~75%;3级,症状及原有运动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病变缩小不足50%。
2 结果治疗结果见表1~3。
136例患儿中失访25例,111例随访6个月~6年。
一次治疗病例疗效评为1级67例(60.4%),2级35例(31.5%),3级9例(8.1%),将1、2级者评为有效,其有效率91.9%。
获2级结果的35例患儿中有15例进行了2次电化表1 疗效和病变部位分布的关系注:全上肢为上臂和前臂均累及或前臂和手均累及;全下肢为大腿和小腿均累及或小腿和足均累及表2 疗效和病变大小的关系注:有效以1级+2级计表3 治疗次数和有效率注:有效以1级+2级计学治疗,其中获1级结果9例,2级结果6例。
获3级结果的9例患儿行2次治疗的3例,其中获2级结果1例,3级结果2例。
患儿手术当日或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治疗局部可有水肿,通常3~5天可自行消退。
部分患儿可有低热,通常体温低于38 ℃。
治疗并发症:治疗区域皮肤烧伤21例(18.9%),桡神经损伤1例,腓神经损伤2例,均在6个月内恢复。
创面深部感染2例,经切开引流换药治愈。
3 讨论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组先天性病变,曾有多种分类方法。
Mulliken等[1]在1982年根据病灶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提出了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组织学上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为血管瘤,不具有血管内皮增殖的为血管畸形。
1986年Kaban和Mulliken 等[2]又根据影像学资料和血流动力学的原理,把血管畸形分为高流量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和低流量血管畸形(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肿瘤,多数出生时即可被发现,女性多于男性,表现有生长活跃的增生期和退化期,部分病变可在数年内完全消失。
血管畸形则是由于血管或淋巴管的形态发生异常而导致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表现正常。
血管畸形可以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或淋巴管成分单独构成,也可由两种以上的成分混合组成。
临床上可在出生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无明显性别差异。
与血管瘤不同,血管畸形不会自行消退,病变随患儿生长发育而增长,可受激素水平或创伤的影响在某个阶段生长迅速(如青春期或妊娠期)。
部分病变可表现为暗红色软包块,VALSALVA动作或体位改变可令包块增大[3]。
血管畸形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病变部位酸胀不适或疼痛、对邻近组织的挤压浸润、对相关运动功能的影响、病灶内出血和外出血、容貌受损、巨大病变可引起全身消耗性的凝血障碍等[4]。
传统意义上的海绵状血管瘤属于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属于动静脉畸形。
肌肉间血管畸形可以累及人体任何肌群,大部分发生于躯干和四肢,最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大腿[5,6]。
发生在四肢躯干肌肉间的血管畸形,因其部位和病变的特殊性,治疗上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点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对已累及到神经干和大血管的广泛型肌间血管瘤使外科医师十分棘手,其病变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术切除的局限性,包括创伤大、出血多、造成器官功能障碍和复发率高等。
有文献报道局部复发率可超过50%[7]。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范围较大的动静脉畸形不能根治,对单纯静脉畸形很难干预[3]。
激光治疗和硬化剂注射对肌肉间血管瘤均由于其病变深和范围广而难奏效。
电化学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微创疗法[8],20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9]。
电化学疗法的基本原理是:(1)通过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电极针将直流电导入病变组织内并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阳电极区pH值下降到1~2,呈强酸性;阴电极区pH值上升到12~13,呈强碱性;可破坏组织内红细胞、血小板并释放出凝血素,产生凝血块使血管腔实性变;(2)直流电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造成离子在电场内移动和扩散并产生氧气、氯气等,可直接杀伤血管瘤细胞;(3)直流电改变细胞的内外环境,破坏细胞酶的活性,导致蛋白坏死变性;(4)电渗透作用:实验表明,阳极区组织脱水,大血管和毛细血管收缩,微血栓广泛形成;而阴极区细胞间质水肿,大量液体积聚压迫毛细血管,出现阻塞,破坏组织血运;(5)治疗后的蛋白坏死物等异化组织可自行吸收,时间约为3~6个月;(6)电针的作用形式呈圆柱状杀伤,其作用半径约为10 mm [10]。
在本组病例中,曾手术切除治疗失败或复发的30例,其中有的经历反复手术切除达2~3次,并遗留手术瘢痕和肢体功能障碍,如此反复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核磁共振是肌肉间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手段,其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治疗的指导作用高于超声波或CT检查。
除了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情况,针刺活检的临床意义不大。
电化学治疗避免了手术切除时创面大出血和较高的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绝大多数的肌肉间血管瘤均可应用电化学治疗。
限制电化学治疗的情况只是紧邻重要血管神经干和关节腔的病变。
电化学治疗的常见并发症:(1)治疗部位局部皮肤的烧伤;主要和电极针距离表皮过近,绝缘套管的位置调整不当和治疗电量过大有关,皮肤损伤对症处理可自愈;(2)邻近的运动神经损伤;由电极针距离运动神经过近造成,不完全损伤可逐渐恢复,完全损伤可造成肢体运动功能的永久障碍。
临床效果不佳的原因:电极针分布不合理,未能覆盖全部病变,治疗电量不足、病变范围过大以及与运动神经距离过近造成布针和达到目标电量受限。
本组病例经电化学治疗后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有明显改善,但是病变未完全治愈的35例,其中15例行2次电化学治疗又有9例获得症状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一次治疗无效的9例中3例行2次治疗仍效果不佳,仅1例病情得到改善。
治疗效果和病变部位及范围大小密切相关,需要二次治疗的病例多为手足或病变广泛或病变邻近大血管和神经干,为避免并发症而减少治疗电量采取分次治疗。
本组治疗后评为无效的9例均为手足处的病变,因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皮下组织少,治疗电量过大极易损伤邻近的神经、肌腱或皮肤,因而限制了治疗效果。
故手足或邻近重要神经干的病变行电化学治疗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