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

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
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

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京宏,辛育龄,刘江涛,樊雪强,蔡朋朋

【摘要】目的观察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间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电化学疗法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136例,随访111例6个月~6年。其中男55例,女56例,年龄1~14岁,平均8.8岁。根据临床表现、超声波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应用套管针穿刺入瘤体后换特制铂金电极针并分别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通电治疗。通常给予电量100 C/cm2。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疗效评定标准:1级,症状完全缓解;2级,症状改善;3级,症状无变化。其中一次治疗疗效1级67例(60.4%),2级35例(31.5%),3级9例(8.1%)。有效率91.9%。结论电化学疗法是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的一种全新方法,具有疗效确定、损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血管,畸形;电化学疗法;儿童

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组先

天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不一。发生在肌肉间的血管畸形是现代医学领域内的难题之一。传统的手术切除法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高,并遗留手术瘢痕或肢体功能障碍。笔者应用电化学疗法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136例,资料完整11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0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患儿136例,随访111例6个月~6年。男55例,女56例,年龄1~14岁,平均8.8岁。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超声波和(或)核磁共振检查。患儿出生时无异常,随着生长发育出现病变局部隆起性包块或肢体变粗,多数有酸胀感,运动后疼痛明显或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体格检查可见病变局部隆起性包块或受累肢体较健侧增粗,下肢病变久站后可出现肢体的可凹性水肿。多数表皮颜色正常,少数可有病变局部皮肤颜色暗红色或不规则团块隆起样改变。部分患儿有受累肢体的功能障碍。范围广泛的巨大畸形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彩超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的异常信号影,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核磁共振可明确病变范围,T1WI显示等(低)信号,T2WI 压脂像显示高信号。本组患儿中曾接受过手术切除又复发者30例(27%)。111例患儿病变部位的分布为:上臂3.6%,前臂7.2%,手0.9%,全上肢

2.7%(上臂和前臂均累及或前臂和手均累及),大腿18%,小腿36.9%,足9.9%,全下肢12.6%(大腿和小腿均累及或小腿和足均累及),躯干8.1%。111例患儿的病变大小(近似面积cm2):病

变面积小于10 cm2占8.1%,11~20 cm2占12.6%,21~30 cm2占50.4%,大于30 cm2占28.8%。

1.2 治疗设备见图1。

1.3 治疗方法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前行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根据病变部位选择麻醉方式。病变在四肢,10岁以上发育较好能配合的患儿,可选择臂丛或脊椎半身麻醉,其余需行全身麻醉。消毒铺单后,根据核磁共振或超声波确定的病变部位和范围,通常沿肢体的纵轴方向,在病变旁约2 cm的健康皮肤处应用18 G套管针穿刺进入病变区域。见套管针尾部有血液回流提示进针位置正确。拔除套管针的针芯,将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沿套管送进病变区域。通常需要将电极针贯穿整个病变区。电极针之间的距离约1 cm。根据病变的大小将电极针排列成单层或多层。调整套管针的位置令电极针和病变充分接触并保护正常组织。将电极针分别连接于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后通电治疗。治疗电压8~12 V,电流100~180 mA,电量为100 C/cm2。治疗开始时电压从小逐渐调大,治疗中能触摸到瘤体组织由软变硬。治疗完成后将电压逐渐调至零后停机。拔除电极和套管针,纱布压迫针眼止血。治疗过程中术者用手压迫病变区域,以驱逐血管腔内的血液,减少凝血块并增加电极针和病变的接触范围,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手术后的快速吸收。治疗结束后根据病变大小经皮穿刺注入平阳霉素8~16 mg和地塞米松5 mg可增强治疗效果。治疗完成术后应用抗生素3~5天。平均住院天数7~9天。

1.4 疗效评定标准电化学治疗后局部坏死物质和凝固血块的吸收

机化需要3~6个月,故通常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的评定。通过临床随访、超声波或核磁共振复查病变大小改变的结果,将临床效果分为3级:1级,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无运动障碍,病变缩小75%以上;2级,症状基本消失或原有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病变缩小50%~75%;3级,症状及原有运动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病变缩小不足50%。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3。136例患儿中失访25例,111例随访6个月~6年。一次治疗病例疗效评为1级67例(60.4%),2级35例(31.5%),3级9例(8.1%),将1、2级者评为有效,其有效率91.9%。获2级结果的35例患儿中有15例进行了2次电化表1 疗效和病变部位分布的关系注:全上肢为上臂和前臂均累及或前臂和手均累及;全下肢为大腿和小腿均累及或小腿和足均累及表2 疗效和病变大小的关系注:有效以1级+2级计表3 治疗次数和有效率注:有效以1级+2级计

学治疗,其中获1级结果9例,2级结果6例。获3级结果的9例患儿行2次治疗的3例,其中获2级结果1例,3级结果2例。患儿手术当日或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治疗局部可有水肿,通常3~5天可自行消退。部分患儿可有低热,通常体温低于38 ℃。治疗并发症:治疗区域皮肤烧伤21例(18.9%),桡神经损伤1例,腓神经损伤2例,均在6个月内恢复。创面深部感染2例,经切开引流换药治愈。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组先天性病变,曾有多种分类方法。Mulliken等[1]在1982年根据病灶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提出了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学上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为血管瘤,不具有血管内皮增殖的为血管畸形。1986年Kaban和Mulliken 等[2]又根据影像学资料和血流动力学的原理,把血管畸形分为高流量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和低流量血管畸形(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肿瘤,多数出生时即可被发现,女性多于男性,表现有生长活跃的增生期和退化期,部分病变可在数年内完全消失。血管畸形则是由于血管或淋巴管的形态发生异常而导致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表现正常。血管畸形可以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或淋巴管成分单独构成,也可由两种以上的成分混合组成。临床上可在出生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与血管瘤不同,血管畸形不会自行消退,病变随患儿生长发育而增长,可受激素水平或创伤的影响在某个阶段生长迅速(如青春期或妊娠期)。部分病变可表现为暗红色软包块,VALSALVA动作或体位改变可令包块增大[3]。血管畸形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病变部位酸胀不适或疼痛、对邻近组织的挤压浸润、对相关运动功能的影响、病灶内出血和外出血、容貌受损、巨大病变可引起全身消耗性的凝血障碍等[4]。传统意义上的海绵状血管瘤属于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属于动静脉畸形。肌肉间血管畸形可以累及人体

任何肌群,大部分发生于躯干和四肢,最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大腿[5,6]。发生在四肢躯干肌肉间的血管畸形,因其部位和病变的特殊性,治疗上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对已累及到神经干和大血管的广泛型肌间血管瘤使外科医师十分棘手,其病变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术切除的局限性,包括创伤大、出血多、造成器官功能障碍和复发率高等。有文献报道局部复发率可超过50%[7]。血管内介入治疗对范围较大的动静脉畸形不能根治,对单纯静脉畸形很难干预[3]。激光治疗和硬化剂注射对肌肉间血管瘤均由于其病变深和范围广而难奏效。

电化学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微创疗法[8],20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9]。电化学疗法的基本原理是:(1)通过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电极针将直流电导入病变组织内并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阳电极区pH值下降到1~2,呈强酸性;阴电极区pH值上升到12~13,呈强碱性;可破坏组织内红细胞、血小板并释放出凝血素,产生凝血块使血管腔实性变;(2)直流电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造成离子在电场内移动和扩散并产生氧气、氯气等,可直接杀伤血管瘤细胞;(3)直流电改变细胞的内外环境,破坏细胞酶的活性,导致蛋白坏死变性;(4)电渗透作用:实验表明,阳极区组织脱水,大血管和毛细血管收缩,微血栓广泛形成;而阴极区细胞间质水肿,大量液体积聚压迫毛细血管,出现阻塞,破坏组织血运;(5)治疗后的蛋白坏死物等异化组织可自行吸收,时间约为3~6

个月;(6)电针的作用形式呈圆柱状杀伤,其作用半径约为10 mm [10]。

在本组病例中,曾手术切除治疗失败或复发的30例,其中有的经历反复手术切除达2~3次,并遗留手术瘢痕和肢体功能障碍,如此反复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核磁共振是肌肉间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手段,其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治疗的指导作用高于超声波或CT检查。除了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情况,针刺活检的临床意义不大。电化学治疗避免了手术切除时创面大出血和较高的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绝大多数的肌肉间血管瘤均可应用电化学治疗。限制电化学治疗的情况只是紧邻重要血管神经干和关节腔的病变。电化学治疗的常见并发症:(1)治疗部位局部皮肤的烧伤;主要和电极针距离表皮过近,绝缘套管的位置调整不当和治疗电量过大有关,皮肤损伤对症处理可自愈;(2)邻近的运动神经损伤;由电极针距离运动神经过近造成,不完全损伤可逐渐恢复,完全损伤可造成肢体运动功能的永久障碍。临床效果不佳的原因:电极针分布不合理,未能覆盖全部病变,治疗电量不足、病变范围过大以及与运动神经距离过近造成布针和达到目标电量受限。本组病例经电化学治疗后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有明显改善,但是病变未完全治愈的35例,其中15例行2次电化学治疗又有9例获得症状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一次治疗无效的9例中3例行2次治疗仍效果不佳,仅1例病情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和病变部位及范围大小密切相关,需要二次治疗的病例多为手足或病变广泛或病变邻近大血管和神经干,为避免并发症而减少治疗

电量采取分次治疗。本组治疗后评为无效的9例均为手足处的病变,因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皮下组织少,治疗电量过大极易损伤邻近的神经、肌腱或皮肤,因而限制了治疗效果。故手足或邻近重要神经干的病变行电化学治疗应谨慎。平阳霉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特异性杀伤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使管壁变厚,管腔变狭窄并最终闭锁,可作为重要神经干邻近部位病变或治疗后残留病变的补充治疗手段[11]。

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疗效确切,其优点为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容易为患儿接受,为肌肉间血管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Mullike JB,Glowacki J.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Plast Reconstr Surg,1982,69(3):412.

2 Kaban L,Mulliken JB.Vascular anomalies of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J Oral Maxillofac Surg,1986,44:203-213.

3 Philip L.Johnson,Donald A,et al.Percutaneous ethanol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tongue.AJNR Am J Neuroradiol,2002,23:779-782.

4 Mayank Goyal,Petrina A,Causer,et al.Venous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alcohol sclerotherapy with proposed MR imaging classification.Radiology,2002,223:639-644.

5 Neena Chaudhary,Anurag Jain,Saniay Gudwani,et al.Intramuscular haemangioma of head and neck region.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1998,112(12):1199.

6 Gillett D,Fahmy F,Eveson JW,et al.Intramuscular capillary hamartoma of the tongue.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2003,117(9):734.

7 Benham A,Flecher CD.Intramuscular angioma: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74 cases.Histopathology,1991,18:53-59.

8 辛育龄.电化学治疗各类肿瘤9011例临床报告.中西整合医学杂志(台湾),1999,1(1):45-49.

9 辛育龄,刘德若,孟新,等.电针治疗儿童海绵状血管瘤的临

床观察.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5):465-466.

10 李京宏,辛育龄,张伟.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实用癌症杂志,2005,20(6):629.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36例临床分析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36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血管畸形 皮肤软骨组织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患病率大约3%~8%;小儿血管瘤多为血管畸形所致,属错构瘤。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平阳霉素共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36例,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4个月,6个月~8岁最多。毛细血管瘤11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混合性血管瘤6例;颜面部12例,颈部7例,躯体8例,四肢9例;肿瘤大小,最小1.0 cm×1.0 cm×1.5 cm,最大6.5 cm×4.0 cm×3.0 cm。 1.2 方法(1)稀释方法:采用国产平阳霉素(平阳星)8 mg/支,用1%利多卡因8 ml稀释即每毫升含平阳霉素1 mg。(2)注射剂量:小儿按0.2~0.3 mg/kg计算,每次总量不超过8 mg,总量≤40 mg。成人每次8~16 mg,最大剂量不超过24 mg,总量≤240 mg。(3)注射方法:采取5号半(0.8 mm)注射针头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肿瘤大小,采取一点或多点浸润性、放射性注射,且不可一点足量,注射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4)疗程:3~5次为一疗程。(5)所有患者均随

访6个月~2年。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瘤体消失,半年无局部复发;有效:注射4次后瘤体明显减小;无效:注射4次后瘤体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治愈2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治愈率66.7%,有效率达88.9%;4例无效患者均为混合性血管瘤,瘤体大小≥3.6 cm×4.5 cm×2.7 cm。毛细血管瘤治愈率81.8%(9/11);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73.7%(14/19),有效率100%(19/19);混合性血管瘤治愈率16.7%(1/6),有效率33.3%(2/6),无效率66.7%(4/6)。 3 讨论 Lister(1938)首先报道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特征,但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血管瘤的自愈率却报道不一,约75%~98%;Mulliken[1](1982)重新将血管瘤分类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且认为真性血管瘤多有消退的趋势,而血管畸形则多不能自愈,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如生长迅速可能致畸形、损毁面容、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临床医技课使用教材临床医技学 讲授内容神经系统的放射诊断第五篇第二章(页码180-221) 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时间 2007年1月3日3-4节授课人龙玉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讲授法班种年级2003级中医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二、教学分级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2.掌握颅脑CT的正常表现 3.熟悉颅脑常见病的CT表现: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4.了解神经系影像常见英语词汇及征象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颅脑外伤之颅内出血的分类及CT表现。 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二)教学难点 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教案续页 一、检查方法(15分钟) (一)头颅平片:外伤 (二)DSA脑血管造影:肿瘤,血管病变 (三)CT扫描:应用广泛 平扫,增强,CTA,MPR,3D CT脑灌注成像 (四)MRI扫描 SE,水抑制,弥散,灌注为目前常用。 MRS能够提供肿瘤或正常脑组织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五)脊髓造影 常规脊髓造影 CTM MRM 二、正常影像解剖(30分钟,CT/MR图片逐层讲解) (一)颅骨X线正侧位片解剖:颅缝,血管压迹 (二)脑CT/MR解剖:以图片讲解CT/MR常规扫描各层面中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影像解剖,打好阅片基础。 三、脑血管疾病(以CT/MR病例讲解,30分钟) (一)脑梗塞(5分钟) 1.CT表现 超急性期(最初4~6小时):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无明显异常。当梗塞面积较大时,可见脑皮质密度稍降低,正常脑灰白质分界模糊、消失,脑沟变浅。 急性期:(2~5天):表现为低密度灶,周围脑沟变浅、消失。 亚急性期(1~2周):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发病后3~5天),仍表现占位效应;7~10天水肿逐渐消退,一般于2~3周完全吸收,占位效应消失。 慢性期:脑软化灶,其周围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皮质萎缩。

自发性颅内出血诊疗指南

自发性颅内出血诊疗指南 【病因】 1、脑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时期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分为先天性、感染性与外伤性; (2)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软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等。 2、血液病 (1)血友病患儿中2.2%~7.4%发生 (2)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 (3)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病,以及抗凝疗法的并发症,均可发生。3、颅内其他原因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动脉炎,中毒性脑病等。 4、颅外其他原因包括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肝病,高血压,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内血肿。 5、新生儿颅内出血原因新生儿颅内出血(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nich) 产伤(1). (2)缺氧其中在<34孕周、出生体重<1500g的未成熟儿高

达40%~50%。 6.其他尚有部分小儿的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 1、脑出血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比成人少见。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异常所致者以6岁以上年长儿较多见,且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的趋势。 常起病急剧,主要表现为血液刺激或容量增加所致的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征,如颈项强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半数以上病例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和惊厥发作。病初2~3天内常有发热。大脑凸面血管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病变部位靠近额叶、颞叶时,常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可表现为胡言乱语、自言自语、模仿语言和摸空动作等。可伴发血肿或脑梗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体征,如肢体瘫痪、脑神经异常等。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下出血。 3、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婴幼儿多见。通常分为小脑幕上和小脑幕下两种类型,前者最常见,多因大脑表面的细小桥静脉撕裂出血所致;后者多由于小脑幕撕裂所致。硬膜下出血所形成的血肿大多发生于大脑顶部,多数为双侧,但出血程度可不对称。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位于大脑.半球凸面的硬膜下出血,若出血量很小,可无明显症状;若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7-04-14T15:13:17.9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吕方[导读] MRI检查相比于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效率更佳,患者病灶的显示良好率更高,安全性好,对患者的伤害小。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为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120例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MRI检查,B组为CT检查,C组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比较三组检查方式的结果情况。结果:120例患者的流速 类型为低流速、高流速和混合型,占比分别为71.7%、23.3%和5%,最高的为低流速,其次为高流速,混合型最少;MRI检查的良好率为93.3%,CT扫描检查的良好率为48.3%,动脉造影技术检查的良好率为26.7%,MRI技术检查的效果最好,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三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动脉造影对于低流速的检查明显要差于MRI检查,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相比于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效率更佳,患者病灶的显示良好率更高,安全性好,对患者的伤害小,临床诊断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技术;头颈部血管畸形;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technology in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s,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 patients. Methods: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 from July 2013 -2016 year in August at the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to check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according to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A,B,C three group,A group,B group for MRI examination,CT examination,group C artery angiography,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of test results. Results: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velocity for low velocity and high velocity and mixed type,accounted for 71.7%,23.3% and 5%,the highest for the low flow rate,followed by high velocity,mixed at least;good rate of MRI examination was 93.3%,good rate of CT scan was 48.3%,good rate of angiography technical inspection is 26.7%,the best MRI inspection result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heck CT and angiography for low velocity significantly worse in MRI examinati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T examination and MRI examination,the diagnosis efficiency is better,the patient's focus is better,the safety is good,the harm to the patients is small,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process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MRI technology;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s;application value 血管畸形也称为脉管瘤和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异变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探讨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120例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MRI检查,B组为CT检查,C组为动脉造影检查,其中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5.3±3.1)岁;疾病类型:毛细管畸形6例、动脉血管畸形26例、静脉血管畸形74例和其他血管畸形14例。 1.2检查方法 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入院后给予血常规、尿常规和护理等方式治疗,然后分别给予MRI、CT和动脉造影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MRI检查:设备西门子ESSENZA 场强为1.5T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给予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使用头部线圈和颈部线圈,核磁共振仪上患者保持仰卧的形态,根据患者的血管畸形的病灶位置合理的使用线圈进行检查,病灶部位置于线圈的中间,使用自旋回波序列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系统的检查,常规横断面T1和T2进行加权扫描,冠状面也进行T1和T2的加权扫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矢状面T1和T2的加权扫描,记录检查结果。 CT检查:CT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的螺旋CT仪,电流强度参数设置为670mA,电压峰值为125KV,扫面层厚度为5mm,记录扫描检查结果。 动脉造影检查:动脉造影系统为西门子Artis zee,结合Seldinger技术进行动脉穿刺,在患者颈部总动脉和外侧总动脉的位置进行动脉造影技术检查,摄取正、侧位置系统图像的速度保持在3~4桢/秒。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三组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情况。病变性质:低流速、高流速、混合型。 1.4 统计分析 将研究中所采集到的全部数据录入进excel表格中,针对采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用(±s)来表明软件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明存在差异,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120例患者的流速情况 120例患者的流速类型为低流速、高流速和混合型,占比分别为71.7%、2 3.3%和5%,最高的为低流速,其次为高流速,混合型最少。见表1。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 作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8T14:50:11.5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3期作者:李伟 [导读] 探讨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方法按照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局部注射鱼肝油酸钠-激光-手术的程序或激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的治疗步骤,综合治疗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大小以及发病部位进行适当的程序调整,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面部形态、瘤体大小以及局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94例中取得优治疗效果占80.93%共157例,良治疗效果占16.49%共32例,一般治疗效果占2.58%共5例,差治疗效果为0例。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取多方法综合序列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改善面部形态、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维持局部功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整形;模式研究 血管瘤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会导致颜面部畸形波及到多个解剖区域,对局部功能也会引起障碍,对患者的心理也有严重的影响和损害。目前临床上尚且没有发现有效、安全又简便易于操作的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的血管瘤方法[1]。本次研究对187例患有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采用药物注射、手术、口服激素以及激光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共计血管瘤患者194例,其中99例女性,95例男性;年龄范围在0~74岁,平均年龄(37.2±37.1)岁;最大病变范围为 9cm×11cm×15cm,最小病变范围为1cm×3cm×6cm;病变部位:28例位于口底、唇部33例、脸颊30例、腮腺区20例、舌42例、颌下22例、颈部19例。 1.2方法 将POE(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SM(鱼肝油酸钠)-手术或激素-激光-PYM(平阳霉素)作为完整的治疗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程序,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2]。 针对年龄低于6个月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小剂量激素,在晨间口服强的松1.8mg/kg?d。年龄高于6个月的患者,治疗方法可多种选择,激光、局部药物注射或手术等。药物注射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或平阳霉素、DXM地塞米松、鱼肝油酸钠。向病变的区域注射3~5mgPOE或DXM+PYM3~7mg,接着将3~6mlSM+3~5mgDXM与3~5mgDXM+4~8mgPYM进行交替注射1~2次,每次注射时间间隔7~10d[3]。 激光治疗采用Nd:YAG激光治疗机,用激光照射口腔粘膜血管瘤直接进行治疗,部分处于深部组织的血管瘤采用手术配合的治疗方式。 手术病例多为激光、激素、药物注射治疗不彻底或局部外形在治疗后外形欠佳;少数初次便治疗完全有效。 2结果 疗效的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为瘤体在治疗后的外形、大小、随访结果以及有无功能性障碍。瘤体大小:若瘤体消失或缩小至85%以上,位移移动试验为(-),局部变硬,穿刺无血得3分即为正常。瘤体缩小程度为70-85%,体位移动试验(±),穿刺过程中抽血不通畅得2分即为明显改善。瘤体缩小程度为50-70%,组织质地没有明显的变化,体位移动试验(+),穿刺抽血过程通畅得1分即为有所改善。瘤体缩小程度低于50%得0分即为无改善。 功能:重度功能障碍为0分,中度为1分,轻度为2分,无功能障碍则为3分。随访:一年内病症复发为0分,超过一年没有复发为1分。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优为总分9-10分,良为7~8分,一般为5~6分,低于4分为差。针对全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通常将“血管瘤”根据其临床特征分为四个类型[4],有混合型、海绵型、毛细血管型以及蔓状血管性,该病是一种良性肿瘤或先天性血管畸形。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肿瘤为血管瘤,另一种是发育畸形为血管畸形。从生物学特性方面分析这类方法反映出了病变的实质原因。血管瘤多发生在婴孩出生后的7~30天内,其生长速度快速,在1岁时停止生长而后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恢复。血管畸形多发生于出生时,接着缓慢成长,同步与机体发育,血管瘤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便是手术[5],但治疗血管瘤的首选方案不一定是手术,位于鼻、唇、眼睑以及脸颊部位的血管瘤,采用手术会造成颜面部的畸形和缺陷因此只能采用改形手术然后以其他治疗方法作为辅助或补充。本组资料中部分病例采用药物注射、激素或激光没有取得彻底的治疗或外形在接受治疗后欠佳,再经过手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采取多方法综合序列进行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面部形态、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维持局部功能,在整形外科临床手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鑫,杨茂进,柴鉴深,等.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0-92. [2]田玉岭,宋绍华,李学玉,等.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231例治疗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6):900-901.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消失、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或放射切除。 一、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适应症 (1)单纯畸形血管及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非功能区,小血管畸形,只有一支供应动脉的单纯病变。 (2)术前畸形血管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高血流的广泛或多发性病变不能切除者,或用于广泛血管畸形切除术前,作为一种预备性手术,可防止术后高灌流合并症。 (3)愕斗派渲瘟魄暗脑ぶ瘟啤J跚巴ü 窝 芩ㄈ 够 窝 芩跣〉揭欢ù笮『?(小于3厘米)行愕斗派渲瘟啤£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微导管把各种栓塞物质(真丝线段, NBCA,ONYX胶等)导入到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或畸形团内,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或缩小畸形血管团的一种。 经动脉栓塞 经动脉栓塞时,如果使患者治愈或得到相对长期的缓解,必须使用液体栓塞材料,并且液体栓塞材料进入瘘口,甚至至引流静脉近端。常用于静脉途径难以到达,或引流静脉不能闭塞的患者。一般而言,除海绵窦区外,均可经动脉注射NBCA进行栓塞。 经静脉途径栓塞

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显影的静脉窦栓塞、不显影的静脉窦栓塞、钻孔直接穿刺填塞。凡是脑血管造影证明引流静脉不再引流正常脑组织的静脉血,即不具有正常引流功能均可闭塞,但闭塞的前提是微导管能进入临近瘘口的引流静脉。钻孔直接穿刺填塞适用于静脉窦闭塞,无法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或经静脉窦路径过长,难以到位者。 三、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优点 (1)对全身的低侵蚀性。可在局部麻醉下经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导入治疗导管。 (2)对脑组织创伤小,不开颅。 (3)手术时间短。 (4)不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穿通血管,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结语: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病程病情不同的患者,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进展和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

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

神经系统+血管炎

神经系统血管炎 坏死性血管炎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还可造成肠道的缺血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发生心肌炎, 因此,血管炎可能危及生命;但血管炎还是以影响神经系统为主。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已有一些相关病例报告,但数量较少,爆发病程很常见.。因此近早确诊本病对确保良好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发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给早期确诊带来困难。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种疾病可能只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诊断时定位体征又缺乏,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此,造成早期确诊困难。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全身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三种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目前已被确定,其他血管炎目前考虑为继发于全身的血管炎,如结缔组织疾病,恶性疾病,感染和药物等。. 病理和分类 从尸检或从脑组织活检中获得病理证实,典型的血管炎累及小血管。 血管炎的组织学特点是: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侵润并破坏血管壁造成纤维蛋白样坏死,动脉瘤形成和出血的可能。 导致血管炎的病理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有人证实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当血管通透性正常时,CD4淋巴细胞增高而循环免疫复合物或补体的减低并不明显。 从病理学角度看,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包括(Kolodny):a) 动脉内膜肿胀和增生,b)膜外淋巴细胞滤过到静脉;c) 内膜下和内膜纤维蛋白样改变伴有膜外组织细胞堆积,d) 血管壁中层出现坏死和纤维蛋白样改变, e)内膜弹力薄层断裂,f)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全层侵润, g)肉芽肿部分或全部替代血管壁。. 从组织学角度看,血管炎性损害涉及到淋巴丛,单核巨细胞,纤维原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浆细胞。 从临床角度上看,小动脉炎和静脉炎易累及软脑膜和它穿过皮层的分支,(这一特点对脑组织活检时十分有用)脑部典型的表现是纵向的和圆周放散型血管炎。 有些患者,病变累及脊髓动脉和细小动脉造成脊髓病,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脊髓病最不常见的病因。 眼血管系统受累并不常见,如果一旦受累,它不仅可导致广泛的视网膜血管炎,而且可导致葡萄膜炎。epiduritis. 血管壁的坏死导致血管闭塞和缺血;而血管壁破裂通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通常累及脑沟而不是基底池,而动脉瘤破裂通常出血位于WILLIS环。 一般来说,确诊时,应有脑活检,且活检区应为MRI扫描的异常区,这样活检的敏感性可达70%,如果采取任意区域的脑组织活检,其敏感性将降低。 脑活检,标本应包括硬膜、软脑膜、皮层和白质。

AHA ASA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文版)

2 AHA/ASA Guideline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avoid any actu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at may arise as a result of an outside relationship or a personal, pro -fessional, or business interest of a member of the writing panel. Specifically, all members of the writing group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nd submit a Disclosure Questionnaire showing all such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be perceived as re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is guideline was approv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ce Advisory and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July 13, 2010. A copy of the guideline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694491.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03999 by selecting either the “topic list” link or the “chronological list” link (No. KB-0102). To purchase additional reprints, call 843-216-2533 or e-mail kelle.ramsay@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694491.html,.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quests that this document be cited as follows: Furie KL, Kasner SE, Adams RJ, Albers GW, Bush RL, Fagan SC, Halperin JL, Johnston SC, Katzan I, Kernan WN, Mitchell PH, Ovbiagele B, Palesch YY , Sacco RL, Schwamm LH, Wassertheil-Smoller S, Turan TN, Wentworth D;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 -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1;42:227–276. Expert peer review of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s is conducted at the AHA National Center. For more on AHA statements and guidelines development, visit http://www.amer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694491.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23366. Permissions: Multiple copies, modification, alteration, enhancement, and/or distribution of this document are not permitted without the express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structions for obtaining permission are located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694491.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4431. A link to the “Permission Request Form” ap -pear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age. ?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卒中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 美国神经病学会认证本指南为神经科医生的教育工具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评阅本指南并认证其教育内容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Karen L. Furie, MD, MPH, FAHA, Chair; Scott E. Kasner, MD, MSCE, FAHA, Vice Chair; Robert J. Adams, MD, MS, FAHA; Gregory W. Albers, MD; Ruth L. Bush, MD, MPH; Susan C. Fagan, PharmD, FAHA; Jonathan L. Halperin, MD, FAHA; S. Claiborne Johnston, MD, PhD; Irene Katzan, MD, MS, FAHA; Walter N. Kernan, MD; Pamela H. Mitchell, PhD, CNRN, RN, FAAN, FAHA; Bruce Ovbiagele, MD, MS, FAHA; Yuko Y . Palesch, PhD; Ralph L. Sacco, MD, MS, FAHA, FAAN; Lee H. Schwamm, MD, FAHA; 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 MD, PhD, FAHA; Tanya N. Turan, MD, FAHA; Deidre Wentworth, MSN, RN;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摘要:这一更新的指南用于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幸存者,为他们提供有关预防缺血性卒中全面和及时的循证医学建议。循证医学建议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对心源性栓塞的抗血栓治疗、对非心源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进一步预防卒中复发的建议在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列出,包括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尤其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的卒中)、脑出血后抗凝血剂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高危人群中指南执行的特殊措施等。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卒中预防 (Stroke. 2011;42:227-276. 杜万良 栾煜 王春育 陈盼 李姝雅 译 刘丽萍 高山 校)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病- 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3) 对于累及四肢骨骼肌、术前有压迫性疼痛、患肢活动障碍的患者,手术原则:每群肌肉的切除量不超过1/2,将保留的病变相对累及较轻的肌束常规进行缝扎,有效止血。 2. 手术结合硬化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