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总论 传染病学第8版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c90265be1e650e52ea99f5.png)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五)潜伏性感染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没有感染性),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56784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c.png)
乏力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合成 不足所致,表现为肌肉疲劳、 精神不振等。
体重下降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摄入 不足所致,常伴随食欲减退等 症状。
诊断方法与流程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患病前后的活动范围、接触史、暴露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 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作出临床诊断。
建立有效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应急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快速调动医疗资源,保障疫情期间医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 2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传染病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
技术支持与援助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物资 援助。
3
跨国合作项目
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 技术。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 课件
目录
• 传染病学概述 • 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政策 • 传染病研究展望
01
传染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 菌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 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
缺陷病。
非药物治疗
隔离与检疫
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 播。
心理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调整
如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以提高身体抵抗 力,预防传染病。
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损伤,采 取康复措施,如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 。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ea16bf4693daef5ef73d89.png)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是否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传染病学总论(第一、二部分)
![传染病学总论(第一、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dd8dd78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6.png)
社区防控
加强社区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如消毒、 通风、测温等。
公共卫生干预
疫情监测
建立疫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传播情况和危 险因素。
报告制度和流程
报告制度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按 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至所在地疾控机构。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报告卡进行审核 、登记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04
接触传播
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获得感染, 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易感人群
1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 感性。
2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 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暴露史等。
3
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 数量和比例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持续时间。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 威胁。
04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技术
临床表现与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 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结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原学检查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 检测等方法,直接检测病原体或 其遗传物质,是确诊传染病的金 标准。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 体类型、感染程度及机体免疫状 况。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dfef526edb6f1afe001f28.png)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行。
后遗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https://img.taocdn.com/s3/m/1482fd34f5335a8103d22005.png)
教学大纲改为:临床本科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8版,李兰娟主编)温医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感染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三.重点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四.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一般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一般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二.一般讲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㈡.一般讲解常见症状与体征。
㈢.一般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般讲解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般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般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概述: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重点讲解HBV 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一般讲解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最新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版
![最新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05c3dbf121dd36a32d8280.png)
19
课外内容: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 G+(主要)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
蛋白质或特殊的酶 亲组织性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 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对热不稳定 产生的药理与病理生理反应是专一 的,不同外毒素产生不同反应
内毒素 G- (主要)
变异类型
— 致病力变异 — 抗原性变异 — 耐药性变异
22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保护性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皮肤、黏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
特异性
23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社区获得性感染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10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1.清除病原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防 御能力非清特除异,性亦防御可能由力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特异性 细胞免疫皮物肤质黏将膜相胃应酸的正病常原体体液清组除织。内细胞
染
的 (少数)病原体持续存在,转变为病原
转 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归
12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3.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 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
显 性 感 染
死亡! 病原体
被清除
如:甲型肝炎、麻疹
❖3.掌握: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 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 床特点;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f671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2.png)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办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可修改版ppt]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fb86b726fff705cd170a3a.png)
另一些传染病病后免疫力并不牢固。
的 转
如:细菌性痢疾
归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4.病原携带状态
的为疾传分按按病 发病病染类原 生原状病:体 和体态流:持侵,行带续入但 的病时人能 传毒间体携 染:者、潜后带 源带伏,并。菌期人排者携体出或带不病带者出原虫 、现体者 恢等 复任,期。何成携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部位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
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屏障 杀菌 溶菌 吞噬 特异性免疫功能 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2.隐性感染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 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隐 性 感
(大多数)病原体被清除,获得不同程 度的特异性免疫。
毒、结核杆菌感染等。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感染谱频度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
侵袭力
原
体
毒力
的
致 病
数量
能 力
变异性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1.侵袭力
直接指侵入病人原体体如侵血入吸虫人尾体蚴并在机体内生 长经、消繁化殖道或的呼能吸力道。进入人体,先黏附于肠或支
传染病学总论08[1].8.24
![传染病学总论08[1].8.24](https://img.taocdn.com/s3/m/1c8377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9.png)
概述
传染病:
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 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 虫。
传染病学:
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 外环境中发生、开展、传播和防治规律 的科学。
研究内容: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方法 流行病学 预防措施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概念: 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我国的传染病形势
〔一〕传染病流行概况
➢ 20世纪50年代初 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
➢ 20世纪70年代 已退出前十位死因
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 2000/10万,降到200/10万左 右。
传染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 比例由20%现降到缺乏1%。
呼吸道、肠道、虫媒和自然疫源 性疾病减少80%以上.但经血和经性 传播的疾病逐年上升。
➢ 1786年,丹麦生物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 米勒最早著书描写细菌。
➢ 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现接种牛 痘,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 1867年,消毒外科手术开始普及。
➢ 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 现一种砷化合物能杀死梅毒螺旋体。
➢ 1921年,卡介苗问世。
➢ 1928年,第一种青霉素用于治疗。 同年,百日咳疫苗诞生。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称为 “疫〞、“瘟疫〞、“疫疠〞、 “时行〞 “杂气〞、“时气〞、 “乖妒之气〞,外感病.
流感---未来最 生物武器 忘掉炭疽、天花吧,科学家昨天
宣布,下一种真正令人担忧的大规模 杀伤性 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你我
都很熟悉的流感病毒。与天花等感染 原不同的是,流感病毒几乎垂手可得。 “鸡感冒病毒〞-H5N1再变异两次就 可在人群中传播。
肾综合症出血热 艾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总论
2014年9月30日
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2
前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成流 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 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11
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 染情况
首发感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同时被2种或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被另外 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感染:原发感染后的其它病原体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 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经存在 的感染。
(1)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肝 (2)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如菌痢 (3)慢性病原携带者
16
(四)病原携带状态
定义: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 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 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排出体外), 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
14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定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 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 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常见的表现 转归:
6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7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邪气)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正气)
举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而病原携带者能将病原 体排出体外
18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从下到上,依次减弱
19
感染状况及结局示意图
Latent infection
病原原位停留 或 定 位 colonization
病原 感染
病 原 被消灭 Pathogen eradication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原因: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 分类:
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月)。
17
(五)潜伏性感染
定义: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 起显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显 性感染。
8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 争的过程。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来自体内和体外。来自体外 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体内的叫“抵抗
力低”,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
病原体 人体 二者所处的环境
9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人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此消彼 长:
3
前言
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 大的灾难。 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 行 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 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39679人, 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 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外务部施 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1911年1月,伍连德在 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大多数,人体活动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如乙肝
15
(三)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定义: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机体发生 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 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只占全部感染的小部分(冰山一角), 但是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表现为显性 感染。 分型:轻型、重型、急性、慢性等 转归:
4
前言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 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 病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 腹泻仍然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多次流行, 如SARS、甲型H1N1流感。
5
前言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东汉末) 吴菊通著的《温病条辨 》(清代)
共生状态:病原体与人体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 害的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机会性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应用激素、 抗肿瘤药等),或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 达其它部位而引起宿主损伤。(正气虚,邪气胜)
10
一、感染的概念
“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病 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 毒引起的疾病。 “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 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 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诱 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
12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 染的过程。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结局(感染谱)。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 (三)显性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13
(一)清除病原体
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
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