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心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心》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五脏理论中的心脏,并全面介绍心脏的作 用、病理变化、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和心脏保健方法。
心脏的作用
作为中医五脏理论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不仅是血液的泵动中心,也与情 感、记忆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掌管着血液循环、血液调节以及心身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和适度运动等都是保护 心脏健康的重要方法。
总结
了解心脏的作用、中医五脏理论、心脏病理变化以及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 对维护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脏的病理变化
心脏病理变化包括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和中医药治疗等综合手段,可以预防和 治疗心脏疾病。
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
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环境污染和不良习惯等都对心脏健康产生 影响。
心脏保健方法
中医学课件五脏-心
03 心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情志调养对心的影响
愉悦心情
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养心的 基础,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对心脏的损伤。
调节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 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焦 虑、抑郁等,以免对心脏 造成不良影响。
宁静心神
保持心神宁静,避免外界 过多干扰,有助于降低心 脏负担,促进心脏健康。
饮食调养对心的作用
梦,体虚多汗等症。
柏子仁
02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
悸怔忡,肠燥便秘等症。
远志
03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
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等症。
活血化瘀类中药介绍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心 胸疼痛、癥瘕积聚,以及心烦不眠等症。
失眠处方
神门、三阴交、安眠穴等,可养心安神、镇静催眠,改善失 眠症状。
现代针灸研究进展
01
针灸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
疗心系疾病。
02
针灸治疗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方法逐渐应用于心系疾病
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 物质,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对心脏的损伤。
红色食物
适量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 红葡萄等,有助于养心补血,增强 心脏功能。
苦味食物
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 心等,有助于清心泻火,改善心脏 功能。
运动锻炼对心的益处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37
脏腑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生理:心主血脉,肺司呼吸。心主
血,肺主气。两者是气与血的关系、呼 吸与循环的关系。在气血的运行方面, 两者要密切配合,气行则血行。
病理:肺气不畅则心血瘀阻(肺心 病);心血瘀阻则肺失宣降(心力衰竭)
最新版整理ppt
38
2、心与脾:
生理:血液发挥正常的营养功能要依赖于脾的化 生、升清以及心气的推动运行(充盈与畅通) ,缺 一不可。心主血、主神依赖脾的化生和统血;脾的运 化依赖血脉的滋养。
病理:心血虚与脾气虚常相伴出现。思虑过度伤 心血,结脾气,出现心脾两虚的病症。
最新版整理ppt
39
3心与肝:
生理:心主血,肝藏血,血行方面 关系密切。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两者 在情志方面密切相关。
2、主藏血: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意义:制约肝阳 过亢;防止出血;调节外周循环血量;月经;
最新版整理ppt
18
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阴血不足易于发怒。 (2)在液为泪:目干涩或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依赖肝血濡养 (4)开窍于目:
最新版整理ppt
(4)在窍为鼻:
最新版整理ppt
11
最新版整理ppt
12
(二)脾脏
特点:脾主升清;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最新版整理ppt
13
1、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精微,并将精微
运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辩证课件
津液的生成 主要是通过胃对水谷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泌浊”大肠吸收部分水液其清
经脾运化,即为津液。
津液的功能
津的作用:
①布敷周身,滋润和充养脏腑肌肉,经脉皮肤等各组织。 ②组成血液,不断补充血液中的水分,以使血液在全身环流不息。
液的作用 ①填精补髓 ②滑利关节、濡润空窍、滋润皮肤。
脏腑辨证讲座
各种损伤气血 的原因
脏腑辨证讲座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要证状
心悸 气短 自汗 活动后症 状加重
心气虚:面色不华,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 脉虚。
心阳虚: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 淡或暗、脉沉弱或结代。
心阳虚脱的主要证状 心阳虚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 欲绝。
脏腑辨证讲座
脏腑辨证讲座 1、心 火 亢 盛
多见于情志 之火内发
过食辛辣食品
病因
六淫内郁化火 过服温补药物
脏腑辨证讲座
心火亢盛的主要症状: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而疼痛、口渴、 舌红、脉数。 *辨证:心火亢盛 *立法:清泻心火 *方药:导赤散(丹) 导赤散的组成: 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稍
脏腑辨证讲座
脏腑辨证讲座
一、精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来源
精
功能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称为先天之 精,因为它有繁衍后代的功能,又叫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化生,饮食物经人体消化吸 收后变成水谷精微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中营养五脏六腑,由 于这种水谷精微是后天脾胃所化生称为后天之精,后天之 精输布于脏腑又叫脏腑之精
脏腑辨证讲座
3 开窍于舌
(1)心血不足:可出现舌质淡白 (2)心火上炎或心阴虚:可见舌体糜烂 (3)心血瘀滞:可见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古人有
五脏--心
五脏--心心的实体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横膈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灵枢·本藏》记述了心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
《难经·四十二难》记载了心的重量、孔道及容积。
明代医家将心区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
明·李梴《医学入门·心》曰:“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著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此“血肉之心”即指解剖之心,“神明之心”则相当于脑。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与主神明。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内经》所论,已基本完成了对心之功能的认识。
明代医家虽提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区别,但对“神明之心”的实体并未说明。
李时珍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在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对心主神明的认识进行了反思。
经中医理论之消化、吸收、改造,脑不仅隶属于心,且与肾精髓海理论相结合。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心的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功能。
血,指血液。
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其濡养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脉,即血脉,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与心脏相连,网络于周身。
故心脏、脉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系统,使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如环无端。
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有赖于心之阳气的充沛。
心之气、阳激发推动着心脏搏动,维持着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血脉中运行于周身,充分发挥其营养作用。
故《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五脏六腑常识》课件
03 总结词
主水液代谢
04
详细描述
肾主水液代谢,即肾有主持和调 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肾的气 化作用正常,则水液代谢平衡; 肾的气化作用失调,则水液代谢 紊乱,产生水肿、尿少等病变。
03
CATALOGUE
六腑的功能与作用
胆
总结词
储存和排泄胆汁
详细描述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有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 收,特别是对于脂肪类食物。
详细描述:心主神志,即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 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枢 纽。
肝
总结词:疏泄气机 总结词:主藏血 总结词:主疏泄情志
详细描述:肝主疏泄气机,即肝有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功 能正常。
详细描述:肝主藏血,即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 能。肝贮藏血液,可以防止血逸出脉外,维持人体正常 的血量分布。
小肠
总结词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详细描述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养分。
大肠
总结词:排泄废物
详细描述: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并排泄废物。大肠内的菌群 还参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04
CATALOGUE
五脏六腑与健康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与五脏六腑的相互影响
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当某一 脏腑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疾病的诊断与五脏六腑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判断其五脏六腑的状态, 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中基课件-藏象五脏-心
22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 神志不宁,甚至谵狂;反应迟钝、健 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23
心的生理特性
主通明
脉道通利:心阳温通全身血脉,不致血脉瘀滞。 心神清明: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脉道通利心 神清明则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情感明白。
10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奉心化赤:心助脾化生血液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
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
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 “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脉 道”即血管,“脉为血之府”脉道是容纳和
21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 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 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异常,心血输布必定 失常,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31
心与夏气相应
“同气相求”
夏季和心均属“阳中之阳”,阳气最盛。
养生上:
“春夏养阳”:主张“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病理上:
心阳不足证之心脏病在夏季减轻;冬病夏治。
而阴虚阳盛之心脏病在夏季加重;提前预防。
32
一、心系统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六腑及奇恒之腑-中医课件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
(一)贮存和排泄胆汁 生理:肝疏泄正常,有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脾胃运化
功能健旺。 病理:胆汁排泄不利:胁下胀痛,厌食腹胀, 腹泻;
胆汁外溢:黄疸,口苦,呕吐苦水; (二)、主决断 生理:准确控制意识与行为 病理:胆气虚弱—胆怯怕事、善恐易惊、失眠多梦、遇
事不决断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精、气、血、津液 (气)
2、气的生成 ❖ 来源:
①肾中的精气——肾为生气之源 ②水谷之精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③自然界之清气——肺为气之主
精、气、血、津液 (气)
3、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血的生成运行,津液生成、输布、排泄赖气的推 动与激发
2、温煦作用:维持正常体温,温煦脏腑经络、组 织器官及血与津液的运行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大肠)
❖ 生理:传导、变化糟粕,吸收部分水分
“大肠主津” ❖ 病理: 大肠湿热,气机阻滞—腹痛下痢、里急后重 大肠实热,肠液干枯—便结 大肠虚寒—水谷不化、腹痛、肠鸣、泄泻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大肠)
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 手太阴经;脏;为里;属阴 大肠:手阳明经;腑;为表;属阳 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传导,大肠传导失常-大便秘结。 腑气不通,肺肃降功能失常-咳嗽,气喘。
通降
胆汁
小肠
水液
肾
(泌别清浊)
(气化)
食物糟粕
大肠
肛门 膀胱
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
脑 “髓海”“元神之府”“精明之府”
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
1、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 ❖ 主生命——元神 ❖ 主精神——思维、意识、情志等。
❖ 生理 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
脏腑(心肺脾)PPT课件
心的生理功能
总结词
心的生理功能
详细描述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的作用,以供应全身各脏腑器官的营养需求。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 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相生相克
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肝 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 生肝;同时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 心克肺,肺克肝。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状 态。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协作完 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02 心
心的位置和形态
总结词
心的位置和形态
详细描述
肺脾关系失调可能导致咳嗽、 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 调理肺脾功能以改善症状。
肺部感染可能影响脾脏的正常 功能,而脾功能亢进也可能导 致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脏腑(心肺脾)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脏腑概述 •心 •肺 •脾 • 心肺脾的综合关系
01 脏腑概述
脏腑的概念
脏腑
中医学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
六腑。
五脏
主要指心、肝、脾、肺、肾,是人 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具有藏精气而 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
脾对消化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详细描述
脾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和激素,如胃蛋白酶、胰淀粉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同时, 脾还能够调节肠道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消化过程中,脾还
五脏六腑PPT课件
气
机
肺 呼
失 调
吸
失
常
宗
气
亏
虚
心 血 运 行 不 畅
.
心 悸 、 胸 闷 、 唇 青 、 舌 紫 。
28
生理功能
4、 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及全身脏腑组 织功能的作用。 《类经》:“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素问》:“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29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8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胸 部感觉反映。
心血充盈 面色红润光泽,
心气充沛
舌红活荣润,
脉道通利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
9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心血亏虚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血脉脉受律阻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
10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
15
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生理: 心血充足——心神得养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记忆力强
精神不振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思维反应迟钝
失眠多梦健忘
病理
心烦不寐 邪扰心神——神无所主
谵语发狂
甚则神昏
.
16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关系
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与夏气相通
生理意义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皆上注于面,故面色 能反映心气心血的盛衰。
• 现代研究发现:脾气虚患者,物质代谢水平低下, 并显示出,胃、肠、胰、唾液腺等整个消化系统 功能下降和紊乱。
《中医五脏心》课件
02
中医五脏心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邪侵犯人体,影
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波动,导 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
心脏。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 饥饿,均可导致脾胃功 能失调,进而影响心脏
。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 均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中医五脏心》ppt课件
• 中医五脏心概述 • 中医五脏心的病因病机 • 中医五脏心的辨证论治 • 中医五脏心的现代研究 • 中医五脏心的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五脏心概述
中医五脏心的概念
总结词
中医五脏心的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
中医五脏心是指人体内的心脏器官,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具有主血脉 、主神明的功能。
。
病机
01
02
03
04
气滞血瘀
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 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 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痰火扰心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原因导 致体内痰湿内生,痰火上扰心 神,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心阳虚衰
久病体虚、年老体衰等原因导 致心阳虚衰,心脉失于温煦,
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
心阴不足
久病体虚、过度劳累等原因导 致心阴不足,心脉失于濡养,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
饮食调养
合理搭配营养,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 性食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 潜在的心脏问题。
04
中医五脏心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中医五脏心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73~84
内容
生理功能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在体合脉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汗为液 其华在面
心与肺、心与脾、 心与肝、心与肾
附:心包络
(一)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心有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例: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 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 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在志为喜
—《素问·阴阳应象论》:“心……在志为喜。”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 关系密切。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脏,也有 益于身心健康。
若暴喜或喜乐过度,不仅无益,反而使心 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
在体合脉
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
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
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
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在窍为舌
—《素问·阴阳应象论》:“心主舌……在窍为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 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附: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 气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 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高热 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心包“;痰 阻心窍,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等心神的症 状,也称为“谈蒙心包”。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 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
在汗为液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
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 精气化生,故曰“汗血同源”。
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为血之液,故 称“汗为心之液”。
其华在面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色泽反应 出来。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 色红润光泽;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 面部色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 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
1、心气的充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心血的充盈
3、脉管的通利
心主神志(心藏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生理: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 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病理: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 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 要赶快补充。
(二)与体窍志液等的关系
如何养心?
养心主要做到心静,心静天然凉。长于补养 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气保 养心脏,炎天宜多吃心神安定之品:茯苓、 莲子、百合、小枣等同时,还要多吃养阴生 津之品,如:莲菜粉、银耳、大西瓜、鸭肉 等除此,多吃点"苦"瓜,因为苦入心,可养阴 清热除烦,如苦瓜、绿夹豆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三)、脏腑间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脉,肺主宗气、朝百脉。心与肺的 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 动的关系方面。
1. 肺气助心行血 2. 心血布散肺气
心与脾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 和运行方面。
1. 生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2. 运行: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 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1.血液:心主血,肝藏血。 2.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 两个方面。 1.水火既济 2.精血互生 3.精神互用 4.君相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