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合集下载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什么?第一节调血脂药血脂是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血脂分类如下:注意:是调血脂药,而不是降血脂药。

因为本类药物降低TC、TG、LDL、VLDL,而升高HDL。

高脂蛋白血症分类(WHO建议分为六型)。

临床上简单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

一、主要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一)他汀类【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调血脂作用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而HDL-C略有升高。

胆固醇主要由肝脏合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能使HMG-CoA(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转换为中间产物MVA(甲羟戊酸)。

他汀类与HMG-Co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因而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又一个小三儿】2.非调血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应用】1.动脉粥样硬化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还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难以生效,对高TG血症疗效不显著。

【有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知识的补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如AA、aa 。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如Aa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分为纯合子家族性和杂合子家族性两种类型:2.肾病综合征: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1 基本要求[TOP]1.1 掌握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药物分类;②常用的调血脂药物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③各代表药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1.2 熟悉各类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不良反应。

1.3 了解血脂及脂蛋白的分类,了解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

2 重点难点[TOP]2.1 重点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2.2 难点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作用机制。

3 讲授学时[TOP]建议2学时4 内容提要[TOP]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一)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分类1.调血脂药(1)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药。

(2)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和烟酸。

(3)降低LP(a)的药物:现已证明烟酸、烟酸戊四醇酯、烟酸生育酚酯、阿西莫司、新霉素及多沙唑嗪等。

2.抗氧化剂:包括普罗布考及维生素E。

3.多烯脂肪酸类:包括n-3型及n-6型多烯脂肪酸。

4.黏多糖和多糖类:包括低分子量肝素和天然类肝素。

(二)常用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调血脂药(1)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他汀类(statins)常用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及氟伐他汀(fluvastatin)等。

【作用机制】抑制羟甲基戊二酸甲酰辅酶A,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也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

亦可用于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及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

【禁忌证】孕妇及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持续升高)者禁用。

【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时患者偶见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等暂时性反应;偶见有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偶有横纹肌溶解症,以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引起肌病的发病率高。

第27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27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27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子。

包括的内容有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类、保护动脉内皮药及( 粘多糖和多糖类)第一节调血脂药血脂(血浆脂质)以胆固醇酯(CE)、甘油三酯(TG)为核心,外有磷脂(PL)、载脂蛋白(apo),以脂蛋白形式溶于血浆转运和代谢。

根据脂蛋白密度、电泳迁移性分为:乳糜微粒(CM): 主要含甘油三酯(90%)高密度脂蛋白(HDL):促胞内胆固醇转运和代谢,有抗动粥作用,其载脂蛋白为apoA-1。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运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可转化为LDL,促动粥形成,载脂蛋白为apoB,apoC。

低密度脂蛋白(LDL):含胆固醇高(45%),易析出胆固醇,促进动粥形成,载脂蛋白是apoB。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是VLDL中间代谢物,富含胆固醇,促动粥形成。

血脂增高,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LDL,IDL,VLDL,apoB: 升高,与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称高脂蛋白血症。

HDL↓apoA ↓: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类分型脂蛋白变化血脂变化ⅠCM ↑TG↑↑↑,TC↑Ⅱa LDL↑TC↑↑Ⅱb VLDL↑, LD↑TG↑↑, TC↑↑ⅢIDL↑TG↑↑, TC↑↑ⅣVLDL↑TG↑↑ⅤCM ↑, VLD↑TG↑↑, TC↑Ⅰ高甘油三酯血症(外源性)最为少见Ⅱa 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为常见Ⅱb 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为常见Ⅲ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较少见(内源性结节性黄色瘤)Ⅳ高甘油三酯血症(内源性)最常见Ⅴ高甘油三酯血症(外、内源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继发性较常见: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少见:☆先天性基因缺陷,如高甘油三酯血症外源性(原发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系脂蛋白脂肪酶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系LDL受体缺陷)。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什么? (1)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和不良反应 (2)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伐托他汀和普伐他汀 的临床应用 (3)考来烯胺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4)贝特类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及其药物 相互作用 (5)烟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 硬化药1.调血脂药(1)普罗布考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其不 2. 其 他 抗 动 脉 粥 样 良反应 硬化药 (2)藻酸双酯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调血脂药血脂是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血脂分类如下:注意:是调血脂药,而不是降血脂药。

因为本类药物降低 TC、TG、LDL、VLDL,而升高 HDL。

高 脂蛋白血症分类(WHO 建议分为六型) 。

临床上简单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

一、主要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药圈会员合买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不要用于商业。

觉得好请支持正版!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一)他汀类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1.调血脂作用 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 LDL-C 的作用最强,TC 次之,降 TG 作用很小,而 HDL-C 略有升高。

胆固醇主要由肝脏合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 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 限速酶,能使 HMG-CoA(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转换为中间产物 MVA(甲羟戊酸) 。

他汀类与 HMG-CoA 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和 HMG-CoA 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 HMG-CoA 数千倍, 因而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 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又一个小三儿】2.非调血脂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 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药理学 27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药理学 27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普罗布考(丙丁酚,probucol) 【体内过程】 吸收低于10% 且不规则 ,蓄积于脂肪组织和肾上腺 达峰时间: 24h, 3-4个月达Css 【作用机制】 1 、抗氧化作用:本身被氧化成普罗布考自由基,抑 制ox-LDL的生成及一系列病变过程。 2 、抑制 HMG-CoA 还原酶, Ch 合成 ↓ , LDL-C 下降。 3 、提高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和 apoE 的血浆浓度,使 HDL颗粒中Ch减少,提高HDL数量和活性。
第一节 调血脂药
【药理作用】 1 调血脂作用 1)降LDL-C作用最强,TC次之,TG更弱,作用成剂 量依赖性, HDL略升高
2)作用机制
A:抑制HMG-CoA还原酶,Ch合成受阻,血浆Ch降低
他汀类与HMG-CoA化学结构相似,对 HMG-CoA 还原酶亲和力高。
B:代偿性增加肝细胞表面LDL R,使血浆LDL降低, VLDL代谢加快,肝合成和释放VLDL降低 C: VLDL降低间接导致HDL↑
第一 调血脂药
(二)胆汁酸结合树脂--影响胆固醇吸收药 [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 (消胆胺) 苯乙烯型强碱性阴离子高交换树脂类 【药理作用】 胆固醇和LDL-C和apoB↓,HDL不变,TG和VLDL影响较小。 【作用机制】 1在肠道通过Cl-换取胆汁酸,与胆汁酸生成不被吸收的络合物, 阻滞胆汁酸在肠道重吸收,也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 2 由于胆汁酸↓,肝内Ch经7-α羟化酶作用转化为胆汁酸。 3 肝细胞中 Ch↓ ,致肝细胞表面 LDL 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使 LDL-C 经受体进入肝细胞,血浆LDL↓ 4 继发性增加HMG-CoA还原酶活性,与他汀类合用--协同
第一节 调血脂药
【作用机制】 1 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 ),调节脂蛋白酯酶(LPL)活性、APOCⅢ 等基因表达,增加 LPL 和 APO AⅠ生成;促进 肝脏摄取脂肪酸,抑制TG合成 。 2PPAR-活化后增加诱导型iNOS 活性,促进 NO生成,从而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MP-9。 3 PPAR- 降低 AS 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抑制平 滑肌细胞增殖等 4 降低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纤溶酶激活物抑 制物(PAI-1)的产生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习题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习题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考来烯胺对血脂影响体现在A、主要降低血浆TGB、主要降低血浆LDL-CC、明显升高血浆HDLD、明显降低VLDL,轻度升高HDLE、明显降低TC、LDL-C2、可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酯的药物是A、贝特类B、胆汁酸螯合剂C、抗氧化剂D、苯氧酸类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考来烯胺的降脂作用机制主要是A、抑制脂肪分解B、增加脂蛋白酶活性C、抑制肝脏胆固醇转化D、抑制细胞对LDL的修饰E、阻滞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4、关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叙述不正确的是A、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B、具有良好的调血脂作用C、主要用于高脂蛋白血症D、改善血管内皮功能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减低纤溶活性5、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首选A、普罗布考B、考来烯胺C、洛伐他汀D、吉非贝齐E、烟酸6、他汀类药物不用于A、2型糖尿病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B、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C、杂合子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D、高三酰甘油血症E、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7、对洛伐他汀描述错误的是A、对TG和TC作用不明显B、经肝的首关消除为80 %-85 %C、可使LDL-C明显下降D、可使HDL-C上升E、可使apoB降低8、下列对贝特类(苯氧酸类)介绍错误的是A、能明显降低血浆TG、VLDL-CB、可升高TC、LDL-CC、主要用于原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D、可升高HDL-CE、可增加纤溶酶活性9、减少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是A、普罗布考B、洛伐他汀C、烟酸D、考来烯胺E、亚油酸10、洛伐他汀属于A、苯氧酸类药物B、胆汁酸结合树脂类药物C、多烯脂肪酸类药物D、抗氧化剂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11、烟酸应用适应证是A> n a型高脂血症B、n b型高脂血症C、川型高脂血症D^ V型高脂血症E、广谱调血脂药12、影响胆固醇吸收的药物是A、氯贝丁酯B、塞伐他汀C、烟酸D、考来烯胺E、普罗布考13、对多烯脂肪酸类描述错误的是A、适用于高脂血症B、防治心梗C、降低HDL-CD、降低TG及VLDLE、抗动脉粥样硬化14、下列何项不适于普罗布考A、对血浆TG和VLDL无明显影响B、升高血浆TC和HDL-CC、能抑制ox-LDL的生成D、使apoA I明显下降E、用于各型高胆固醇血症二、B1、A.氟伐他汀B.普伐他汀C.阿托伐他汀D.藻酸双酯钠E.苯扎贝特〈1>、大剂量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效的他汀类调血脂药〈2>、具有抗炎作用的他汀类调血脂药是〈3>、抗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内皮的调血脂药〈4>、糖尿病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者宜选用2、A.考来烯胺B.氯贝丁酯C.特布他林D.洛伐他汀E.普罗布考<1>>抑制HMG-CoA还原酶〈2>、抑制乙酰辅酶A竣化酶〈3>、抑制ox-LDL的生成〈4>、阻滞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三、X1、烟酸的临床应用有A、lib型血脂血症B、高Lp(a) ifll症C、高TG血症D、〃型高脂血症E、高脂血症2、关于贝特类药物调血脂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显著降低血中LDL和TCB、与他汀类合用可减少肌病的发生C、降低血中HDL-CD、降低血屮VLDL和TG含量E、非调脂作用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硕化3、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是A、洛伐他汀B、普伐他汀C、非那西汀D、赖诺普利E、西咪替丁4、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降低A、TCB、HDL-CC、VLDLD、TGE、LDL-C5、能降血浆TG含量的药物是A、考来烯胺B、烟酸C、氯贝丁酯D、洛伐他汀E、多烯脂肪酸类6、关于考来烯胺,叙述正确的是A、能明显降低血浆TC和LDL-C浓度B、用于川、W、V型高脂血症C、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有效D、减少胆固醇的吸收E、可引起高氯酸血症7、胆汁酸结合树脂主要用于A> n a型高脂血症W型高脂血症C、川型咼脂血症D^ V型高脂血症E、lib型高脂血症8、具有调血脂作用的药物有A、考来烯胺B、多烯脂肪酸C、洛伐他汀D、普罗布考E、氯贝丁酯9、关于多烯脂肪酸类,叙述正确的是A、使血浆TG及VLDL-TG下降B、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全血黏度下降C、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D、降脂作用较弱,而抗氧作用较强E、降低HDL-C水平10、关于普罗布考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对血中VLDL和TG无明显影响B、可降低血屮HDL-C含量C、不能抑制ox-LDL生成D、降低血浆TCE、降低血浆LDL-C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单元测试,调血脂药”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重点是非诺贝特的药理作用。

第27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27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2
LDL
血浆LL 血浆
乙酸
HMG-CoA还原酶 还原酶 减 少 胆固醇 酶 外 源 性 胆 固 醇 的 吸 收
LDL 胆固醇 受体
7α-
2


+胆 胆

1
13
临床应用
以LDL增高为主的高脂血症-Ⅱa型有效。使血浆 LDL增高为主的高脂血症-Ⅱa型有效。 增高为主的高脂血症 型有效 LDL- 及总胆固醇明显降低。 LDL-C及总胆固醇明显降低。 不良反应 口感差,恶心,腹胀,便秘,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口感差,恶心,腹胀,便秘,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妨碍抗凝药双香豆素,噻嗪类利尿药, 妨碍抗凝药双香豆素,噻嗪类利尿药,洋地黄类 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
21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类
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 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 n-6PUFAs:亚油酸,γ-亚麻油酸,含于植物油中。 6PUFAs:亚油酸, 亚麻油酸,含于植物油中。 n-3PUFAs:α-亚麻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 3PUFAs: 亚麻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 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于海洋生物藻、 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于海洋生物藻、 ),含于海洋生物藻 鱼及贝壳类中。 鱼及贝壳类中。
11
药理作用
在肠道与胆汁酸结合成络合物, 在肠道与胆汁酸结合成络合物,排出体外 1.↓胆汁酸重吸收,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 1.↓胆汁酸重吸收,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 胆汁酸重吸收 2.使外源胆固醇自肠吸收 2.使外源胆固醇自肠吸收 ↓ 肝中胆固醇含量↓可致: 肝中胆固醇含量↓可致: 1.血中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LDL)向肝转移,血胆 1.血中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LDL)向肝转移, 血中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向肝转移 固醇↓ 固醇↓ 2.肝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活性↑ 2.肝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活性↑是其不利的 肝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 活性 方面,与他汀类合用降脂作用增强。 方面,与他汀类合用降脂作用增强。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共36张PPT】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共36张PPT】
▪ 其强度与剂量有关, Apo B(载脂蛋白)也相应降低, 但 HDL几无改变
▪ 对TG和VLDL的影响较小。
17
【作用机制】
7-а- 羟化酶
CH
.. 胆汁酸

考来烯胺
肠道 络合物 排出体外
胆汁酸
肠道 重吸收 胆汁酸重吸收
7-а- 羟化酶活性 CH 转化成胆汁酸
肠胆汁酸
CH 吸收
肝CH
18
肝CH
禁用。贝特类增强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活性。 与他汀类药合应用,可能增加肌病的发生。
26
(二) 烟酸(nicotinic acid)
【药理作用】
▪ 烟酸为维生素B族之一,大剂量烟酸能降低 血清TG,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并证 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在体内转化烟酚 胺的作用无关;
▪ 烟酸降低血浆TG和VLDL,服后1~4h生效。 ▪ 降低LDL作用慢而弱,用药5~7日生效,
素等伍用,能增加肌病的危险性。与香豆素类 抗凝药同时应用,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6
(二) 胆汁酸结合树脂
考来烯胺(消胆胺,cholestyramine) 考来替泊(降胆宁,colestipol)
【药理作用】
▪ 此类药物进人肠道后不被吸收,与胆汁酸牢固结合 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和反复利用,从而大量消耗 Ch,使血浆TC和LDL-C水平降低。
(二) 胆汁酸结合树脂
考来替泊(降胆宁,colestipol)
对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者,应与降 TG和 VLDL的药物配合应用。
▪ 偶见有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肌酸磷酸激 三酰甘油(TG)
磷脂(PL)
他汀类不仅有依赖降低胆固醇的肾保护作用(即纠正因脂代谢异常而引发的慢性肾损害),同时具有抗细胞增殖、抗炎症、免疫抑制、抗骨质疏松等作用,减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pharmacology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第一节血脂及脂蛋白的组成及代谢一、血脂血脂是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

它的组成复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 Ch)、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磷脂(phospholipid, PL)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等。

胆固醇又分为胆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 CE)和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 FC)两者相加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血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1)外源性途径:即从食物中摄取的脂类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2)内源性途径:即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血脂含量受多种因素饮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响。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血脂在血浆中不是以游离状态存在,而是与血浆中的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 LP)的形式进行转运和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按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四类。

此外还有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是VLDL在血浆的代谢物,其组成及密度介于VLDL及LDL之间。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载脂蛋白、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

各类脂蛋白都含有这四类成分,但其组成比例及含量却差别很大。

乳糜微粒含三酰甘油最多,达80%~95%,蛋白质最少,约1%;VLDL含三酰甘油约50%~70%,蛋白质含量约10%;LDL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约40%~50%;HDL含蛋白质最多,约50%。

三、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迄今已从人血浆中分离出18种之多。

主要有apoA、B、C、D、E等五类,其中apoA又分为apo AI、AⅡ、AⅣ;apoB又分为B100及B48;apoC又分为CⅠ、CⅡ、CⅢ。

不同的脂蛋白含不同的apo, 它们主要功能是结合和转运脂质。

此外还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等。

如apo AI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LCAT),识别HDL受体。

apoAⅡ稳定HDL结构,激活肝脂肪酶促进HDL 的成熟及胆固醇逆向转运。

apoB100能识别LDL受体。

apoCⅡ是脂蛋白酯酶的激活剂,促进CM和VLDL的分解。

apoCⅢ则抑制LPL的活性,并抑制肝细胞apo E受体。

apo E参与LDL受体的识别。

apo D促进胆固醇及TG在VLDL、LDL与HDL间的转运。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一)乳糜微粒CM主要在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其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及胆固醇酯。

CM含有apoⅠ、A-Ⅱ、A-Ⅳ、和B48。

apoB48是合成CM所必须的蛋白质。

新生CM 从淋巴管移行入血液过程中,其载脂蛋白的组份迅速改变。

CM从HDL获得apoC和E,并将部分apoAⅠ、apoAⅣ、apoAⅡ转移给HDL,形成成熟的CM。

进入血中的CM 中的apoCⅡ激活肌肉、心及脂肪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LPL)。

LPL 使CM中的TG分解变成脂肪酸和甘油。

在LPL的反复作用下,CM中的三酰甘油90%以上被水解,释出的脂肪酸被肌肉、脂肪组织及心肌组织贮存或利用。

CM表面的磷脂和载脂蛋白往HDL移行,CM颗粒变小,结果转变成CM残粒,分别被肝脏apoE受体识别并摄取代谢。

正常人CM在血浆中代谢迅速,半衰期仅为5~15分钟。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在肝细胞合成,是运输内源性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

VLDL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等脂类,其中TG占50%左右,蛋白质部分包括apoB100,E等。

肝脏合成的VLDL分泌入血后,从HDL获得apoC,其中的apoCⅡ激活肝外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LPL。

VLDL的三酰甘油在LPL作用下逐步水解。

而VLDL 中余下的磷脂、ApoE、C转移给HDL,HDL中的胆固醇酯又转移到VLDL。

VLDL颗粒逐渐变小,其密度逐渐增加,转变为IDL,肝细胞膜apoE受体可与IDL结合,因此部分IDL为肝细胞摄取代谢。

小部分IDL则转变成LDL继续进行代谢。

(三)低密度脂蛋白人血浆中的LDL是由VLDL转变而来,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LDL中主要脂类是胆固醇及其酯,载脂蛋白为apoB100。

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约50%的LDL在肝降解。

肝细胞表面有特异能结合LDL的LDL受体。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细胞等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特异识别与结合含apoE或apoB100的脂蛋白,LDL在血中可被肝及肝外组织细胞表面存在的apoB100受体识别,通过此受体介导,吞入细胞内,与溶酶体融合,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及脂肪酸。

游离胆固醇对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①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HMG CoA reductase)活性,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②激活脂酰CoA胆固醇酯酰转移酶(acyl 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使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而贮存;③抑制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转录,减少LDL受体蛋白的合成,降低细胞对LDL的摄取。

除LDL受体代谢途径外,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也可摄取LDL(多为经过化学修饰的LDL)。

(四)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

有逆向转运胆固醇的作用,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HDL中的载脂蛋白含量很多,包括apoA、apoC、apoD 和apoE等,脂类以磷脂为主。

HDL 按密度大小可分为HDL1、HDL2及HDL3。

HDL分泌入血后,新生的HDL为HDL3,一方面可作为载脂蛋白供体将apoC和apoE等转移到新生的CM和VLDL上,同时在CM和VLDL代谢过程中再将载脂蛋白运回到HDL上,不断与CM和VLDL进行载脂蛋白的变换。

另一方面HDL可摄取血中肝外细胞释放的游离胆固醇,经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催化,生成胆固醇酯。

此酶在肝脏中合成,分泌入血后发挥活性,可被HDL中apoAI激活,生成的胆固醇酯一部分可转移到VLDL。

通过上述过程,HDL密度降低转变为HDL2。

HDL2最终被肝脏摄取而降解。

由此可见,HDL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细胞释放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这样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中聚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中HDL2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五、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血脂水平升高达一定程度时即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按血浆脂蛋白异常,可将高脂血症分为以TC升高为主、TG升高为主和混合型。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者为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按脂蛋白升高的类型不同分为6型,见表27-1。

继发性者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酒精中毒、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疾病和药物因素如应用噻嗪类利尿药等。

表27-1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分型脂蛋白变化脂质变化ⅠCM↑TC↑ TG↑↑↑Ⅱa LDL↑TC↑↑Ⅱb VLDL、LDL ↑TC↑↑ TG↑↑ⅢIDL↑TC↑↑ TG↑↑ⅣVLDL↑TG↑↑ⅤCM、VLDL↑TC↑ TG↑↑↑第二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大及中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和主动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又有了较深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

它是多种遗传基因和环境危险因子相互关联的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机制,依次招致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沿血管壁滚动、黏附于血管内皮、移向内皮下间隙,进而转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无限制地摄取脂质,特别是摄取修饰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成为泡沫细胞;同时在受损内皮细胞释放某些活性因子的影响下,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向内皮迁移,亦摄取ox-LDL成为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的脂质内涵逐渐累积形成脂质条纹。

这种反应持续发生或反复发作终成AS斑块。

如果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则呈现急性临床事件。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目前已知与AS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见表27-2)。

数十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脂质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居首要地位,因而防治脂质代谢障碍成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饮食对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食用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品,同时配合应用调血脂药物。

表27-2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次要新近提出年龄体力活动减少(脑力活动紧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促进之)性别肥胖和超重血管内膜损伤高脂血症A型性格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高血压遗传胰岛素抵抗吸烟微量元素铁贮存增多糖尿病缺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过度表达抗原-抗体作用左心室肥厚维生素纤维蛋白原增多某些酶活性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感染(病毒、衣原体、细菌)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升高能够促进AS的形成和发展。

Hcy 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它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其本身并不参加蛋白质的合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Hcy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体内,蛋氨酸经脱甲基等一系列反应生成Hcy,生成的Hcy约有50%在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以VB12为辅因子,以N5-甲基四氢叶酸为甲基供体,发生再甲基化,重新合成蛋氨酸。

而这一反应中的甲基供体是由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催化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而产生。

另外约50%的Hcy则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催化下,与丝氨酸缩合形成胱硫醚,这一反应中VB6以5-磷酸-吡哆醇的形式参与胱硫醚-β-合成酶的活化。

血浆Hcy的水平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