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项脊轩志含解析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1
项脊轩志》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习难点、重点】1.积累重点词语“得、然、凡”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
3.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学习时数:3 学时预习课一、了解人物及相关背景1.了解的文体特征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了解作者情况归有光(1507-1571 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自幼苦读,9 岁能文,20 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 ),但考试不利,35 岁才中举,后8 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 余年,学生颇多,被称之为“震川先生” 。
他直到60 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 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枇杷:pip a 扃牖:ji eng y(U 婢:b 1 渗漉:I d修葺:q i栏楣:shin 迨:d ci 异爨:cu cn 逾庖老妪:y u 先妣:b 1呱呱:g u 阖门:h e 象笏:h u 扃牖长号:h a o三、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市),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被誉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
2、他的散文的特点: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3、题目解说“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自主导学,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老妪. ( ) 婢.女()先妣.()姊妹..而泣()阖.门()..()呱呱持笏.()渗漉..()垣.墙周庭()(2)解释字词1、凡再变矣2、先妣尝一至3、妪每谓余曰4、殆有神护者5、吾妻来归(3)指出词类活用情况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4、内外多置小门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7、乳二世 8、执此以朝(4)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案1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常用实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取材于平凡生活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教材分析《项脊轩志》选自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部分。
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此篇文言文语言较为浅易,授课时无须全文翻译,可针对一些关键字词、句式加以强调。
学习重点1、学习并积累常用实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取材于平凡生活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设想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授课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理解和思维的能力,结合现实生活的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悟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另外还设计了思考延伸的环节,下设五个问题,有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这可以算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自主学习法;5、多媒体教学学习用时1课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古今文人书房名称的意蕴和来历,查找关于项脊轩、《项脊轩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现实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事情很多。
惊天动地的事固然可以振奋人心,但这类事情少之又少,而恰恰是身边的小事,常常令人感动,也显得弥足珍贵。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常用实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取材于平凡生活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教师范读)2、文章围绕什么来写的?(找出文中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四、走进文本1、翻译文中关键字句。
(一字一句的“较”)(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4课 项脊轩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4.学习本文取材恰当和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5. 分析细节描写,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的写法。
【课前自学】一、积累整合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渗漉()修葺()栏楯()偃仰()啄食()异爨()老妪()迨()呱呱而泣()象笏()长号()妣()扃牖()垣墙()栖息()阖门()1答案:渗漉(shèn lù)修葺(qì)栏楯(shǔn)偃仰(yǎn)啄食(zhuó)异爨(cuàn)老妪(yù)迨(dài)呱呱而泣(gū)象笏(hù)长号(háo)妣(bǐ)扃牖(jiōng yǒu)垣墙(yuán)栖息(qī)阖门(hé)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雨泽下注(2)垣墙周庭(3)迨诸父异爨(4)东犬西吠(5)凡再变矣(6)先大母婢也(7)而母立于兹(8)大母过余曰(9)久不见若影(10)比去,以手阖门(11)轩凡四遭火(12)吾妻来归(1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答案(1)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2)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3)迨:及、等到。
爨:灶。
(4)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5)再:两次。
(6)先:已经死去的。
(7)而:你。
(8)过:探望。
(9)若:你。
(10)比:等到。
阖:关门。
(11)凡:共。
(12)归:旧指女子出嫁。
(13)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3.填空。
归有光,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代著名的古文家,“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9.2项脊轩志(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9.2项脊轩志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掌握相关词语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类表情达意的方法,品味鉴赏清新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和深情。
【写作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
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
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日”段议论。
【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
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项脊轩志》学案(精)
《项脊轩志》学案【文本解读】《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
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
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归有光(1507—1571),字,号,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
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
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
“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4课 项脊轩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难点重点(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
“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
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
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
妪亦泣。
”呢?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项脊轩志归有光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3、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了解作者相关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2、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其中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学习提示《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
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
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算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文体知识“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三、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二课时50第三单元项脊轩志(一)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
1.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2.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文眼句把握文章情感,归纳文章内容。
3.初步感知“志”这种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的特征,赏析对比手法,品鉴细节描写。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2 课时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刘禹锡做《陋室铭》,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丰子恺写《缘缘堂随笔》……“陋室”“聊斋”“饮冰室”“缘缘堂”,斋号成为文人的一种雅嗜,寄寓幽深。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一起去感知其中蕴藉的深沉情怀。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何取名为“项脊”,原因有三:一、言其窄小。
书斋如颈脊之间窄小,因此这样命名。
二、追念祖先。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以“项脊”为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借此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与“记”相似,散文的一种,是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用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本文《项脊轩志》,便是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对身边亲人的回忆,富含人事遭际的浓浓兴味。
归有光,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他出身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9 岁能文,20 岁童子试第一,35 岁乡试中举,但之后长达20 余年8 次会试不第,直至 60 花甲才终于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小小县官。
虽然仕途窘迫,但归有光上承唐宋,下启“桐城”,在散文方面成就卓越。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
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
《项脊轩志》曾获“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 ”的高度评价,接下来,便让我 们一起欣赏这部作品。
请听录音,标记重点字音,圈画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学案
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学习重点]“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天天预习]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震川文集》。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
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2.给下列加点的注音泥尘渗漉..()修葺.()垣.墙周庭()栏楯.()偃.仰啸歌()异爨.()老妪.()先妣.()呱.呱而泣()以手阖.门()余扃牖..而居()[文本研读]1.本文写了一个书斋——项脊轩,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本文饱含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试结合课文全文加以赏析。
3.一篇小文,反映了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4.《项脊轩志》中写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写她们,意在突出什么情感?[课时测评](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古今异义①室仅方丈..②往往..而是③雨泽下注..④余自束发..2、一词多义①始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②过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曰从轩前过③置顾视无可置者内外多置小门④而余扃牖而居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墙往往而是某所,而母立于兹⑤为始为篱,已为墙轩东故尝为厨庭中通南北为一吾从板外相为应答⑥以以当南日能以足音辨人执此以朝⑦谓且何谓阁子也妪每谓余曰⑧一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妣尝一至⑨日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⑩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大母婢也(11)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他日汝当用之儿之成(12)西东犬西吠室西连于中闺(13)得不能得日得不焚(14)已日过午已昏已为墙(15)当以当南日他日汝当用之(16)然室始洞然然余居于此(17)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从余问古事(18)归吾妻来归吾妻归宁(19)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7课 项脊轩志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渗.漉(shèn) (2)修葺.(qì) (3)栏楯.(shǔn) (4)偃.仰(y ǎn) (5)异爨.(cu àn) (6)先妣.(bǐ) (7)呱.呱而泣(ɡū) (8)以手阖.门(hé) (9)长号.(h áo)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 2.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先.大母婢也 古义:去世。
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
3.一词多义(1)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2)稍⎩⎪⎨⎪⎧ 余稍.为修葺:稍微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稍.出近之:逐渐,渐渐(3)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置内外多置.小门墙:设置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4)去⎩⎪⎨⎪⎧ 比去.,以手阖门:离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5)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若水之归.海也:归聚,汇聚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4.词类活用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名词作状语,向西。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5.文言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读书于轩中)。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看似寻常最奇崛 归有光《项脊轩志》析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市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看似寻常最奇崛归有光《项脊轩志》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市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看似寻常最奇崛归有光《项脊轩志》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市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看似寻常最奇崛归有光《项脊轩志》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看似寻常最奇崛—-归有光《项脊轩志》析读一、“明代欧阳修"——归有光简介■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
■嘉靖十九年中举,60岁中进士.历任知县、通判、南京太仆寺丞。
■幼通文史。
散文尤佳,被誉为明代欧阳修 。
■散文不事雕琢,娓娓道来之中别有风味.二、分析课文(一):题目与文眼题目:项脊轩志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课文(二):可喜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又北向,不能得日,问题:思考上段文字的意思。
2.项脊轩修葺之后的状貌余稍为修葺,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问题:思考上段文字的意思。
四、分析课文(三):可悲1.亲族疏远淡漠之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2。
幼年失母之苦情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和表达方法。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对《项脊轩志》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3.评价《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4.写作《项脊轩志》相关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分析法:分析《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3.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项脊轩志》进行讨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小说《项脊轩志》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了解。
2.讲解:教师讲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学生进行笔记,以便回顾和复习。
3.分析: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4.课堂讨论: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学生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呈现: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1.阅读《项脊轩志》全文,并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对文章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写一篇人物分析。
3.小组合作,对全文进行分析,写一篇对文章进行评价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对《项脊轩志》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较好地掌握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总之,《项脊轩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感。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了基础《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项脊轩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则徐所写的一篇散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项脊轩志(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9.2 项脊轩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3.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刻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难点: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屋。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
明代散文家。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取妻,27岁时丧妻。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他发掘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提倡学习唐宋文,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
第27课 项脊轩志-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修葺/提纲挈领拮据/佶屈聱牙翘楚/翘首以待B.悭吝/草菅人命喘息/不揣冒昧蹊跷/另辟蹊径C.糟糠/沆瀣一气沮丧/含英咀华纰缪/未雨绸缪D.熨帖/钟灵毓秀瑕疵/睚眦必报伺候/伺机而动【答案】B【解析】A.qì/qiè,jié/jí,qiáo。
B.qiān/jiān,chuǎn/chuǎi,qī/xī。
C.kāng/hàng,jǔ,miù/móu。
D.yù,cī/zì,cì/sì。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象芴枇杷亭亭如盖B.门扉斑驳喜不自胜C.渗漉逡巡珊珊来迟D.篱笆归宁逾疱而宴【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B.往往而是往往:常常。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表示初成年,15岁。
D.余扃牖而居扃牖:关闭窗户。
【答案】B【解析】往往:到处。
4.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北向,不能得日B.吾得兄事之C.未得与项羽相见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得”都是“能够”之意。
A项,得到。
B项,必须,应该。
D项,得到。
5.下列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算而今重到须惊B.寒水自碧C.中原北望气如山D.借书满架【答案】C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答案】C【解析】“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哺育;其余均为名词做状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妪,先大母婢也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A.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B.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C.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D.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答案】D【解析】先:以前;对已去世的人的尊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本课话题——思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亲切面容,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寄托了作者对亡妻深切的思念。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苏轼种树悼亡妻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是眉州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率互补。
王弗也颇有才气,红袖添香夜读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苏轼不但对她倍加爱护,也视她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便染病去世了。
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满了青松,他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悼念亡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记梦》。
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着,向爱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和最真挚的思念之情。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思念是翅膀飞过的痕迹。
——泰戈尔如果一切真的消失地球也不见那我要我对你的思念再在世界里走几个光年。
——安东尼[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渗漉..(shèn)(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呱呱.而泣(ɡū) 扃.牖(ji ōn ɡ) 异爨.(cu àn) 阖.门(h é) 垣.墙(yu án) 长号.(h áo) 老妪.(y ù) 迨.(d ài) 珊.珊可爱(sh ān)象笏.(h ù) 偃.仰(y ǎn) 先妣.(b ǐ)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臣请完璧归.赵(归还)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若水之归.海也(汇聚)(2)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4)每⎩⎪⎨⎪⎧每.移案(每逢)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经常,不止 一次)(5)当⎩⎪⎨⎪⎧他日汝当.用之(副词,应当)以当.南日(挡住)(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余既为.此志(写作)(7)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与“以”连用,表原因, “……的原因”)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4)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5)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6)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古义:到处。
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三五..之夜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句)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句)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
(状语后置句)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
(省略句)译文: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8)语未毕,余泣。
(省略句)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被动句)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常识·速览][识作者]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
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巧识文]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
[整体·感知]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脉·梳理][文白·对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屋子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间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头上的)泥土漏下,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错误!错误!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不再漏土漏雨。
阁子北面开辟了四扇窗子,院子周围砌上墙,错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花、竹子等,往日的栏杆,错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了也不离开。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影子交杂错落,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先母曾经来过一次。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错误!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错误!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错误!错误!错误!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以后错误!长号(háo)不自禁。
忍不住放声大哭无法控制。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必须从轩前过。
余扃(jiōnɡ)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前经过。
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辨别是谁。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有神护者。
……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写字。
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精析·文本]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项脊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案】2.课文第二段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对应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的内容]【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有关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答案】(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
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第二部分补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有何作用?[对应考点:考查文章语段的作用]【答案】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
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细节描写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