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名家深刻见突出个性教此篇——以教学自读课《昆明的雨》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汲取名家深刻见 突出个性教此篇

◎姚友良

——以教学自读课《昆明的雨》为例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江苏淮安223200)

◆教学例谈

摘要:教学自读课要以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将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运用于“这一篇”的学习中,教出“这一篇”的境界。

具体方法是突出课型的个性、突出文体的个性、突出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个性。

关键词:自读课 教读课 这一篇 《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将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散文的方法,迁移运用于这篇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同时结合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设计教学,实现教出“这一篇”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教学目的。怎样才能把《昆明的雨》教出“这一篇”的境界呢?

一、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

“这一篇”的“这一个”是指“这一篇”文章特有的(其他文章没有或不够突出的)东西。如何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呢?比较同类文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或办法。

特级教师蔡明说:“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只有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才能教出属于“这一篇”的“这一个”。《昆明的雨》在语言、情感和写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恬淡、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令人赏心悦目的侧面描写。

二、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

课堂上,我根据散文阅读理论,按照自读课的要求,紧扣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昆明的雨》语言风格的个性和自读课的个性,力争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

(一)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

这节课依据的散文阅读教学理论,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与之对应,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显然,因为散文“形散”姓“散”,所以阅读散文时必须“理清思路”。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

片断一:理清思路——明线与暗线。

(紧承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明法”,见后文。)

师:下面,同学们先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读课文时,提一个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

(生浏览并思考。)

师:你来,说说你的问题。

生:文题是“昆明的雨”,课文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

师:问得好!问得妙!同学们以这个问题为抓手,速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速读,思考,概括。)

生:课文由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后,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还写了倒挂的仙人掌、美味的菌子、清新的缅桂花、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吆喝声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人、事。

师:你在名词前面加了适当的定语,你的回答既具体又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哦!要是老师说文题是“昆明的雨”,这些景、物、人、事与文题无关,同学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

生:不同意。这些景、物、人、事实际上与昆明的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昆明菌子极多是雨季湿润的缘故。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景、物、人、事是对

课 堂

本版编辑/张志刚

25

2019.1 •初中

昆明的雨的侧面描写,也可以说雨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即课文是用雨串起了这些景、物、人、事。

师:这篇散文除雨这条物的明线外,还有一条情的暗线。这条暗线是——

生:“我”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师:哪位同学来给课文的写作思路作一个小结?

生:课文由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季,先写昆明的雨,再写雨季的景、物、人、事,最后以思念昆明的雨收束全篇,明暗两条线索或显或隐贯穿全篇,真实感人地表现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遵循文体特性,更要根据“这一篇”的独特呈现形式,“尽量去发掘文体共性之下的个性特点,让每一篇各具特色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能彰显它们的个性魅力”①。《昆明的雨》不同于《白杨礼赞》,类似于《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王荣生教授说:“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 ‘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②阅读散文,不能不体察这两种感受。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

片断二:感悟情愫——昔愫与今情。

师:阅读回忆性散文,应该主要感悟哪两种作者表达的情愫?

生:昔日的情愫和今日的情愫。

师:你的散文阅读知识掌握得很扎实。汪曾祺先生的今日情愫是——

生:思念。

师:汪曾祺先生为什么会对昆明的雨如此思念呢?

生:那时的他是愉悦的,因为“昆明的雨季”让“人很舒服”。

师:下面,请同学们也用他使用的句式——“那时的他……,因为……”来回答。

生:那时的他是心动的,因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生:那时的他心被软化了,因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生:那时的他心是温暖的,因为缅桂花盛开的时候房东会把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慷慨地给房客各家送去一些。

生:那时的他是幸福的,因为学友朱德熙在那样的雨季会陪着他观雨赏景,让他暂时忘却乡愁。

师:或愉悦,或喜爱,或柔情,或温情,或友情,絮絮叨叨满城雨,心心念念处处情。这么多情,汪先生怎能不想念呢?除了前面同学们说过的,作者的昔日情愫还有没有了?

生:还有乡愁。那时的他是想念家乡的,因为“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师:此处作者的乡愁该如何理解呢?

(生沉默。师出示背景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39年夏,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1939年他到昆明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包括他的家乡江苏高邮。他是孤身一人在战乱中来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的。

生:结合背景资料看,作者的乡愁是他对战乱中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担忧。

生:还有对国家的担忧。

师:这一段只能读出乡愁吗?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生:由他“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学友到莲花池去,以及“雨又下起来了”后他们进了“一个小酒店”,“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能看出他对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由“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很恬淡。

师: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用语云淡风轻,诗意更是非比寻常。老师从“雨”“花”“酒”“肉”“坐”中,读出了他昔日的忧愁,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等待。同学们,阅读提示里有这样的话:“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由此可见,作者写《昆明的雨》根本不是在写“雨”,而是在极力展示雨季昆明各个角落里流淌着的种种“美好”。这些“美好”的背后,是一种闲适平和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之后今日依然能够淡然欣赏的诗美情怀。[1]现在,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这种平淡而令人回味悠长的感觉。

(生自由朗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同学们再找几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读一读,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味,争取读出汪先

本版编辑/张志刚课 堂

26•初中 20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