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名家深刻见突出个性教此篇——以教学自读课《昆明的雨》为例
2024年语文主题学习《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篇)
2024年语文主题学习《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篇)语文主题学习《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 日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翼大家下载后,能够匡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味、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want to know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这是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以《昆明的雨》为例
教学方圆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以《昆明的雨》为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濮文豪智慧教育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教 育现代化,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高 新网络技术为教育服务的系统。
而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 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并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本文以《昆明 的雨》一课为例,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环境下该课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计算机教室环境下自读课设计的优势;最后,设计出智慧教育背景下自读课教学的解决方案,以期能为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室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提供有 效的帮助及相关的参考。
一、《昆明的雨》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人纳兰容若手简•与纯修书》“又属人直之期,万不脱身,中心向往不可言喻!囊者文酒为欢之事今只堪梦耳。
兹于 廿八日又扈东封之驾,锦帆南下,尚未知到天涯何处,如 何言归期耶!……第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 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等作品中,可读出 《长相思》中的“故园”还指一种有诗有酒有友有红颜知己 的精神原乡……通过纵深处的拓展阅读,极大地丰富了 词的内容。
散文中如以“借历史兴亡来针砭时弊”为主题的《阿 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还可以与必修教材中的 《过秦论》相结合。
在整合中,也可以从论证的角度和方法 进行专题教学。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这些作者无不 是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在 论证时,论证方法也呈现多样化,对比、假设、引用、举例 等,这对我们今天的议论文写作和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王君老师曾说过:“所谓专题的‘题’,即教师根据教 学目标,在深人研读的基础上找到的若干篇课文之间的 关联点。
跳出单篇与单元进行教材资源的整合,它绝不是 简单打乱顺序或随意组合,而是教师潜心研读。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昆明的雨》
称
《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
教材分析 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用阅读策略分析读懂
文本,赏析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 教学目标
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并乐于分享阅读感受,把三个 学生学习能
文本放到一起,更能让他们体味汪曾祺源自下的昆明印 力分析象。用一条主线“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印象”为主线,串 教学策略选
起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阅 择与设计
读体验。
阅读任务:
紧扣四则文本材料,任选下面一句话,结合相关段落,
说一说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印象。、 教学过程
昆明是明丽秀美的城市,有“理想中的山水”
昆明是美食家的天堂
昆明是充满人情美的温暖桃源
该课例充分尊重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
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 课例研究综
的形成。 述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
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
养。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
择与设计 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
与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1.文章的题目叫《昆明的雨》,可文中直接写雨
的句子很少,展现的却是更为丰富的(雨季中的一草一 木)。
2.昆明的雨季中有哪些景物? 答: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PPT 展 示) 3.作者笔下的仙人掌真是美。不信你看第一自然 段中有这样的语句:“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 黄色的花。”仙人掌的美,美在颜色。“浓绿、金黄”, 为什么这么夺目?(因为有昆明雨的滋润。) 那在昆明的雨的滋润下的其他景物呢?请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章,说说你所欣赏到的景物之美。 菌子:因为雨的滋润,菌子,唯昆明最多,味道最 美,颜色最美。缅桂花:“映绿了”是颜色美,更是一 种旺盛的生命力之美。杨梅:“黑红黑红的火炭梅”是 颜色美,“一点都不酸”是味道美。······ 4.所以,昆明的雨,丰盈着生命。因为昆明的雨 的滋润,一草一木美得让人心动。写这些美景,衬得昆 明雨季的什么特点?答:明亮、丰满而又浓绿,是使人 动情的。 5.昆明的雨是如此美,喝着昆明的雨水长大的人, 又是怎样的呢? 答:也是美的。汪曾祺曾说过:写景,就是写人。
6.文中写到了哪些凡人小事呢? (1)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齐读第八段中写苗族女 孩的相关文字,欣赏女孩的美:“戴一顶···的鞋”, 这是外貌描写。女孩子本生就很爱美。“卖杨梅——” 是语言描写。她的声音是娇美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苗族 女孩的声音是娇娇的? 答: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雨的滋润下,昆明 的女孩儿如春日的和风细雨一样温柔。 (2)房东母女:快速浏览第九自然段,概括事件: 摘花——惜花——给我们送花,这一小小的举动, 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热情,淳朴的人性美。所以, 这缅桂花,不仅开在了树上,更永远地开在了我的心里。 (3)同学德熙:齐读第十自然段,感悟作者的闲 情逸致。 苏轼被贬到黄州,内心苦闷,月色入户,恐怕是要 辜负这美景了。知音难觅啊,该与谁一起欣赏呢?张怀 民。在文末,作者有一句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指的是有闲情逸 致的人。 我与德熙呢?外出游玩遇雨,没有败兴而归,直接 上小酒馆,细品酒香,听雨赏花,也是动乱岁月中的深 厚友谊和闲情逸致啊!所以啊,昆明的雨,滋润着情怀。
读出“这一篇”的味道——《昆明的雨》教学例谈
课例研究KELIYANJIU读出“这一篇”的味道———《昆明的雨》教学例谈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张红梅 【摘 要】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散文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散文概念和艺术魅力加深理解,使学生立足于“这一篇”,深入理解文本的具体特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基于两位教师对《昆明的雨》一文不同的执教方式,例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散文阅读 入文 入情 入境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一文中指出:“散文教学目前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将‘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笔者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深受启发,下面撷取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散文教学中如何贴近学情,于细微处入手,精深处悟情,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悟作者的所感所思。
一、透过“凡人小事”,在梳理中入文大部分散文,表面上看所写内容比较零散,或所写之物比较琐碎,细细梳理,就可发现它的内在联系,找到作者的情感载体。
第一位教师在执教《昆明的雨》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如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出昆明的雨的特点;第二步,思考文章题目虽是“昆明的雨”,可文中对于雨的描写却并不多,主要是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第三步,讨论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这三个问题看似平常,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首先,初读这篇散文时,有茫然感的学生不在少数。
如何贴近学情依文而教,是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的。
文题是“昆明的雨”,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言说对象,学生看到题目自然想要知道昆明的雨到底是怎样的?一开始设计这一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养成扣题读文的好习惯。
第二步是紧承第一步来设计的,文章看似没有写昆明的雨,实则句句写雨,文中所写的景、事、物、人,虽然看似琐碎零散,但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关,这些零散的景、事、物、人由“雨”这个意象贯穿其中,因而被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读有法,事半功倍——《昆明的雨》自读课教学设计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自读有法,事半功倍———《昆明的雨》自读课教学设计王娅(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上海青浦201799)【课例主题】以自读课《昆明的雨》为例探索大单元教学的自读课设计。
【观察要点】1.关注教学目标,观察单元目标落实。
2.关注问题设计,观察师生互动效果。
3.关注深层解读,观察个性理解程度。
【文本解读】《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不同类型散文”中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从“雨”写起,而是由一幅画起笔,将记忆中昆明的景、物、人、事一一展开,描绘了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教读课《背影》一课中习得的散文的学习方法迁移至本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通过对本单元的《背影》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已掌握了与散文的文体特征如“形散神不散”基本概念,具有品析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具备了阅读散文的能力,但缺乏学习自读课文的经验和知识拓展、迁移的技能,这是本节课面临的学情问题。
【课时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雨季的特点,理清雨季与其他景、物、人、事的关联。
(重点)2.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的情感线索,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难点)(说明: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环节贯通】一、温习学法,导入新课回顾课文《背影》的学习方法如品析语言、形散神聚、知人论世等,进入本课学习。
(说明:温习散文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的学习铺垫。
)二、预习感知,初识雨季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呢?明确: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2.本文题为“昆明的雨”,通过你的预习,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雨呢?3.除了雨,作者还写了什么呢?学法小贴士:自读课的阅读方法之一———看课后“阅读提示”。
(说明:通过检测预习,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分类罗列作者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等重要信息。
昆明雨中寄情思 读写课堂见精彩——《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雨中寄情思读写课堂见精彩——《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昆明的雨》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花,文思敏捷妙笔生花的精彩促使我去记录去反思。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艰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
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
作为老师我有这样的迷茫,想必学生一定比我还茫然。
于是,教学设计时,我先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让学生梳理出本文写到的景物,然后抛出了本课的难题:这样写到底是离题还是扣题?但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解答此问题,而是宕开一笔,先让学生品读语言,在朴素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于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有了品读做基础,学生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想念昆明的雨。
”,同时也认识到了所写的景物其实都围绕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这句话而展开的。
至此,文章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中心已经很明确,离题还是扣题的问题此时已经不是问题。
2.读中品悟,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兴味盎然,课堂高潮迭起。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作者平淡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在品味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接着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这一块我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1)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
这个句子的朗读一结束,老师同学无不点头称赞,教室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过程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 28 个字,写尽了上世纪 40 年代
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
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
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
力分析 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
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
过程。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一、预习自测 教学策略选 二、合作探究 择与设计 三、精讲答疑 四、反馈拓展 【学习反思】 【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
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
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
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步骤四文本精读探究写法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
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
课例研究综 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
述
兴趣。
【交流点拨】第 3 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
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
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
“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 12 段从内容上 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 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 3 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 加完整。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 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 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 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 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 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 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名师教学设计《昆明的雨》示范教学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
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昆明的雨》教案12篇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教案12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明的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汲取名家深刻见解突出个性教此篇
070丨係堂•教学丨汲取名家深刻见解突出个性教此篇◎姚友良姚友良,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教师。
哲人黑格尔曾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这 一个”的哲学概念,他把“这一个”的思想作为艺术创作的原理提出来,以反对概念化和公式 化。
“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 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 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w基于名家 的哲学和阅读学理论,我们的阅读教学都应突 出“个性”教此篇,与千篇一律说再见。
鉴于散文《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上第 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散文阅读法迁移运用于这篇自读散文的学习,同时针对汪先生作品的 语言风格设计教学以实现教师教出“这一篇”和学生自能阅读之目的。
如何把《昆明的雨》上到教出“这一篇”的 境界?一、见出“这一篇"的“这一个”“这一篇”的“这一个”,是指这一篇文章所 特有的,其他文章没有或不够突出之处。
如何 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教学实践证明:同 类文体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平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恬淡而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令人 赏心悦目的侧写,是本文在语言、情感和写法等 方面较为突出的地方。
“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 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
”(特级教师蔡明 语)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才能教出属于“这一篇”的“这一个”。
二、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我根据名家散文阅读的理论,按照自读的要 求,紧扣汪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作了教学设计。
为能教出“这一篇”,而非千篇一律,要突出自读 的“个性”、散文阅读的“个性”、汪先生作品语言 风格的“个性”。
(一)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在众多散文阅读教学理论中,我选择著名文 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散文阅读教学理论,“‘散 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自读课文问题探究与实施--以教学《昆明的雨》为例
34•初中 2019.5自读课文问题探究与实施——以教学《昆明的雨》为例◎王一枝(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统编教材实施近三年,不少教师对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课型依然不能区分,也无法厘清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关系,把自读课文当做教读课文来确定教学内容,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把教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在自读课文中沿用,这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探讨。
加大两种课型的区分力度,应寻找适合自读课的教学策略并有效实施。
关键词:统编教材 自读课文 问题探究 有效实施◆教学例谈统编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各单元以“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阅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众多教师并不能真正实施其基本阅读教学策略,依然不能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课型。
加大两种课型的区分力度,亟待进一步探讨眼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并有效实施。
一、厘清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阅读有过这样的言论:“就阅读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自读与课外读是补充;但是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自读与课外读是应用……”2000年开始启用的课标版实验教材中便有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说法。
当时将精读课文的目标取向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得意,即理解思想内容,获得情感意蕴,受到人文熏陶等;二是学言,即学习语言文字,磨炼语言实践能力;三是习法,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而略读课文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只抓住或偏重精读课目标取向中的某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每篇略读课文用时只有精读课文的一半甚至更少,在教学方式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直至2016年部编版教材出现,才有意识地改变了课型混淆的情况,将“精读”改为了“教读”,将“略读”改为了“自读”,并且在编写说明中作了如下解释:“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
经典名篇教学从语言入手——以《昆明的雨》一课为例
经典名篇教学:从语言入手——以《昆明的雨》一课为例李刚(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214003)摘要:语文课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名家散文阅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反复品味、欣赏语言。
这个单元的经典名篇教学可尝试从语言入手。
以《昆明的雨》教学为例,可通过咂摸描写的语言,感受别致中的准确;通过比较叙述的语言,感受细微中的深意;通过品读抒情的语言,感受淡雅中的浓郁。
关键词:经典名篇语言描写叙述抒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做了清晰的说明,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一一的第一要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名家散文阅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经典名篇如何教?不妨尝试从语言入手。
本文以《昆明的雨》教学为例试做探讨。
一、咂摸描写的语言一一感受别致中的准确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方式。
所谓描写,是指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不同作家在描写时一般都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段,因此,咂摸作品中的描写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手段。
从作品中的描写入手,既可以清晰地了解文中所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又可以窥见该作家语言运用的特点。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阅读赏析描写内容有助于认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散文中的描写非常别致”《昆明的雨》48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年第7期一文在写菌子时重点描写干巴菌,先写了干巴菌的不中看,“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里,可以带着学生品读: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干巴菌,把它描绘成“牛粪”和“马蜂窝”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再咂摸一下:这两个东西形象太丑了,加之用“一堆半干的”和“一个被踩破了的”来形容,就更难看了$形象的比喻细腻而准确地写出了干巴菌的外相难看,让人倒胃口,根本不会想到吃。
2021教育心得:我教昆明的雨(完整版)
教育心得:我教昆明的雨: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孩子的积极性更加活跃,更加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教昆明的雨》。
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的课文《昆明的雨》。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文章善于从细小的生活入手,平淡质朴,如话家常。
这篇文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也愿意去读,再加上是自读课文,所以,我很放心的把文章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在简单对作者梳理字词分析之后,我让孩子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做了明确的分工,让1组和2组的同学设置问题(以命题人的方式和思路),其他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其他组的同学在前两个组问题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先预设问题,预设问题的答案。
之后,就看到孩子们在认真的阅读,激烈的讨论。
不一会,前两个小组的同学竞相到黑板上板书问题,还因为写不开,有在后面排队的。
他们的问题设置很规范,思路很清晰。
主要有:1.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草木、菌子、杨梅等事物,作用是什么?2.文章的开篇为什么从宁坤的画写起?3.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写到了他的房东和养女?5.文章最后写作者的诗有什么作用?6.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里面的情味指的什么?孩子们没有参阅任何的资料,问题设置的如此恰当,真令人惊叹。
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间四五六三个组明显预设不足,课堂回答比较少。
后面的两个组回答比较活跃。
张健、张若茜、田欣冉、张艺涵等同学回答的比较积极,为他们小组赚了不少分数。
下课的时候,还有很多孩子的问题来不及展示。
孩子们的热情比较高。
我自我感觉要比我抛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好的多。
有遗憾的地方是孩子们只顾发现问题,对于答案的整合有点弱,如果,让孩子们抛出问题然后整理答案,判断别人的答案合不合理,可能比我判断效果更好些。
【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说课稿】《昆明的雨》说课稿
批注阅读指航,打造出彩自读课堂——《昆明的雨》说课稿说课人:***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无处不洋溢着生活的情致与美好。
如同陶渊明在世外桃源里徜徉,汪曾祺在昆明的街头巷尾挥洒热爱,任意东西。
我说课的题目是《批注阅读指航,打造出彩自读课堂》。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新选入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的散文。
阅读它们,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与七年级学过的同类型散文不同,八年级的写景抒情散文不再侧重关注各种感官、修辞方法的写景状物,而更倾向关注文体这一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季特有的景、物、人、事,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景物、情景、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且又紧扣“想念”这根情感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章不仅有富有美感的形象,还有富于情味的氛围,语言温润沉静,平淡自然,文化味浓,文字背后充满生活情味,便能窥视出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对身边凡人小事的体察和对平淡生活的珍爱。
这是本文的特质。
二、说学情。
学生已接触了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例如《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等,对这类散文有基本的了解。
汪曾祺的散文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学生对本文情感基调容易把握,但碍于鉴赏能力有限,学生要真正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内涵还须教师的牵引点拨。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文中的平凡之物,寻常之景,被汪老的眼神附着了诗意和美好,这应是渗透美育的绝佳范文。
而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生活在衣食丰足的年代,欠缺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文字背后温润如雨的生活情味。
中学新教师《昆明的雨》汇报课心得体会
中学新教师《昆明的雨》汇报课心得体会为期三天的汇报课终于落下了帷幕。
作为一名新教师,真心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磨练自我的机会。
在准备的过程中,师傅某老师,视导团某老师和组长某某姐姐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流程上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让我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这节汇报课讲的是《昆明的雨》,是一堂结合了我校特色的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去体会合作的成功和分享的喜悦。
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浓厚的思念之情,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小视角”抒发“深情感”这一文章特点。
最后在舒缓的配乐中,将这一写作方法加以巩固练习。
感谢校长,教务处和视导团的老师们亲临指导。
感谢入职以来领导们对我的指点,以及某组长,师傅和语文组同组的姐姐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学到了很多。
汇报课的评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多学习,规范小组合作,力求课堂生成,使课堂节奏紧凑,并继续在教法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与学生们相互促进,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学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汲取名家深刻见 突出个性教此篇◎姚友良——以教学自读课《昆明的雨》为例(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江苏淮安223200)◆教学例谈摘要:教学自读课要以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将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运用于“这一篇”的学习中,教出“这一篇”的境界。
具体方法是突出课型的个性、突出文体的个性、突出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个性。
关键词:自读课 教读课 这一篇 《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将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散文的方法,迁移运用于这篇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同时结合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设计教学,实现教出“这一篇”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怎样才能把《昆明的雨》教出“这一篇”的境界呢?一、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这一篇”的“这一个”是指“这一篇”文章特有的(其他文章没有或不够突出的)东西。
如何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呢?比较同类文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或办法。
特级教师蔡明说:“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
”只有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才能教出属于“这一篇”的“这一个”。
《昆明的雨》在语言、情感和写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恬淡、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令人赏心悦目的侧面描写。
二、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课堂上,我根据散文阅读理论,按照自读课的要求,紧扣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昆明的雨》语言风格的个性和自读课的个性,力争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
(一)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这节课依据的散文阅读教学理论,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与之对应,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
显然,因为散文“形散”姓“散”,所以阅读散文时必须“理清思路”。
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片断一:理清思路——明线与暗线。
(紧承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明法”,见后文。
)师:下面,同学们先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读课文时,提一个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
(生浏览并思考。
)师:你来,说说你的问题。
生:文题是“昆明的雨”,课文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师:问得好!问得妙!同学们以这个问题为抓手,速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速读,思考,概括。
)生:课文由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后,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还写了倒挂的仙人掌、美味的菌子、清新的缅桂花、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吆喝声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人、事。
师:你在名词前面加了适当的定语,你的回答既具体又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哦!要是老师说文题是“昆明的雨”,这些景、物、人、事与文题无关,同学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生:不同意。
这些景、物、人、事实际上与昆明的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比如,昆明菌子极多是雨季湿润的缘故。
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景、物、人、事是对课 堂本版编辑/张志刚252019.1 •初中昆明的雨的侧面描写,也可以说雨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即课文是用雨串起了这些景、物、人、事。
师:这篇散文除雨这条物的明线外,还有一条情的暗线。
这条暗线是——生:“我”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师:哪位同学来给课文的写作思路作一个小结?生:课文由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季,先写昆明的雨,再写雨季的景、物、人、事,最后以思念昆明的雨收束全篇,明暗两条线索或显或隐贯穿全篇,真实感人地表现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遵循文体特性,更要根据“这一篇”的独特呈现形式,“尽量去发掘文体共性之下的个性特点,让每一篇各具特色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能彰显它们的个性魅力”①。
《昆明的雨》不同于《白杨礼赞》,类似于《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王荣生教授说:“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 ‘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②阅读散文,不能不体察这两种感受。
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片断二:感悟情愫——昔愫与今情。
师:阅读回忆性散文,应该主要感悟哪两种作者表达的情愫?生:昔日的情愫和今日的情愫。
师:你的散文阅读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汪曾祺先生的今日情愫是——生:思念。
师:汪曾祺先生为什么会对昆明的雨如此思念呢?生:那时的他是愉悦的,因为“昆明的雨季”让“人很舒服”。
师:下面,请同学们也用他使用的句式——“那时的他……,因为……”来回答。
生:那时的他是心动的,因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生:那时的他心被软化了,因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生:那时的他心是温暖的,因为缅桂花盛开的时候房东会把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慷慨地给房客各家送去一些。
生:那时的他是幸福的,因为学友朱德熙在那样的雨季会陪着他观雨赏景,让他暂时忘却乡愁。
师:或愉悦,或喜爱,或柔情,或温情,或友情,絮絮叨叨满城雨,心心念念处处情。
这么多情,汪先生怎能不想念呢?除了前面同学们说过的,作者的昔日情愫还有没有了?生:还有乡愁。
那时的他是想念家乡的,因为“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师:此处作者的乡愁该如何理解呢?(生沉默。
师出示背景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
1939年夏,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
1939年他到昆明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包括他的家乡江苏高邮。
他是孤身一人在战乱中来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的。
生:结合背景资料看,作者的乡愁是他对战乱中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担忧。
生:还有对国家的担忧。
师:这一段只能读出乡愁吗?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生:由他“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学友到莲花池去,以及“雨又下起来了”后他们进了“一个小酒店”,“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能看出他对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由“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很恬淡。
师: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用语云淡风轻,诗意更是非比寻常。
老师从“雨”“花”“酒”“肉”“坐”中,读出了他昔日的忧愁,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等待。
同学们,阅读提示里有这样的话:“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由此可见,作者写《昆明的雨》根本不是在写“雨”,而是在极力展示雨季昆明各个角落里流淌着的种种“美好”。
这些“美好”的背后,是一种闲适平和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之后今日依然能够淡然欣赏的诗美情怀。
[1]现在,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这种平淡而令人回味悠长的感觉。
(生自由朗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课后,同学们再找几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读一读,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味,争取读出汪先本版编辑/张志刚课 堂26•初中 2019.1生散文独特的韵味来。
就这样,我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昔愫与今情中,进一步突出了散文阅读的个性。
(二)突出汪曾祺散文作品语言风格的个性张晓华老师认为,“散文语言表达带着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强烈表现着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这是散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散文共性化的语言,但更重要的是要聚焦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③。
的确,阅读散文时甚至可以从标点符号等文章的细微之处品咂出真滋味。
散文因为语言优美有文采,所以有品味的必要。
有人说,汪曾祺散文的“平淡”是另一种“优美”,因为“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片断三:品味语言——平淡而有韵味。
师:品味散文的语言有多个角度。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都有哪些角度。
生(杂):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标点符号、语言特色……师:同学们的回答比较全面,看来品味散文语言的知识同学们也掌握得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寻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其特点,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生:我由“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中的“怕”,似乎看到了猪羊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之后“哼哼”“咩咩”乱叫一通的惊慌样子。
这句使农家野趣顿生。
师:你从精妙用词的角度,通过想象补白,品出了农家野趣,表达很有画面感!生:我喜欢“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或许有人会说,这分明就不是在写雨。
可是,我要问:仙人掌“多而肥大”是为什么?是因为受到了昆明的雨的滋养。
这是侧面描写。
师:这种侧面描写在刚刚学过的第三单元有充分的体现。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生:《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山的高峻;“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水流湍急。
生:《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侧面描写月色澄澈。
生:《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水的清澈。
师:朱自清的《春》,写不出春之精神,就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写之;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写不出雨之精神,就以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写之。
这种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这样写景,宕开一笔从景物之外去写,思路是何其开阔、何其新鲜、何其特别、何其赏心悦目啊!生:“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段话使用的表现手法也非常有意思。
前面描述干巴菌的样子和色彩,连用两个表达强烈感情的感叹号,将干巴菌贬抑至极,后面写干巴菌的味道,同样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感叹号,将干巴菌褒扬至极。
这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不但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至极,更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在西南联大那段艰难时期,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乐趣与美好的心。
师:你是怎么知道西南联大那段时期的艰难的?生:课前我查过资料。
师:查资料解决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包括老师我。
你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你的这种理解来。
(生读。
)师:你刚才品味语言的角度,既关注了表现手法,也关注了标点符号。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的确有很多值得品味。
(屏显。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仔细观察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思考问题:能把这句话中的逗号改成和前面一样的顿号吗?生:不能。
原文描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时用的是顿号,顿号的停顿比逗号短,表达的是对昆明雨季的急切赞美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对其印象之深、感情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