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金色的鱼钩篇1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金色的鱼钩听课记录

金色的鱼钩听课记录

《金色的鱼钩》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时间:2024年X月X日授课班级:六年级X班课文:《金色的鱼钩》(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二、教学过程记录(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提问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引出课文《金色的鱼钩》。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问学生看到课题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和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老班长)和事件(老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进行概括,总结出课文主要讲述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品质教师提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战士们的关爱?”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语句:“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从“喜出望外”一词可以看出老班长为能找到给战士们补充营养的方法而高兴,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心。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通过对老班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把食物都留给战士们,自己却默默忍受饥饿的高尚品质。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里的神态描写体现了老班长看到战士们能吃饱后的欣慰。

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班长与小战士们的对话,体会老班长话语中的关心与鼓励,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背景,理解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归纳,强调老班长是一个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的英雄形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今天是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叫做《金色的鱼钩》。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汤姆,他非常喜欢钓鱼,但是他总是用旧的铁鱼钩,从来没有钓到过一条鱼。

有一天,汤姆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老人赠送给他一枚金色的鱼钩,希望他能够用它来钓到鱼。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我们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同学说:“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勇气,因为汤姆敢站出来尝试用金色鱼钩来钓鱼。

”还有的同学说:“我学到了感恩,因为汤姆遇到困难时,老人帮助他,汤姆也应该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

”接下来,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于汤姆的情况呢?”同学们思考着,慢慢地有人举手发言。

有同学说:“我和汤姆一样,也非常喜欢钓鱼,但是也从来没有钓到过一条鱼,我该怎么办?”老师耐心地回答:“你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或者去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的书籍,总有办法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回顾一下自己在这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我写到:“本次课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轻易放弃。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考虑,或者向他人求助,这样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同时,也要感恩身边的人,我们要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

”写完后,我交给了老师,老师在批改后,给了我一些指导。

这节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学习方法。

我希望我能够好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围绕《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展开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

例如,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海报素材,让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宣传海报,表现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

我和同桌一起设计了一张非常精美的海报,通过用色和排版的方法,呈现了故事中汤姆和老人之间的感人情景。

此外,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

在这个练习中,老师要求我们想象自己是小男孩汤姆,给一个想学习钓鱼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1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生:勤务员就是干杂活的,帮三个伤病员做饭、洗衣服、缝衣服等。

生:保姆就是把三个伤病员当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引言本文档是针对教学活动《金色的鱼钩》的实录和教学指导。

《金色的鱼钩》是一款基于团队合作的游戏,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在进行《金色的鱼钩》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一台电脑或平板电脑,安装好游戏软件。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

3.准备游戏指南和教学材料。

4.安排好教学场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活动。

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游戏规则和目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游戏规则和目标。

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来展示游戏规则和目标,并向学生解释清楚。

步骤二:组建小组和分配角色根据学生人数,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队长和一些其他角色。

队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整个小组的活动,其他角色负责执行指令和解决问题。

步骤三:开展游戏实践让学生按照角色分工进行游戏实践。

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游戏目标。

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记录他们的沟通和合作情况。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游戏过程,分析团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1.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协调合作,分工明确,互相支持。

2.沟通与协调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利进行沟通和协调。

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成功解决问题。

4.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展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1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1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与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着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俯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体会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运用快速阅读法,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练习快速阅读,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课题,提出质疑。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明白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阿?生:我想明白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你还想了解什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看一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生默读课文,找答案)师:透过这次的阅读,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你还了解到了故事的哪些资料?预设:出示时代背景师出示课件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理解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依据勾画的词,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这篇课文能够分成几部分?并用小标题把每部分的资料归纳出来。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_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_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6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生:通过预习我明白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什么缘故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生:"鱼钩"前面什么缘故加上"金色"一词?生:课文是如何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1.默读课文并摸索:过草地时老班长同意了什么任务?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不管多么困难,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如何明白得"上级、保姆、勤务员"的?生:上级确实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明白得,可保姆一样指带小孩的阿姨,什么缘故称老班长为"保姆"?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生:勤务员确实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如何样当勤务员的?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如何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生:(默读课文,略)师:现在说说老班长如何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生:为了照管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差不多上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那极少的鱼汤坚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明白。

师:老班长什么缘故不让别人明白他没有吃鱼?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孩子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

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短片,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个纪录片,从短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我觉得红军过草地非常艰难。

生2:我觉得红军过草地时牺牲巨大。

生3:我觉得草地上条件恶劣,非常危险。

生4:红军过草地时缺少吃的喝的,很不容易。

是啊,红军在草地上历尽了千难万险,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战士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过草地有关的故事。

(ppt1)上课!伸出手,和老师来齐写课题。

齐读课题!二、前置作业检查1、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这些词语你会读吗?(ppt2)三生领读。

(预习的真不错,怪不得我听说咱们班的孩子会学习呢)2、老师还布置了一个题目,(ppt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生展示。

(谁能说的更简洁?)师:概括叙事文章,要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力求简洁明了。

(板书:老班长)三、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

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ppt4)1、谁先来分享你的感动之处?(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鱼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学会正确使用鱼钩。

3.掌握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4.能够正确判断鱼的咬钩信号。

教学重点:1.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教学难点:1.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教学准备:1.板书: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课件: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3.实物鱼钩。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分钟)1.引入问题:游泳的鱼要用什么工具接住?2.学生回答:鱼网、渔网。

3.教师解释:游泳的鱼确实需要鱼网或渔网,但是对于钓鱼来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和鱼有关的工具,就是鱼钩。

步骤二:介绍鱼钩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来展示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板书:鱼钩的结构和功能鱼钩的结构:-钩子:用来扎住鱼嘴或鱼身。

-眼子:用来连接钓丝。

-鸬:用来帮助提升鱼钩整体的浮力。

-钓丝:用来连接鱼线。

鱼钩的功能:-抓住鱼嘴或鱼身,实现钓鱼的目的。

步骤三:学习鱼钩的种类和选择(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来展示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2.再次强调鱼钩的种类和选择的重要性。

3.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鱼钩:-钓鱼的地点:不同水域的鱼需要不同类型的鱼钩。

-钓鱼的鱼种:不同鱼种对鱼钩的要求不同。

-鱼钩的大小:根据目标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鱼钩。

-鱼钩的形状:根据目标鱼的咬钩方式选择合适的鱼钩。

步骤四:实践操作,训练正确使用鱼钩(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使用鱼钩。

2.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方法,练习正确使用鱼钩。

3.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由学生总结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教师进行评价,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钓鱼者如何使用鱼钩。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鱼钩模型。

3.让学生了解鱼钩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15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5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5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授课内容:《15 金色的鱼钩》授课年级:六年级教材版本: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本节课以《15 金色的鱼钩》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鱼钩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设定: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15 金色的鱼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情节,培养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激发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革命历史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描述一些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

2. 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具有故事性的课文内容较为感兴趣,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和了解历史。

在能力上,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习风格方面,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和体验式的学习,喜欢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革命历史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可能难以完全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革命精神。

此外,对课文中较难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也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风格,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革命先辈情感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五、教学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方式:通过讲述《15 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为保护伤员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忠诚与牺牲的思考,讨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们愿意做出极大牺牲。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实录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实录

13、《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

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

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

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

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

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

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鱼钩》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答)本文讲一个小东西,什么东西(鱼钩))(B 板书”鱼钩”)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不同意)为什么?生:1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2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却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意义是重大的品质……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

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金色的)师:(B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齐读)师: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吃完了)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

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

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三十多天)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

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

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不是)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

你们想想,作者这样组织材料的意图何在?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1: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

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2: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3: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

意思差不多。

生4:......师:(打断)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5: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

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综合写,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6: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师: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对)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

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

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师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鱼汤)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对)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B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是)师:(B板书:在“鱼汤”的后面写“秘密”)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牺牲了)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

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遗言)师:对,可以。

咱们写这儿吧。

(B板书: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命令喝鱼汤)师:对,非常概括地说,(B板书: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四天)师:对,四天。

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喝鱼汤)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

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

最详细的写了几天?(三天)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

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有办法)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

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是)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

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是)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一笔带过)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

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没有)师:最后又写了一段。

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纪念、遗物、鱼钩......)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珍藏起来)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珍藏)师:(B板书: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

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几个人得病了)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落后了)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行)师:(B板书: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写老班长的样子)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

后面写什么呢?(两袋青稞面吃完了)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断粮)师:对。

(B板书: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应该)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应该)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没有)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七个)(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七段)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

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

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

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哪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想)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

(师范读)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为此,你想说什么?(生答,师随评)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

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对)师: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P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师:他还说(课件出示)(齐读)P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

师: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

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

(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

生1:(读“秘密”这一部分6-19)(师指导朗读)师:(生读到“支吾着说”时打断)“支吾”是什么意思?(说话不清楚)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生再读)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

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

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生再读)师:(生读到“您怎么不吃鱼啊?”时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师范读)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师: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这句话的重音应该放在哪两个字上?(您和鱼)(生再读)(剩余的读完)师:好,不错。

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2:(读“命令”这一部分20-22)(师指导朗读)师:好,谁想读“遗言”?生3:(读“遗言”这一部分23-33)(师指导朗读)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课件出示)P最后一段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课件出示)P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师: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

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笑了)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师:哪儿不一样(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不是)师: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不是)师:是什么样的笑?(故意的笑)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吗?(同意)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生1: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