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胃息肉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胃息肉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就诊于本院的144例胃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氩离子组(72例,142枚)和电凝组(72例,131枚),分别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和高频电凝切除法治疗,统计一次性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氩离子组一次性切除130枚(91.55%),电凝组一次性切除108枚(82.44%),氩离子组一次性切除率高于电凝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胃息肉;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切除

胃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良性肿瘤,指黏膜表面突出生长的异常类组织,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1-2]。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部分息肉可能会发生癌变,息肉癌变的发生率一般1.6%~20%[3-4]。所以,对于胃息肉的治疗方法是早发现早切除,防止发生癌变,切除方法较为成熟。本文主要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和高频电凝切除法对比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胃息肉患者共14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通过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息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氩离子组和电凝组。氩离子组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31~79岁,平均(48.5±3.2)岁;经检查,息肉共142枚,胃窦62枚,胃体41枚,胃底25枚,幽门9枚,贲门5枚;息肉直径:≤1.0 cm有130枚,1.0~

2.0 cm有8枚,≥2.0 cm有4枚。电凝组72例,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0~80岁,平均(47.8±2.9)岁;经检查,息肉共131枚,胃窦51枚,胃体39枚,胃底21枚,幽门8枚,幽门8枚,贲门4枚;息肉直径:≤1.0 cm有108枚,1.0~2.0 cm有18枚,≥2.0 cm有5枚。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准备选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gif-2t240型电子胃镜、psd-10型高频电凝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氩离子凝固器。术前均需做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经检查无凝血障碍、无严重心脏病患者才可行手术切除。

1.3 治疗方法氩离子组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首先打开apc300氩气阀门,待注满氩气后,将功率、流量等设置好,做好准备工作。采用电子胃镜观察,以确定息肉的数量、形态、大小。然后将凝固器导管插入内镜钳道内,让胃镜头部与息肉上方保持4~6 mm的距离,每次灼烧时间以1~4 s为宜。摘除息肉采取先小后大、先低后高的原则。若直径

2.0 cm,则钳夹息肉底部蒂柄,待坏死后行氩离子凝固。

电凝组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镜头部与息肉上方保持4~6 mm的距离,调整胃镜视野。若直径2.0 cm,则采用分块、分片、分次切除。

治疗过程中记录两组切除息肉的次数,统计一次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