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虚实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虚实军事哲学

虚实军事哲学及其意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虚实军事哲学便是其中影响较为深远,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思想之一。

“虚”与“实”作为一对矛盾的对立的两方贯穿于《虚实篇》,乃至于《孙子兵法》全书,可见,虚实军事哲学思想在《孙子兵法》一书中的重要地位。所谓“虚实”,即虚假和真实,主要是针对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而言的。至于“虚实”哲学思想在军事中的应用,孙子提出要通过全面认识和把握“虚”与“实”这一对相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之间的关系,掌握军事战争的主动权,并进一步分析了解对方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主动争取自身优势,灵活主动地打击对方,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由此,孙子便提出了一条重要的作战黄金法则——避实而击虚。

纵观《孙子兵法》一书,可以发现,“虚实”哲学中的“虚”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一是,客观存在的“虚”,这主要是指对方国力衰败,战争物资储备不足,军队实力落后,战略部署有漏洞等由于自身原因而使其处于劣势,而形成的“虚”。

二是,谋略上形成的“虚”,也就是我方采用适当的军事谋略而使对方处于劣势,而形成的“虚”。正如孙子所言“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分散兵力无法与我战斗,说的就是利用谋略使对方处于“虚”势而争取我方胜利。对于如何运用谋略而使对方处于“虚”势,孙子在文中作了详细讲述,如“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利用谋略,分散对方兵力,使对方处于相对“虚”的状态,而我方则集中兵力,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再如“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

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利用谋略,使战争的时间、地点含糊化,从而使对方前后左右不能兼顾而处于“虚”势,从而为我方争取有利形势。

而作为“虚”的对立面,“实”同样也有相应的两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是,客观存在的“实”,这主要是指我方国力强盛,战争物资储备充足,军队实力强大,战略部署缜密无误等由于自身原因而使处于有利形势,使对方无机可乘而形成的“实”。

二是,谋略上形成的“实”,也就是我方采用适当的军事谋略而使我方处于有利形势,而形成的“实”。正如孙子所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示形于敌至于极至,我方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而不露任何形迹;既藏而不露,那么,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从而使我方形成“实”的优势。再如,“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利用谋略,探清对方情况,从而使我方可以充分准备,以与对方作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使我方处于“实”势。

从《孙子兵法》中《虚实篇》对“虚实”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孙子更看重的是利用谋略而形成的“虚实”在作战中的主要作用。客观存在上的“虚实”往往已是既定事实,我们很难改变。但是,谋略上“虚实”的形成,往往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能化不利形势为有利,争取战争的胜利。

虚实军事哲学的思想不仅在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仍具有实用意义,其应用最广的当属当今各类体育竞技活动。在各项体育赛事开始前,教练、队员多会观看对手之前的比赛情况,了解对方的实力、优势及弱点所在,即对手的“实”与“虚”。通过对对手“虚实”情况的了解,制定相应的策略迎战对手。这便是所说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利用“虚实”军事哲学取胜。而在双方对战期间,最常用的计谋就是攻击对方的弱点,而不让对方有发挥其优势的机会,即所谓的“避实而击虚”。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比赛中,常有队员采用谋略分散对方注意力,或者是团体赛中分散对方队员,使对方队员不能形成配合,从而使对方不能兼顾各方面而削弱对方实力,此即利用谋略使对

方处于“虚”势,而相应地,我方处于相对“实”势。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当今体育比赛无处不渗透着“虚实”军事哲学的思想。

当然,如此丰富实用的军事哲学不仅仅只在体育领域有其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其它领域如社交、生活、学习等,同样也能看到“虚实”军事哲学在其中运用的身影。可以说,“虚实”军事哲学作为《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未来仍将永垂不朽。

孙子军事教育思想

孙子军事教育思想 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陈关胜 学号:2009301390046 二零一二年五月

孙子军事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孙子兵法》①在我国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孙子军事教育思想进行展开,没有全部涉及,只是写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原则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国家就会有军队,从而产生了军事。军事实力的强弱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政治的维持,领土的保护,以及核心利益的维护都需要军事提供保障。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与军事的角逐,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军事,很多人对军事进行研究,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军事家,他们遗留下伟大军事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分别是:《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而孙子兵法对后市的影响最大,通过本学期陆老师的《孙子兵法》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现在就孙子军事教育思想说下自己的看法。 一、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 孙子认为了解自己,了解敌人,懂得天时,懂得地利,百战都不会有危险。对敌我情况一清二楚,并且懂得利用天时地利等不可抗逆的因素,任何战争都有不败的把握。在战争全局上“经五事,校七计,知胜负”,在战场全局上“知胜有五”。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知道兵多兵少的用法、全军上下意愿一致、以己之有备对敌之无备、上级不制约有能力的下级,这5种情况可以取胜。在战争全局上,孙子主张用智慧非凡的敌方平民、敌方官员、敌方间谍和我方人员对敌人进行战略侦察以了解敌人的情况。在战场全局上,孙子主张用“相敌32法”和“形兵4计”以判断敌情。 可以通过人和科学技术两种途径掌握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建立高效的机制和实时的信息网络从内部了解自己,用侦察设备构成的侦察网络从外部了解自己,通过自己公开的信息迷惑敌人。用侦察设备构成的侦察网络从外部了解敌人,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宋人 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在当时,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③。孙子看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他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兵凶战危,不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科学,战争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规律 可循,有方法可依。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 "--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看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在孙子看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 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所谓"计利",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也","修道而保法"。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智慧树2018孙子兵法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行则为阵)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章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人民群众) 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孙子通典)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多国部队共多少个国家组成(39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生前是哪国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 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严)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智谋孰强) 春秋时代宋襄公战于泓水的“君子之战”是与哪个国家进行的(楚) 第二章 《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由几匹牲畜来拉动( 2 )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是(物资耗用量极为巨大) “巢车”在攻城战中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较多) 《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务食于敌) 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是让谁愤怒(己方士兵) 作战篇中“取敌之利者,货也”中的“货”是什么意思(奖赏) 对于《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速战速决”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所产生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两种理论都正确) 第三章 按照《司马法》记载“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中的一“旅”为多少人(500 ) 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德国)

下面不是美国“孙子核战略”主要手段的是(战争威慑) 现代电子产品相对较昂贵的价格主要来自于(科技含量) 《谋攻篇》认为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则采用的战法是(战之) “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知彼知己) 第四章 《形篇》认为,“败兵”的表现是(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防守)来实现的。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称”可以推导出(胜) 《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以镒称铢) 第五章 《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形名) 《势篇》提出的“奇正”概念,其中的“奇”是指(特殊战争规律) 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色”当中的是( purple ) 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 《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圆石置于斜坡)造的“势”最强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发生的合肥之战,交战军队属于哪两个方面(曹操与孙权) 第六章 虚实篇讲究“(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篇讲究“(寡)之而知死生之地”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做出最终作战方案)“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措施)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两军相争的重点是(先发制人)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学习目的】 了解兵家的思想渊源,认识兵家与道家的关系; 掌握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孙武的"道论"以及"知己知彼"的认识论,军事谋略辩证法; 认识孙膑对于孙武军事哲学思想 的继承和发挥了解先秦兵家的 历史影响. 一,兵家的思想渊源 考兵家之思想渊源,应追溯于古之"司马"职.《汉书·艺文之》说:"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兵家和道家哲学的关系,可以从道家的姜太公吕望的用兵之道中获悉. 二,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一)孙武生平及其兵法著述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四姓之乱"后(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从"乐安"来到吴国,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成就其霸业. 孙武将其祖辈遗留下来的兵法与历代战争进行比较研究,著成《孙子兵法》一书.《孙子兵法》不仅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交融与合作.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一,谋略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力胜敌.(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 二,兵势 《孙子兵法》中的《势篇》,是讲用兵作战应该运势.所谓势,不是战斗中的形式,格式(诸如队形,战斗方法之类的样式),而是战略上的有利态势,战役中的有利布势,使自己处于主动,机动,灵活,多变的有利地位.孙武在《势篇》中讲:"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 节也.是故善战者, 其势险,其节短." 三,正兵和奇兵 《孙子兵法》中没有将正兵和奇兵列入单独篇章,而是在《势篇》中论述奇正的,书中大致作了这样的解释:"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四,虚和实 《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和其他篇章,对指导军队的作战行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虚实篇》中"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军争篇》中"故兵以诈立, 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九地篇》中"投之亡地然后存, 陷之死地然后生",《计篇》中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 都是用兵的重要原则. 五,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孙武用兵,对争取主动是非常重视的,他的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思想,他的致人而不致力于人

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到底就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与行动都就是为了一个“胜”字。(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就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重视战争, 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与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天、地、将、法。道就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这一条就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此外,《孙子兵法》还瞧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就是“五事”、“七计”。“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就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 (一)先知原则。《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先知就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就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就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与行动规律。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内容:有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能知道与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二)先胜原则。《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先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的曹操曾说:“朕观兵书战策哆,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吾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把肥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与研究。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_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的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约翰;_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于就是方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也历代名某种咆括2_2_0_0_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与所受的制约的比她有更深刻的认识。她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面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格当时同佯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与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公证以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也得了了外国军事家们的极高地评价。因此,我们在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与价始不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就是十分必要的。《孙子兵法》就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与战略战术原则。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地、整体地认识。她认为战争就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

危,因此,必须慎蛙对经。孙子认为,哪动战争要极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原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舍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_计篇可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比较地说,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得,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分析计算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密切协同。孙子认为::国群应做的事就是修道而保法;国群不可“怒而兴师”,不可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就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下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城认识。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领先国家的经济实力灰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就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技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学生的负提。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个重要观点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四干驷,革四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四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这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的经济千万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而: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时物质供应以及兵源听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

孙子兵法结课论文-虚实军事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虚实军事哲学及其意义 尹家波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摘要:虚实军事哲学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基本用兵原则和谋略哲学,《孙子兵法》虚实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的方法和意义。“虚实”军事哲学不仅适用于古代战场,在现代战争的谋略运用中也运用广泛。牢记虚实原则的作战前提,掌握其规律和方法以及能够正确判定和创造出虚实,才能把握现代战争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孙子兵法;虚实;战略 《孙子兵法》是一部影响中国军事哲学的巨著,它的军事谋略、战争哲学、军事方法、谋略规划、计策思想等,已经被古今学者用在各个领域中。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成书至今已有千年,千年来逐渐浸染中国的古典文化和思想内核,对中国传统思想、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针、战略制定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高赡,逻辑缜密严谨,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1]。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虚实篇从用兵“虚”“实”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人手,全面论述了指挥作战“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争取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书中论述的“兵以诈立”、“出奇制胜”等思想,千百年来影响了为数众多的军事专家和国家战略决策者。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然而,如何用诈?诈从何来?如何用奇?奇出何处?这一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继续探讨的,虚实军事哲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战场上的所谓用诈,说到底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藉以引诱敌人,调遣敌人;所谓出奇制胜,其关键所在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后克敌制胜。因此,虚实原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法宝。孙子十分重视对虚实这对范畴的研究和运用。其中提到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虚实篇第六

耿弇的调敌之计 公元29年,汉光武帝令耿弇攻讨张步,步使其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费邑派其弟费敢守巨里。耿弇进兵先威胁巨里,使部众多伐树木,扬言用于填塞坑堑修整攻城工具,三日后全军进攻巨里城。暗地里放归俘虏,使其告知耿弇攻期。第二天费邑率领精兵三万人来攻。 耿弇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修攻城器具,就想引诱费邑来呀!”当即拨出三千精兵困守巨里,自领精兵据高地,乘高合围,大战,临阵斩费邑,敌兵溃散。 李牧的诱敌之计 公元前3世纪中期,赵国守北部边防的良将李牧,常年驻扎在代、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入侵。有一次,他放出大批百姓任意四出放牧,田野中满是百姓,匈奴以小股兵马入侵,李牧假装没有战斗力而败退,任匈奴捉去好几千人。单于得到了这个消息,率领大军,倾巢来犯。李牧设置了许多变化灵活的战阵,用左右包抄的奇兵,一举而杀掉了十几万匈奴骑兵,打败了匈奴,单于仅以身免,败逃而去。 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中,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了。 孙膑害敌而撤围 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邯郸。齐将田忌想领兵直趋赵都,解邯郸之围。可是军师孙膑却说:“要排解互殴狠斗,万不可卷入打成一团,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只消伺隙用拳猛袭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的双手捧着肚子跪下,那么这场架自然也就解开了。现在魏国出兵进攻赵国邯郸,他的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开赴前线,只剩一些老弱的留守国内。您何不用此空隙,带兵直捣大梁,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那么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做,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受到窘困的弊害吗?”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照着去做。 魏国的部队果然撤去对邯郸的包围,急忙赶回大梁,在桂陵跟齐军发生遭遇战。齐师大破魏国的部队。 狄青掩虚攻城 公元1053年,狄青自请进讨侬智高,到宾州时,因粮草没运到,遂按兵不动,令备十日军粮,诸将不解。侬智高侦知狄青正度宴乐,不加防备。当夜,风雨交加,狄青率部众二万,倍道兼行,出昆仑关,于归仁铺与敌相遇。侬智高倾寨抗拒官军,枪矢并发,青先锋孙节战死。将卒畏青令严,不敢后退。狄青银盔铜面,登上高丘,手执白旗,指挥骑兵为左右翼,进攻敌后羸弱士卒,敌众已抵不住,顿时大败。 青乘胜攻塞州,侬智高不及急救,遂纵火焚城,夤夜遁去。 邓艾智取成都 公元263年,魏遣钟会、邓艾分路攻蜀。钟会统十余万人,直趋汉中。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入沓中。蜀将姜维固守剑阁,钟会挥师攻维,屡攻不克,意欲退还。邓艾上言:“从阴平由斜径出剑阁,去成都,用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兵必然还涪,那钟会军就可以顺利地前进了;如果剑阁的守军不还,那守涪的军队自然少了。兵法上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现在乘敌人的空虚,必定大破敌军。”十月,邓艾率兵就阴平僻道行无人之地七百多里,不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趋战:趋,快步而行。趋战,仓促应战。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人,这里指“敌人”。致人,招致敌人,可引申为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被敌人所调动。 出其所不趋:出,指出兵。出其所不趋,我军出击的地方是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 趋其所不意:我军奔袭之处,出乎敌方意料之处。 微乎:微,微妙。乎,语气词。 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为敌之司命,能主宰敌军,指挥敌军。 冲其虚:冲,冲击。虚,空虚,这里指防守薄弱。冲其虚,冲击敌军防守空虚的地方。 画地而守:画,界线。画地,画出界线,画地而守,据地而守。 吾所与之地不可知:所与战,指我军将要与敌军作战。不可知,之敌军不可知。敌所备者多,备,准备,指兵力防备。

浅议《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思想

浅议《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思想启示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而其中中国的军事思想也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的。 一、《孙子兵法》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 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朴素唯物主义军事思想。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便成书于此时,它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

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德国?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日本?宫本武藏) ),它着重阐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推为中国古代兵书之首。“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明朝军事著作家茅元仪的这句名言,是对《孙子兵法》重要历史地位和永恒思想价值的至为精当的评价。尽管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层出不穷,但是我对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却是最为推崇的,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一个高峰》,奠立了中国战略文化的基础。 二、《孙子兵法》的简要介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即从政治的角度来阐述军事国防的重要性,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接着从战略学的高度,指出敌我双方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是“五事”和“七计”。“五事”为道、天、地、将、法,“道”即政治问题,孙子将其列为第一,可见他把修明政治看作是战争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原文赏析 始计第一 研究战争时,可以通过五个基本因素加以考察,再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从而判定战争胜负的形势。这五个基本因素是道、天、地、将和法。道指国家的政治形势,就是百姓与君主同心同德,甘心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危难。天指天时,就是昼夜阴晴、四季变迁。地指地形,包括高低远近、广阔狭窄或对于攻守的利弊。将是将领,是否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威严。法是法制,包括军队的编制、官吏委派、财务管理。这五个基本因素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洞晓其中的变化规律才能取胜,否则必然失败。 综合考察判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是哪些呢?孙子认为取决于道、天、地、将、法五个条件。先秦诸子都特别喜欢谈“道”,但内涵各有侧重。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所说的“道”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说的“道” 指儒家伦理道德。孙子所说的“道”则侧重指政治因素,开明的政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决定胜利的首要因素。孙子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春秋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发愤图强,通过政治改革取得了民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主导权。孙子把“道”放在胜利要素的首位是非常富有战略眼光的。时至今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已经成为共识。 天、地指气候与地理。《三国演义》中,没有诸葛亮借得的东风,周瑜火烧赤壁的计划就难以落实。拿破仑征战俄罗斯,对应对当地严寒的气候准备不足,最终铩羽而归,这便是忽略了气候的恶果。将帅们还要了解战场地势的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计划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在《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中,孙子详细论述了作战计划要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 将指将领,将领要具备高明的指挥艺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和宽严适度的爱兵之心,还要具备灵活应变的才能,方可带领大家取得胜利。严明、完善的法度则能保障各项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也是胜利的基础。 多方支持铸成功 战争的胜负既然取决于以上五个因素,那么指挥者就应当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战争的准备工作,准备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获胜,否则就容易失败。美国当代著名军事家柯林斯在《大战略》中亦涉及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他将之归纳为地理、武装部队、军备控制、经济和财政、科学技术、民族特性及其态度六个方面,认为战斗力就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克劳塞维茨则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纳为精神、物质、数学、地理和统计五个方面。由于时代和中西方的差异,各家的认识多不相同,不过孙子所提出的这五个要素至今仍被人们所重视。 【作战第二】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

孙子兵法虚实篇观后小感

孙子兵法虚实篇观后小感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安能动之⑦。 【注释】 ①【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佚,同“逸”,指安逸、从容。此句意为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此处意为仓促之意。趋战,就是仓促应战。此句意为在作战中如果是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一定会疲惫被动。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此句意为能使敌人自来,就是以利引诱的缘故。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阻挠之意。此句意为能使得敌人不能到达战场,就是牵制敌人的结果。⑥【劳之】劳,使之疲劳。⑦【安能动之】此句意为敌人如果坚守不战,就要设法使敌人移动。 【译文】 孙子说,凡是提前到达战场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到达我方事先预想的战地,这就是要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预先来到我方战场,这也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兵法解析】 孙子在此提出了“运动战”的伟大思想。指明作战要善于把握主动,要能够牵制住敌人,通过在运动之中将敌人的锐气挫伤,将敌人的战略瓦解,将敌人的军心涣散,将敌人的物资耗尽等等,以便创造更好的战胜敌人的机会。不仅如此,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作者:盖启彤 学号:1110920302 班级:通信工程1103 指导老师:石晓霞 摘要: 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是以素朴唯物论与辩证法为指导的,他认为,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立足于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他还认为,古时候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因此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兵家百世之师,而且为现代各国军事家所推崇。 关键词:谋略思想孙子兵法 正文: 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体大虑深,其主要的用兵原则有:一是全胜的原则;二是先胜的原则;三是先计的原则;四是先知的原则;五是用间的原则;六是神变的原则;七是奇正的原则;八是虚实的原则;九是任势的原则;十是攻心的原则。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明君良将须牢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的道理,对用兵开战慎之又慎。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行动;不能取得胜利,就不用兵。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即不经耗财伤民的血战,便能获得最完美的战果。而要获得“全胜”,那就必须将“智战”放到“力战”之上。竭力反对事前不问战争的成败可能,不计算战胜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便轻易起战端,突然发兵。他认为这样不仅冒着失败的极大风险,而且即使侥幸取胜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得不偿失。因此,为保“全胜”,就要“先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要做到“先胜”,就必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立

名家兵法讲座系列_避实击虚_先发制人_孙子兵法_虚实篇_导读

42 月刊●2006年第11期●总第152期 军事历史“虚实”指军事力量的强弱优劣。本篇主要论述争取战争主动权问题,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作战思想和原则。本篇集中体现了孙子作战理论的要旨和精义,在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人而我无形”,控制战场信息的指导原则 孙子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其实质就是运用侦察、佯动、伪装等手段,暴露敌情,隐蔽我情,实现对战场信息的完全控制。“形人”的方法包括“策之”(战前分析)以判明敌军计谋的得失;“作之”(故意挑逗)以判明敌军的活动规律;“形之”(佯动惑敌)以判明敌军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之处;“角之”(小战试探)以判明敌军兵力部署的强点和弱点。要达到“我无形”的目的,最能动有效的手段则莫过于“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即运用“诡道”,“示形”惑敌,制造虚假信息,以假乱真。把假戏唱得越逼真,就越能造成敌人的误判,以致“形之,敌必从之(《势篇》)”;敌人对我之假象越是深信不疑,我之真情也就隐蔽得越好,以致“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做到了“形人而我无形”,就能使战场信息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通过对战场信息的控制,夺取战场的主动权,确保我方的行动自由,同时实现对敌方的误导和操纵,玩敌于股掌之上。 “致人而不致于人”,夺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 孙子认为,在两军相争之中,谁能调动敌人、左右敌人、支配敌人,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反之,则必然被动。因此,他力主作战指导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其核心与实质就是夺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 避实击虚, 先 发制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导读 ■ 任 力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四室主任 怎样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呢?孙子认识到,能否获得主动权,一方面决定于敌对双方的客观实力和状态,受到军争先后、兵力众寡、装备优劣、军心聚散、士气高低以及部队劳逸、饥饱、治乱、备懈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正确的主观指导又对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争取战场 ●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灵活用兵,从被动中夺取和控制战场主动权的光辉战例

孙子兵法(全文精简)

孙子兵法(孙武) 1始计 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广狭、险易、死生;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吾以此知胜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已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因利制权。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兵法: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可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可无战。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未战而庙算胜,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得算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吾以此观之,胜负现。 兵,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视卒如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知吾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用兵作战 用兵之事,在于顺详敌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速胜,久暴师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闻拙速,未睹巧久;兵久国利,未之有。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昔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杀敌,怒;取敌之利,货。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兵合不齐,卒离不集。敢问:“敌众将整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3布防谋攻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上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械,三月而后成;堆土越墙,又三月而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毁人之国而非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走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主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是谓乱军去胜。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 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主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 探)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六篇“虚实篇”的第三部分,角之(试探)。 一、兵法解析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意思就是:通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的观点,意思是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员众多,却可以使它无法与我作战。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看指挥员能否巧妙地运用示形诱敌之术。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其意思为:通过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战敌人,以求了解其活动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应该说,孙子的“策、作、形、角”四法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联

系,“策”而不能探知敌方虚实,就“作”;“作”而不能达到目的,就“形”;“形”不能奏效,就“角”。这样有谋划,有挑逗,有示形,有试探,尔后就能详知敌情,把握敌军的虚实动静,一旦开战,主动在我,所以,孙子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本文着重“角”的方法探讨与应用。 “角”,触动,角量、较量,这是指试探性的进攻,犹如今天说的火力侦察。 用“角之”之策,探知对方虚实,而后针对敌人虚弱之处,发起猛攻,常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某师在一次山地进攻时受阻,德军居高临下,各种武器组成的火力网压得苏军抬不起头来。 为了摸清德军的火力配置,苏军指挥官急中生智,他命令防化兵释放烟幕。立刻,苏军阵地前一道滚地烟幕,慢慢地向德军高地漫卷而来。 德军慌了手脚,所有的火力点都疯狂地喷出“火龙”。这时,苏军的侦察兵正躲在隐蔽处,用望远镜观察着德军各火力点。烟幕散尽后,读后感.苏军指挥官已胸有成竹,他重新部署了部队,战斗再次打响,德军的很多火力点立刻被拔除了,苏军攻占了这一高地。“角之”之策不仅用于军事作战,也常被古代的一些阴谋家当做对付君主的计谋。“指鹿为马”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 “指鹿为马”事件的制造者赵高就是用“角之”之策制服了秦二世胡亥,独揽朝政的。

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原文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原文 【虚实篇】第六全文_原文 原文: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

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第六 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