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9No.2 2010年6月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2010刍议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胡旭1,丁聪2,韩微3
( 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2.西北大学体育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69;
3.交通运输部干部管理学院,北京101601)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不仅在军事学、政治学、文学、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均有伟大贡献,在体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实践,即他的全面发展思想、体育竞赛道德修养思想、体育养生思想等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亦有积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思想;孔子;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2X(2010)02-0102-04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周以来确立的政治文化秩序经历了“礼坏乐崩”的大动荡,代之以一个以官学池废、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文化兴盛时代。在教育思想方面,西周“为政尚武”的教育体系被“文武并重”、“文武分途[1]”的新的教育体系所替代。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有关体育教育的论述对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对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他长期从事塾馆教育,《论语》中记载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仍为东、西方教育家所尊崇,他的教育思想学说对中外有很大影响,其中有不少涉及到体育教育思想、体育养生思想及实践。其体育教育思想及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思想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相关的。他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开拓者,他认为学习的次序,本末兼顾之道,是“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2]”(《论语·述而》)。孔子所说的道、德、仁、艺是为学先后的次序,是各有其内容含义的。不可否认,他是“德”、“礼”思想的鼓吹者、执行者。他并不主张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是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注重游戏娱乐的。“游于艺”中就包含着体育的因素,“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乐人们都承认含有体育的因素,可是当时的射是伴随着礼乐道德的教育出现的,御是军事技能,行礼就有射,行乐就有舞,行礼要周旋跪拜,作乐能愉悦身心,调理情感,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所以说他的教育思想中是含有体育思想的。
2注重竞赛道德修养思想
先秦时代的运动竞赛,首先要推射箭比赛。孔子对于射箭比赛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射箭的目的,是看射中靶子的准确程度,而不是在于射穿牛皮的深浅,因为人的力量是有强弱之分的。这是他对
收稿日期:2010-03-16
作者简介:胡旭(1969—),男,陕西宝鸡人,延安大学讲师。
射箭目的的阐述。他认为举行比赛,一定要明确比赛目的,一定要公平合理。怎么样进行比赛?比赛时应持什么态度?也就是当今竞技体育的组织及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要尊重裁判及观众,要尊重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要诚实公平竞赛。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论语·八佾》)。其意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对于射箭必须要争,要争出高低,但是参加比赛要主意道德修养,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箭之后走下场来,又互相敬酒。这样的比赛争胜负,是正当之争,上等人之争。这种对待体育比赛的主导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以前,是有深远意义的。他提出“射以观德”,这对于现今竞技体育比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兴奋剂”等有违背体育竞赛道德的行为举止是有力的鞭策。
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体育教育及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观点可以说是儒家体育养生思想最为集中典型的体现。儒家对养德的具体要求方面可以列举一些与体育养生关系较为直接的说法。如《礼记·曲礼上》说“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由于“德者寿”的主要原因在于精神情志的调谐,所以儒家养德以至整个养生的基本途径就是“修心养性”、“正心”。《礼记·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同篇又解释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可以看出,这里的“正心”具有重视精神调养、消除情志的异常状态,时时专一其神的含意。《孟子·尽心下》又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提法。尽量减少人的一切欲望,不能说没有养生的意义,不过更多的还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其实,这也正是儒家“养心”说的主要着点与实际效用。《礼记·大学》在提出“正心”说后,又紧接着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荀子·不苟》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4]”所谓“诚”,就是对儒家道德观的诚信不疑,恪守不二。可见,所谓“养心”、“正心”虽有一定程度的养生意义,但儒家倡此的根本目的却不在于此,也不在于“寿”,而在于德行的规范,这与儒家的体育教育及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相一致的。3崇“仁”尚“礼”的体育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文武兼备”的“仁者”。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部分。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主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把“勇”、“仁”、“知”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孔子赞成和提倡西周的“六艺”教育,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孔子在政治上有守旧的倾向。他将西周社会视为理想的时代,主张回复“周礼”。如孔子特别欣赏西周的“射礼”,要求将礼制教育贯穿于射箭的全过程,也就是现在对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主张在射礼中以所谓的“君子之争”来培养贵族子弟尊卑有序、谦让有礼的观念与风范。他在教育过程中也积极实践体育教育,他在课余时间里,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教授学生射箭,驾御等技能。
4注重养成良好饮食作息的体育养生思想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练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时间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在《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注重饮食卫生的语言不少,如“食饐而竭,鱼馁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等“十不”。这几种不食,不仅从食物的颜色变坏,味道变臭,烹调煎煮的不到火候,或者是没有到进餐时间,都是不应当吃东西的,还有进食时“食无求饱”、“食不语”等言论,都是注重饮食卫生方面的。通常说,病从口入,不注意饮食卫生是容易招病的。这是中国养生的特点,从细微处着眼,从日常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不挑食、不贪食、不讲求精细,同样能收到维护身体健康之效的。
孔子亦注重有规律的科学的生活作息。他骂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孔子说:“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老过度者,疾共杀之”。就是说不能按时睡眠,按时起床,又不节制饮
301
第2期刍议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