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词牌特点、作者背景和词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供学生预习和课堂参考。
2. 《青玉案元夕》全文:准备打印或电子版的词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标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展示《青玉案元夕》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内容分析:分析词的结构、意象、典故等,解释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4. 作业设计:考虑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十、课后作业
2. 预习下一课:提前告知下一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教学拓展
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青玉案元夕》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词牌知识介绍:整理词牌《青玉案元夕》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4. 鉴赏指导:提供词作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宋词。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为学习《青玉案·元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分享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佳作。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元宵节诗词。
3. 教师总结并引入《青玉案·元夕》这首诗。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逐句解析《青玉案·元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举例说明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朗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青玉案·元夕》的内涵。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创作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学生根据《青玉案·元夕》的启发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并准备分享自己的作品。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节日氛围和喜悦心情。
(2)了解中国古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2)提问:你们对元宵节有哪些了解和印象?2. 诗词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探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意境感悟与创意写作(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青玉案·元夕》与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如《正月十五夜》。
2. 文化探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元宵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诗词中的社会意义。
七、作业布置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小文章,可以描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也可以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故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部分。
本节课主要详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学习这首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深入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辛弃疾的思想情怀,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回忆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了解词的背景,感知词的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为例,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词句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特点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中间部分: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你最喜欢的意象,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意象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因为它描绘了元宵节热闹非凡的景象,展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心情。
2. 课后反思:结合课堂所学,对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对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特点1.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节日——元宵节1.3 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学习任务第二章:诗词背景2.1 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2.2 分析诗词中的元宵节氛围2.3 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第三章:诗词解析3.1 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解释生僻词汇3.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 探讨词人的思想感情第四章:词歌朗诵4.1 示范朗诵,讲解朗诵技巧4.2 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4.3 点评学生朗诵,给予改进建议第五章:创意表达5.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5.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意5.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成果第六章:作业布置6.1 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相关作业6.2 强调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6.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个性,充分理解词作7.2 强调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词作7.3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引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兴趣第八章:拓展学习8.1 推荐相关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8.2 分析词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8.3 组织诗词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九章:课堂反馈9.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9.2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改进建议9.3 为后续课程提供调整依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10.2 强调作业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10.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词中的情感与当代生活的关联6.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个人感悟6.3 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角度分析词作的价值第七章:实践活动7.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以“元夕”为主题,创作一篇现代文或绘画作品7.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7.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中涉及的民俗文化8.2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制作PPT进行分享第九章:课程评价9.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及收获9.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10.2 学生分享对词作的新认识和未来学习计划10.3 布置长期作业: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词背景讲解在讲解诗词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以及词人的生活背景。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与情感;2. 培养学生分析、欣赏宋词的能力,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运用,词的情感把握。
教学重点:辛弃疾词作的特点,《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打下基础;3. 全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作意境分析、辛弃疾词作特点;3. 黑板中央:课堂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写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2. 答案示例:烟花映照元夕夜,月色皎洁照人间。
银灯高挂千门万户,欢声笑语共团圆。
难忘今宵美景,流年似水如箭。
愿得年年今夜,共赏明月烟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词作,教学难点是否得到突破;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
(2)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青玉案·元夕》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青玉案·元夕》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读诗词,理解关键字词和意象。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赏析《青玉案·元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词”,具体章节为《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朗读与赏析、词中意象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体会古代词人的情怀。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背景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词谱、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引入课题。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词牌《青玉案》,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3. 朗读与赏析: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注意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词的美感。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瑞香”、“瑞雪”等,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5. 情感理解:讲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家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词,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经典例词,分析其意象、情感,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首词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词牌《青玉案》的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词中意象的罗列、作者情感的理解。
3. 中间部分:板书《青玉案元夕》全文,标注节奏、韵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以“元夕”为主题,创作一首词。
2. 答案示例:《浪淘沙·元夕》瑞雪兆丰年,灯火辉煌。
人间喜乐,共赏圆月。
思念如潮涌,家国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辛弃疾的词风及《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难写字的学习。
(2)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词的美。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分析其词风特点。
(2)推荐相关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准确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生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2. 《青玉案元夕》的注释及译文。
3. 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4. 古典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基本文学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的文学特色、诗中的意象。
2. 教学难点:《青玉案·元夕》的韵律、修辞手法及辛弃疾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参考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疑问。
5. 诵读练习:全班同学一起诵读《青玉案·元夕》,体会诗的韵律美。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讨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认识,总结交流成果。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程度。
2. 诵读展示: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青玉案·元夕》。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感知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词意。
4.课堂讲解(1)讲解词的背景: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的时期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象:如“飞烟散尽”、“疏星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解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4)领悟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孤独、惆怅之情,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元宵节的感受。
(2)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分析其风格特点。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赏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讲解词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篇1在提倡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同学素养方面赐予更多的思索。
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同学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肯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同学的语文基础学问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
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老师、教材和同学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养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觉仍旧存在着很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意45分钟课堂学问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智力的开发。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规律等等,每节课就不行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同学的学习力量,这样才能让同学获得实效。
从学校进入高中的同学,普遍存在语文基础学问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很多学校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学问训练”,迫使同学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学问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学问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同学的语力量。
造成有的同学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晰,这样,对同学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提高同学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力量,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育语感,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同学喜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进展健康共性,形成健全人格。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展现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分析2. 诗词意境的感悟3. 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历史文化的挖掘2. 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知诗词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文化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感悟诗词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4. 学生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把握5.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词鉴赏的情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品味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词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正常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1)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
(2 )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3)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
那人。
, 形容灯火之多如
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那人”。
那人在
――渲染,烘托,反衬。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
,诗人焦急的目光追
“那人”
群稀疏的地方。
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
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
”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
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
迟暮之感的美人。
这反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
灯火
力)
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教师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 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 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
“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于是,
“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 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国维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把这 种境界一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
种境界,即经过艰苦奋斗,目标终于达到。
这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
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 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11)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12) 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做学问与这三境有何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①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 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
面对学问的 “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 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 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
“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 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 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
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
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心。
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 黄州的苏东破。
四、课堂总结
1. 回顾这堂课的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
寻 渲染 铺排 反衬
2. 背诵
课文,总结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
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 清高品格。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板书设计
上片:热闹狂欢之所(倾城狂欢)一一现实写照(世人) 下片:灯火阑珊之
7 那人7…… 理想化身(辛弃疾) 治学三境(王国维)
(想象) 联想启示
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 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 而不思复国。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练习第 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