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著称于世。
在八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著名的唐诗,其中包括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三首八年级下册中的经典唐诗原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优美的诗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第一首唐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的景色,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这首诗的开头便是最为经典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简洁而又富有意境,描绘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观,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王之涣借用了“登鹳雀楼”这一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这首诗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第二首唐诗,这首诗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春季景象,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首诗的开头便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日清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春季的清新和美丽。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孟浩然描绘了春天的万物复苏和生机盎然的景象,使这首诗成为了受人喜爱的经典之作。
最后一首唐诗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是最为经典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诗简洁而又含蓄,给人一种静谧和思念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李白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这首诗成为了令人感伤和敬仰的经典之作。
通过欣赏这三首经典唐诗的原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在形式上优雅,内容上富有内涵,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让我们珍惜这些经典之作,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这些美妙的诗句带来的启迪和感动。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的三首唐诗及其简要笔记: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意: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核心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主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的追求与超越。
2. 《春晓》-孟浩然
-诗意: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核心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主题:春天的美丽和短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3. 《静夜思》-李白
-诗意:描绘了在静谧的夜晚,作者思念故乡、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核心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主题:夜晚的宁静和对故乡及亲情的思念。
这些唐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和理解这些诗作,有助于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翻译24.唐诗三首一、石壕吏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三、卖炭翁/白居易一、《石壕吏》杜甫【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
原文欣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 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 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逐渐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扩大到抒发 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 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 生疾苦、忧国忧民 的深沉情感。
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 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 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 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 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 家。由此可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旨归纳
通过写诗人目睹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三首
妇应役
室 中 更 无 人 , 惟 有 乳 下 孙 。 【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老妇
(全诗的 主体部分)
有 孙 母 未 去 , 出 入 无 完 裙 。 人家中悲惨现状。 困窘之苦
老
妪
力
虽
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
【第三层】最后四句为老妇人 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
急 应 河 阳 役 , 犹 得 备 晨 炊 。 存之人。 应征之苦
wéi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háo
chónɡ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juàn chánɡ
ào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qǐnɡ
qī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D.这首诗既有对人民的颂扬、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
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深入探究
作为一名官员,作者并未站出来阻止差役“捉人”,在全诗
中仅仅作为旁观者存在。其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这源于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老妇一家的苦难命运激起了作者的深 切同情。同时,尽管老妇应征是被逼无奈,但是作者仍旧赞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妇自请 应役的牺牲精神,因为他自己是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战争的,希望 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是战争所迫,差役所胁,这又 是他难以接受,甚至想要控诉的。这种矛盾的内心世界难以表达,所以 他耳听幽咽,夜久未眠,却没办法成为故事的主角,为老妇一家解决问 题,只能成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课件(共54张PPT)
为: 做。 竹: 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 不明诗人苦衷;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 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 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 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 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 “盗贼”的罪名。
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 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 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烧炭艰辛
卖 老翁 炭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翁
夺炭
肖像、心理、 动作描写
老翁艰辛 官吏蛮横
宫使 仗势凌人(肖像、动作描写)
蛮横冷酷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 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表 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 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 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 “宫市”的罪恶。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 文。按理,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 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 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 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 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罥: 挂着,挂住。 罥,挂结。
长: 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低洼的地 方。
【初中语文】《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参考· 让学生课前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 白居易所写诗歌的资料,明确这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 乐天 ,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唐元和年间任左拾
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 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
2.诗歌通过对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小助手·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他们的行为、语言等概括。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 市”内幕,即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描写,各自的作用如下: (1)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2)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并塑造人物形象。 (3)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及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 (5)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和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变化。
·导学参考·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要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回答 问题。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现卖炭翁苦难的形象的? ·学习小助手· 结合诗歌所写,从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等角度分析。
诗人通过多角度描写来表现卖炭翁苦难的形象。首先是外貌描 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将一个终日劳作、 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然后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 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将老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 生动;最后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 歇”,这两句将卖炭老人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惜不 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卖炭翁承受的苦,既 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掠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石壕吏文|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吏①文|杜甫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
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
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
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选自《杜诗详注》。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e)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事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三峡(作者: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这样快啊。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啊。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异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就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三首
24唐诗三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吏呼一何..怒()(2)犹得..备晨炊()(3)八月秋高风怒号.()(4)俄顷..风定云墨色()(5)秋天漠漠向.昏黑()(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翩翩..两骑来是谁()(8)回.车叱牛牵向北()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高者挂罥长.林梢长.夜沾湿何由彻B.卷我屋上三.重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罥长林梢D.下.者飘转沉塘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唇焦口燥/呼不得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C.可怜/身上/衣/正单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B.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译文: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5.按要求填空。
(1)《石壕吏》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4)《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矛盾的诗句是:“,。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选段,完成第6~7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6.“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我”叹息什么?7.“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的唐诗选段,完成第8~9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
回扣细节,体察诗人
小组讨论:诗人为何只是作为旁观者存在?
面对残暴的官吏,作者对老妇一家的同情、对官吏的控诉跃 然纸上。但诗人作为朝廷官员,目睹一家之悲剧,却只做了 一件事——“独与老翁别”,在天色将明之时,与失去妻子 的老翁告别。结合写作背景(课文注释1),探讨诗人作为 旁观者的原因。
回扣细节,体察诗人
异 从结构上看,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为: 同 五字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 之 处 不同之处:
《春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 从内容上来说,《望岳》和《春望》的 内容有大量写景,而本诗没有景物描写, 都是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
自由诵读,感知内容
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yè)如父兄。
联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读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拓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展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 走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进
艰难奋长戟( jǐ ),万古用一夫。
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体《读初
望岳
裁望诗读
杜甫
与 诗 歌
岳 》 《
歌 , 思
·
比 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内春考识
容 上 的 异
望 》 等 律
《 石 壕 吏
诗 体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共59张PPT)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没有完整 的衣服;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裙, 这里 泛指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应征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形容低微、 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 译 课 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 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苦
4、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 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5、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 富表现力?
捉、呼、怒
夜、夜久
6、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 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听---------夜久、幽咽、独
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
文
布
1、熟读、背诵课文;
置 2、整理课文翻译;
作
3、正确默写课文; 4、完成课后习题。
业
(三)
卖
炭
白 居
翁Hale Waihona Puke 易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 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
者 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 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
合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 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
作 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
学 县吏白板威逼漫长过程。“如闻”表明了 “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
习 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 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卖炭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 “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
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 茅 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屋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 为 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秋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 风 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 所 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 破 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 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古诗词三首(整合版)课件
古诗词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古诗词的意境、意象和语言风格,丰富了 自己的作品内涵。
03
古诗词中的主题和思想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影响,如爱情、人生、自然等主题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表达,对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美、音韵和谐等特征。 特点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古诗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 《楚辞》,后来在汉唐时期逐渐发展 成熟。
发展
古诗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 和流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古诗词的分类与流派
分类
古诗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题材、风格、体裁等。
流派
古诗词的流派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婉约派、豪放派等,每个 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 章
《静夜思》赏析
作者介绍
总结词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详细描述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主题思想与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通 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 命的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荏苒 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领悟。
VS
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 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价值。同时, 诗中的“花落知多少”,也表达了诗人对生 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情感 真挚,语言优美,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经 典之作。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①唐•杜甫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在石壕村投宿时,遇到差役深夜抓人,于是根据所见所闻,写出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 对差役) 说话。
⑤戍: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⑪老妪:老妇。
⑫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石壕村亲眼看见差役深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写作背景公元760年,诗人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
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诗篇。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三重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③长:高。
④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低洼的地方。
⑤忍:狠心。
⑥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⑪衾:被子。
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高耸的样子。
作品主旨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叙写了秋风吹飞屋上茅草、村童抱茅而去、秋雨密集、屋破漏雨等情景,接着直抒诗人“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卖炭翁唐·白居易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唐诗三首》八下
《唐诗三首》八下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1.《石壕吏》1.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 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应:响应。
32.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指夜深
好像 低声的哭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向前赶路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 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 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 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第一段:投石壕村 第二段:老妇苦述 第三段:老妇应役 第四段:作别老翁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柳
生好 无随 独野
雨 声风 明径
春 夜 喜
知 时 节
潜 入 夜
云 俱
雨当 润
春
黑
乃物
江 船
发细 火
官晓 城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石
杜
壕
甫 诗
吏
三
首
杜 甫
杜甫,字 子美 ,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 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 过程,号称“史诗”,他本人被 后世尊称为“诗圣”。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 曾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校 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 为“杜工部”,著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诗作。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 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 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 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 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 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请思考并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5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唐诗三首
• 石壕吏/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 卖炭翁/ 白居易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作者简介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 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 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岱
望
宗 夫
岳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造 荡会 化 胸当 钟 生凌 神 层绝 秀 云顶 阴 决一 阳 眦览 割 入众 昏 归山 晓 鸟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
南
春
绝 句
两一 个行 黄白 鹂鹭 鸣上
青 翠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幻灯片 20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困窘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苦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凶恶、)蛮的横 老妇是( 可怜)的
战争是( 残酷)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的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 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
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 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 景。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跑,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 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 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幻灯
片16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
主题幻灯片 18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酷, 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 苟且活着 活着的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 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未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 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 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