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是指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非遗文化逐渐被遗忘,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可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传统技艺、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历经千年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智慧。
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更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我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对美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的需要。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意义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包括非遗展览、非遗技艺体验、非遗传统礼仪学习等多种形式。
学校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览,将非遗文化作品、文物、图书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熟悉。
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学校进行非遗技艺体验,教授学生非遗传统技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体验非遗技艺的乐趣。
学校可以开设非遗传统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意义和规范,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学校需要成立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策划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和形式,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学校需要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或机构来学校进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活动的质量和专业性。
学校需要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来。
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实践,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甚至濒临消失。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了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园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如编织、绘画、舞蹈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2.融入教育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历史和文化课程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以上的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教学融入,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人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并作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社会惯例和生产方式,如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美德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教育成为了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着培养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教育有助于丰富学校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扩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眼界。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
1. 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传承与发展,以及相关的表演、制作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认同感。
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舞蹈、民间音乐演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开展校园非遗展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重要的文化活动时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展览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统戏剧演出等。
通过这些展览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探析。
1.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内涵。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 增强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高校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活动,可以帮助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 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高校校园中,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其中。
二、存在的问题1. 传承人才匮乏在当今社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面临着年龄老化、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的支持和参与,但是传承人才的缺失给传承工作带来了困难。
2. 传统与现代融合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高校校园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3. 缺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在高校校园中,缺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传统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而高校校园中的这些资源有限,导致传统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活动,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非遗进校园的观摩体验,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在活动中,我了解了一些非遗项目的基本知识,如扇面绘画、剪纸、刺绣和紫砂壶等。
同时,我也欣赏了一些非遗作品并亲自实践了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如在扇面上作画和在纸上剪纸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技能,还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还让我了解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非遗文化,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这个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
总的来说,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非遗文化,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校园成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实践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意义1.传承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通过学生与文化遗产的互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从而在传承中华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形式,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同时,文化体验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探索,发展学生的审美与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培养道德情操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通过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守法、守规、守德,从而培养学生正义、诚信、宽容、勤奋等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展览展示学校可以邀请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组织文化展览,让学生通过展示、展览、观察等方式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乐器演奏、舞蹈表演、传统制作手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拉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3.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深入、全面、系统式的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髓,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1.认识误区学生认识误区普遍存在,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普及,让学生更加正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2.开发不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开发利用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一、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家园。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学到经典文化的精髓,掌握传统文化的点滴,学习到精熟音乐、舞蹈、技艺等技能,理解细微的文化特征,从而发挥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和创新的教育效果。
3、保护传统文化。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保护责任,并加强学生的保护意识,从而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非遗课程进校园的价值
1、弘扬传统文化。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教育学生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弘扬传统文化。
2、拓展学生的思维。
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思维渠道,很多学生喜欢古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深度和宽度。
3、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成长性。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素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提升素养及成长性,从而形成理性思维、传统价值观和き形成良性的学习及健康的成长习惯。
最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思考——以娄底地区为例-精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思考——以娄底地区为例非物质遗产进校园的思考——以娄底地区为例摘要┈┈┈┈┈┈┈┈┈┈┈┈┈┈┈┈┈┈┈┈┈┈┈┈┈┈┈┈┈┈4 Abstract┈┈┈┈┈┈┈┈┈┈┈┈┈┈┈┈┈┈┈┈┈┈┈┈┈┈┈┈┈ 5前言┈┈┈┈┈┈┈┈┈┈┈┈┈┈┈┈┈┈┈┈┈┈┈┈┈┈┈┈┈┈ 6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6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6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73.1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83.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74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8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9结论┈┈┈┈┈┈┈┈┈┈┈┈┈┈┈┈┈┈┈┈┈┈┈┈┈┈┈┈┈┈ 12┈┈┈┈┈┈┈┈┈┈┈┈┈┈┈┈┈┈┈┈┈┈┈┈┈┈┈┈┈13┈┈┈┈┈┈┈┈┈┈┈┈┈┈┈┈┈┈┈┈┈┈┈┈┈┈┈┈┈┈ 14摘要: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发展与保护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面对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应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并给予正确的认识,为其谋求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
文章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状态,,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剖析。
其次,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学校教学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最后,以娄底地区为例,以小见大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进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教育;重要性;措施;Reflection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campus ——taking Loudi area as an exampleAbstract:China is rich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has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result, but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a, we should re-examin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to giv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seek 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ath.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tat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article. Secondl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campus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nally, taking the Loudi area as an exampl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are proposed in a small and conspicuous way, which in turn makes the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on the campus.Keywor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campus,Education,Importance,Measure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通过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相关联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是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技艺的理解,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以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一些思考: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当前,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淡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地区以及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比如广场舞、传统舞蹈、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学习和实践其中的技艺和包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遗项目的核心。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和衰退的风险,进校园工作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通过学校的传承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传统技艺的继承人,进一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比如学习传统的绘画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学习传统的音乐剧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一度成为社会热潮,使社会大众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随之提高。
通过探讨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形式以及在校园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论文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波助蓝——非遗蓝染新时代的传承者支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非遗进校园”是高校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补充校园文化。
“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还可以激活大学生潜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确证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主体认同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大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得到更好地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的提高,全国各地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引入高校进行传承,使得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传承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开始在校园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社团活动、开设非遗课程教学,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实施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其他传承形式有传承人带领学生登台表演、教师或科研人员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在校园里出售非遗产品等。
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人、教师、学生等群体的传承下更好地走进校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不足(一)学校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各高校的文化素养读本,选入的主要是中西方文化领域的名人名篇,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篇目则基本没有涉及到,造成文化读本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割裂。
大多数学校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太过于注重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薄弱。
加之学校未意识到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对学生非遗兴趣爱好的培养。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精选五篇)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精选五篇)第一篇: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一、基本情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
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
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
涉及人类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1—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
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由人类口传、表演、实践及人类交流中连续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非常规化、独特性、创造性和确定性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人类民族意识的核心,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成为了人们的文化品味,但是在校园中,非遗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利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和思考。
一、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在当今时代,非遗在校园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的开展,传统文化和非遗也逐渐被纳入课本中。
非遗进校园有了更多的教育支持和保障,而且学校也逐渐增加了非遗元素。
但是,现实却让人失望。
在校园中,许多的非遗项目被“遗忘”。
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非遗的作用。
一方面,非遗只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存放在教室里,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课程和校园生活中,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为非遗项目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表明,学校对非遗的利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尝试。
二、非遗进校园的思考要让非遗真正进入校园,我们需要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扩大课程设置非遗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来延续,而学校的课程正好可以成为这样的传承载体。
要想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增加课程的设置。
例如,在音乐、美术、体育、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非遗元素,引导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
2.举办各类活动在学校里开展非遗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
学校可以举行非遗展览、民俗体验、文化节庆等活动,以各种方式展示非遗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和传承非遗文化。
3.利用媒体宣传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中,各种媒体渠道可以成为非遗的宣传渠道。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学校广播和校报等多种媒体渠道宣传非遗文化,增加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注重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非遗人才来延续,因此,学校应当注重为非遗人才的培养。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普及,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是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民俗。
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活动的多元化,许多非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忽视。
为了防止非遗文化的流失,国家采取了”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措施,将非遗文化纳入校园教育中。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了解非遗文化,还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如何选择适合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众多,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都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选择非遗项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以及教育的目的和需求。
二是如何有效地将非遗文化纳入校园教育。
非遗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情感,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传递。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技艺表演和非遗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是如何评价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效果。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转变、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等方面来评价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自觉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于“非遗进校园”教学策略的思考
关于“非遗进校园”教学策略的思考非遗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传承,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
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
就安顺本地来说,苗族、布依族的的蜡染、屯堡人的地戏面具都属于安顺较为知名的地方非遗文化。
早在多年前,教育部便已出台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倡导“非遗进校园”,鼓励中学生走进非遗文化,传播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艺术。
据调查,我市大中小学生对非遗文化——“安顺地戏面具”艺术知之甚少,在面对安顺地戏面具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疏离和淡漠实在让人担忧。
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门针对中学生学习非遗文化“安顺地戏面具”艺术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行动研究。
按照研究步骤和方法,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内容和目标。
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我们始料未及的状况。
其一,学生学习热情锐减、活动组织困难;其二,经费保障不足,交通安全是个隐患。
分析下来,除了因学生学业繁重、学生分身乏术的客观因素之外,主观上,我们是否也存在方式过于单一和理想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过小组成员碰头会紧急商议,我们决定对之前预设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走出去”不够,还需“请进来”!何谓“走出去”?就我校来说,作为百年老校和示范性高中,升学质量一直是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学校教职工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学业和课业任务,学校很难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
加上我校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不大,校内能供非遗文化教育教学所用的陈列馆、展厅以及活动室较为紧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非遗文化教学必须走出去。
通过各方协调和努力,最终我们与地处西秀区劉官乡“秦发忠傩雕艺术博物馆”达成深度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带领学生前往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与非遗文化进行亲密接触,提高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的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
那么,何谓“请进来”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尝试和探索的过程。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淡忘和遗忘。
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非遗课程开始进入校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品格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影响力,处境岌岌可危。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作为学生知识的摇篮,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师队伍,通过将非遗课程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常规教育的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修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培养机会,让他们接触和学习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技艺,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这不仅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关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非遗课程进入校园,让学生在接受常规教育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新的贡献。
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探索与启示
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探索与启示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歌舞、传统习俗等。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学校积极开展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鄂伦春文化,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 课堂教学在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中,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将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鄂伦春族的语言、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了解和体验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 文化体验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到鄂伦春村寨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鄂伦春文化的魅力。
学生们可以在现场观摩鄂伦春族的传统表演,参与民间活动,与鄂伦春族的老人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自己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使学生们更加珍惜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
2.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校园的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接触到了不同于自己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们更加懂得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了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3. 促进了学科融合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
语文课讲解鄂伦春族的语言和文学作品;音乐课学唱鄂伦春族的歌曲;舞蹈课学跳鄂伦春族的舞蹈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也能够推动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
4.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活动,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渊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和地域特色。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非遗文化逐渐被淡忘和遗失。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许多学校纷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体验、传承非遗文化,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本文将探讨非遗进校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一举措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一、非遗进校园的意义和作用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校园是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向学生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艺,使学生对非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学生通过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2. 增进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非遗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会更加深厚。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会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创新能力。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拓展视野,增强国际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开展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进行非遗文化的讲解和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非遗文化的魅力。
学生们可以亲自尝试非遗技艺,比如剪纸、刺绣、京剧脸谱等,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传统和魅力。
3. 组织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去体验非遗文化,了解非遗的传承和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4.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可以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的、体现人类智慧创造和审美追求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角度展开研究,探讨非遗文化如何在校园中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一、“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及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从而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通过“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养,还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方面的推广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些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缺乏经验和资源支持,无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些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进行传承。
一些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中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由于这些原因,“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活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 加强教育资源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场地设施等,使学校能够更加便利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非遗项目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进行探讨,从意义、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非遗项目在教育中的更好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
4.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遗项目的介入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方式1.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开展非遗手工制作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参与非遗田野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田野调研,亲身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体验。
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世界各地都开始重视和保护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所以各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论文参考网。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对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一些探讨。
在六盘水市盘县鸡场坪乡中心小学,就将彝族搭体舞引进了学校,在引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搭体舞的文化内涵,针对舞蹈特点,编写了教学方案和教材,使其内容更科学、更丰富、更适合学生特点,先期是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彝族自身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文化氛围的培养,使之形成了文化自信,克服那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在后期推广为全校体育运动项目时很快就得到了学生承认,并成为后来学校课间操内容及学校运动会的必选项目。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全县的一个重要体育比赛项目。
2、引进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持其本真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时候,常常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有意识有选择地将那些适合旅游的项目加以加工后引进校园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切合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开发和旅游的发展本就存在着矛盾:迎合了旅游常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我们在大力发展民俗民间旅游、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过程中,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同样存在:那就是通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传承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要将其提升将其美化。于是,在教习的过程中,就常常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2、“文化例外”概念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马平
0
1、培养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自觉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自信心,各居住民族的文化正在被周边的强势文化所吞噬,从而失掉文化的多元色彩。让民众都能够很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些什么样的东西,而且能够对它有一个鉴别。有了这样的了解以后,我们才会真正地认同它。有了认同,才会去尊重它,然后才会有一个自信。这种认同是要建立在一种自觉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情感。论文参考网。学校教育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是将学生从家庭引向社会的桥梁。它作为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专门场所,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并通过较为正规严格的系统培养,确立社会成员对某种文化和政治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发展社会成员较为清晰的、完整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认同取向,形成社会成员较为稳固的身份认同意识。
而像水城县“苗族芦笙舞”在六盘水市民族中学的成功推广,不但使芦笙舞解决了传承人的问题,同时也使得学校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现在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就发现,报考该校的学生都会问是否开有芦笙舞专业的课程。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并不是被摒弃,有时也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场所进行传承。
(结语)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在如今西方的强势文化大举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止是一种口号,而且是一种行动,这体现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向往,向往未来的生活不被单一的文化所吞噬,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此,我们当付出巨大的努力,保护好中华文化之源。
(二)六盘水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情况
从2002年始,六盘水市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比如,六枝特区在陇脚乡中学、落别民族中学、梭戛乡陇戛小学等80余所中小学相继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的传承人,其中,陇脚乡中学以陇脚“凉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态园”开园为契机,把布依族的挑花刺绣、铜鼓舞引入课堂,培养了120余名铜鼓舞队员,该校学生组成的铜鼓舞队在2006年全省布依歌节上亮相,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赏,还应邀参加国际旅游论坛和黄果树瀑布节的表演。盘县先后在盘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苗族刺绣、芦笙演技班;在羊场乡中学开设布依族木叶、唢呐吹奏班;在坪地乡、淤泥乡民族中学开设彝族达体舞表演班,提升了各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钟山区以月照民族乡马坝小学、汪家寨镇新华小学、德坞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大湾镇大箐小学为主要基地,制定规划,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1-04-22 11:58:32 模板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以各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3、有选择性地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适合校园传承,校园传承选择的多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这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流传,必然与一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着,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当它一旦失去了其存在的空间以后,就会发生衰退,比如盘县“大筒箫”,其音域窄、音调低,只有在乡村绝对安静环境下才能展示和欣赏其独特魅力,较适合小范围传承,而不适合大批量培养传承人,如果硬要让其进入一个喧嚣的环境中进行传承,那只会使其为更多的人所摒弃。因此,有选择地引进那种适合的项目进入校园尤其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一般是通过民间艺人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因其局限性,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失传,这在世界历史中不难找到佐证。最典型的是玛雅文化的失传,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典型的师带徒的精英文化所致,其人口最高峰时达1400万人的民族文化竟然只掌握在区区800多人的大脑里,当这些人因为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集体被杀掉之后,就使得整个民族失去了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各民族文明形态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中断?究其根源,与老子提出的“学在民间”不无关系,“学在民间”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不断。由此可见,广泛而非精英式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将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途径。论文参考网。作为保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更多的优秀而流传不是很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改变以师带徒的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那将会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于无形,学校教育正好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这一困境。六盘水市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
现在有很多已经进了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其本质来说是已经失去了其本质的东西了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是要经过一定的演变,但是,这就比如一个由四条直线相互连接组成的四边形,无论它通过什么样的演化,只要它还是四条直线相互连接组成的图形,那就可以肯定地说它还是四边形,如果它已经演化成了脱离本来的或者直接就已经是直线或者那线条已经变成了弯的围成了一个圈,那可以肯定是说这已经不是四边形而是其它的什么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在其传承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文化基因都蕴含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背离了其本来的文化性质,就会使之变成另外的东西。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学校引进了山歌进了校园,为了使这音乐更动听更具有旋律,于是校方从高校请来了一个专业美声的教授来教学生练嗓子,不难想像,教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学生唱出来的这个山歌跟民间流传的山歌对比是多强烈,一旦这样的山歌流传出去,必然会出现“真可惜,他们的歌词没有变,但山歌的意义已经完全没有了”这样的评价。另外更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派生出“伪民俗”,让经过专业人士进行加工整理并和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堂而皇之地进入到课堂还美名曰“原生态”。我们还要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假活动,有的人把民间口头故事的简洁和单纯美,误认为是单调枯燥,随意地添加情节或内容,人为地把故事拉长,使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面目全非,搞得真伪难辨,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样去保护它,而是主观地对其进行随意地加工。这才是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一)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南部,在改革开放前因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工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市境内各民族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持,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又对自身的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展,使市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丰富。各民族都保存着自身较为浓郁的文化特色,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在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中发现,各文化元素均有着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