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_莫筱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台湾社区营造的特征分析
2. 1 营造社区的两种类型 社区营造的实践伴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和城
市化的过程,政 府 试 图 通 过 推 动 社 区 总 体 营 造“让 原已凋零没落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为原本逐渐疏 离、冷漠的 城 市,找 到 新 的 生 活 结 点,并 替 偏 远、无 助的原乡部 落,创 造 出 新 的 契 机 ”[10]。 乡 村 和 城 市 社区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凝聚难易程度上有着较 大的差异,因此呈现出有区别的营造主题。在台湾 卷入全球化 之 后,乡 村 生 活 面 临 严 重 冲 击,产 业 也 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居民外迁,社区缺乏生机。[11] 发展社区产业是营造乡村社区的主轴,只有在地经 济振兴了,才 能 留 住 年 轻 人,使 乡 村 具 有 生 生 不 息 的力量。乡村社区的优势在于没有卷入高速现代 化的发展历 程,避 免 了 创 造 性 破 坏 的 后 果,拥 有 不 同于现代性和资本主义主导的生活经验,能够选择 不同的发展 路 径[12]。 充 分 利 用 地 域 特 色 发 展 传 统 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是乡村社区营造的主 要方式,如: 彰化县的永乐社区继承和改良传统菜 干的制作工艺开拓新市场; 宜兰县白米社区将自身 打造成享誉台湾的文化旅游“木屐村”等。
社区居 民 是 社 区 营 造 的 主 体,贯 穿 于 需 求 调 查、讨论协 商、方 案 设 计、推 动 实 施、效 果 评 估 及 成 果反馈的全过程。居民在营造中不断创造沟通对 话的场域,在知识课程的学习和实作经验的积累中 形成社区共同体的意识。让社区居民了解和接受 营造目标和 内 容,并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这 涉 及 到 社区内部的 资 源 分 配、居 民 的 生 活 习 惯、个 人 及 群 体的利益 博 弈 等。 因 此,鼓 励 居 民 自 组 结 社,以 团 体身份参 与 到 营 造 中,成 为 组 织 居 民 的 重 要 手 段。 社区文史工作室在社造运动早期发挥过很大作用, 此后许多社区成立了文教基金会、文化营造协会等 组织来进行营造的协调和统筹工作。再后来,带有 兴趣或互助性质的社区团体也纷纷出现,如社区志 愿服务队、社区读书会、守望相助队等,使各个年龄 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都拥有互动的平台[16]。
【文章编号】1006 - 3862( 2016) 01 - 0091 - 06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城市更新与保护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
莫筱筱1 明 亮2 (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518055; 2. 综合开
发研究院( 中国·深圳) 城市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518055)
【摘要】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源自日本的“造町运动”,从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由建立个别示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1 2016
91
城市更新与保护
莫筱筱等: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
湾社会持续二十多年的社区营造实践的帷幕。 1. 2 社区营造的三个阶段
社区营造是一项长期且广泛的社会实践,台湾 的社区营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94 年至 2001 年,文建会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施政理念以 及“造人”、“造 景 ”和“造 产 ”的 社 会 性、功 能 性、经 济性目标。这一阶段提出的《充实乡镇展演设施计 划》、《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计划》、《辅 导县市主题 馆 设 立 及 充 实 文 物 馆 藏 计 划 》和《社 区 文化活动发展计划》都是以单一的地理范围或团体 组织为执行 对 象,希 望 从 个 别 的“点 ”做 起,树 立 运 作良好的示范性社区作为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和模 式建立的依据,为之后全面性的推动社区营造打下 基础。[6]
第二阶段以2002年“行政院”推动的《挑战2008》
为起点,其中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包括: 体现 社区营造整体性思维的“活化社区营造组织”、“整 合社区营造资源”行动,重建地方社会生活的“原住 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以及关怀社区特定 群体的“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行动[7]。2004 年,“行 政院”在“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的基础上,对以往分 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案计划进行分类梳理,提出了 《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这一计划以“社区主义” 为核心价值,将“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 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作为社区营造的六大 面向,重视 社 区 的 主 体 性 及 自 主 性,培 养 社 区 自 我 诠释的意 识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8] 这 一 阶 段,社 区 营造工作开 始 强 化 之 前 示 范“点 ”的 持 续 经 营 和 成 长,并开始注重各行政部门的整合衔接以及资源的 有效配置[6]。
专业团队是社区营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 对社区营造活动的诠释和参与,使得资源能够由政 府部门流向基础社区,也帮助社区居民弥补了观念 和知识的不足。在 1994 年,文建会就组织了一批学 者专家“辅导团”,通过走访和协助来辅导各地开展 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在 9·21 地震后的社区重建工 作中,“辅导团”在人才培训、在地陪伴、资源引介等 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各市县也纷纷成立 自己的辅导团队,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沟通 媒介,三方协力推动营造计划和文化深耕。专业团 队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是常态性经营的在地团 队,如仰山文教基金会、吾乡工作坊、星火燎原工作 室等; 另一种是以研究机构或学校团体的方式参与 社区 工 作,如 联 合 大 学、大 叶 大 学、成 功 大 学 等[17]。 专业团队有特殊的营造经验和技巧来激发居民的
城市作为工业、行政、商业和文教的中心,在台 湾工业化后开始迅速膨胀,形成众多规模不等形式 多样的城市社区。社区营造协会在《都会型社区推 动社区营造模式研究》中认为都会地区呈现了高密 居住形态、人口流动率高、地方连接度低、工作场所 活动时间大于居住场所等不易推动社区营造的特 性,同时也具有网路与 NPO 社群发达、民众移动成 本低、媒体能见度高、民间社会资本丰富等条件[13]。 因此,城市社区的营造实践重点在于打造居民共同 体意识、重塑社区生活。在中产阶级住户为主的新 兴社区,营造往往通过文艺活动和环境改造来打破 隔膜、拉进居民距离,如: 台北市奇岩社区从社区妈 妈读书会开始打造“学习型社区”; 汐止市梦想社区 通过“艺 术 嘉 年 华 ”增 加 社 区 凝 聚 力。 在 历 史 光 彩 减退的老化 社 区,“文 史 工 作 室 ”是 唤 起 居 民 记 忆、 重建社区认同的方法,如: 台南市长荣社区通过建 立文化馆、成 立 志 工 队、开 办 社 区 报 等 活 动 让 老 人 在眷村改造后找到自我肯定的成就感。 2. 2 社区营造的三类主体
以“参与式的民主”和“宁静革命”为理念的社
92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1 2016
莫筱筱等: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
城市更新与保护
区营造运动自然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和协力,台湾 社区营造行动主体可分为三类: 政府部门、社区居 民和专业团队。政府部门以政策方案和计划来推 动社区营造,通过年度预算提供方案和计划实施的 经费,在执行时搭配相关的“作业要点”作为提案申 请、经费核销等行政程序的依据。政府部门同时也 致力于打造各方沟通交流的平台。文化部于 2005 年成立了“台湾社区通网站”,社区团体必须在该网 站登记注册才能申请营造计划,截至 2015 年,已有 6125 个社区组织完成了登记注册[14]。网站提供了 博客和云端 空 间,供 社 区 记 录 营 造 成 果,还 推 出 了 移动通讯 APP,供民众即时获取社区资讯[15]。
主委在《文 化 建 设 和 社 会 伦 理 重 建 》的 专 题 报 告 中 呼吁“透过 文 化 策 略 的 发 展,落 实 社 区 意 识 与 社 区 伦理的重建”[5],开启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先声。 其后两年间,文 建 会 相 继 推 出《充 实 乡 镇 展 演 设 施 计划》和《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计划》、 《社区总体营造奖助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拉开了台
范点到全面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实践,
藉由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专业团体的协力合作,来实现自主性的社区价值。尽管大陆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台湾有较大的差
异,但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仍可以参考和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关键词】社区营造; 台湾; 社会建设
文建会在 2008 年提出的《磐石行动: 新故乡社 区营造第二期计划》成为台湾社区营造第三阶段的 起点。该计划从“地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出发,设 立了“地方文化环境发展计划”和“新故乡小区营造 第二期计划”,藉由“行政社造化”、“社区文化深耕” 和“社区创新实验”,通过“理念培育、资源整合、艺 文社造和跨域合作”等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地方自 主互助”、“促进社区生活与文化融合”、“激发在地 认同情 感”、“开 创 在 地 特 色 文 化 观 光 内 涵”的 目 的[9]。这一时 期 的 社 区 营 建 政 策 开 始 思 考 如 何 突 破“点”的界限,朝向“线”的串联与“网络”的构建, 以期达成“面”的目标[6]。
1 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
1. 1 社区营造的缘起 “社区”是指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
理上又集聚在一起的人群; “社区营造”就是营造这 种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社会心理联系的过程[3]。台 湾的社区营造从 1993 年起步,其概念和做法主要来 自日本的“造町运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乡 村 青 壮 年 人 口 大 量 外 流 到 东 京、大 阪、神户等大都市,出现了都市里公害事件频发、社 会矛盾凸显、乡 村 人 口 老 龄 化、社 区 濒 临 瓦 解 等 各 种问题。在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学生运动高潮之后, 毕业返乡的青年将社会运动的热情转化为深耕故 土、重振乡村的“造町运动”,希望藉此来改变“日本 精神”,解决城市 化 积 累 的 负 面 效 应。 “造 町 运 动 ” 最早以发展 地 方 产 业、振 兴 经 济 为 目 标,后 来 内 容 扩展到生活 的 各 个 层 面,包 括 改 善 景 观 环 境、保 存 历史建筑、促进健康与福利、生态保育等,并从农村 扩大到都市,成为全民社会运动[4]。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封闭僵化的“计划体制”蜕变为 “市场经济”,取得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奇迹。但与 之不匹配的 是 相 对 滞 后 的 社 会 发 展,社 会 结 构“失 衡”和“固化”、社会总体运行风险加大等问题迫在 眉睫。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大众消费社会的来临和 快速城市 化 的 进 程,使 得 社 会 生 活 变 得 空 前 复 杂, 客观上要求 更 具 有 建 设 性、变 革 性 的“积 极 的 社 会 管理”来 整 合 社 会 生 活 的 秩 序[1]。 学 界 普 遍 认 为, 我国当下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造成 的国家与社 会 关 系 错 位、基 层 治 理 结 构 混 乱、基 层 民主与社 会 参 与 不 足[2]。 社 区 作 为 宏 观 社 会 的 缩 影和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进行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的最佳落脚点。如何实现由“管理”向“建设” 的转变,强化社区的社会参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 服务的共治格局,台湾社区营造的方法和经验也许 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980 年后,台 湾 社 会 经 历 了 与 日 本 类 似 的 巨 变,都市“贫乏性富裕”和乡村“过疏化”成为困扰台 湾的主要问题。台湾政府请来千叶大学的宫崎清 教授介绍日本“造町运动”的经验,藉由没落地区利 用手工艺 和 观 光 旅 游 业 发 展 乡 村 社 区 的 案 例,将 “社区营 造 ”观 念 输 入 台 湾 政 府 和 学 界。 宫 崎 清 教 授提出社区营造包含“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 在营造过程中要兼顾居民需求的满足、历史文化的 延续、地理 特 色 的 维 护、在 地 产 品 的 开 发 和 社 区 景 观的创造[3]。1993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