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合集下载

蚯蚓蛔虫对比实验报告

蚯蚓蛔虫对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蚯蚓和蛔虫的解剖观察,了解两者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 比较蚯蚓和蛔虫在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异同。

3. 掌握动物解剖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蛔虫、解剖镜、解剖剪、解剖针、解剖盘、镊子、解剖液、生理盐水、酒精、碘酒、滤纸等。

2. 实验工具:解剖镜、解剖剪、解剖针、解剖盘、镊子、解剖液、生理盐水、酒精、碘酒、滤纸等。

三、实验步骤1. 外部形态观察(1)将蚯蚓和蛔虫分别置于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颜色、大小等。

(2)比较蚯蚓和蛔虫的形态差异,记录观察结果。

2. 内部结构观察(1)解剖蚯蚓和蛔虫,分别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部结构。

(2)对观察到的结构进行描述,记录实验数据。

3. 消化系统比较(1)观察蚯蚓和蛔虫的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

(2)比较两者的消化系统结构差异,分析其适应环境的原因。

4. 生殖系统比较(1)观察蚯蚓和蛔虫的生殖器官,包括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

(2)比较两者的生殖系统结构差异,分析其繁殖方式。

5. 呼吸系统比较(1)观察蚯蚓和蛔虫的呼吸器官,包括皮肤和消化道。

(2)比较两者的呼吸系统结构差异,分析其呼吸方式。

6. 结果分析与讨论(1)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蚯蚓和蛔虫在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2)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蚯蚓呈圆柱形,由许多环节组成,颜色为棕色。

蛔虫呈长圆柱形,两端较细,颜色为白色。

2. 内部结构观察(1)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蛔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两者消化系统结构相似,但蚯蚓的消化系统更复杂。

(2)生殖系统:蚯蚓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同体,蛔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

蚯蚓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蛔虫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器官为皮肤,蛔虫的呼吸器官为消化道。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2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2

2.2环毛蚓外形、解剖与组织结构观察2.2.1环毛蚓(Pheretima)外形观察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覆以清水.蚯蚓为两头略尖的长柱状动物颜色较深的一侧是背面,较浅的一侧是腹面.有一棕红色环带的一侧是前端.1.体色体色呈暗红或灰黑,背面因有大量色素故色深,腹面色浅.背部有明显的深色背中线,腹部颜色较浅.2.外形蚯蚓呈圆筒形,由许多环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的凹槽称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在每一环节上的小沟称体环沟.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后几节无刚毛(cheata)外,各环中间都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3.前端(1)围口节(peristomium)、口前叶(prostomium)和口围口节为前端第一节,柔软,可伸缩.口位于围口节前端中央,横裂状.如图13所示,口前叶为围口节背侧向前伸出的一肉质唇状突起,能伸缩,当其充满体液而饱满时,有探索和挖土功能.图13 环毛蚓前端围口节(2)生殖带(clitellum)如图14所示,占据14~16体节处的棕色指环状物,稍隆起,色较深.生殖带所在的各节间界限不清.可根据生殖带判断蚯蚓前后端.图14 环毛蚓的生殖环带4.后端肛门——如图15所示,在最末节的一纵裂状小孔.图15 环毛蚓后端肛门5.腹面如图16所示:(1)受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三对裂隙状小孔开口于小而圆的生殖乳突中央(有时生殖乳突不明显,将虫体向背面弯曲可见这些节间沟处得裂缝状开口,即为生殖囊孔),分别排列在6/7、7/8、8/9节间腹面两侧,为受精囊的对外开口.(2)雌性生殖孔(female aperture)一个,在生殖带第一节(第14节)的腹中线上.(3)雄性生殖孔(male aperture)一对,在第18体节的腹面两侧,开口于乳头形突起上.图16 环毛蚓体前端腹面6.背面背孔(dorsal pore)如图17所示,为第11节以后,各节间背方中央节间沟处的一个小孔,将蚯蚓背面擦干后用手轻压其体内侧,可见液体流出,此处即背孔.图17 环毛蚓背面背孔2.2.2环毛蚓解剖蚯蚓的解剖方法和注意点同蛔虫.解剖时,以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夹住蚯蚓前端,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端,背面向上.右手持小剪刀(剪刀头应略向上翘,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在后二指夹持部位(约1/3 躯体长处)稍偏背中线的右侧,由后之前剪开体壁,到3~4节更要注意,不要剪断脑神经节.如图18所示,将剖开的蚯蚓放于蜡盘一侧(注意:蚯蚓在蜡盘上的固定位置应便于观察),用镊子掀开体壁,可见体腔为许多隔膜隔开.在体末端处先用大头针固定虫体,一手用镊子捏住体壁,一手用解剖针划开在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从后向前展开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每隔十节插一针,以便计数体节数,认出内部器官所在位置).注水浸没虫体.观察内部结构.图18 蚯蚓解剖结构2.2.3环毛蚓解剖结构观察1.体腔蚯蚓的体腔为真体腔,被薄膜状得隔膜(mesentery)分隔成许多小室,隔膜的腹下方有小孔,故节与节间的体腔液仍可流通.体腔内除容纳生殖系统外,还有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2.消化系统如图19所示,蚯蚓消化道为从口至肛门纵贯前后的一条黄褐色直管,肠壁外面有肌肉分布,其内常充满泥土.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到呈圈状的环肌和条状的纵肌.消化道分化为形态和机能各异的不同段区:图19 蚯蚓消化系统(1)口腔(oral cavity)消化管最前端为口与口腔,位于1~3体节.(2)咽(pharynx)口腔后的膨大部分,在4~5体节,呈梨状,肌肉发达,生活时伸缩能力强,能吮吸食物.(3)食道(esophagus)在咽后,在6~8体节,细管状.(4)嗉囊(crop)在第4节之前,观察不明显,薄壁.(5)砂囊(gizzard)在食道后,膨大呈球形,在9~10体节,很硬,肌肉壁厚,有磨碎食物的功能.(6)胃(stomach)砂囊后的一段细长管,在11~14体节,为储精囊包围并遮盖.(7)肠胃后从15节至肛门,较粗大,壁薄,有褶皱.为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8)盲囊(caecum)在第27体节处肠的两侧一堆向前突出的角状囊,尖端向前伸达至22节处.盲囊是蚯蚓重要的消化腺.(9)盲道(tyohlosole)自14体节后肠壁背中央内陷而成,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被被血管管所遮盖)3.排泄系统由许多后肾管型的小肾管组成.其中,隔膜小肾管(septal mircronephridium)分布在各体节的隔膜两侧内,数量多;体壁小肾管分布在体壁内侧.可见小肾管有漏斗状的肾口(nephrostome)及细长的肾管(nephridium).4.循环系统如图20所示,蚯蚓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图20 蛔虫的循环系统(1)背血管(dorsal vessel)血流由后向前行,在消化道背面中央的一条较粗纵管,紫黑色,汇集肠、体壁等处血液.(2)腹血管(ventral vessel)血流由前向后行,消化道腹面的一条较细纵管,10体节处有分支到体壁、肠壁、隔膜等处.掀起肠道即可见.(3)心脏(heart)是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共4对,分别位于第7、9、12、13体节内.(4)食管侧血管 1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向后行至第15体节时,左右两支向下绕过消化道和腹神经索愈合为1条神经下血管.(5)神经下血管移开肠,挑起白色的腹神经索,神经索下有一条很细的血管,为神经下血管.5.神经系统如图21所示,蛔虫为链索状神经系统,位于体壁腹面内侧.图21 蛔虫的神经系统(1)咽上神经节(脑)(suprapharyeal ganglion)两叶,位于第4节的咽部背面.(2)围咽神经(circumpharygeal nerve)由咽上神经节两侧下行的一对神经.(3)咽下神经节(subpharyeal ganglion)在咽部下方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一对神经节.(4)腹神经索(wentral nerve cord)在消化道的腹面,呈链索状,每一体节有一对稍膨大的神经节,各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上的第一个神经节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发出3对神经到体壁与内脏器官.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如图22所示:图22 蚯蚓雄性生殖系统(1)精巢囊(seminal sac)位于第10和11节内,用镊子轻轻将消化管等器官推向一侧,可见腹神经索两侧有两对白色、小米粒大小囊状物为精巢囊,其中包括精巢和精漏斗(seminal funnel).轻轻掀起精巢囊壁,可见精巢为一小的白色点状物,下方有一皱纹状结构即精漏斗,精漏斗后接输精管.每一精巢囊与后一储精囊想通.(2)储精囊 2对,在11和12节的腹方紧接精巢囊之后,白色,大而明显,分叶状,从两侧向上包围胃.常充满整个体节.(3)输精管 1对,左右输精管各由精漏斗通出的前输精管和后输精管汇合而成.输精管很细,紧贴体壁后行,至18节与前列腺(prostate)管的基部汇合,开口于雄性生殖孔.(4)前列腺 1对,发达,在17~20节内,为大型腺体,呈大的分叶状状如菊花,有细管通出与输精管合并,开口于雄性生殖孔.其分泌物与精子混合成精液,交配时注入对方的纳精囊(seminal receptacle).雌性:如图23所示:图23 蚯蚓雌性生殖系统(1)卵巢、卵漏斗和输卵管卵巢和卵漏斗(oviduct funnel)位于13、14节.在12节从精巢囊前端剪断消化道,将其移去,可在腹部提闭上观察到在13体节的腹神经两侧有一对卵巢呈絮状结构,在卵巢成熟时可见有黄色小点薄片状卵粒.在14体节处有一对皱纹状喇叭形的卵漏斗,下接极短的输卵管,左右两条输卵管汇合通至第14节的雌性生殖孔.(2)纳精囊 3对,分别在7、8和9节腹壁两侧.每一纳精囊由一梨形囊和一弯曲的忙管组成,汇合后共同开口于每一节前节间的纳精囊孔.纳精囊储存交配时接纳的精子.2.2.4横切片观察(与蛔虫相比,其体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如图24所示,可以看到“管内套管”的结构,外面的“管壁”比较厚,为体壁,里面的“管壁”相对较薄,为肠壁,体壁和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体腔,体腔中有许多无序排列的组织,多为小肾管的断面.图24 环毛蚓横切1.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的皮肌囊.内衬以体腔膜.如图25所示:图25 环毛蚓体壁(1)角质膜为体壁最外一层透明的非细胞结构的薄膜,由表皮细胞分泌.(2)表皮层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角质膜之内,细胞界限清晰.表皮内有许多染色深的细胞,为腺细胞,能向体表分泌黏液,湿润皮肤.(3)肌肉层在表皮层之内,可分为:环肌层为外层,较薄;纵肌层在环肌层内侧,成束,较厚,肌纤维排列成羽状.(4)体腔膜(peritonem)由一层紧贴于纵肌层之内的扁平细胞组成,位于体壁最内层.如图26所示,在有的切片上还能看到略透明、淡黄色的刚毛等结构,可依据颜色或者在高倍镜下的结构差异来区别它们.图26 刚毛2.消化道由内胚层的肠壁上皮和中胚层的脏壁肌肉组成,外面覆以体腔膜.肠壁的背面凹陷形成盲道,依据盲道可以区分蚯蚓切面的背腹方向.如图27所示:由内而外分别为:图27 环毛蚓的消化道(1)肠壁上皮比较厚,为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排列紧密,不规则,在细胞层得端部可见染成淡红色的由肠绒毛形成的纹状缘.(2)肌肉层很薄,由环肌和纵肌组成.环肌纤维呈线状,紧贴肠壁,需要在高倍镜下仔细寻找才可以看清楚肌纤维的断面.纵肌分布在环肌外侧,在横切片上看到的时一个个染成红色的小圆点,在盲道的凹陷处纵肌肌束较粗,较易观察.(3)体腔膜(黄色细胞(chloragogen cell)在纵肌层外的一层立方形或柱形细胞,细胞界限明显,细胞的大小因细胞内储存物得多少而有变化. 3.体腔及其他器官在体壁与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肠背面的中央、盲道的上方红色斑块为背血管;肠腹面中央的红色斑块为腹血管,以系膜与肠为连接;腹血管下方有以较大的椭圆形结构,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向两侧发出神经纤维(多数切片中看不到向两侧发出的纤维,为什么?)高倍镜下,可见神经索主要有2条纵行的神经纤维组成,在神经索之内,2条纵行纤维的上方有3条较粗大的神经纤维,为巨纤维.神经索下方、神经索与体壁纵肌之间有一非常细小的血管,为神经下血管(在有些切片中,神经下血管紧贴于体壁纵肌之上或贴在神经索之下).。

实验二蛔虫、蚯蚓、河蚌外形观察与解剖

实验二蛔虫、蚯蚓、河蚌外形观察与解剖

实验三河蚌解剖及软体动物主要类群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具三胚层、两侧对称,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通过对河蚌外形的观察与内部解剖,了解瓣鳃纲的一般结构及其特征。

二、实验类型:基础实验三、实验材料和器材1、实验材料河蚌浸制标本;软体动物常见种类标本。

2、器材放大镜、解剖盘、解剖器、大头针四、河蚌外形观察与解剖(一)河蚌(Anodonta sp.)外形观察河蚌体外包被两片椭圆形的、石灰质的贝壳,左右两壳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相同?区分河蚌的背腹面、前后端及左右侧。

贝壳可以开合的一侧为腹面,相对的一侧为背面,两贝壳在背面以褐色具韧性的韧带相关联,壳背方略隆起的部分为壳顶,以壳顶为中心,有许多与壳缘平行的环纹为生长线。

贝壳前缘钝圆,并且壳顶偏近前端,后缘稍尖。

将河蚌的壳顶向上,前缘向前,位于左边的壳即为左壳,右边的即为右壳。

(二)内部解剖用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两壳略微撬开,然后用镊子柄插入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用解剖刀将左侧外套膜的边缘与壳连接处轻轻分离,再将解剖刀刀锋向前,自腹面中间紧贴壳内面插入,向前切开前闭壳肌等肌肉,以同样的方法向后切开后闭壳肌,便可揭开左壳进行观察。

1、贝壳:河蚌贝壳内面具珍珠光泽,并具许多小的颗粒状突起,为什么?壳内面可以看到肌肉附着痕迹,前端大的肌痕称前闭壳肌痕,其后上方小的肌痕为前缩足肌痕,其后下方小的肌痕为伸足肌痕。

后端大的肌痕为后闭壳肌痕,其前上方小的肌痕称后缩足肌痕。

在壳内面腹缘有一条与壳缘平行的痕迹称外套膜痕,是外套膜边缘肌肉部分附着于壳上留下的痕迹。

取一块破碎的壳片,置于实体镜下或用放大镜观察其断面。

贝壳分三层:最外面呈褐色的一层为角质层,中间最宽的一层为棱柱层,最内层具珍珠光泽的部分称珍珠层,这三层分别由外套膜哪部分分泌形成的?2、外套膜:揭开贝壳即可看到,在软体部最外侧,薄膜状,左右各一片,左右两侧的外套膜围成的腔称外套腔。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

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观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2012312032姓名:赵政指导老师:孙敏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观察学生:赵政指导教师:孙敏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通过蛔虫、环毛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他们在外形、分节现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演化趋势假体腔动物蛔虫,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关键词:环毛蚓人蛔虫解剖比较观察前言:环毛蚓是典型的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又是真体腔动物,蛔虫是假体腔动物,两者虽然在外形上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反映出真体腔动物与假体腔动物的不同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解剖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以及动物各种器官结构和机能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与器材人蛔虫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环毛蚓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蜡盘,大头针,载玻片,烧杯,滴管1.2 研究方法比较解剖法绘图分析法显微观察法整体到局部、外形到解剖结构,由体腔、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依次观察2 观察结果与分析2.1 人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切片观察蛔虫(Ascaris suum)是无脊椎动物,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 )蛔科( Ascarididae )。

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比较4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比较4

1.讨论与结论1.比较蛔虫与环毛蚓体壁结构的异同点,思考体壁组织与这两类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相关性.蛔虫虫体壁内为广阔的角质膜,其内充满了体腔液.由于虫体表面被以角质膜,只有纵肌和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这些结构决定了蛔虫的运动机制.因为角质膜不能扩展以释放压力,肌肉结构总是呈部分收缩状态去压缩不意压缩的液体,致使虫体内部压力较大.这种假体腔的体腔液构成了流体静力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由于蛔虫体壁无环肌颉抗纵肌作用,它可提供颉抗纵肌活动所必须的支撑.当虫体一侧纵肌收缩,压迫角质膜收缩的力通过假体腔液被传到虫体另一侧,肌肉迟缓角质膜伸展时虫体恢复原位.如此通过假体腔的流体静力骨骼传导的压力变化来颉抗肌肉活动,这样虫体产生背腹方向的摆动或拍打运动.环毛蚓刚毛的基部有肌肉与之相连,由于肌肉收缩可使刚毛伸缩或改变方向.蚯蚓蠕动时,体前端的环肌收缩,身体伸长变细,推动前端前进,在前端的刚毛锚定,然后纵肌收缩,环肌舒张,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这样沿着整个身体的收缩波使其逐渐向前运动.即蚯蚓的蠕动运动和挖洞活动主要依靠体壁环肌和纵肌的交替收缩,在流体静力骨骼和刚毛的辅助作用下完成的.2.蛔虫与环毛蚓都为两侧对称体型,两侧对称形式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体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背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蛔虫没有分解现象,只有体表有横纹;环毛蚓为同律分节,分节现象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是动物特化的开始;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生理分工.3.蛔虫为假体腔动物,环毛蚓为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和真体腔在形态结构,发生和功能上各有何异同,真体腔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真体腔与假体腔的形态结构最大的区别是肠壁是否有肌肉.假体腔又名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来的.假体腔仅在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假体腔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真体腔的形成:在胚胎或幼虫期,由端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左右两个中胚层带,继续发育,左右中胚层带内逐渐充以体液,并分解裂开,形成每节一对体腔.这样,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故又名裂体腔(schizocoel).每个体腔继续发育扩大,其外侧的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peritoneum),与体表上皮形成体壁;内侧的中胚层附在内胚层的外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其内含有体腔细胞(coelomocyte),有内部防卫功能,有的体腔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也有气体运输功能.环节动物的体腔液具有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真体腔的出现提高了运动的灵活和有效性,而且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及进一步发展.如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同时由于结构复杂化,简单借助体腔液循环输送营养物质已不敷用,由由此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又由于各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增强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此外,真体腔的结构减少了受损伤的影响,如果有一个体节或少数几个体节受到伤害,其临近的体节由隔膜将其与受伤的体节隔开,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机能,使动物免于床上或死亡.4.蛔虫与环毛蚓消化系统各有什么胚层发育而来的?各有何功能?盲道出现的意义,消化管壁肌肉的出现对消化方式有何影响?蛔虫具有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口、咽、食道)和后肠(直肠、肛门)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肠来自内胚层,是主要消化、吸收的场所.消化管的前端有一特化的肌肉性咽,适于取食,这样从口摄入食物,使其能被机械的破碎、消化、吸收和形成粪便,有序的连续从前向后端移动,最后排出粪便.蚯蚓的消化系统比较复杂,前肠、中肠、后肠分化明显,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直肠和肛门,并有咽腺,盲囊腺.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时候各有其不同的功能,食道钙腺有调节离子平衡的功能.由口至砂囊是由外胚层形成的,属前肠.(胃)肠来源于中胚层,属中肠.直肠来源于外胚层.食物进入口腔,咽部有单细胞咽腺分泌粘液和蛋白酶,可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有厚壁肌肉性咽的肌肉收缩,咽腔扩大,使咽部如吸管一样将食物吞下.咽后为一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钙腺,能分泌钙离子到消化管,可中和酸性物质.食物经食道进入薄壁的嗉囊,暂时储存,然后进入砂囊,在砂囊内由于囊壁肌肉收缩和囊内壁厚的角质膜的摩擦,可将食物磨碎.其后为肠(在肠之前较细的部分称为胃)消化吸收主要在肠内进行.在肠壁背侧中央凹陷成一纵沟称为盲道,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在肠的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形盲囊,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肠之末端变细较短(有人称之为直肠),无盲道,无消化功能,开口于肛门,属后肠.不能消化的食物连同大量的泥土排出体外,称为蚓粪.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5.蛔虫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而环毛蚓有循环系统。

虫类解剖

虫类解剖

二、实验内容
1、水螅横、纵切片标本的观察。(重点) 2、涡虫整体及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重点) 3、猪蛔虫浸制标本的形态观察与内部解剖,蛔虫的横切
玻片标本观察。(重点、难点) 4、活体蚯蚓的外形、运动及生活习性观察,解剖活体环
毛蚓,观察其循环系统,浸制环毛蚓标本的外形观察与 内部解剖,蚯蚓的横切玻片标本观察。(重点、难点) 5、腔肠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常见种类浸制标本的示范观 察。
蛔虫和蚯蚓标本的形态观察与内部解剖
[比较要点和思考提示] 1、蛔虫和环毛蚓的外形比较 环毛蚓和蛔虫外形的主要不同点。思考:环节动物体节
和刚毛的出现有何进步意义。 2、消化系统比较 环毛蚓和蛔虫消化管形态功能的相同点及消化管的分化
程度。思考:消化管进一步分化的意义。 3、横切面的比较 环毛蚓和蛔虫体壁结构的异同点。思考:体壁组织结构
与这两类动物身体运动的相关性。 环毛蚓和蛔虫消化管壁组织结构的异同点。思考:消化
管壁肌肉层的出现与消化方式的关系,以及盲道出现的 意义。 环毛蚓和蛔虫体腔位置与构造的异同点。思考:真体腔 出现的意义。
作业
绘蛔虫横切面图,并标注结构名称。 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和环毛蚓在外
形、体壁、消化管、循环系统、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及体腔等结构上的异同点。
三角涡虫染色标本
Goodbye!
切面,则可见肠壁背面下凹形成一槽,称盲道。 问题:盲道的出现有何意义?
肠壁 脏体腔膜——最外一层,黄色细胞 肠壁肌肉层——紧贴于肠上皮外,分内环肌和外纵肌 肠上皮——最内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
问题:肠壁结构与消化方式和消化效率有何联系?
(四)环节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真体腔:为体壁和肠壁之间的腔,壁体腔 膜和脏体腔膜,即为真体腔的体腔膜。 体腔内,在肠的背面有一背血管,腹面有 一腹血管,腹血管之下有一神经索,神经 索下有一神经下血管。 问题:真体腔的形成有何意义?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薛晶学号:2014312048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倩二、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根据对蛔虫与环毛蚓的观察比较,了解其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三、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四、正文1.前言: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真体腔与假体腔动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主要区别及真体腔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suum)、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环毛蚓横切玻片为实验材料2.2实验方法:解剖并绘图分析观察到的各个系统结构。

2.3仪器:解剖针、镊子、解剖刀、蜡盘、剪刀、大头针、显微镜、培养皿、滴管。

3.结果与分析3.1猪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3.1.1猪蛔虫的外形观察蛔虫体呈圆筒形,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体表有很多的细的条纹,表面有角质膜,雌虫体较粗大,躯体前端钝,后端尖.雄虫较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在身体的背、腹及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细线.背面的背线较细,隐约可见,腹面的腹线呈白色,较明显,两侧的侧线较粗,呈褐色,很明显.生殖孔和肛门:雌性生殖孔一个,为前1/3稍后腹线上的一个缢陷;肛门位于后端稍前腹面.雄性生殖孔和肛门合成一个共同开口,称为泄殖孔,位于体末端稍前的腹面,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

3.1.2蛔虫解剖将蛔虫捏在手中,在后端略偏背线的一侧将剪刀头小心插入,由后一直剪至前端(剪时剪刀头向上翘,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待体壁剪开后,用镊子拉开两边的体壁,用大头针分别钉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

实验五、假体腔动物(蛔虫)和真体腔动物(环毛蚓)

实验五、假体腔动物(蛔虫)和真体腔动物(环毛蚓)

实验五、假体腔动物(蛔虫)和真体腔动物(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解剖观察两种不同体腔的动物。

2.通过对蛔虫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

3.通过对环毛蚓(真体腔动物)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4.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
和完善的进化过程。

二、实验内容:
1.解剖观察假体腔动物(蛔虫)。

2.解剖观察真体腔动物(蚯蚓)。

3. 比较观察蛔虫和蚯蚓。

三、实验材料、用品和仪器:
材料:
1.蛔虫雌、雄浸制标本;蛔虫的横切片;蛔虫卵装片。

2.环毛蚓浸制标本、环毛蚓横切片。

用品:解剖工具,蜡盘,大头针,95%酒精,擦镜纸、福尔马林(即40%甲醛溶液)、酒精乙醚混合液。

仪器:光标显微镜;普通显微镜;体视镜。

四、示范标本:蛲虫;钩虫;丝虫;铁线虫;猪蛭形巨吻棘虫;沙蚕;星虫;螠
虫;金线蛭。

作业:
1.绘图:
绘蛔虫及蚯蚓横切并注明其结构(各绘一半),并注明其结构。

2.思考题:
1)如何区别真、假体腔?
2)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3)通过解剖观察蛔虫及蚯蚓,列表比较两种在外形、体壁、消化管等结构上
的异同点。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

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2013312043姓名:李尚浪指导老师:王茜、井维鑫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观察学生:李尚浪指导教师:王茜、井维鑫科目:动物学实验年级: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通过蛔虫、环毛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他们在外形、分节现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演化趋势假体腔动物蛔虫,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关键词:环毛蚓人蛔虫解剖比较观察前言:学习蠕形动物的一般解剖方法,通过蛔虫的解剖与观察,了解原腔动物的一般特征,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蚯蚓是自由生活种类,蛔虫营内寄生生活,在躯体结构上反映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变化特点,也反映出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环毛蚓是典型的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又是真体腔动物,蛔虫是假体腔动物,两者虽然在外形上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反映出真体腔动物与假体腔动物的不同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解剖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以及动物各种器官结构和机能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与器材人蛔虫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环毛蚓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解剖器具,蜡盘,大头针。

1.2 研究方法比较解剖法绘图分析法显微观察法整体到局部、外形到解剖结构,由体腔、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依次观察2 观察结果与分析2.1 人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切片观察蛔虫(Ascaris suum)是无脊椎动物,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 )蛔科( Ascarididae )。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ppt课件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ppt课件
的外形观察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方法与步骤】
二、环毛蚓内部解剖
解剖时,以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夹住蚯蚓前段,拇指 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背面向上。
右手持小剪刀,在后两指夹持部位(约36节处)稍偏 背中线的右侧,由后至前剪开体壁,到前3~4 节更 要注意,不要剪断脑神经节。
将剖开的蚯蚓放于蜡盘一侧(注意:蚯蚓在蜡盘上的 固定位置应便于在解剖镜下观察),用镊子掀开体壁, 可见体腔为许多隔膜隔开。
在体末端处先用大头针固定虫体,一手用镊子捏住 体壁,一手用解剖针划开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膈膜 联系,从后向前展开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 蜡盘上(每隔五节插一针,以便计数体节数,认出内 部器官所在的位置)。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实验三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目的要求】 (1)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 (2)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症以及蛔虫 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3)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环毛蚓 对穴居生活的适应。 (4)通过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演化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
精囊、纵肌层、假体腔、肠)。 2、绘图:雌蛔虫横切面结构图 (标注角质层、背线、腹线、侧线、表皮层、输卵管、
卵巢、子宫、纵肌层、假体腔、肠)。 3、绘图:蚯蚓横切面结构图 (标注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腹神经索、腹血
管、神经下血管、背血管、盲道、脏体腔膜、壁体腔膜、 真体腔、肠)。 4、真体腔和假体腔有何不同?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方法与步骤】
1. 三、蛔虫的横切标本观察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观察与对比

实验7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实验7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通常呈长圆柱形,而蚯蚓则呈圆筒形,且蚯蚓体表有许多刚 毛。
生殖方式不同
蛔虫通过有性生殖繁殖,而蚯蚓则通过无性生殖(裂体生殖或孢子 生殖)繁殖。
生活习性差异
蛔虫通常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而蚯蚓则生活在土壤中,以分解 有机物为生。
对生态和环境的意义
生态平衡作用
01
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解有机物促
实验7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 解剖
• 引言 • 蛔虫解剖结构 • 蚯蚓解剖结构 • 比较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掌握蛔虫和蚯蚓的解 剖结构特点。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 纳能力。
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理解动物进化的多样 性。
实验背景
蛔虫和蚯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分别属于线 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它们在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反映了动物进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蛔虫和蚯蚓的生态和环境意义,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 识。
农业实践意义
蚯蚓对于土壤改良的作用,可以为农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繁殖方式
蚯蚓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雌性产卵后,经过 一定时间孵化出小蚯蚓。
04
比较分析
外部形态比较
蛔虫
圆柱形,体表光滑,体色淡黄或灰白 ,体壁厚实。头部较发达,具有触觉 和味觉功能,尾部较短。
蚯蚓
长圆柱形,体表湿润,体色多为棕黑 色或暗红色。体壁较薄,由许多相似 的环状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上都有刚 毛。头部较窄,尾部较宽。
蛔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肠和肛门,用于 吸收和消化宿主肠道内的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蛔虫具有一对发达的肺,位于消化系统的两侧, 用于呼吸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实验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实验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性别特征比较
头部结构比较
蛔虫是雌雄异体的生物,而环毛蚓是雌雄 同体的生物。
蛔虫的头部具有口吸盘和顶突等结构,而 环毛蚓的头部没有明显的附着器官,但具 有感觉器官。
03
蛔虫和环毛蚓的组织结构
蛔虫的组织结构
表皮层
蛔虫体表覆盖一层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
中胚层
蛔虫的中胚层发达,包括肌肉层和各种器官, 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比较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结构,探究两者在形态、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异同点,为深入理解这两种动物的生 物学特性和演化历程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动物学、演化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 更为准确的实验动物模型,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蛔虫的消化系统适应于寄生生活, 而环毛蚓的消化系统适应于土壤生 活。
06
实验结论
比较结果总结
形态特征
蛔虫和环毛蚓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蛔虫通常呈细长圆柱 形,而环毛蚓则呈圆筒形。此外,蛔虫具有更为明显的肌 肉层,而环毛蚓的肌肉则相对不发达。
消化系统
蛔虫的消化系统更为复杂,包括口器、食道、胃和肠道等 部分。而环毛蚓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食道和肠道 构成。
对生态环境的启示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蛔虫和环毛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比较解剖结果提醒我们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 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蛔虫和环毛蚓的生态位和生存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对 它们的影响。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黄承嘉学号:201503106032 专业:生物工程指导教师:王茜摘要:通过对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进行对其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观察,与课本所学对照,了解和学习二者在外部形态与结构机能方面的异同,同时学习二者在体分节、胚层分化、消化、运动和体腔上的特征,印证二者所属类群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

假体腔动物蛔虫,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前言:通过对蛔虫和环毛蚓的对比解剖,掌握对于蠕形动物的基本解剖方法,同时通过对蛔虫的解剖与观察,理解、掌握假体腔动物、线虫纲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理解、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者尽管在外观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在内部结构、生活方式、身体机能等众多方面存在有许多不同,二者在上述方面中的种种不同,体现出了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在结构机能方面的不同。

两者进行对比解剖的意义在于理解两者的结构与特征的同时,体会后者所具有的进步特征以及后者较之于前者的高等性。

1.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的浸制标本、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的浸制标本。

1.2实验仪器蜡盘、尖头镊、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玻璃培养皿等1.3实验方法比较解剖法2.结果与分析2.1 蛔虫的外形与解剖2.1.1猪蛔虫的外形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

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

头端有3个唇片,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字形。

体表具有厚的角质层。

雄虫长15~25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

雌虫长20~40cm,虫体较直,尾端稍钝。

2.1.2 蛔虫的解剖分清蛔虫的前后端之后,将蛔虫的腹面朝下置于蜡盘的中央,以解剖针从背部插入小口,将虫体的体壁略微挑起,沿着背中线的偏右侧向前将虫体小心划开,而勿伤及虫体的内部结构。

实验2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实验2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受精囊 精巢囊 储精囊 卵巢 卵漏斗 前列腺
4. 神经系统:用解剖针和镊子剥除口腔管和咽部的肌肉,在第三节的前部,咽的 上方可见白色的脑,两侧有围咽神经,将口腔管剪段,抽出消化道,即可露 出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五.作业:
1. 绘制雌蛔虫(或雄蛔虫)解剖图(示生殖和 消化系统),标出各部分名称。 2. 比较蛔虫和蚯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的 主要不同点。
背血管 心脏 背血管
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1)雄性生殖系统: 储精囊:2对,大而明显,位于第11、12 节内, 精巢囊:2对,椭圆形,内含精巢和精漏 斗。精漏斗为花朵状,位于精巢囊 的后部,其后连细的输精管,开口 于第18节两侧的雄性生殖孔(明显 )。 前列腺:大而呈分叶状的腺体,分泌物 与精子混合成精液,交配时注入对 方的受精囊。 (2)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对,位于第13节前隔膜后壁上。 卵漏斗:1对,位于第13节后隔膜上。后 连短的输卵管,开口于第14节的雌 性生殖孔(雌性生殖孔不明显)。 受精囊:2-3对,位于第7-9节,每一 受精囊连有一盲管,分别开口于各 自的受精囊孔(接受异体精子)。 (受精囊孔不明显)
交接刺
肛门
(一)外部形态观察:
蚯蚓:取1条,置于蜡盘中,先观 察其外部形态。先分清前 后、背腹,前端第一节为 围口节,口在围口节的前 端,肛门开口于最后一节。 背面较腹面色深。每一体 节中部生有1圈短刚毛,相 邻两圈刚毛之间为节间。 第14-16节为生殖环带, 环带上无刚毛。环带第1节 (第14节)腹面中央有一 雌性生殖孔。第18节腹面 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 开口在一乳突上。在 6/7,7/8,8/9三个节间的腹面 两侧有2-3对受精囊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毛
受精 囊孔
雌性 生殖孔 生殖 环带 雄性 生殖孔
(二)内部解剖:
蛔虫:取一条蛔虫,找到肛门,区 分背腹面与前后端,将其腹 面朝下置于蜡盘中,用左手 按住虫体,再用解剖剪沿虫 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 剖开(解剖剪不要刺入太深, 以免损伤内脏器官)。雄虫 尾部弯曲,解剖时更要小心。 剖完后用大头针将体壁展开 固定在蜡盘上(针向外倾斜 45度插入)。然后加清水浸 过虫体,在水中用解剖针小 心将器官略加分离(不要弄 断),按顺序观察下列结构。 (1)消化系统:是一条直管。口 接肌肉质的咽,咽后为肠, 呈扁管状,近后端为直肠( 肠与直肠的界限不易区分) ,末端为肛门。
子宫
消化管
原体腔 侧线 子宫 卵巢
卵巢
角质层 表皮层 肌肉层 腹线
输卵管
(2)生殖系统: 雄虫:一条细长的单管(单管型)。管的游 离端细长而弯曲的部分为精巢,其后为 较粗的输精管(精巢和输精管的界限不 易区分),然后膨大成粗的贮精囊,末 端是富有肌肉的射精管,射精管进入泄 殖腔,由泄殖孔通体外。泄殖腔的背面 有一交接囊,囊内有一对交接刺。
实验二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
(线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 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比较它们在进化水 平上的不同;学习动物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 解剖镜、放大镜、剪刀、蜡盘、镊子、培养皿、 大头针、解剖针、吸水纸等。
三.实验材料
– 蛔虫浸制标本,蚯蚓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头部 侧线
唇瓣
雌性 生殖孔
体线:虫体两侧个有一条粗大而明显的侧 线,颜色较暗。腹线白色,也能看 清。背线较细,只隐约可见。 排泄孔:在口后约2 mm处的腹线上(不易 看清)。 肛门:靠近末端2mm处的腹线上(横裂 ,可见)。 雌性生殖孔:位于虫体前端约1/3处的腹 线上(小,不易看清)。 交接刺:雄性末端腹面。
(一)外部形态观察:
蛔虫:取雌、雄蛔虫各1头,置于蜡盘中, 先观察其外部形态、虫体大小。可 见身体呈圆柱形,中部较粗,向两 端逐渐变细,虫体表面具有环纹, 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雄虫较小, 末端向腹面弯曲。 头部:中央为口,口周围有三片唇,呈“ 品”字形排列。背面一个稍大,为 背唇,腹面两个较小,为腹唇。
口腔 咽 食道 嗉囊
砂囊
胃马林浸泡的标本,其血管为紫黑色。 (1)背血管:紧贴消化管的背中线上(从肠道上看),血液从后向前流动。 (2)心脏:四对环状血管,分别位于7、9、12、13节内(因种而异)。连接背腹血管。 (3)腹血管:紧贴消化道腹面(从肠道腹面看),腹神经链之上的一条纵贯前后的血管 ,是输出性血管,通过每节的分支把血液输给体壁和肠壁。 (4)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节之下,很细,每节有分支与隔膜上的血管相连,负责把 体壁的血液输给背血管。用针掀起腹神经链即可看到(下面一条隐约黑线)。



侧线
生殖 管道
肛门
雌虫
雄虫
(2)生殖系统: 雌虫:两条细长的管(双管型),游离端最 细的部分为卵巢(很长,清晰),逐渐 加粗而呈半透明的一段为输卵管(与卵 巢分界不清),其后扩大成更粗、白色 的部分为子宫(清晰可见),两子宫在 身体前1/3处汇合成一条短的阴道(可 见),此后为生殖孔。
背线 输卵管 阴道
背线 贮精囊 精巢 消化管 原体腔 侧线 角质层 表皮层 贮精囊 精巢
输精管
肌肉层
腹线
(二)内部解剖:
蚯蚓:左手拿住蚯蚓,用中指和食指夹住前端,拇指和无 名指夹住后端,背面向上、伸直,用右手持剪刀, 从后两指夹持的部位插入剪刀尖(要浅),向前剪 开体壁。然后用大头针划开体壁与肠管之间的隔膜 联系,并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最后加清 水淹没虫体。 1.消化系统:为体腔中央的一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 : (1)口腔管(位于1-3节),构成口腔外壁。 (2)咽(位于4-5节),为一膨大的梨形囊,富含肌肉 (硬),有虹吸食物能力。 (3)食道(位于6-8节),是一段细管(裹有肌肉不易 看清)。 (4)嗉囊:食道后的膨大部分,有贮藏食物的功能(不 明显)。 (5)砂囊(位于9-10节),是一球状膨大的囊,富含肌 肉(硬、大、色浅),有磨碎食物的作用。 (6)胃(11-14节)是一段细长的管,被储精囊所包围 (不易看清)。 (7)肠(第15节至肛门),肠壁很薄(很粗)。 (8)盲肠(位于第26节),一对,向前伸出(明显)。
受精囊 精巢囊 储精囊 卵巢 卵漏斗 前列腺
4. 神经系统:用解剖针和镊子剥除口腔管和咽部的肌肉,在第三节的前部,咽的 上方可见白色的脑,两侧有围咽神经,将口腔管剪段,抽出消化道,即可露 出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五.作业:
1. 绘制雌蛔虫(或雄蛔虫)解剖图(示生殖和 消化系统),标出各部分名称。 2. 比较蛔虫和蚯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的 主要不同点。
交接刺
肛门
(一)外部形态观察:
蚯蚓:取1条,置于蜡盘中,先观 察其外部形态。先分清前 后、背腹,前端第一节为 围口节,口在围口节的前 端,肛门开口于最后一节。 背面较腹面色深。每一体 节中部生有1圈短刚毛,相 邻两圈刚毛之间为节间。 第14-16节为生殖环带, 环带上无刚毛。环带第1节 (第14节)腹面中央有一 雌性生殖孔。第18节腹面 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 开口在一乳突上。在 6/7,7/8,8/9三个节间的腹面 两侧有2-3对受精囊孔。
背血管 心脏 背血管
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1)雄性生殖系统: 储精囊:2对,大而明显,位于第11、12 节内, 精巢囊:2对,椭圆形,内含精巢和精漏 斗。精漏斗为花朵状,位于精巢囊 的后部,其后连细的输精管,开口 于第18节两侧的雄性生殖孔(明显 )。 前列腺:大而呈分叶状的腺体,分泌物 与精子混合成精液,交配时注入对 方的受精囊。 (2)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对,位于第13节前隔膜后壁上。 卵漏斗:1对,位于第13节后隔膜上。后 连短的输卵管,开口于第14节的雌 性生殖孔(雌性生殖孔不明显)。 受精囊:2-3对,位于第7-9节,每一 受精囊连有一盲管,分别开口于各 自的受精囊孔(接受异体精子)。 (受精囊孔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