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合理的学习单并借用学习单组织教学,能极大限度地调动语文教师建设教材的积极性,优化略读课文教学过程,来达到阅读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觉得,在学习单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于提示语设计学习单

教材的每个单元前面都有提示语,提示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以提示语来设计学习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索溪峪的野》学习单可如下设计:

【深究讨论】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几个方面来写山的的“野”的?在书上划一划,标一标。并说说你的感受。

2、本课作者同样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写写旁注。

3、完成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基于练笔切入点设计学习单

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要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随之展开的练笔的切入点要“小”、“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写的时机,可选择在“情节留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在“言外之意”处揣摩,诠释文本内涵;在“结尾延伸”处创造,升华情感体验等等。如教学《穷人》时,可这样设计:

【课堂练笔】

联系上下文,请在空白处补上渔夫的心理活动:

渔夫听到桑娜诉说邻居西蒙去世遗下两个孤儿的事情后,他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心想:

于是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三:基于文本迁移点设计学习单

课文的教学应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从而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如在教学完《杨氏之子》,体会了杨氏子的聪慧后,可这样设计一份学习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杨氏子的学习方法,理解下列短文的内容及体会徐孺子的聪慧: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四、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学习单

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并不是相同的。而且,不同层度、不同个性的发展终究能使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教师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调正视线,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各显神通”。

在设计“预学单”时,我们也可以参照三维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伯牙绝弦》一文的作业学习单,我是这样设计的:

拓展练习

1、尝试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你对“知音”有了什么认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其中,一星级和二星级是必须要完成的,三星级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学习单设计好了,还应该顾及评价方面,“学习单”是否得到有效的结果,是通过课堂这一载体得以实现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要进行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提倡多元的评价。

1、分层评价,鼓励发展。对于分层的“预学单”设计,当然也可以用分层的评价来达成目标。只要学生完成其相应层次的内容,便可得到教师的认可,并适时地得到嘉奖。这样做,就能有效地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获得正能量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学习。如《草虫的村落》中,在深究讨论部份,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奇异想象和独特感受的语句划下来,写上旁注。完成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要摘星:(每项做到画一颗星)

1、我写上感受了吗?()

2、我在小组内发表意见了吗?()

3、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了吗?()

4、我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了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的要求,而老师不要忘了给予评价。

2、多向评价,共同探讨。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单一的做出评价,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不能全方位地进行认知学习。这就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不仅让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学习态度,也让他人多角度地评价,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而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做到了把主权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