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上课用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上课用课件
振铎,叶圣陶等人组织文学研究 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还致力于文学理论研究。
•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工作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茅盾革新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期刊 •茅盾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倡导现实主义,翻 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第五章 茅盾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 具代表性的作家。建立起在当时来
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
式。把“ 30 年代”与“五四”划分 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五四”文学的激增、它的张扬 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 质,被茅盾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 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
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
• 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 教官和《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9年,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集《野蔷薇》,完成长篇小说《虹》
1930年入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发表《子夜》 1931——1933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 名字著称于世,“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 小说《幻灭》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从此 “茅盾”名达于世。茅盾于1920年正式介 人文学圈,是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与 人生发生关系的作家之一,1921年在文学 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1933年前后 进入小说创作黄金期。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著称,是当之无 愧的长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以深广纷繁 的社会生活,宏大繁复的艺术结构,传神 立体的人物塑造,丰富生动的文学语言而 与一般作家拉开了差距,成为中国社会剖 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一生获得“二十世 纪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托尔斯泰”、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中国新文学 的老长年和老保姆”、“中国现代革命史 的传记作家”等诸多美誉,堪称中国的一 代文豪。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茅盾茅盾52

茅盾茅盾52
开放的、勇敢泼辣、充满憎恨和复仇色彩);
5.自觉的现代文体意识(社会剖析模式)。
二、 雄伟的史诗风范和宏大的叙事结构模式;
三、 艺术典型的塑造与场景、心理刻画: 在典型的时代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人物。 两大人物系列——时代女性系列、民族资本家 系列。
x*t$qZnVkShPdMaI7F4C0z)w&s!pXmUjRfOcL9H6E 2B+y (u%r#o WlThQe NbJ8G 5D1A- x*t$qY nV kSgPdMaI7 F3C0 z) v&s!pXmUiRfOcK9H 6E2B+ x(u%rZ oWlTh QeMbJ 8G4D1 A-w*t! qYnVjSgPdLaI6F3C0y )v&s#pXlUiRfNcK9 H5E2B+x(u$r ZoW kT hQeMb J7G4D 1 z-w*t!qYmVjSgOdLaI6F3B0y )v%s#pXlU iQfNc K8H5E 2A+x* u$rZn W kThPeMaJ7G 4C1 z-w&t!qYmVjRgOdL9I6 F3B0y (v%s#o XlUiQf NbK8H 5D2A+ x*u$q ZnW kShPeMaJ7F4C1 z)w&t!pYmUjRgOcL9I6E3B+y (v%r#oXlTiQeNbK 8G5D2 Ax*u$qZnVkShPdMaJ7F4C0z)w&s!pYmUjRfOcL9H6 E3B+y (u%r#o WlTiQe NbJ8G 5D1A- x*t$qY nV kSgPdMaI7 F3C0 z) v&s!pXmUjRfOcK9H6E2B+y (u%rZ oWlTh QeNbJ 8G4D1 A-w*t$ qYnVjSgPdLaI7F3C0y )v&s#pX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以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为主要内容,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丰富知识,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演变趋势。

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批评为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现代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熏陶,树立起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兼容并包的胸怀,养成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内容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些重要批评家的理论和批评活动。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观念及文艺论争。

注重对基本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时数36(五)教学方式1.教师主要讲授中国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观念和文学论争,着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指定必读和选读的材料,注重对基木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

提出思考题,或组织讨论,或布置专题书面作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每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

作业形式建议以小论文为主,或分析具体作家的理论,或论述某种具体文学观念,着重培养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考试目的:1.检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理论知识的掌握2.检查学生重要的理论和有关文学史现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要求:4.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为2课时。

试题的编制原则,应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主,在100分的试题内,一般常识性试题所占比重以不超出30分为宜,综合分析类试题应占到40分左右。

(七)选用教材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1993年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性质及主要内容2、课程学习的方法与要求考核要求: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性质主要内容。

论三十年代的“作家论”写作热

论三十年代的“作家论”写作热

论三十年代的“作家论”写作热作者:李雯婷傅宗洪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钱杏邨以“革命文学论争”为导火线,很早涉及到了作家论的写作,李健吾、沈从文、苏雪林等的作家论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20年代不成熟的印象式读后感入手,分析30年代的“作家论”文体特征,并试图找寻形成“作家论”创作热的原因。

关键词:30年代;作家论;文学批评“作家论”,顾名思义,即是对作家所作的专门的、系统的评论,它着眼于作家本人而不仅仅是作品,主要针对作家的生活、思想感情、创作个性等方面。

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是值得研究和考察的。

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论”出现在20年代末,是1927年11月茅盾发表的《鲁迅论》。

他为“作家论”这一批评文体的形成、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掀起了一股“作家论”的写作热。

30年代前期很多作家的评论文章被结集出版,有李何林编的《鲁迅论》,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等,多是以在20年代具有一定反响的作家来命名,这些评论集大都是印象式的读后感或随笔、访谈等,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评传,也不具备成熟的“作家论”批评特征,但是却影响到后来的作家评论,促使“作家论”成为一种独立的流行的批评文体。

30年代的“作家论”增长迅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茅盾的“作家论”是将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中进行分析考察的。

他以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为切入点,主要对作家的生活、思想、心理个性、创作特色进行研究。

他的“作家论”写作特点就是从作品出发,以作品为参照物,避免直接分析作家的生平事迹。

如《冰心论》中,茅盾并没有直接将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人生观提出来,而是通过分析其作品,总结出蕴含在其中的“诗意”及“爱的哲学”,体现出了作家的思想倾向。

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一步步地走近作家的生活,体会作家的思想。

茅盾的“作家论”还有另一突出的特征,即很强的思辨性。

论茅盾的社会批判性

论茅盾的社会批判性

论茅盾的社会批判性【内容提要】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关键词】为人生社会批判生产力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不仅留下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学期刊、报纸副刊的编辑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多有建树。

他建构的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其创作也成为实践这种理论的典范。

“五四”时期,茅盾正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诸多编务中,他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助编《学生杂志》,介绍科技小说,倡导革新精神多;二是主持编著和译介了大量世界进步文学作品,以充实和增长新文学的力量;三是主编并改革了《小说月报》,发表白话作品,肩用新式标点符号,介绍新派小说,使之充满新的文学革命之正气。

这三件事在当时都属于新学,从中可见他一贯顺乎潮流,应乎时代和“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思想与准则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著盾正是这样迎风逐浪,开始他早期的文学事业。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汹涌而来,各类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茅盾的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他是以《学生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为阵地,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洪流之中的。

他发表了大量的文艺杂论和译介文章,向封建旧文学旧思想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同时以《新青年》为大本营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取同一步调,而在稍后,则在许多方面更超越了他们,开始引导着“五四”文学革命不停顿地向无产阶级思想指导的“革命文学”过渡,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茅盾在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与《新青年》同人坚持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以争取“人”的解放的步调是合拍的。

尤其可贵的是,一开始他就自觉地把思想文化革命同改革社会、振兴中华、创造文明的政治抱负和爱国宏愿结合起来,同全球风靡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创造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的博大胸怀结合起来,初步显露出他的思想认识是向着时代的深度和高度挺进,表现了他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意识的高涨。

谈茅盾的“作家作品论”

谈茅盾的“作家作品论”

谈茅盾的“作家作品论”作者:李贞王永鑫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3期摘要:茅盾文学批评在论说方式上独树一帜,“作家作品论”批评方式就是他的创新。

文章从这一点出发讨论了茅盾文学批评的特色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正因为他在文学批评中能够秉承一些原则使得他的批评方式永葆常青。

关键词:茅盾;作家作品论;内涵;启迪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217-02茅盾以文学创作成就著称于世,他同时又是一位成就显著的文艺批评家,一位我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开拓者。

在文艺批评方面,不仅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文艺理论主张,并且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实践写下了数百篇文艺批评文章。

茅盾的批评不以个人才华而彰显,他不属于那种特别富于创造性的批评家,也不大讲究批评的个性色彩,他理论的批评境界是既稳健又能充分适应时代需求,为文学主潮推波助澜,起一种指导性的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随波逐流。

本文将重点从茅盾的“作家作品论”批评文体来谈一些想法。

一、茅盾的“作家作品论”茅盾的作家作品论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能体现茅盾文学批评的实绩。

茅盾文学批评中,相当一部分是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

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茅盾并不是第一人,然而他成系列地对作家作品进行历时性的跟踪研究却属首创。

他的作家作品论既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把握。

茅盾“作家论”的批评文体形成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他运用极为冷静的态度分析研究文坛现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作家论,共计八篇:《鲁迅论》、《读〈倪焕之〉》、《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女作家丁玲》、《庐隐论》、《冰心论》、《落花生论》。

学者温儒敏曾总结茅盾作家论写作的过程说:“对时代要求—作家立场—作品倾向三者关系作阶级分析,重点是作品倾向的分析,这是茅盾‘作家论’的核心。

”以上种种特点其实都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与“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相辅相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5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5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歇之象。就世界观 之立点言之,似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 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 真杰作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 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1921年,茅盾:《〈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在茅盾看来.现代小说技术上的错误有两个方面:
1938年,茅盾在《所谓时代的反映》
茅盾所说的时代性,其主导思想既是以艺术迎合 重大的社会事件,又是以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表现 出时代事件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小市民文艺读物的歧路》、《关于乡土文学》、 《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关于大众文艺》、 《八月的感想》
二、文体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l921年,茅盾接管《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后, 客观上有了接触大量文学作品的机会,使他有条 件撰写总论型批评文章。这个阶段体现出了茅盾 文学批评文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批评文本的整 体性特征。 这种整体性特征表现在,茅盾从不把他的批评对 象视为独立的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把它看作与 周围社会环境、整个文坛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点。他是由 一个点透视全部,把文学作品作为整个社会、文 学的一个标本。
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中: 茅盾是以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尊重作家的创作 个性和艺术个性的面貌出现的。 实际上,茅盾这时期的文学观念是一致的,他在 ‚革命文学‛论战中所持的观点,只是他这种时 代性理论以及他的‚为人生‛理论的一个翻版而 已。他批评蒋光慈的作品‚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 实感,而是想象‛所依据的标准,是他一贯提倡 的作家要‚到民间去‛’‚到民间去经验了,先 造出中国的自然主义文学来‛,要能够反映人生 并指导人生。这一思想在‚革命文学‛的论战中
‚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新文艺作品全是 反映了‘五四’‘五卅’等等运动的;谁能说我 们的好作品中的男女人物不带着‘五四’‘五卅’ 等等伟大时代的烙印?谁能说我们的好作品中间 没有写到‘五四’‘五卅’等伟大的运动怎样改 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又怎样改变了人与生活的关 系?难道这还不能算是‘五四’等等大时代在文 艺上得到了反映么?‛

茅盾《子夜》社会批评分析

茅盾《子夜》社会批评分析

茅盾《子夜》的社会批评原理分析一、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一部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著作,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贯穿《子夜》的全文,环绕这一条主线,小说深刻的反映了1931年革命的发展,描绘了星火燎原中国社会图景,而通过任务鲜明的个性特这和必然命运,十分有利的给读者展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通过细致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可以充分的看出《子夜》具有一阵见血剖析当时社会的特点。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键词:子夜、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批评三、重要观点::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叶圣陶: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筱田一士:《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四、正文:茅盾字雁冰,出生在一个思想概念相当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

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

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

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

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

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

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茅盾——左翼文学巨匠一、社会剖析小说: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

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并在理性指导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左翼文学主流。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人物形象塑造A、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吴荪甫(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同时写出他的性格复杂性)茅盾的性格塑造能够显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B、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塑造。

有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都生活在都市,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最早作品)。

3、小说的结构方式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同时呈现一个发展过程:A、《蚀》的三部曲形式,每一部的结构也不同,《幻灭》是以静的经历为主线的单线结构;《动摇》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的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为主的三条并行发展线索。

B、《虹》按梅行素的成都、泸州、上海的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A、B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C、《子夜》则采取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

D、《子夜》后仍在探索,部分短篇采取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留白。

4、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社会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刻画心理性格。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茅盾——左翼文学巨匠一、社会剖析小说: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

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并在理性指导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左翼文学主流。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人物形象塑造A、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吴荪甫(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同时写出他的性格复杂性)茅盾的性格塑造能够显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B、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塑造。

有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都生活在都市,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最早作品)。

3、小说的结构方式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同时呈现一个发展过程:A、《蚀》的三部曲形式,每一部的结构也不同,《幻灭》是以静的经历为主线的单线结构;《动摇》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的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为主的三条并行发展线索。

B、《虹》按梅行素的成都、泸州、上海的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A、B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C、《子夜》则采取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

D、《子夜》后仍在探索,部分短篇采取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留白。

4、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社会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刻画心理性格。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欧洲19世纪人道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中国版”。

他1918~1 949年30年间留于世上的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向人们传达出这一强烈而明确的信息。

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围绕着这一主轴展开的:第一,茅盾是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反对“文以载道”和“游戏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艺推动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作用,主张文艺如实地反映作者的人生感受和人民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它应该“抨击一切摧残、毒害、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

第二,提倡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茅盾指出,俄国、法国1 9世纪现实主义是最值得中国作家效仿的对象,因为俄国现实主义体现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法国现实主义则体现出客观描写现实、追求真实再现的理性精神。

真正的作家应该坚持“进步的世界观,战斗的现实主义,以及融合中外古今而植根于广博生活经验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作者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 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

茅盾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显著影响,有其特殊的时代温床和思想渊源。

从思想起源上看,茅盾是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那一代人。

在人格发展上,接受了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精神完整的锻造;文学思想上,广泛而全面地吸收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营养。

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了新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选择:思想启蒙与文学救国。

20年代末,当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分裂,从中分化出主张战斗的现实主义的左翼文艺思潮时, 茅盾成为它的中坚和主要的作家、评论家之一。

解放后,文学的环境和时代对作家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逆转。

时代不再要求作家充当社会的批判者、打破“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的思想者和战士,而要求他把歌颂与粉饰社会的光明面,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强调作家把现实生活概括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提倡写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从《徐志摩论》看茅盾的“作家论”批评

从《徐志摩论》看茅盾的“作家论”批评

从《徐志摩论》看茅盾的“作家论”批评作者:陈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摘要: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作家作品论。

《徐志摩论》属于茅盾“作家论”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写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一日《现代》第二卷第四期,正值徐志摩飞机失事身亡一年之后。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探讨徐志摩诗歌思想与艺术的最早的专论。

在众多的评论中,茅盾对同是浙江籍的徐志摩,力排众议,作出科学的评价,用“作家论”批评方法以开阔的胸襟、宏观的眼光,进行微观的研究、整体的考察,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也有着历史的局限。

关键词:时代;作家;作品;阶级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0-02茅盾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从新文学诞生之初,茅盾就从事文学批评,他比其他人都更专注更有耐性的做这一项严肃的工作,努力促使批评具有专业的眼光又有可操作性,从而真正脱离传统的趣味主义或者印象式的窠臼。

茅盾批评的黄金年代有两段,一段是新文学的初期,大约是1920年到1925年,在这期间,茅盾摸索出来一套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准绳偏重社会功利性的社会历史批评路子。

另一段是左翼文学时期,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 时期“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 作家论” 的批评文体。

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茅盾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作家作品论。

《徐志摩论》属于茅盾“作家论”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写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一日《现代》第二卷第四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盾强调生活环境,强调作家对 现实的体验,显然是有相当的片面性的,也显然有 悖于文学创作的规律。
从概念的使用来看,20世纪20年代的茅盾在“写 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概念的运用,是比较混 乱的。更多的时候,“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在茅盾那里是同一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其 早期倾向于“写实主义”,而此后则倾向于运用 “自然主义”。这个时期,茅盾基本上没有运用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这种概念使用上的混乱, 说明茅盾在对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解上的混乱,也说 了茅盾在把握这一概念时的犹豫。实际上,茅盾是 在不断的淘洗中明确现实主义的概念的,这个淘洗 的过程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 而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茅盾对一种普遍的批评理 论的认同和接受。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 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 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 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 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样写。
茅盾:《文学与人生》
根据这样的理论原则,茅盾批评活动中的理论支柱 便形成了,在他阅读视野中的“五四”时期的文学 创作,都可以用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进行衡量、分 析、批评,或者说,一切作品都可以纳入到他的写 实主义理论之中。
茅盾:《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
从这里可以知道,茅盾提倡文学创作的艺术特性, 其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 按照这样的观点,批评家也应当“向生活学习”。
“一个对于农民生活不熟悉或竟至无知的批评家, 当然也可以从书本子上找‘理想’,自己构成了他 脑中的农民,但是当他在别人的作品中读到了和他 脑中的不一样的农民的时候,他可就困惑了,他侧 着头,不知道是他脑中那个对呢,还是他所要批评 的那个对,但批评家大抵需要一点自信,所以侧着 头之后,往往是被批评的那个不对。”
“为什么伟大的‘五四’不能产生表现时代的文学 作品呢?”
“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以外, 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与人们以怎样的影 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 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 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说,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 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民众,关于赏鉴艺术,实在程度太低, 何况要他们 1922年 《最近的出产》
茅盾注重整体的批评和发散式思维方式,与他一 贯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在他看来,“表现社会 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是于人类有关系的文学”。 正是这样,茅盾的文学批评不以个人才华而彰显, 也不重点去分析作品的艺术成就,而是比较理智 地用以分析社会,强调对文学批评的距离,不以 表现自己对作品的阅读印象而自居,他总是以他 的理解,以他的文学观来衡定作品。也可以说, 茅盾的批评是在较强的逻辑思维指导下的写作。
我们必须以辨证法为武器,走到群众中去,从血淋 淋的斗争中充实我们的生活.燃旺我们的情感,从 活的动的实生活中抽出我们创作的新技术!
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
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 尤重在于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 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 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
1938年,茅盾在《所谓时代的反映》
茅盾所说的时代性,其主导思想既是以艺术迎合重 大的社会事件,又是以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表现出时 代事件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小市民文艺读物的歧路》、《关于乡土文学》、 《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关于大众文艺》、 《八月的感想》
二、文体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l921年,茅盾接管《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后, 客观上有了接触大量文学作品的机会,使他有条件 撰写总论型批评文章。这个阶段体现出了茅盾文学 批评文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批评文本的整体性特 征。
——茅盾《读〈倪焕之〉》
小说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历史上 的重大事件,在作品中都有比较鲜明的反映,如辛 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都反映在 一部小说之中。茅盾在文章中说过他对这部小说的 “艺术上的印象”并不关注,“一篇小说的艺术上 的功夫,最好让每个读者自己去领受”,他的注意 点是作品“有意识地描写‘五四’对于某个人有怎 样的影响,并且他又怎样地经过了“五卅’而到现 在,是作品的时代性。
《夜读偶记》、《关于长篇小说〈李自成〉》
(一)现实主义的重新理解
茅盾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的作家,但他却是现实主义理论最有力的提倡者之 一。
“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歇之象。就世界观 之立点言之,似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 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 作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 切实介绍之必要。”
茅盾这一批评观点直接影响到此后小国现代文学批 评的发展,形成了文学批评注重批评对象是否“反 映”了现实,作家是否体验了那样的生活,“为人 生”发展为写工人农民的人生,而知识分子的人生 则似乎算不上“人生”,唯题材论也在这种观念中 逐渐形成。
(三)文学的背景与时代
进化论思想是支配茅盾文学批评的重要的理论 支柱。
——1921年,茅盾:《〈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在茅盾看来.现代小说技术上的错误有两个方面:
一、“以‘记帐式’的叙述法来做小说,以至连篇 累牍所载无非是‘动作’的‘清帐’”
二、是“他们不知道客观的观察,只知主观的向壁 虚造,以至名为‘此实事也’的作品,亦满纸是虚 伪做作的气味,而‘实事’不能再现于读者的‘心 眼’之前”。
——茅盾《读〈倪焕之〉》
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 不能不说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 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 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村到城市, 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 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在这两点上, 《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
所谓“为人生”也就成为通过小说表现具体的现实 人生,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生以“指导人生”。
“知识阶级中人和城市劳动者,还是隔膜得厉害, 一般青年对于社会上各种问题还不能提起精神注意。 如果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创作家是直接从人生中取 材料来的,那我可以说这些创作一定不是作者自身 经历的结晶。”
——《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新文艺作品全是反 映了‘五四’‘五卅’等等运动的;谁能说我们的 好作品中的男女人物不带着‘五四’‘五卅’等等 伟大时代的烙印?谁能说我们的好作品中间没有写 到‘五四’‘五卅’等伟大的运动怎样改变了人与 人的关系,又怎样改变了人与生活的关系?难道这 还不能算是‘五四’等等大时代在文艺上得到了反 映么?”
“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 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 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
这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观念.成为茅盾 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五四”文 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学作品 并没有出来”,他承认鲁迅的呐喊“所表现者,确 是现代中国的人生,不过只是躲在阴暗的难得变动 的中国乡村的人生”。
茅盾所要求的“为人生”实际上是对作家创作与现 实生活的一种对位关系:
他非常欣赏《呐喊》中的《狂人日记》、《药》、 《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他之所以欣赏这 些作品,主要在于这些作品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在 他看来,这些作品“都是旧中国的灰色人生的写 照”,“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 在《阿Q正传》里的”。茅盾特别把鲁迅的小说与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重大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并试 图说明鲁迅小说对这些重大事件的艺术反映。
茅盾所指出的现代小说的技术失误,主要原因在于 不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所以要根治这些弊端, “须得提倡文学上的自然主义”。
我们都知道自然主义者最大的目标是“真”;在他 们看来,不真的就不合美,不算善。他们以为文学 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全体人生的真的普遍性,一方 面表现各个人生的真的特殊性,他们以为宇宙间森 罗万象都受一个原则的支配,然而宇宙万物却又莫 有二物绝对相同。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匹蝇,所 以若求严格的“真”,必须事事实地观察。这事事 必充实地观察便是自然主义者共同信仰的主张。
这种整体性特征表现在,茅盾从不把他的批评对象 视为独立的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把它看作与周围 社会环境、整个文坛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中 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点。他是由一个点透 视全部,把文学作品作为整个社会、文学的一个标 本。
从批评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的基本思维 是发散性思维方式。他能在文学作品中捕捉到诸 多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反映到一般社会问题上去, 形成一个发散式结构。
在茅盾看来,一部作品取得成功。是因为它真实地 描写了现实,一部作品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 “无经验的非科学的描写”.
“描写劳动者生活的作品显然和劳动者的实际生活 不符;不但口吻不像,连举动身份都不称。如果创 作者平日确曾和劳动者接触过的,当不至隔膜如 此!”
“对于现今的恋爱小说不满意的理由却因为这些恋 爱小说也都不是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
“在阶级社会内,文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现 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
——《夜读偶记》
“把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作为写真实的要求,在 旧社会里,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在我们这新社会里, 却是荒唐透顶的。”
——《关于写真实》
(二)“为人生”批评大旗之下的艺术阐释
写实主义是“为人生”的主导方向,“为人生” 是写实主义的主要内涵。
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中:
茅盾是以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尊重作家的创作个 性和艺术个性的面貌出现的。
实际上,茅盾这时期的文学观念是一致的,他在 “革命文学”论战中所持的观点,只是他这种时代 性理论以及他的“为人生”理论的一个翻版而已。 他批评蒋光慈的作品“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 而是想象”所依据的标准,是他一贯提倡的作家要 “到民间去”’“到民间去经验了,先造出中国的 自然主义文学来”,要能够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 这一思想在“革命文学”的论战中表现得更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