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

——以“诗佛”王维的创作为例

08中文袁淑婷08011057

摘要:佛教在题材、诗风、意境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唐代作为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不少唐诗体现了佛教佛理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本文以“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为例,详细分析佛教对王维个人的创作的影响,进而论述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

关键词:佛教唐诗王维创作影响

宗教的前进发展对推动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的。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以“诗佛”王维的诗歌论证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一定的说服力。

王维在盛唐时代,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诗风的形成,诗歌意境的构成及其情感抒发上,追根溯源,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唐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禅宗,成了唐宋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哲学动力,王维尤其如此。“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摘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一、对选择诗歌题材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佛教是让人脱离“苦”的宗教,脱离的办法是“无己”,是泯灭物我之界限。没有“苦”、“烦恼”,最好是远离人世,走向山水田园,自然就会少了人世间的种种“苦”和“烦恼”。纵观唐代诗坛,有一很有趣的现象,写山水田园的诗人,大都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使他们走向田园山水,决定了他们对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王维便是其中一人。

宏观地看,唐诗的繁荣是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以及诗歌传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是唐诗繁荣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唐代,李世民称帝后很重视佛教,出现了很多宗派,僧侣数量大增,寺庙林立。而这些寺庙往往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成为一方名胜。一些文人骚客经常流连于其间,或题诗于壁上,或与禅师对话,或只身游走于山水间,感悟在佛教氛围下的恬静。

唐朝时佛教已经十分兴盛,统治者大兴佛寺,在山中比比皆是。如是,王维经常漫步于山中古刹,往往有感于山水之灵秀,再寓理于景,激发创作灵感。王维将佛理寓于山水景物之中,由此自成一派,与山水田园相关的东西成了王维最常用的题材。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由此,以山水,以寺庙,以佛理为题材的唐诗不断涌现。如宋之问《灵隐寺》就是一首题写寺庙的名作,其中二三联皆为名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仙李白以寺庙为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尤以《题峰顶寺》著名,其诗歌极尽夸张之能事,表现蕲州黄梅寺峰顶寺之高,情趣无限回味无穷。而王维的融合佛理的诗歌,无疑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一个巅峰。

二、对诗风的影响

唐代诗人游寺之作在诗歌艺术上的一个重要开拓就是表现山林秀谷中寺院的清幽静谧之美,引领唐代山水田园诗或者闲适诗诗风转向清幽、空灵。喜爱宁静淡泊、空、寂的王维,便是其中一人。王维总企望脱离人世的烦恼,干脆不言人间事,以免惹得心烦,躲进山水自然,体味宇宙万化,为灵魂找一个安静的去处。在他的诗中看不到对社会现实的纷纷扰扰表现出悲凉的淡漠,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释怀。为此,他的诗风清幽、空灵,常常带着禅意而超脱世俗。

“无住”和“无念”是南宗禅又一大宗旨,所谓“无住”,即对于空相声色无所住心;“无念”即“不作意”,“所作意住心,取空取静,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寂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王维对南宗禅此项精义的把握亦颇精微,将佛教的“空义”融进诗歌创作,诗风清丽、空灵。例如《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山居秋日的黄昏空寂清湛,一场新雨的涤洒,松间、石上、月明、泉清,静静地“照”着,潺潺地“流”着,一幅西方琉璃世界的图画。颈联对动静儿的描写,从容不迫,富有节奏,幽静的世界间或一点枝叶的稀疏,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水边荷动了,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波澜,“一点才动万波随”,禅意十足,生机盎然。尾联的出句“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可见,佛理对王维的诗风的巨大影响。每字每句,均透着禅意。

更神奇的是,读他的诗歌,或者说是读这类山水田园派的诗歌,都会有一种恬静之感,读罢仿佛飘飘然,超然物外了。而清幽、空灵的诗风,非王维所独有,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众多的唐诗大家的创作里面。如武周时的诗人陈子昂,早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积极进取,抨击时政,以天下为己任,以后又崇尚道家,但他在与僧徒的交往中广读佛典,这样,他在游晖上人房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佛门寺院的突出特点,在诗篇中加以表现,如《夏日游晖上人房》: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无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寻澄泉。

在这样幽静的山林寺庙中,琴歌奏而法筵陈,空寂可见一斑。在《释迦赋》中宣称“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的王勃曾用骈体文写了多篇寺碑极写各寺的不同气象,写得清丽旷淡,空寂之境彷如陈列于眼前。佛教的超脱空性思想浸染唐朝诗歌,清幽、空灵的诗风占据了浩如烟海的唐诗的一个重要位置。

三、对诗歌意境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喜欢写“空”,总爱描绘“静、寂”的意境,所体现的“空、静、寂”形成一个孤独而封闭的世界。这是佛教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更为深入的影响,是禅对诗的渗透。

王维的《鹿柴》就是将“空、静、寂”表现到极致的一个例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