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吸收降解冠脉支架(Bioabsorbable Vessel Scarfolding, BVS)的研究进展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高旸;丁嵩;何奔【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5)003【总页数】3页(P163-165)【关键词】生物可吸收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洗脱支架【作者】高旸;丁嵩;何奔【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近年来,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主要代表的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PCI术使用的支架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已从最早的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
DES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治疗的选择之一被写入了《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 /美国胸心外科年会(AmericanAssociat 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预防心血管病护士协会(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PCN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 /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临床实践指南》[1]和《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中 [2]。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研究指导原则2020
附件6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指导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下简称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并指导该类产品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系对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研究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虽然为该类产品的动物实验研究及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提供了初步指导和建议,但不会限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以及注册申请人对该类产品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和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提高,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平台为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对于其他产品,如支架中含有生物技术成分(如细胞或基因治疗成分、单克隆抗体等)以及其他生物可吸收材料支架平台如镁合金或铁合金等制成的支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中适用的内容开展动物实验。
本原则不替代GB/T 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
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1 —性,亦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
二、动物实验研究本指导原则中动物实验研究主要是为了初步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性和安全性。
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预期产品的降解周期同组织修复时间一致,且应维持满足临床应用的机械性能;同以持久性金属支架为平台的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相比,除应完成常规的动物实验研究外,还应重点对产品在体内的降解特征及机械性能变化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常规动物实验研究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常规动物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安全性研究、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输送性能、系统毒性、局部毒性、药物剂量筛选、载体聚合物配方和涂层厚度、药物释放/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可参考《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8年第21号)和《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18号)开展,同时需考虑平台降解特性对于研究过程的影响,如在6个月随访时间基础上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等。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指导原则【模板】
附件6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指导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下简称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并指导该类产品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系对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研究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虽然为该类产品的动物实验研究及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提供了初步指导和建议,但不会限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以及注册申请人对该类产品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和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提高,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平台为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对于其他产品,如支架中含有生物技术成分(如细胞或基因治疗成分、单克隆抗体等)以及其他生物可吸收材料支架平台如镁合金或铁合金等制成的支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中适用的内容开展动物实验。
本原则不替代GB/T 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
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亦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
二、动物实验研究本指导原则中动物实验研究主要是为了初步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性和安全性。
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预期产品的降解周期同组织修复时间一致,且应维持满足临床应用的机械性能;同以持久性金属支架为平台的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相比,除应完成常规的动物实验研究外,还应重点对产品在体内的降解特征及机械性能变化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常规动物实验研究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常规动物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安全性研究、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输送性能、系统毒性、局部毒性、药物剂量筛选、载体聚合物配方和涂层厚度、药物释放/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可参考《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8年第21号)和《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18号)开展,同时需考虑平台降解特性对于研究过程的影响,如在6个月随访时间基础上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等。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展望(全文)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展望(全文)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
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理念应运而生,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里程碑式革命。
其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置入初期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构;在完全吸收后,解除支架对血管的束缚使其恢复正常舒缩功能;其他潜在优势还包括无金属支架伪影不影响后期影像检查,不影响旁路移植手术等。
美国雅培公司的Absorb BVS 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冠状动脉可吸收支架,分别于2011 年和2016 年在欧洲和美国上市。
然而,ABSORB Ⅱ[1] 和ABSORB Ⅲ[2] 长期随访结果及荟萃分析[3] 显示,Absorb BVS 的远期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TLF)和支架血栓风险较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Everolimus-eluting stent,EES)明显增高,在排除了直径<2. 25mm 的病变后,两组TLF 无显著差异(9. 3%vs. 7. 0%,P=0. 12)。
进一步分析显示,严格遵循PSP 原则可能有助于减少BRS 血栓的发生,包括Pre-dilation(充分预扩张)、Sizing(与血管直径匹配的支架)和Post-dilation(非顺应性球囊充分的后扩张)。
2017 年9 月,鉴于市场销售状况显著低于预期,雅培公司宣布终止Absorb BVS 在所有国家的销售。
在BRS 临床应用陷入低谷的时期,来自中国的研究始终是一抹亮色。
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血管支架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血管支架及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魏岱旭,钟建,闫志强,何丹农
申请号:CN201110435156.9
申请日:20111222
公开号:CN103169555A
公开日:
2013062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支架分成内外两层独立的结构,其外层结构具有多孔的三维结构,微孔为不规则变化分布,孔径大小为20-400μm,可种植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内层支架能承受具有强大的扩张力,挤压时候有助于支架形状的恢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血管支架得制备方法。
该方法制备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更好,且更易控制支架的孔径大小,其微孔为不规则变化分布,孔径大小为20-250μm。
制备工艺较简单,制备的成本较低廉。
申请人: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200241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东路2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代理人:唐莉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去英国做可降解支架手术,手术两小时后就能下床走动
去英国装可降解支架,手术两小时后就能下床走动□南都记者曾文琼实习生游月国人对英国的一些医院可能不会陌生,比如2008年刘翔受伤后赴英治疗的惠灵顿医院,戴安娜王妃多次光顾的皇家布朗普顿医院。
其实英国的医术在国际上基本上与美国是齐名的,在一些新药的研发上有时还比美国快一些。
而且,价格也比美国低。
概况:医学技术与美国不相伯仲,价格比美国便宜30%-50%“英国与美国在医学技术方面是没有明显差别的。
”盛诺一家的首席医务官连耀国认为,“如果对英国的医疗技术了解的话,选择去英国治疗可以节省一小笔钱。
”另一家服务机构也称,“到英国治疗可以用较为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与美国同等,甚至世界上最前沿的医学技术。
”在心脏病治疗方面,英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如生物可降解支架、人工心脏移植等技术,其中生物可降解支架技术比美国更好。
在治疗肿瘤方面也很强,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治疗技术,比如介入性放射技术、射波刀技术、等离子体射流技术等。
另外,在尖端伤口护理、诊断与骨科等子行业上也是世界一流的。
建议去英国就医的中国患者选择私立医院。
费用方面英国有很大优势,一般比美国便宜30%-50%。
对国际患者,英国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资料推算出大致的费用,先让患者打一笔预估费用过去,最后多退少补。
不过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国际部市场拓展经理Ms.Linsee Richards称,“我们不是有钱就接收的。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适合到我们医院进行治疗来决定。
我们主要接收心肺疾病的国际患者。
”据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有关人员介绍,英国对中国的医疗签证已开放多年,符合申请医疗签证条件的患者都可以申请,而且无需面签,虽然不会为医疗访客提供“快速通道”或“绿色通道”,但会考虑需要关切的情况。
治病经历:韩青现在想起去年3月陪叔叔去英国做手术的事仍印象深刻:感觉不过是跟叔叔婶婶一起去英国旅游了一个星期而已。
韩青的叔叔韩友宇是位商人,患冠心病已经五六年,经常胸闷、胸痛。
一直只是简单地吃药,没有进行系统治疗。
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进展
REVIEW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冠心病甚至排在死亡原因榜首,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攀升,冠心病是由于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疾病,因此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
从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的应用标志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入第一次技术革命[1]。
随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继进入三次技术革命,依次为裸金属支架(Bare Men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tent,BRS)[2-5]。
BRS主要包括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支架和生物可吸收金属支架,BRS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解决了其他支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支架内狭窄和晚期形成血栓等,该领域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1986年,Sigwart[3]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BRS的研究也在之后开始进行,美国雅培公司的Absorb BVS是第一代BRS的代表。
首款国产冠脉支架系统于2000年上市,从此打破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支架植入的手术费用大幅下降,无数心血管病患者受益。
而首款国产可吸收冠脉支架于2019年推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冠脉支架领域的技术能力已引领全球。
从此国内介入治疗进入“完全可降解支架时代”。
从追随到引领,中国用了19年。
1 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支架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支架所用的材料大多数是高分子材料,比如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和合成可降解高分子等。
由于人体内存在的乳酸单体都是左旋结构,所以从生物兼容性的角度出发,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一般选择左旋聚乳酸作为材料。
日本Kyoto医药公司生产的Igaki-Tamai支架是第一个应用在人体的可吸收支架,它由左旋聚乳酸构成[6];已在欧洲统一认证且上市的一款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支架是Absorb支架,应用较多,它的支架框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进展刘洪伟,杨涵,吴娟洁,徐良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深圳市医疗器械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深圳 518057[摘 要] 冠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是现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用手段,但支架内狭窄和晚期形成血栓等问题影响支架的长久疗效和安全性,限制着支架的应用。
临床医学学术动态:冠状血管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进展
可吸收支架理论上有多个可能的好处:支架被吸收后可恢复血管正常收缩性,阻止血管再狭窄的发生;重建普通支架置入后消失的血管动力;可在同一病变处进行多次介入干预;对患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可使用,不需要频繁的再干预。
因此,目前,国际上已有几家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可吸收镁支架的研究现状医用镁合金研究早在1907年就最先报导过,1944年用于治疗骨折研究。
目前在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研究方面I期临床研究已取得了成功,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研究。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大会上,德国Essen大学的RaimundErbel医生报告了Biotronick公司研发的以镁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可吸收金属支架(AMS)的人体内研究结果,“预示该支架大有前途”。
在2006年美国ACC年会summit论坛上,Erbel医师公布了AMS临床试验PROGRESS-1研究结果。
该中心63例患者研究达到预期结果,操作技术成功率高,AMS在冠脉重建中与核磁成像(MRT)和CT兼容,无支架内血栓形成,4个月后血管内支架(IVUS)检查证实了支架降解,靶血管重建率与不锈钢药物洗脱支架(DES)有可比性。
在本届ACC年会summit论坛上,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目前应用的DEs并不完美,可吸收金属支架(absorbablemetalstent,AMS)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利时Deloose医生还在17届国际血管内治疗研讨会上,报告一种外周血管新型生物可吸收金属镁支架,不但可有效改善下肢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而且可降低传统金属支架引起再狭窄风险。
以上研究预示未来支架的发展方向——AMS支架有完全可吸收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有效的支撑性。
未来以AMS为平台的DES具备更精确的药物动力释放和定向的特点。
生物可吸收聚合材料支架的研究进展2006年10月24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8届国际心脏病学会会议上,雅培(Abbott)公司报告了正在进行的ABSORB临床试验中获得的早期临床结果。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并指导该类产品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系对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产品临床试验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临床试验方案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虽然为该类产品的临床试验及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提供了初步指导和建议,但不会限制医疗器械相关管理部门及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以及申请人对该类产品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工作。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技术和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提高,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规定需在中国境内进行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平台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
对于其他产品,如支架中含有生物技术成分(如细胞或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等)以及其他生物材料支架平台(如可降解金属镁或铁等)制成的支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中适用的内容开展临床试验。
二、基本原则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应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5号)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进行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应已完成必要的、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需重点关注产品在体内外的吸收特征。
临床前研究结果应可基本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初步可行性。
三、临床试验方案(一)临床试验目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试验用可吸收药物支架是否具有预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不同的产品,其临床治疗目的可能不同,临床试验中选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指标也可能不同,因此申请人应在临床试验方案中详细说明试验目的,并应有公认的医学文献资料支持。
中国的可降解支架
No. at risk:
时间(天) NeoVas
0 1103
37 1098
208 1093
298 1090
393 1082
758 1074
NeoVas支架血栓发生率与金属支架Xience相当,显著低于第一代Absorb BVS 支架。
NeoVas影像学研究流程及随访情况
将来自560例NeoVas RCT研究中,沈阳军总和邵逸夫医院的全部 166例患者,纳入QCA、OCT、FFR分析
0.14±0.36
0.11±0.34
0.05
0.00
Absorb China
Absorb Japan
NeoVas
支撑期阶段的晚期管腔丢失:生物可吸收支架晚期管腔丢失不劣于金属支架
支撑期(1年内):可吸收支架与金属支架临床事件(安全性)相当
TLF(%)
10.0% 8.0% 6.0% 4.0% 2.0%
充分的后扩
降解期(1-3年):适度增大内膜厚度降低血栓风险
在降解过程中,支架完整性破坏,失去支撑力,极个别支架小梁会突破新生内膜 进入血管管腔,引起血栓风险。该问题可通过支架优化设计来解决:
适度增大新生内膜厚度可降低支架小梁脱垂引起的血栓风险。
降解期(1-3年):临床试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血栓发生率(%) 血栓发生率(%)
BRS
P=0.03
Xience
3.0%
P=0.01
2.3%
P=0.64 P=0.50
0.7% 0.9%
1.1%
0.7%
0.0%
Absorb II
0.0%
Absorb III Absorb China
术后三年
NeoVas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前世今生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前世今生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支架)治疗和外科搭桥治疗。
冠脉支架历经了3次技术革命,1977年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988年的金属裸支架(BMS),缺点是术后再狭窄达到30%左右;2000年的药物洗脱支架(DES)。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继金属支架(血管再通)后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第4次技术革命。
生物可吸收支架从植入到完全降解吸收的整个寿命周期可分为支撑期(术后1年内)、降解期(术后1—3年)和康复期三个阶段。
实现了血管功能的完全恢复,完成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
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历程回顾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历经坎坷。
冠脉介入治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一种新的损伤与代价换取另一种临床获益的方式。
不论是早期的BMS还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DES,术后血管的自然愈合都将受到干扰;支架会永久地固定在血管壁上,阻止冠状动脉血管运动,排除了旁路移植手术的可能。
另外支架的长期存留导致炎症反应、贴壁不良等也可能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横空出世将血管从金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没有长期刚性支架,允许冠状动脉血管运动,可避免永久性金属装置引起的并发症,从而使血管恢复到自然状态,为拟行心脏介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排斥永久性金属支架的患者而言。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80年代。
早在1988年Stack等研制开发了早期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此种支架为自扩张式支架,它由左旋聚乳酸(PLLA)制成,在猪的冠状动脉中发生了轻度的炎症;当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时,设计成Z型螺旋状弯曲结构,可以明显减轻局部炎症,但是降解速率慢,并且支架植入扩张的热量会破坏血管壁从而形成血栓。
加之同时代的金属裸支架及其后的药物洗脱支架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热情明显减低。
2000年,Tamai等报道了第一个用于人体冠状动脉的生物可吸收支架——Igaki-Tamai生物可吸收支架,该支架是由日本京都医药于上世纪90年代设计。
介入治疗界的新星——生物可吸收支架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5月第45卷第3期 IntJCardiovascDis,May2018,Vol.45,No3
介入治疗界的新星———生物可吸收支架
李家睿 冯邦哲 荆小马
【摘要】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vascularscaffolds,BVS)是在金属裸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BVS可以被生物体逐渐降解吸 收,能够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导致的血管局部炎性反应,降低支架置入后远期不良事件的 发生率。但目前对于 BVS的研究仍未成熟,由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如何降低 BVS 支架的厚度、确定支架最佳降解时间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成形术 doi:10.3969/j.issn.16736583.2018.03.003
无 论 是 金 属 裸 支 架 还 是 药 物 洗 脱 支 架 (drug elutingstent,DES),都会在机体内永久留存,并会 促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出现远 期不良事件,如 晚 期 支 架 贴 壁 不 良,晚 期 支 架 内 血 栓形成,血管 正 常 几 何 结 构 和 运 动 功 能 受 损 等[15]。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vascularscaffolds, BVS)的出现,被誉为心脏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该种支架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理论上能够消除残 留裸支架导致的血管慢性炎性反应,降低 PCI术后 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 犅犞犛的优点
BVS的设计目标为:改善 PCI术 后 的 血 管 重 构,恢复治 疗 段 靶 血 管 的 舒 缩 功 能,降 低 心 绞 痛 的 发生率等[6]。 1.1 降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发生率
一种可降解个性化非柱形仿生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可降解个性化非柱形仿生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玉杰,马茜
申请号:CN201610329746.6
申请日:20160518
公开号:CN105853036A
公开日:
201608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可降解材料制造的个性化非柱形仿生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
所述支架为由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降解支架;所述支架由若干闭合的波浪形环状单元组成,各所述环状单元之间固定连接形成桥接的网状结构;所述支架按照其植入方向分为近心端和远心端,且所述支架在扩张状态下,所述支架近心端的外径与所述支架远心端的外径不同。
本发明所述仿生可降解冠脉支架的研发面向众多冠心病患者,符合个体化治疗的趋势,从最大程度上弥补支架形状与血管不匹配带来的诸多弊端,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对冠脉产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科学、经济及社会价值。
申请人:周玉杰,马茜
地址: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路2号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医生办公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修典盛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杨方成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阶段的功能
1.血运重建 2.血管功能的恢复 3.物质吸收
支撑力
依维莫司药物洗脱 物质消失
物质完全消失及 吸收
1
3 血小板沉积 白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 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6
Months 基质沉积 内皮再生 血管功能
2 Yrs
Forrester J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758. Oberhauser JP, et al., EuroIntervention Suppl. 2009; 5: F15-F22.
3 – 4 Month Goal
200
250
300
每阶段的功能
血运重建 2.血管功能的恢复 物质吸收
支撑力
依维莫司药物洗脱 物质消失
物质完全消失及 吸收
1
3 血小板沉积 白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 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6
Mos 基质沉积 内皮再生 血管功能
2 Yrs
Forrester J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758. Oberhauser JP, et al., EuroIntervention Suppl. 2009; 5: F15-F22.
1
3
Platelet Deposition - Thrombosis
每阶段的功能
1.血运药物洗脱 物质消失
物质完全消失及 吸收
1
3 血小板沉积 白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 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6
Mos 基质沉积 内皮再生 血管功能
2 Yrs
Forrester J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758. Oberhauser JP, et al., EuroIntervention Suppl. 2009; 5: F15-F22.
生物吸收模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MULTI-LINK VISION支架输送系 统 • 凝聚七代MULTILINK的精华 • 一流的输送性 可生物吸收的模架 主体 • 聚乳酸 (PLLA) • 可自然吸收,完 全代谢 可生物吸收的涂层 依维莫司
• 与XIENCE V相似 • 聚乳酸 (PDLLA) 的剂量及释放速率 涂层 • 可自然吸收,完全 代谢
生物可吸收降解冠脉支架 (Bioabsorbable Vessel Scarfolding, BVS)的研究进展
生物血管模架 – 设计理念和目标
血管的支撑仅是一种临时的需求 • 血运重建 (Revascularization)时,生物血管模架的功能如同金属药物支架,然 后在体内被完全吸收 • 无永久性金属植入物
1. 无永久的支架 – 从而恢复血管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可能有助于血管的晚期扩张性 重构(expansive remodel) 2. 无慢性炎症反应的促进因素 – 有望减免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
3. 不妨碍再次进行血运重建 (PCI 和 CABG)
• 与非侵入性(non-invasive) 影像诊断技术 (MR/CT) 兼容,可应用这些技术进行 随访.
体外降解试验 ( 浸泡于 37°C 磷酸缓冲液)
1400
1213 1209 1224 1183 1251 1132 1124 1158 1127 1125
1200
1134
1000
Radial Strength (mmHg)
955
800
600
400
200
0 0 50 100 150 t (days)
Tests performed by and data on file at Abbott Vascular.
所有插图均为艺术再现。
3
可生物吸收多聚物 (可生物吸收的模架主体+可生物吸收的涂层)
依维莫司/聚乳酸混合物涂层 • 厚度薄 • 非晶型 • 依维莫司 : 聚乳酸 = 1 : 1 • 全包围涂层, 厚度为2-4 m
• 药物释放的速率可控
Drug/polymer matrix
Polymer backbone
Incomplete
N = 13个BVS, 671个节杆
完全覆盖
Ormiston, J, et al. Lancet 2008; 371: 899-907.
不完全覆盖
机械导控
血管功能 支撑力 Everolimus Elution Full Mass Loss & Bioabsorption Mass Loss
血运重建阶段(0 – 3 months)
其性能应与金属药物支架相仿
设计要求:
• 输送性良好 • 即刻的弹性回缩少 • 即刻的径向强度高 • 将药物释放至血管组织的速率可控 • 顺应性出色
模拟血管模型(SAM)中的输送性
25
输送性好
20
Deliverability Score
15 10 5 0 XIENCE V BVS
PVA血管模型 弥漫性病变
输送性差
数据由Abbott Vascular存档.
闭合状态下模架的柔软度
柔软度差
90 80 70 60
Force 50 (gf) 40
30 20 10 0
VISION n=5
BVS n=5
柔软度好
Data on file at Abbott Vascular.
径向强度的变化 – BVS Cohort B
血管功能的恢复 (3个月 结构的解体)
从管腔的支撑过渡到结构的解体 设计要求:
• 径向强度逐渐减小 • 模架的节杆须埋在血管壁内(节杆被覆盖) • 模架的结构开始解体
• 血管恢复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
节杆覆盖率: ABSORB 6个月OCT结果
节杆覆盖率 – 6个月随访
1%
99%
Complete
聚乳酸骨架 • 高结晶度 • 确保模架的完整性 • 经过特殊处理以增强径向强度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性能标准
支撑力
依维莫司药物洗脱 物质消失
物质完全消失及 吸收
1
3
6
Months 基质沉积 内皮再生 血管功能
2 Yrs
血小板沉积 白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 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Forrester J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758. Oberhauser JP, et al., EuroIntervention Suppl. 2009; 5: F15-F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