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起源与历史

电脑的起源与历史
电脑的起源与历史

电脑的起源与历史

现在很多的人都在使用电脑办公,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想了解电脑的一些历史。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电脑的起源,来欣赏一下吧。

电脑的起源

一般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1946年研制出的"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 (ENIAC)但英国争辩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桂冠应属于英国1940年研制出来的"巨人";计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发明了一种机械式密码编码机" ENIC-MA谜广,它能够编制出无数种同一系列的密码。这种密码十分复杂,德国人对它的保密性能十分自信,认为它所编制的密码几乎是不可破译的,因此在军队的高级保密通信中广泛使用由它所编制的密码。

英国情报机关从战前就开始注意到了"谈式";密码,经过窃听和谋报人员、破译人员的长时间努力,窃得了"谜式";密码的秘密,终于可以用人工破译出其中部分内容了。但破译~种用"谜";式密码机编制的新密码都要耗费很长时间,难以满足作战的需要。

美国情报机关与数学、电子学专家合作,组成了以数学家阿兰?丘利姆为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一种使用2000多只电子管的大型电子运算装置,被称作"巨人";机,专门用于对德国"谜式";密码的解析和破译。从此人类可以对密码进行机器破译了,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破译的成功率和速度。英国把这种通过电子窃听、电子破译"谜式";密码得来的情报定为国家最高级机密情报,命名为"超级机密(ULTRA)";情报。

在抵抗德国空袭英国的"不列颠战役";中,"超级机密";适时地发挥了作用。英国空军通过"超级机密";,事先就得到了德国空军的空袭计划、攻击目标及作战要领等许多重要情报,及时调配战斗机和高射炮等防空力量,在最佳时间和地点拦截德国轰炸机群,使数量

处于劣势的英国空军掌握了空战的主动权。

后来,由于德军在空中攻势受挫,始终无法获得制空权,希特勒不得不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正是通过"超级机密";获得了这一情报,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英国为保守"超级机密";的秘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0年11月12日清晨,英国情报机关通过"超级机密";获悉:德国空军在14日夜间和15日凌晨,将出动500多架轰炸机空袭英国的重要工业城市考文垂。可以预料,考文垂市将受到多么巨大的损失。

除了可以使用战斗机和高射炮迎击德国飞机外,要不要通知考文垂市居民紧急疏散呢?这样做固然可以减少许多人员伤亡,但也意味着英国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德国的秘密计划,这就有可能暴露"超级机密";,导致这条重要情报来源的中断,造成以后更大的损失。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怀着沉重的心清断然地下了决心:为了今后的利益和战争的需要,考文垂市的居民们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结果,15 000故燃烧弹和1400枚其它炸弹落在了毫无防备的考文垂市民头上。550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50 000间房屋被毁坏,12家工厂受到严重破坏。英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它使德国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未能知道"超级机密";的秘吉,保证了这条情报来源的畅通。希特勒经常使用"谜式";密码与在北非的德军统帅隆美尔进行通信联络。据说,驻北非英军司令蒙哥马利有时比隆美尔还要先看到希特勒的电文。正是由于英国对"超级机密";的严密保密措施,它才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巨人";机也长期扮演着"无名英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美国陆军委托研制电子化的通用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疗,目的在于计算炮弹及火箭、导弹武器的弹道轨迹。36岁的物理学家莫克利是主要设计者,24岁的埃克特担任总工程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埃尼阿克";终于在1945年底制造完成,1946年初做了公开展示。"埃尼阿克";是个庞然大物,整个机器使用18 000只电子管、6000个继电器、7000个电阻、10 000个电容;总重30吨,机房面积17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耗资约为50万美元。这部计算机每秒钟可做5000次加法或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比人工计算快20万倍。用"埃尼阿克";计算炮弹弹道只要3秒钟。"埃尼阿克";于1955年"退役";,现陈列在华盛顿一家博物馆里。

"埃尼阿克";有两大缺点,一是没有内存储器,二是要由人像措积木一样,将大量运算部件搭配成各种解题布局,每算一题就要重搭一次,又费时,又麻烦。有的题只要计算1秒钟,准备工作却要花上几十分钟。对"埃尼阿克";的改进应归功于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有非凡的数学才能,曾被誉为"万能数学家";。193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曾担任过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海军兵器研究所等单位的顾问,参与了研制第一批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4年夏,冯?诺依曼正在负责研制核武器,需要进行大量高速的计算。他偶然听说"埃尼阿克";小组正在研制计算机,喜出望外,立即参加进去,担任小组顾问。那时"埃尼阿克";的研制已接近尾声,为了克服已经意识到的"埃尼阿克";的缺点,通过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讨,冯?诺依曼提出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新机器有五个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和输入。此外,新方案还有两点重大改进,一是采用二进数制,简化了计算机结构;二是建立存储程序,将指令和

数据放进存储器,加快了运算速度。新机器EDVAC于1952年研制成功。冯.诺依曼概念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

电脑的历史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电脑。

电脑的快捷键

F1

显示程序或系统帮助内容

F2

重新命名所选项目

F3

搜索文件或文件夹

F5

刷新当前窗口

F6

循环切换屏幕元素

F10

激活当前程序中的菜单条Ctrl+A

选中全部内容

Ctrl+C

复制

Ctrl+X

剪切

Ctrl+V

粘贴

Ctrl+Z

撤消

Ctrl+Esc

显示"开始";菜单

Alt+Enter

查看所选项目的属性

Alt+F4

关闭当前项目或退出程序Alt+空格键

为当前窗口打开快捷菜单Alt+Tab

打开项目间切换

Alt+Esc

项目打开顺序循环切换Delete

删除

Shift+Delete

永久删除所选项

Shift+F10

显示所选项快捷菜单Esc

取消当前任务

Ctrl+Alt+Delet

电脑锁屏PrintScreenSysRq

电脑截图

Ctrl+Alt+A

qq截图

Ctrl+Shift+X

搜狗浏览器截图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存在的时间、分布的空间、分布的特点,从而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认识石器时代中国的文化遗存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运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史实进行历史解释。【教材研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3、生产关系的变化 ⑴原始社会分期 ⑵生产关系的变化 ?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始社会分期 按组织形式划分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按石器制作技术划分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阶段(特征)代表人物制度 三皇时代(名称众说 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伏羲氏、燧人氏、神 农氏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 落首领的推举和考 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称为“禅让制”。五帝时代(五帝后期 和龙山文化时代,史 称“万邦时代”) 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 尧、帝舜。 国家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夏(约公元前2070 年—约公元前1600 年;我国最早的奴隶 的制国家) 禹建立(禅让方式— 公天下) 启继位(父死子继— 家天下) 桀亡国(约公元前 1600年) 王位世袭制; 夏王(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行政机 构、军事机构、司法 机构、宗教机构; 对夏部落实行直 接统治,其它部落间 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纣亡国(约 公元前 1046年)商朝 时间人物制度势力范围重要成就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年汤建立(约 公元前 1600年) 内外服制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 北及燕山。 甲骨文、青 铜器等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辩论的起源与发展

辩论的发展与起源 只要有人与人相处的地方,就有辩论;只要有辩论的地方就有雄辩。雄辩,作为人类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寓于人们本能的竞争潜意识之中;雄辩,作为辩论中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雄辩在辩论中的特殊地位。 既然说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那么,就可以说“辩”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雄辩作为辩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语言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正是人与人在相处之中无法躲避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残酷性的反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胜与败的结果大抵是出于谋略加枪炮的对话;而在和平年代,枪与炮似乎不再为人们所崇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因此就没有竞争了,人人都可以高枕无忧地去尽享天伦之乐了。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有建设就会有破坏;有深度就会有浮躁;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语言。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即使把世界分成无数个具象的分支,那么,这无数的分支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矛盾体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排斥和互相依存中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是产

生辩论的温床,也都是产生通过雄辩来宣扬某中立场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1. 西方之辩 其实,雄辩并不是近几年才发明出来的产物。仅就西方而言,早在古希腊时代,演说和辩论就破手社会重视,乃至连学校的教育也注重了多学生在演说能力方面和背诵名家警句方面的培养。这样,口若悬河者开始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时的雅典是比较开明的奴隶制城邦,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雅典学派林立,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论辩极为盛行,因而,对有关“谈说之术”的研究也居于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390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创立了第一所修辞学校,对后世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酥》一书中曾经指出: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谈话的一生”。这位自诩为“雅典牛虻”的哲学家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记录苏格拉底辩论的一部分精彩的实录。 古罗马人先是传承了古希腊人的论辩风格,并将其推至各种领域,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者俯拾皆是,后经教育家们去粗取精,自成一体,使得演说论辩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如此,古罗马还造就出一大批在语言修辞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的雄辩家。西塞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演说和论辩造就了无数的辩士,辩士所及之处,也从先前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教案。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认识的基本历程。 2.了解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和宗教的区别,了解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3.通过学习能用正确的观念解释生命的起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能用相对客观和正式的关于生命的认识,去批驳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艺术化、故事化,甚至是被歪曲、被伪造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学生探索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奥秘的兴趣。 2.通过人类对生命认识的相关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反对伪科学和愚昧,为科学进步不惜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智慧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 1.近代生命科学的主要成果。 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难点: 纠正传说和民俗中关于生命起源的伪科学观点,分析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实证说明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上的偏差。 教学过程: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1.古代传说:神创说 2.现代两种认识: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起源于地球自身。 3.一次实验:证明生命起源在早期地球上已存在。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思考。原因: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过渡】古代生产力落后,使神创说得以影响深远。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神创说受到质疑。由此形成两条研究路线。 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词源与起源 在西方,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原指结算支付款项,在16世纪,德国文献中采用“Finanz”,意为对欺诈等行为的裁定与罚款,到18世纪曾狭义地指国家收入。后来西欧各国使用的英文finance一词,因其原意泛指一切财务,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对国家的货币收支惯用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从西欧引入public finance,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译作财政。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财政”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立财政处,为中国官方采用财政一词之始。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的后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来满足公社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将公社内部集体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分配用于公社内部的共同需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并实现其职能,通过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使其掌握必要数量的社会产品,用于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独立的财政分配,产生了财政。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使财政分配从一般的经济分配(社会分配)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但财政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以劳动者能够为国家提供剩余产品为条件,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在中国,对财政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认识,如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国家产生之后,财政分配活动才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 中国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的典籍及历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关于管理国家财政的原则和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读 《 历 史 的 起 源 与 目 标 》 有 感 姓名:丁柳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7101014030

在《历起源与目标》中共有两篇,分别是“世界历史”和“现在与未来”史的。我们的时代使人类生活变得具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意义最为深刻。他要求整个人类历史提供给我们藉以估量目前发生事情之意义的标准。在西方世界,基督教信仰缔造了历史哲学。再从圣·奥古斯汀到黑格尔的一系列鸿篇巨著中,这一信仰通过历史二具体化为上帝的活动。上帝的启示活动相当于决定性的分界线。因此,黑格尔仍能说,全部历史都来自耶稣基督,走向耶稣基督。上帝之子的降临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我们的年表天天都在证明这个基督教的历史结构。 历史追溯到有语言证据的遥远过去。凡在有片言只语传递给我们的地方,我们仿佛就感觉到了脚底下坚实的土地。史前发掘中所有没有文字标识的人工制品,对我们来说是沉默无语的无生命物。 我们的时代使人类生活变得具有广度和深度,因此意义最为深刻。它要求整个人类历史提供给我们藉以估量目前所发生事情之意义的标准。 ——卡尔·雅斯贝斯经验主义时代的史学史:“自远古以来,人类就试图向 自己描绘历史整体:首先是用神话描绘;接着是用社学活动的概念描绘,神学活动通过世界政治的决定性事件而起作用;

然后是用一个启示的过程,它从创世和人类堕落到世界末日和末日审判,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进程。” 在这个描述过程中,雅斯贝斯把“用叙述神统的史诗和 人类在其中拥有命定地位的宇宙起源学说”、“先知们的历史想像”,以及圣·奥古斯汀式的基督教史观,简洁地勾勒出来。虽然他不同意这几种经验主义的历史观念,但是仍然发现了上述史观的共同特征,即,始终为了获得一个关于人类历史的统一完整的总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历史总是被作为整体而简约成一个统一体。 这反映了雅斯贝斯的史学基本观念:人类具有唯一的共 同起源和共同目标。 在这个观念下,他认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是:首先,这种事物作为一个唯一性的事件,在人类历史共同的唯一的总进程中清清楚楚地占有它的位置;其次,它具有交流人性和延续人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他把历史区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两类。认为人类历 史才识真正的历史,一切因精神儿获得意义和连续的现象演变,通过人类记忆和继承同人类现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过去。既是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又是对这个客观的意识反映,即历史事件和历史认识的复合。如果不能发现以前的客观事实,不能认识那些过去的历史,即在现在对过去的客观不能理解,那么过去的历史就是失落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对以上两幅图片是否熟悉?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问题情境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自主学习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北京人的发现。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完整版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历 史与发展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着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原始人群到民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书笔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书笔记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轴心时代”这一名词,正是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然而当我们真正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其内容和范畴并不止于“轴心时代”,全书以“轴心时代”为基础和中心展开论述,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回顾、“现在与未来”的探讨以及对“历史的意义”的思索构建起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在雅氏的分析论证中,大量融合了西方哲学和史学派的观点,读来收获颇多。 以下我将陈述自己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雅斯贝斯认为:目前人类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期和科学技术时代,他将史前和古代文明归为间歇期,而轴心时代是突破期,科技时代则是第二个间歇期。人类各大文明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到400年之间出现了精神的觉醒,使得人类社会超脱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各自建立了哲学或者宗教的倾向。他提到了最重要的四个文明:以色列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得以保存,这就是轴心时代。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导言中,雅斯贝斯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他想要在此书中解决的历史哲学命题:历史是什么?历史来自何处?历史通往何方?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历史应该区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两类。人类历史的一切基本内容就是那些曾经作为历史的因素,并将继续通过人类的记忆和意识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因素的东西,过去发生的一切只有通过意识的媒介才能与现在发生联系,未进入人类意识的一切是非历史的、无意义的。因而人类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关于第二个问题,雅氏认为,自从生命产生意识,人类历史就从“无”的母体重走向“有”,从“无知”走向“有知”,这才是历史的根源。关于第三个问题,即历史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则由对前两个问题的阐述中引申而出。雅氏指出,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历史的统一。人类历史在轴心期产生突破这一事实,清楚第表明了人类走向整体的基本根源、重要因素和必然趋势。

高一历史(统编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学习任务单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文明的产生,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变动,理解这一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强劲趋势。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 1.中国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有哪些? 2.西周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3.“华夏”是什么意思? 4.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 5.“百家争鸣”都有哪些“家”? 6.秦朝统一以后建立了什么制度? 7.西汉前期面对诸侯王的威胁,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课上学习任务】 1.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图》,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中国早期的文化分布有什么特征?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2.阅读教材文本,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不争的事实? 3.阐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4.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破坏西周政治秩序的事件? 5.描述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过程。 6.叙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7.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匈两个民族的斗争是国内民族之间“兄弟阋于墙”的斗争。但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本分应是守住草原繁衍生息,可是,它的上层当权集团在其力量强大时总是觊觎中原农业区的财富,因而不时驱使部众南下劫掠,这自然给汉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具有保卫先进经济和文化的正义性质。正是由于武帝时期大规模地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才为武帝以后汉匈和平局面的出现和两个民族文化的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孟祥才《中国历史?秦汉史》如何正确理解汉匈之间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