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男,48岁,工人。

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1个月余入院。

患者2年前发现有乙肝病史,近1个月前感到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服“胃药”多次未见好转,乏力明显,体重较前明显减轻,近1周来牙龈时有出血。

2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 阳性),肝功能异常,白球比(A/G)下降。

入院体检:腹水征阳性,肝肋下7cm,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肋下3cm,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8×1012/L,红细胞计数3.08×1012/L,血小板:35×109/L。

肝肾功能:总蛋白56.9g/L,白蛋白24.0g/L,球蛋白32.9g/L,A/G 0.7,总胆红素93.9μmol/L,直接胆红素46.70μmol/L。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

甲胎蛋白AFP>1000μg/L(正常20μg/L)。

腹水病理:(腹水)离心沉淀涂片未找见癌细胞。

B超:肝右叶内见10cmX12cm强回声光团。

治疗过程中因高热、感染、呕血、黑便,少尿、昏迷而死亡。

分析题:1、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列出诊断依据。

2、分析该患者所患疾病临床和病理联系。

3、分析患者可能的死因。

4、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

本例患者按肉眼分型可能属何型?5、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叙述病理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征。

参考答案:1、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依据:乙肝病史;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实验室检查(AFP、蛋白、胆红素、乙肝标志物测定等);腹水征阳性,肝大,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B超所见。

2、脾大脾功能亢进、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水肿腹水等。

3、肝功能衰竭、肝癌恶病质。

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其肝硬化与肝癌进展影响的临床研究

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其肝硬化与肝癌进展影响的临床研究
2 0 1 1 ,1 7 ( 3 ) : 2 1 4 - 2 1 5 .
( 收稿 E l 期: 2 0 1 3 — 0 1 - 2 5 ) ( 编辑:王春芸 )
分为治疗 组 5 O 例和对照组 2 5 例 。治疗 组 5 O 例, 其 中男 3 0 例,
女2 0例 ,年龄 1 6 ~ 5 0岁 , 平均 3 3 岁 。病程 1 — 1 5 年 ,平均 4 . 8年。 3 2 . 5岁 ,病程 1 ~ 1 5年 ,平 均 4 . 9年。两组 性别 、年龄 、病 程 比 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0 . 0 5 ) ,具: 有可 比性 。
治疗期间肝功能生化指标每两周检测 1 次 ,甲胎蛋 白、C T 、
选择 2 0 0 8 年1 — 1 2月笔 者所在 医院收治的 7 5 例 患者 ,均符 B超等 3 个 月检 测一次 ,随访期 间,甲胎蛋 白、C T 、B超分别 6 合慢 性活 动性 乙型肝炎最 新诊 断标准 ,无 肝硬 化和肝癌 ,随机 个 月检 测一 次。
随访 3年 ,两组 肝硬化 、肝癌发生情况见表 l 。
表1 两组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 讨论
较满意 的治疗效果 。 在 临床上 ,干扰 素 一 2 b使 用过程 中很难避 免副作 用的 出 现 ,主要有全 身性 反应 、 自身免疫 现象 、精神 症状 、干扰素抗 体 等 】 。慢 性 乙型 肝炎 和肝 病 ,炎 症促 进 肝纤 维化 继续 发 展 , 因而治疗 除抗 病毒 还要缓解 纤维化 。除去病 因是防止肝 纤维化 最有 效的措施 。病情 持续 、反 复活动 的慢性病 毒性肝 炎 ,根本
越来 越 明显 。
【 关键 词 】 干扰素 O t 一 2 b ; 慢性 乙型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感染。

长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幸运的是,近年来,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1.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近年来丙型肝炎治疗的重大突破。

与传统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药物相比,DAAs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少的副作用。

DAAs通过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有效地抑制了病毒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不同基因型的差异丙型肝炎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目前,已经有了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性药物。

例如,对于基因型1的患者,苏巴韦和阿巴韦韦是常用的治疗药物;而对于基因型3的患者,达卡他韦和阿索帕韦是更有效的选择。

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准确确定患者的基因型是非常重要的。

3.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相关指标的评估,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组合和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并减少不良反应。

4. 新疗法的出现除了传统的DAAs,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疗法。

例如,RNA干扰疗法可以通过靶向病毒基因组的RNA分子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此外,疫苗研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丙型肝炎的感染,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以及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性药物的研发,使得治愈丙型肝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时,个体化治疗和新疗法的不断发展也为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我们仍需持续努力,加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是多种长期肝病的末期表现。

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纤维化和结构改变,导致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程缓慢,常常在患者无明显症状时发现。

肝硬化的并发症也非常严重,如肝癌、腹水、门脉高压、肝性脑病等,这些并发症都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诊疗现状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以及病史记录。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腹水、肝功能障碍、黄疸、肝淤血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肝脏活检、超声、CT、MRI等检查手段明确肝硬化的诊断。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也不同,例如应用抗病毒治疗颠覆性地改变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参考这一例子,针对其他病因也应借鉴类似的方法。

在治疗肝硬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

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减压、腹水处理等。

药物治疗是治疗肝硬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口服肝核素类降脂药、口服利蝗卡因、口服泼尼松等都可以起到缓解肝硬化症状的作用。

在治疗门脉高压时,常用的药物包括贝塔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种药物的不同禁忌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是治疗肝硬化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肝移植是治疗末期肝硬化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移植器官的稀缺性和手术难度较大等原因,移植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自身脂肪-干细胞联合移植可以在互补移植的同时达到创造新的种植构架,增强移植后的肝脏修复恢复能力等作用,为治疗肝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减压和腹水处理也是治疗肝硬化的重要环节。

减压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择期维持性减压、急性出血时紧急减压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

相对而言,腹水处理则比较简单,主要是经皮穿刺腹水抽取或者胸腔穿刺引流。

肝脏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肝脏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肝脏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肝脏疾病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据统计,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善肝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科学研究必不可少。

近年来,肝脏病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下面就来谈谈肝脏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肝脏移植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硬化和肝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肝脏移植后的关键问题是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

近年来,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出了可将患者自己的干细胞转化成肝细胞的技术,试图解决肝脏移植排异反应的问题。

这项技术通过培育患者自己的干细胞和肝细胞,可以制造出具有患者自身标志物的肝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用来修复受损的肝脏,从而减少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感染的风险。

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剪修DNA序列。

该技术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类治疗。

在肝脏病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基因变异与肝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之间的关联。

通过基因的编辑和调节,科学家们有望发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优化已有的治疗方案。

三、细胞增殖和分化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肝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便提高肝脏再生和肝细胞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肝细胞增殖和分化有一定的可塑性,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着特定的细胞方向转化。

因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肝细胞分化的途径,调节增殖与分化的平衡,从而提高肝脏再生和肝细胞的治疗效果。

四、肝炎病毒疫苗研究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中肝炎病毒B和C 是主要的病原体。

目前,针对这两种病毒的疫苗已经普及,但是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

某些新型疫苗的研发被预期为将达到更高的覆盖率,此外研究新型疫苗可能有助于对抗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

对于疫苗的开发,科学家们也会注重早期筛选病毒蛋白,这有助于加速疫苗开发计划的进程。

五、新型药物目前很多药物只能治疗肝脏疾病的症状,不能直接治愈肝脏疾病。

肝癌诊疗新进展2024

肝癌诊疗新进展2024

肝癌诊疗新进展2024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以下简称靶免联合治疗)在肝癌中的突破性进展开创了肝癌治疗新时代。

当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已经贯穿于肝癌全线治疗,特别是近期在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术后辅助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等方面的探索取得诸多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患者预后。

尽管如此,无论是靶免联合治疗还是双免疫治疗,总体应答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精准选择有效人群仍未实现。

尤其是原发性耐药以及获得性耐药问题更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临床和科学问题,肿瘤基础理论的突破、治疗新靶点的鉴定、制药工业的创新研发、敏感耐药机制的解析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深入阐述肝癌临床和转化治疗研究创新进展,以期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耐药;预后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第4位、死亡率排第2位的恶性肿瘤[1 1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新发患者病例数将达46万例/年,将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21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我国肝癌多数以HBV相关肝病为疾病背景,以肿瘤低分化、进展迅速、预后不良为特征[3 1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原发阳汗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以下简称中国指南)以来,在肝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基础上,其临床和转化治疗研究的创新进展,特别是系统治疗在联合治疗策略围手术期应用、敏感或耐药机制以及预后标志物的不断探索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并实现精准治疗带来新希望[41笔者阐述肝癌临床和转化治疗研究创新进展,以期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肝癌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对千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中国肝癌临床分期(Chi naliver cancer staging, CNL C)为CNL C I a期、lb期和Ila期的肝癌,中国指南推荐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

而对千外科学不可切除的CNL C I a期、lb期、II a期和外科学可切除的CNL C Il b期、ma期肝癌,中国指南建议采用多模式、高强度治疗策略以达到转化治疗效果。

HBV研究模型新进展

HBV研究模型新进展

HBV研究模型新进展毕延伟;杨小强;孙平楠;周小玲【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造成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HBV感染率,但现阶段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无法根治.HBV研究模型对推动HBV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研究模型,HBV生物学以及HBV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未明了,制约了抗HBV新药研发.近年来,HBV功能性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的发现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推动了HBV研究模型的发展.本文分别从病毒来源、细胞和动物感染模型等角度对HBV研究模型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19(031)002【总页数】5页(P166-170)【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类肝细胞【作者】毕延伟;杨小强;孙平楠;周小玲【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干细胞P2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汕头 515041;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干细胞P2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汕头 515041;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干细胞P2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汕头 515041;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干细胞P2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汕头 515041;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汕头 51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噬肝病毒属小包膜DNA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其发生、发展所致的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及肝癌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的风险为非携带者的14~223倍[1],并且还增加多种癌症发生风险[2-4]。

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之间的关系,实现消除肝炎的目标,改善患者预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取得了突出进展,尤其是中国循证医学证据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引起广泛关注。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流行现状根据《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5]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乙肝新发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17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19年一直突破100万。

我国约有7000万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包括约2000~3000万例慢乙肝患者[6]。

最新数据显示[7],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李宽,宁会彬,尚佳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郑州450000)【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癌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一半以上,并且我国肝癌中由乙肝引起的比例高达90%以上。

尽管随着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等,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群较多,随着治疗生存期的延长,肝癌的防治工作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最新进展予以汇总。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癌【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6.004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studies o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LI Kuan,NING Hul-bin,SHSNG Ji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Hepatitis B virus(HBV)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 are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s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liver cancer in China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global cases and deaths,and HBV-induced liver cancer accounts for more than90%of the liver cancer cases.Despite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liver cancer thank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free vaccination against HBV and antiviral treatment,China still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due to the large HBV-infected popul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HBV infection and liver cancer.【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 Liver cancer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702209)第一作者简介:李宽,硕士,主治医师。

肝脏病的研究与治疗新进展

肝脏病的研究与治疗新进展

肝脏病的研究与治疗新进展肝脏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其生理作用十分重要,如合成、分解、代谢和储藏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肝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病因及预防肝脏病的病因复杂,有感染、毒物、药物、药物过敏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五种肝炎病毒,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其中,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因此防止肝炎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措施。

如注射乙肝疫苗、保持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未加热的海鲜、不共用注射器等。

此外,肝脏病的预防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

二、诊断对于肝脏病的诊断,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常见的肝脏疾病的症状有黄疸、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

但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检测指标有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

此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常规诊断手段,其中包括超声、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检查能够进一步确认肝脏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三、治疗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治疗手段也在逐渐应用于临床。

1.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肝脏疾病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丙戊酸等。

这些药物大多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肝脏病变进程。

不过,这些药物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胃肠道反应等。

此外,肝脏病患者要注意,不可自行乱服药物,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用药。

2.手术治疗对于肝脏疾病晚期患者,手术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肝移植、手术切除等。

教案(肝硬化、肝癌)

教案(肝硬化、肝癌)

教案(肝硬化、肝癌)教案内容:一、课程目标:1. 了解肝硬化和肝癌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了解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1. 肝硬化和肝癌的基本概念:介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肝硬化和肝癌的定义。

2. 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讲解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因。

3. 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表现:介绍肝硬化和肝癌的症状和体征,如肝区疼痛、腹水、黄疸等。

4. 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讲解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学检查等诊断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

5. 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介绍预防病毒性肝炎、戒酒、控制脂肪肝等预防措施,以及肝硬化患者的护理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肝硬化和肝癌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预防和护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了解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肝硬化和肝癌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预防和护理措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肝硬化和肝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材或阅读材料,如医学教科书、专业杂志等。

2.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肝硬化和肝癌的知识。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医学网站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查询信息。

六、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介绍肝脏的重要性和肝硬化和肝癌的普遍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与互动:进行课堂讲解,穿插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肝硬化或肝癌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乙肝病毒治愈策略的最新进展

乙肝病毒治愈策略的最新进展

乙肝病毒治愈策略的最新进展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乙肝病毒的治愈策略。

本文将介绍乙肝病毒治愈策略的最新进展。

1. 理解乙肝病毒感染机制的重要性理解乙肝病毒感染机制是开发有效治愈方法的关键。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乙肝病毒生命周期和复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发现,乙肝病毒通过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逃避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感染。

此外,持续高水平HBV DNA是慢性乙型肝胞并存在所必需,并有望成为评估治愈策略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

2. 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近年来,针对乙肝病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成为乙肝治愈策略的主要方向。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药物包括核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

2.1 核酸类似物核酸类似物是仿造DNA或RNA的化合物,可以阻止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的核酸合成。

目前,已经有几个核苷类似物及非核苷类似物在市场上销售,如Adefovir dipivoxil、Entecavir等。

然而,这些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和耐药性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核酸类似物。

2.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来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近年来,干扰素α-2b (IFN-α)以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乙肝患者治疗中。

此外,其他新型免疫调节剂如核心抑制剂和基因抑制剂也在研发中,这些药物能够干预乙肝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提供了新的治愈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项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

它可以通过编辑人体细胞内的DNA序列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删除、修饰或更换。

在乙肝病毒治愈策略中,CRISPR/Cas9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将CRISPR系统导入乙肝感染人体细胞内,成功地靶向性地清除了乙肝病毒DNA,从而实现了对该病毒的根治。

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

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

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肝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

本文将对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1. 遗传变异与肝癌发病遗传变异被认为是肝癌起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与肝癌相关的遗传变异。

研究发现,多个基因的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TP53、PTEN、CTNNB1等。

此外,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基因表达异常,这也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2. 炎症与肝癌发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

慢性肝炎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和再生过程中,DNA损伤和修复的不平衡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诱发肝癌的发生。

此外,慢性肝炎还会引发细胞免疫反应的改变,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为肝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肝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肝癌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肝癌发生、侵袭和复发的根源。

研究发现,肝癌干细胞具有耐药性,这也是当前肝癌治疗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肝癌干细胞的研究成为了当前肝癌领域的热点,相关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二、肝癌治疗的新进展1. 外科手术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外科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肝癌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肝脏切除、肝移植等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术后的综合治疗也在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要突破之一。

通过针对肝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进行干扰,靶向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例如,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

然而,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2019年6⽉29⽇讯---令⼈吃惊的是,全世界⼤约95%感染上⼄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并不知道他们被感染了。

造成这种情形的⼀个原因是⼈们能够许多年内⽆症状地⽣活。

当他们发现他们患上肝炎时,时间经常是太晚了以⾄于治疗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因此,肝脏损伤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肝炎⼀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问题之⼀。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全球共有20亿⼈感染肝炎病毒,其中约有5亿⼈(全世界⼗⼆分之⼀的⼈⼝)感染了慢性肝炎,每年约有100万⼈因此⽽死亡。

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肝炎患者。

病毒性肝炎是主要肝炎类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甲型、⼄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

按病毒性肝炎各⾃的主要传播途径,它可以分为两类:(1)主要通过粪—⼝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物和⽔等传播):甲肝和戊肝;(2)主要通过⾎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肝、丙肝及丁肝。

肝炎是危害我国⼈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仅⼄肝和丙肝病毒携带者近1.5亿,每年因肝硬化、肝癌死亡⼈数达28万。

其中⼄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我国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中国也正在努⼒甩掉“⼄肝⼤国”的帽⼦。

另外,危害仅次于⼄肝的是丙肝,据介绍我国有760万丙肝的感染者。

近⼏年来随着检测⽔平、筛查的⼒度以及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增加等原因,丙肝病例逐年上升。

考虑到我国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国,更多地了解肝炎病毒的⽣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疑是⾄关重要的。

为此,⼩编盘点了⼀下,过去⼀段时间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供⼴⼤读者阅读。

1.JEM:发现⼈体对甲肝病毒感染作出致命性反应的遗传原因doi:10.1084/jem.20190669在⼀项新的研究中,来⾃美国洛克菲勒⼤学和法国巴黎第五⼤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鉴定出⼀种基因突变导致⼀名11岁⼥孩遭受甲型肝炎病毒(HAV,也称为甲肝病毒)感染后出现致命性的反应。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病理学病例讨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ppt课件

病理学病例讨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ppt课件

病理学课堂病例讨论
问题讨论
本例患者先后发生过一些什么疾病?其间有何联系?
由于肝细胞的严重损伤导致道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导致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氨神经毒素和假神经递质等假说。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 病因。
病理学课堂病例讨论
问题讨论
推测本例患者的直接死因是什么?
病理学课堂病例讨论
实验诊断
肝功能部分检测结果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ALT)
180↑
5-----40
血清清蛋白(A) 血清球蛋白(G) 清蛋白/球蛋白(A/G) 血清总胆红素(STB)
35↓ 43↑ 0.81↓ 40↑
40----55 20----30 1.5--2.5 3.4-17.1
单位 U/L g/L g/L
病理学课堂病例讨论
体格检查
❖ 显著消瘦,皮肤、巩膜中度黄染; ❖ 胸前、躯干可见蜘蛛痣,双手掌大、小鱼际处明显发红;
❖ 腹膨隆,重度腹水征,腹壁静脉曲张; ❖ 肝下界在肋缘下3横指宽处可触及,较硬,表面不平;
❖ 脾下界在肋缘下2横指宽处可触及; ❖ 双乳房乳头下皆可触到直径约3cm的硬结,双侧睾丸缩小;
病理学课堂病例讨论
病史摘要
男性患者,48岁,因食欲不振和消瘦半年、发热和进行 性加重的黄疸三个月、神志恍惚一周入院。患者于15年前 曾有过食欲不振、呕吐及黄疸史,由传染病医院诊断为 “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疗缓解;后常感乏力、食欲 差、肝区不适等,检查发现肝功异常,超声见肝大。 5年 前患者又曾腹胀、黄疸和由于门脉高压导致胃食管静脉曲张
❖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约10%的肝癌患者可发生
由于肝功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控制出血

2023全球肝炎报告

2023全球肝炎报告

2023全球肝炎报告引言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肝炎的流行。

肝炎主要分为A、B、C、D和E五种类型,其中B和C型肝炎最为严重和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全球肝炎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来减少肝炎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人数。

本文将对2023年全球肝炎情况进行综合报道。

全球肝炎情况根据最新的全球肝炎报告,2023年全球范围内肝炎的流行情况如下:1.肝炎类型分布:B型肝炎和C型肝炎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肝炎类型。

根据估计,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约3.2%的人口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2.地区差异:肝炎在各个地区的流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非洲、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是肝炎的高风险地区,而欧洲和美洲地区的肝炎发病率相对较低。

3.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不断提高,在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了90%以上。

然而,丙型肝炎疫苗尚未开发出来,丙型肝炎的防控仍然面临挑战。

4.肝炎相关死亡:每年,全球范围内约有100万人死于肝炎相关疾病,其中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

2023年肝炎防控进展为了减少肝炎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人数,各国和国际组织在2023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加强预防措施:各国不断加强乙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改善卫生设施等。

2.提高检测率:为了及早发现肝炎感染者,各国加强了对肝炎病毒的检测,特别是对高风险人群的关注。

同时,各种新的检测技术也不断涌现。

3.改善治疗方法:肝炎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地的难题,但在2023年,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肝炎问题,各国加强了合作,共同开展肝炎的防控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也牵头组织了多个全球肝炎倡议,促进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未来挑战与展望尽管在2023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全球肝炎问题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疫苗接种不平衡:虽然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不断提高,但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仍然面临疫苗供应不足和接种率低的问题。

从肝硬化到肝癌到底有多远?

从肝硬化到肝癌到底有多远?

从肝硬化到肝癌到底有多远?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的肝损害,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主要的原因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或毒物损伤、肝脏血液感染所致肝硬化为主,占比达77.2%。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逐年减少,而酒精性肝病、MAFLD等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酒精性肝硬化已成为我国晚期肝病第二大病因。

预计至2030年国内MAFLD患者人数将从2016年约2.44亿上升至3.15亿,MAFLD失代偿期肝硬化将明显增加。

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

代偿期肝硬化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肝硬化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性表现,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感染,门静脉血栓形成,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和原发性肝癌等多种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在我国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及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

通常所说的肝癌,一般指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

肝硬化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90%肝细胞肝癌患者有肝硬化背景,肝硬化患者别、病因、肝癌家族史及罹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为3%~6%和2%~4%。

该类人群在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肝癌的风险均可显著降低。

酒精性肝病、MAFLD及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者发病率依次为1.84%、1.44%和1.0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病率则依次为0.72%、0.55%和0.13%。

肝硬化发生是由多种慢性肝损伤长期所致,导致肝细胞坏死,炎症反应、反应性氧产生、代偿性肝细胞增生和纤维化形成,这些诱发肝脏癌前病变微环境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8
肝脏炎症常见原因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机体感染嗜 肝病毒(甲、 乙、丙、丁、 戊等
药物及肝毒 性物质、抗 肿瘤化疗药 物
酒精性肝炎
长期大量饮 酒导致
非酒精性脂 肪性肝炎
代谢应激性 肝脏炎症损 伤
自身免疫性 肝炎
病因尚未完 全阐明
当前我国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患者数量庞大,仍以病毒性 肝炎为主,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 身免疫性肝病等的发病率(发现率)呈显著上升趋势(Ⅰ)。
12
ALT控制不力是CHC患者发生严重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2020-12-08
Ref. Kazuo Tarao. Intervirology 2004;47:65肝–7炎1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13
ALT反复升高,肝癌发生率陡然增高
肝癌发生率和IFN治疗结束后10年内ALT平均水平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49例IFN治疗无效的CHC患者,平均随访5.7年(0.1-16.1年)
戒酒后3周内常 见肝脏炎症加重 (酒精有免疫抑 制即抗炎作用)
肝纤维化扫描在 炎症时明显增高, 且常持续一定时
间1
HBV/HCV被抑 制后仍常见ALT
增高1
其他伴随肝病问 题也存在炎症 (脂肪肝2、肝 纤维化、药物性 肝病及酒精性肝
病3)
炎症:各种肝 病的共同通路
1. 刘士敬.中国社区医师.2011;10
Pattern B: ALT 经常波动,从未恢复正常 Pattern D:ALT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提示:ALT主要反映炎症进展,并最终导致癌变
2020-12-08
Park BK,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肝7;炎22肝(3硬):3化83肝-3癌88进展(新课件)
2020-12-08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脂肪肝肝炎和肝酒硬精化性肝肝病癌学进组展.2(0新06课. 件)
6
3.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
炎症反应是多种肝病的共同通路
炎症反应是机体抵抗外界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 是一个多因素、多细胞、多通路、多层次、进行性的复杂病 理生理反应。目前认为,炎症反应通路可概括为4个步骤 诱导物→感受细胞→炎症介质→靶组织
2020-12-08
Ref. Keiji Ikeda. Dig Dis Sc 2006;51(3):603肝-6炎09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14
within 3 years,HCC recurred In the high ALT group in 70.6% only 18.8% of the low ALT group within (p≤0.05)
2020-12-08
1. Van der Poorten D,et al.Hepatology. 2肝00炎7;肝46硬(6化):1肝75癌0-进8.展(新课件)
11
ALT是CHB进展的重要标志
一项对CHB患者随访的常规临床评价及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
Pattern A:ALT没有波动,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Pattern C:ALT经常波动,有时可恢复正常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9
肝脏炎症的病理学改变
肝脏炎症 病理学改变
急性病理改变:
在不同程度的肝 细胞坏死变性的 基础上,出现明 显的炎症细胞浸 润。
慢性病理改变:
在不同程度肝脏 纤维化的基础上 ,出现不同程度 的肝细胞坏死、 炎细胞浸润。
肝脏炎症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衰竭等是肝
2020-12-08
高ALT组的肝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 自根治术后到发现肝癌复发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低ALT患者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15
Ref. Kazuo Tarao Intervirology 2000;43:20–26
肝脏炎症的辅助检查
应当通过全面的辅助检查对肝脏炎性损害的程度进行评估。 血清 ALT 升高是反映肝脏炎性损害的常用指标,但目前对
血清 ALT 的正常上限值(ULN)仍存在争议。建议临床医 生针对不同病情及年龄加以区别对待(Ⅰ)。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16
应用ALT评价肝脏炎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I. ALT受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BMI)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II.不同个体ALT基线值差异较大,故同一个体前后比较更有意义 III.目前国内各地区各单位所采用的ALT正常上限值存在差异,多位40-50IU/L IV.国外新的研究提出新的ALT正常值科定为男性<30IU/L,女性<19IU/L。这对检测青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
感谢您的阅览
内容提要
Contents
肝脏炎症及其防治进展 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2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3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4
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
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是肝病进展的主 要病理学基础。
目前,尽管有多种抗炎保肝类药物用于临床,但关于是否 使用及如何使用抗炎保肝类药物仍存争议,对于药物种类 和疗程选择等具体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存在诸多不合理用 药现象。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5
肝病炎症反应的新证据及其意义
脏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组织学基础(Ⅰ)。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10
ALT正常值及其在肝病中应用的意义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胞内浓度高于血清1000-3000倍 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就可使血清酶增高1倍 被WHO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 研究发现新的ALT ULN应为:女19 IU,男30 IU 对于检测青少年早期肝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1
尽管“炎症细胞浸润”是肝脏炎症的共同特征,但不同病 因的肝脏炎症其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仍存在差异。
2020-12-08
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新课件)
7
多种证据提示,肝脏炎症见于几乎所有原因所致的肝病 (Ⅰ) 。
已证实多数肝损伤常伴有炎症反应,肝纤维化/肝硬化及癌变是 最常见肝病进展形式及转归。
因此,对不同病因的肝病,均需充分了解其与炎症的关联,并 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