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合集下载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著及其特点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著及其特点

第17卷第4期Vol.l7No.4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年7月Jul.2018DOI:10. 13750/ki.issn. 1671-7880. 2018. 04. 00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著及其特点周鑫1!(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都勻558000 +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1)摘要: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为:第一,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

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

第二,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

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

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独立自得;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880(2018)04-0001-07HOU Wai-lu?s Research Works on Chinese IdeologicalHistor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ZH O U Xin1'(1. School of History and Ethnology,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ss,Duyun5580002.Joint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School of Economiss Peking University and Guizhou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HOU Wai-lu?great contributions to Marxist historical scienc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F irst,in his practice of historical science he has combined Marxist historical view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modified Marx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that is,he has set up the Historiography View subordinated to politics and applied to p racties and the historical perception taking class struggle as the core.Second,many of his inferences drawn from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ical science are still of practi­cal values.Historical scholass t oday still follow his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 study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h istory,as well as his advocacy to^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to"think independ­ently#.All the above have established the unique position of HOU Wai-lu in the ist historical science.Keywords :HOU Wai-lu;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independent thinking+Marxist historical science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于中国思想史领域的研 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不论是章太炎,还是梁启超、梁收稿日期:2018-04-18基金项目:贵州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QSBSHYB2017030)作者筒介:周鑫(1B81 — ),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核心,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它既是从事政治思想研究和政治学、历史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国家政治秩序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该丛书主编刘泽华,系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

丛书名: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主编:刘泽华成品:16开装帧:精装总定价:948.00元出版时间:2014年8月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卖点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刘泽华主编从先秦至现代、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读者定位学者、政治学、历史学研究者、政治、历史爱好者◆内容简介:《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主编简介: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

从1958年起,一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 2012年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先秦士人与社会》,合著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古代史》等。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②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 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③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 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 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 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
第一讲
二、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2、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3、神——人——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 变异。 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 5、变易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
第一讲
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①、原始宗教一般指原始社会的宗教,是具有 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 ②、形成时间:一般认为距今约3-1万年。 ③、内容特征: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 ④、主客因素:人--自然(自然及其现象为 客观存在;人欲生存→认识 →利用→控制 →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 ⑤、形式:巫术(制服)→宗教(祈敬)。
第二讲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实质: 原始自然宗教逐渐成为人为宗教, 并且成为巩固王朝政权的工具。 (如:君权神授)
第二讲
5、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
伴随宗教祭祀等级的渐次形成,逐渐形成 并且向一元神过渡。 (人--等级;神--等级;人--等级) (神--君--人)
第二讲
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
第一讲
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一.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402一、名词解释:1、道教:所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2、《白虎通》(课本136页)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

它是一部经学通义,是就经学涉及的重要问题做理论性的说明。

全书分四十三个篇目,内容包含封建时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从儒学经典出发作出了扼要解说。

它是经朝廷群臣讨论,由皇帝钦定的解释,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一定程度上起着制度的作用。

《百虎通》突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三纲五常,特别是所谓君臣父子之义。

它的不足是统一思想的任务没有完成。

《白虎通》(老师的讲义)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

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

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1583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

中国思想史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欲⽣存→认识→利⽤→控制→⾃由→然⽽难以如愿→转⽽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殖崇拜d、英雄崇拜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

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主取消,社会进⼊专制时期。

第⼆讲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崇天尚⿁,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上帝是天上⾄⾼⽆上的统治者,⾃然神如⽇、⽉、⼭、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性,成为执⾏上帝意志的⼯具。

上帝还主管着⼈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命的授与;周⼈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上的权威。

以“天”代“上帝”。

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命”不是恒定的,⽽是可变的。

3、提出“依德求民主”。

即天根据德⾏“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

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

在天命思想⾥注⼊道德政治内涵。

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

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思想的创新。

试论周⼈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

其次,周⼈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

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补充a、依典⽤刑。

b、出于善⽽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c、审慎惩处。

3、五⾏说之五⾏的涵义,五⾏的⽣克关系如何?五⾏学说是我国古代⼈民创造的⼀种哲学思想,以⽇常⽣活的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涵义:元素、能量、德⾏。

五⾏⽣克关系:相克:⼟克⽔,⽔克⽕,⽕克⾦,⾦克⽊,⽊克⼟。

相⽣:⽊⽣⽕,⽕⽣⼟,⼟⽣⾦,⾦⽣⽔,⽔⽣⽊。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王泰崧(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

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范式;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096-04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各种政治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22年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北京政法学校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将近百年。

我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一直受到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依然缺乏知识论取向的科学研究,因此,还需要立足政治实际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政治学范式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要求人们以客观的角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政治学相关研究,将研究的政治学科学成果和结论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和掌握政治规律的指导指南。

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组织,并对内约束国家内部成员的行为,对外以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往来。

政治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的制度和维持往往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国家内外的一切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都需要在政治范围内完成,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学术讨论会综述

・学术述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邹小站 中国思想史学科是五四前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出现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社会史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的思想史界日益关注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思想史研究,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召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 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历史始终有思想观念的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的本质区别。

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人类思想观念的发展历史,这是与会学者的共识。

李长莉认为,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智性、理性认识的积淀,影响着人们的感情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因此,研究历史,必须研究思想史。

胡伟希发挥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说法,认为柯林伍德把人类的历史活动分为由其动物本性、冲动和嗜欲所决定的自在的历史活动,以及理性和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自觉的历史活动,并认为历史学所关注的应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只有当它们被人类思想所设置的习俗、道德等加以规范时,才能被纳入史学研究的范围。

柯林伍德将人类历史归结为思想史,未免偏激,但他对于思想史的肯定,则必须充分注意。

思想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其独特的价值在于,与一般的历史研究把历史主要看作人类实践的结果不同,思想史把人类的历史活动看作人类自觉选择行为,看作人类日益挣脱自然必然律的控制、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是从人类理性或思想观念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把握历史、解释历史的。

郑大华从历史研究本身的价值阐述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像动物一样依靠自然的进化,多少万年还在原地踏步,而能有较快的发展,就在于它能自觉地继承前人的遗产,自觉地认识和总结自己的历史,这其中思想遗产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只有研究思想史,人类才能了解前人是怎样思想的,思考到了什么,从而合理地继承前人的遗产,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前进。

中国思想史(全)

中国思想史(全)
ppt课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pt课件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ppt课件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ppt课件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ppt课件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
ppt课件
中国思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ppt课件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ppt课件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ppt课件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第三章唐中叶以后的 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 矛盾和融合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 道教思想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 反神学思想
第六章隋唐时期思 想史料介绍
第一节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二节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第三节王通与《中说》 第四节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一节三论宗和天台宗 第二节唯识宗 第三节唐初的排佛言论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思想史料 第二节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 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第一节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第二节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第三节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第一节元代理学的延续 第二节邓牧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第二节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第三节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1
概述
第一章明代思 想由“朱学”
2
向“心学”的
转变
3 第二章明代心
学代表王守仁 及其思想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一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说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之前存在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的隐匿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推动了一批新的学术成果的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数不胜数。

但是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的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的巨著《中国思想史》,所以就不得不从学术的一统化说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当然是莫能例外。

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以前的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主要意旨是: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的和方向,在历史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后一个时代必然优于前一个时代。

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的思想也必然优于前一代的思想。

于是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的历史,其方法的后面都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发展,今天的现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就在这种单一的方法的指导下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不但是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的资源浪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走入死胡同的情势下,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的关注。

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

还是在第一版面世的时候,就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论,但是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的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的启发。

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我想,一部学术性的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就是公众评头论足的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评说三道四,特别是人文学科中的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的写作,而如今有引起书评的写作习惯,也不像是对被评的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明的写法。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

思想史研究的三种方法方法一:深化对中国思想史学科范畴得理解思想学术得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得传统。

在长期得进展过程中,古人对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得对象、范围和方法等咨询题不是没有考虑,但与西方近代学术得理论化程度相比较,他们得论述显得还不够明晰。

19世纪末,进化论、天赋人权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得经验法、归纳法传播到中国,中国得学术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反观传统学术体系,认为传统学术尽管不乏幽玄高妙得体系,同时也有较为严密得实证方法,但与西方近代学术相比较,尚没有达到“自觉”地位。

王国维认为,“中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得知识为满足。

至于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也”。

这使得中国学术没有西方那样严密得综括和分析水平,抽象思辨得能力和周密分析得能力也有欠缺。

方法二:加强对中国思想史多样性研究方法得探究在中国思想史学科体系近百年得进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得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其中运用得比较成功得要紧有:哲学诠释得研究方法、社会史得研究方法和学术史得研究方法。

——哲学诠释得研究方法。

1918年,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导言”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得“全然功夫”不外两条:一是要在资料得搜集审定和整理上下一番功夫,二是要重视西方学术思想得参照作用。

他要紧依据进化论和詹姆士得实验主义对先秦得思想学术做了整理,凸显了用西方哲学来诠释中国思想学术史得主题。

方法三:解读,说明所研究的思想的意义。

解读是思想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说明历史上的思想的意义,思想史的研究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思想史研究正是通过思想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线索的叙述,通过思想遗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叙述,来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思想的增值。

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的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为后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一、历史学思想1. 史籍主义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历史学思想主要是以史籍主义为代表。

史籍主义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应该尽量保留并加以整理。

同时也重视史书的编纂和校核,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2. 演变论汉代时期,历史学思想逐渐发生变化,演变论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演变论认为,历史是一种渐进的变化,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发展趋势。

这种思想是对中国历史中发展规律的第一次探讨,也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启示。

3. 史学派唐代时期,史学派成为历史学思想的主流。

史学派强调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认为历史应该以大事为主,注重事件的前后关系和相关联性,同时也对史书中的错误进行了许多纠正和补充。

4. 韩非子思想韩非子思想对古代中国历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由人类自身所创造的,而历史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他也认为历史的研究应该以客观真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干扰。

二、研究方法1. 考据法考据法是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内容主要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搜集、校对、整理等手段,还原历史真相。

考据法在中国历史研究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场所、人物、文物等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3. 比较法比较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之一,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重新理解教育思想史--兼论教育思维范畴的教育思想史学方法论意义

重新理解教育思想史--兼论教育思维范畴的教育思想史学方法论意义

重新理解教育思想史--兼论教育思维范畴的教育思想史学方法
论意义
刘庆昌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1
【摘要】各种教育思想史的著作,从内容上看,也井井有条,但总体上没有成功地揭示教育思想自身的历史,而这恰恰是教育思想史学的核心任务.制约着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方法论和方法问题,如果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进步,将会获得对教育思想史的重新理解.所谓教育思维,从内容上看,是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这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横截面了解了人类教育思想的结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对人类教育思想进行结构性的把握和结构性的分析与综合.从而,当我们面对浩繁的教育思想文献时,不至于思无头绪.进而,当我们进行教育思想创造时,心中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坐标.
【总页数】11页(P115-125)
【作者】刘庆昌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从美学范畴研究到中国思想史研究——我的美学文艺学之路 [J], 李珺平
2.一幅绚丽多彩的英国教育思想史画卷——评易红郡教授新著《英国教育思想史》[J], 李贤智
3.中国教育思想的近代转折--兼论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取向 [J], 李弘祺
4.从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到范畴方法──建立科技编辑范畴方法的启示 [J], 许淳熙
5.现象学视角下学前教育思想史研究范式的创新 [J], 姜勇;戴乃恩;黄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式转移论文导读:侯外庐、杜国庠及赵纪彬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它们后来成为《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及第五卷的底本。

学术界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亦也经历过这个范式转移的过程。

侯外庐,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关键词: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范式转移科学哲学家汤马思.孔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转移”的概念,指出“科学革命”必须经历由前科学、常规科学、非常规科学到新常规科学等四个阶段的发展,也就是从学科范式的蕴酿、成熟、危机到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的过程。

任何学术研究的发展,都是在这个过程下不断确立和完善的。

[1]20世纪初,学术界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亦也经历过这个范式转移的过程。

其中,侯外庐、杜国庠及赵纪彬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批判了胡适、冯友兰等人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缺点,坚持以唯物史观来理解中国思想的发展,更共同花费十多年时间来编着了五卷六册煌煌二百多万言的《中国思想通史》,为以后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奠定了新的范式。

一、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常规范式的建立及危机传统中国学界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史”,而只有相近的“学案体”著作,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

[2] “学案”的内容以疏理某一学者或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为主,而对思想背后的社会因素、思想学说的价值、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等问题却缺乏探讨,因此注定会在日益严格的现代学术领域中被淘汰。

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史学方法的传入,一些以新方法编写的中国思想史著作摆脱了“学案体”的束缚,梁启超的《论中国思想变迁之大势》便是其中的典范。

中国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在1919年面世,那就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序言中,胡适清楚地阐述了研究中国思想史应有的目的、体例及方法,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根基。

首先,胡适指出研究哲学史(思想史)的目的有三,即“明变”——疏理古今思想的“同异沿革及变迁”、“求因”——探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评判”——对各思想学说的价值作客观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南开大学张荣明
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段从创建到成长的历程,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然而,由于中国思想史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其中之一便是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致使“思想史”与“思想史论”时常混淆。

所谓“思想史”,就是历史进程中真实存在过的、人们曾经的思想面貌及其发展变化;“思想史论”,借用王中江研究员的界说,就是研究者借思想史立论,以阐述自己的主张。

无论是以“史”为特色的历史重构,还是以“论”为特色的文化建设,各有其功能和存在的理由。

但中国思想史学科要健康发展,就应该走向规范的轨道。

要使中国思想史研究规范化,首要的是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之既能客观反映中国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风貌,又能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程序。

方法之一便是范畴史研究。

从根本上说,思想的要素是概念或范畴,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就是特定时期思想范畴的状况,思想的变迁或思想史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范畴变迁的历史。

抽去了概念或范畴的思想是没有内涵的思想,删掉概念或范畴的思想史资料是一堆没有意义的语法性词汇。

因此,概念或范畴在思想中的地位使对概念或范畴的研究成为可能,也使范畴史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本色化。

学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即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要以理论为指导。

这导致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人文科学(包括史学)研究跟着时髦理论跑,昨天是结构主义,今天是解构主义,明天是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等等。

更为可怕的是,研究者竟冠冕堂皇地将这种理论方法的摇摆不定看做是人文科学的特点。

其实,这是学科不成熟的表现,社会学、行为科学的科学化可为鉴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已经很少见到那种把在某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称之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中国思想史的本色,就是中国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本来面貌,它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或范畴表现出来,如“道”、“德”、“天”、“理”、“仁”、“义”、“鬼”、“神”等。

思想范畴史,就是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历史。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二,是有操作性。

思想范畴史研究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既定的对象资料作全面的研读和逻辑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对象文献可以是一部文献,或一部文献中的一篇,或若干部文献,视研究目标而定。

比如,对《晋书》中“私”这一概念的研究,通过全面搜集《晋书》中的“私”,共得424条资料,然后逐条研读,依据其不同内容作出分类,如“肯定性的私”,“否定性的私”等;在“肯定性的私观念”中,又可分为“私产”、“私奴”、“私亲”、“私谥”等。

全部分类完成后,首先对各小类的内容作总结,然后由下而上,考察各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三,是结论的可验证性。

范畴史研究的结论是从既定文献中归纳、分析得出的,因而具有可验证性。

当然,对象资料是由认识的主体解读的,由于认识主体知识的有限性,解读的深度自然有所不同。

但这不应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学术交流,会使研究不断深入。

从原理上说,对文献的解读、归类、逻辑分析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实验过程,结论是实验的最终成果。

举例说,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私权”观念,官方大力宣
扬的“兴公灭私”和“大公无私”是对私权的扼杀。

通过对《晋书》中“私”这一范畴的分析,我们看到在两晋时期的经济领域中,“私”基本上被肯定,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私人利益具有合法的属性。

在政治领域,私人议政在多数场合被否定,在少数场合又被认可;对“私”的否定主要针对政府官员的假公济私和徇私舞弊行为。

重复研究表明,上述结论是真实的。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四,是在方法论上将思想史严格限定在历史研究领域内。

由于范畴史研究可以建立起一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工作程序,其结论是逻辑分析的,不容随意发挥,因而在客观上使其与“思想史论”划清了界限。

简言之,是由史料到结论,而不是相反。

翻开当今的学术刊物,比比皆是“论×××”、“×××的意义”、“×××的思考”之类的论文;但范畴史的论文应该是“《老子》中的‘道’观念”、“孔子‘仁’观念的分析”、“朱熹‘理’、‘气’思想研究”等。

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被排斥在研究过程之外。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五,是从概念之间的关联中重现思想史的结构。

任何一个思想范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的树状思想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联。

因此,范畴史研究并不会导致思想史的支离破碎,而是强调依照范畴的内在结构揭示思想整体。

比如,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大范畴,它包含“礼”、“孝弟”、“爱人”等次一级范畴;“礼”又包含制度层面、功能层面,以及具体运用等。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六,是研究成果在论文形式上是“研究报告”(分析的),而不是通俗读物(描述的)。

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研究报告,它是实验分析过程的交代和研究结论的公开,读者对象是少数专家;另一种是普及读物,是研究结果的一般性描述,读者对象扩大到专业领域以外。

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表达方式。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除了社会学(问卷调查报告)、行为科学等少数学科外,两者的区分并不明显,在思想史领域尤其如此。

翻开学术刊物,以“×××论略”、“×××述略”为题的论文,到底是原创性的研究,还是通俗性的描述,难以辨别。

范畴史的研究是实验性的工作,其论文形式应该是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工作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结论等。

范畴史研究还有其他特点,不赘论。

总之,随着计算机在史学中的应用,文献检索与资料统计自动化的实现,为思想范畴史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提供了可能。

可以预见,21世纪的思想史研究将会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经验科学,中国思想史也将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9/11 第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