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
一、“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大教学内容模块,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之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编排中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数与代数、量与计量等每一个知识板块中,更以新增设的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进一步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数学广角”的内容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教材在“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了这一要求,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实验教材先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学生初步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但目标定位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等数学问题。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年级教材的内容则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排列以及组合。
综观整个十二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从简单的分类思想到较为抽象的运筹思想、对策论以及最后一册更为复杂的抽屉原理,无不体现了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向学生逐步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以符合数学认知规律。
它们各个内容之间又存有一定的联系,准确把握各册教材的联结点有助于解读教材。譬如,第七册的运筹问题、第十册的找次品问题以及第十二册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都在多种解决策略中寻找最佳最优的策略,都要运用推理能力和渗透优化思想。学习“数字编码”的时候,自然地要同“找规律”这一个知识点进行嫁接;解决“封闭方阵中的植树问题”时需要用“重叠问题”来诠释;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都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一般都得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
第一学段,数学广角出现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简单的推理、集合思想、等量代换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第二学段渗透了优化思想、对策论、解决由植树引发出来的问题、数字编码、假设法、抽屉原理等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继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另一方面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因为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因此,要防止把数学广角当做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它需要更多地、有计划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重在活动中对思想方法的感悟。
下面我们逐册分析一下它们的编排结构和教学目标:
一上“分类”的教学目标: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文具商店的情景图,货架上的文具按不同的类别放在不同的位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文具(例如,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接着安排了一个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活动情景。三个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堆铅笔分成不同的类,第一个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分的,第二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第三个同学是按铅笔有无削过来分的。使学生看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下“*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例1~例3,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例5,也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如1、2、1、2、……或2、3、2、3……。例6~例7,是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例7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例8,没有图形,只有数,通过
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规律及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上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简单的逻辑推理”
例1是最简单的排列(与顺序有关,用两张或3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做一做”3个小朋友两两握手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
例2是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例2给出了两个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例3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下“*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7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例7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