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曲线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曲线
竖曲线在线路纵断面上,以变坡点为交点,连接两相邻坡段的曲线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有凸形和凹形两种。
道路纵断面线形常采用直线(又叫直坡段)、竖曲线两种线形,二者是纵断面线形的基本要素。竖曲线常采用抛物线,因为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更方便。
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被称为变坡点。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竖曲线技术指标主要有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凸形的竖曲线的视距条件较差,应选择适当的半径以保证安全行车的需要。凹形的竖曲线,视距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在离心力作用下汽车要产生增重,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半径来控制离心力不要过大,以保证行车的平顺和舒适。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100M,凸形竖曲线为300M.
拉坡后,坡度差已知,变坡点高程已知,切线上各点和高程也就知道了。选定竖曲线半径R ,用竖距计算公式求出切线上各点的竖距,切线高程减竖距就是竖曲线高程。竖距公式如下:h=距离的平方除以两倍的半径.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 1 和i 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 1-i 2 ,其中i 1、i 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 i 1- i 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 i 1 - i 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
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其基本方程为:
Py x 22=
若取抛物线参数P 为竖曲线的半径 R ,则有:
Ry x 22
= R
x y 22
=
(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计算图示
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
h 通过推导可得:
==PQ h )()(2112
li y l x R y y A A q p ---=-R
l 22
=
2、竖曲线曲线长: L = R ω
3、竖曲线切线长: T= T A =T B ≈ L/2 =
2
ω
R
4、竖曲线的外距: E =R
T 22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R
x y 22=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
R —为竖曲线的半径,m 。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重量增大;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当重量变化程度达到一定时,就会影响到旅客的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悬挂系统。
(2)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对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路段,在夜间行车时,若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过短,影响行车安
全和速度;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有许多跨线桥、门式交通标志及广告宣传牌等,如果它们正好处在凹形竖曲线上方,也会影响驾驶员的
视线。
(3)跨线桥下视距要求
为保证汽车穿过跨线桥时有足够的视距,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应对竖曲线最小半径加以限制。 (4)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汽车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a 凸、凹形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缓和冲击、视距及行驶时间三种因素控制。
b 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是缓和行车冲击和保证行车视距所必须的竖曲线半径的最小值,该值只有在地形受限制迫不得已时采用。
c 通常为了使行车有较好的舒适条件,设计时多采用大于极限最小半径1.5~2.0倍,该值为竖曲线一般最小值。我国按照汽车在竖曲线上以设计速度行驶3s 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最小长度。
d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见教材表3-6所列,在竖曲线设计时,不但保证竖曲线半径要求,还必须满足竖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三、竖曲线的设计和计算 (一)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设计,首先应确定合适的半径。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宜选择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只有当地形限制或其它特殊困难时,才选用极限最小半径。
从视觉观点考虑,竖曲线半径通常选用表3-6所列一般最小值的1.5~4.0倍,即如下表所示(见教材表3-7):
1.同向竖曲线:特别是两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如果直线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形式的竖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2.反向竖曲线:反向竖曲线间应设置一段直线坡段,直线坡段的长度一般不小于设计速度的3秒行程。
3.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
(二)竖曲线计算
竖曲线计算的目的是确定设计纵坡上指定桩号的路基设计标高,其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竖曲线长:L ;切线长:T ;外距:E 。
(2)计算竖曲线起终点的桩号: 竖曲线起点的桩号 = 变坡点的桩号-T
竖曲线终点的桩号 = 变坡点的桩号+T
(3)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切线标高及改正值:
切线标高 = 变坡点的标高±(x T -)(4)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 某桩号在凸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 y 某桩号在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