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由地核、地幔、外壳和大气层等部分 组成。
2、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 中间层和外层。
3、什么是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低层,也是人类居住的主要 区域,天气现象如风雨雷电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4、什么是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3、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包
括食物链、生物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要素。
4、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 用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5、什么是基因?基因是 DNA 序列的一部分,控制着生物的遗传特征。
6、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人工操作基因,改变生物的遗 传特征的一种技术。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观测和记录天气状况的方法,了 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例如,通过观测气温、风向等指标, 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对农业、 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涉及物质的变化、能量、生物与 环境、地球上的水、生物的多样性、机械和工具、天气与气候等多个 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实验方法,还要注 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 队意识。
4、学习态度:通过观察、交流和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态度。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单元一:物质的变化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 化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化学变 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燃烧、锈蚀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自然界的物质1.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状态、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质的转换: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

4. 物质的混合:不同物质的混合,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盐和水的混合。

二、物质的构成1. 分子和原子:物质的构成单位,分子由原子组成。

2.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等。

3.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铁生锈。

4. 物理变化: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水结冰。

三、能量的转换1.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等。

2. 能量的转换: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如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 能量的守恒: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四、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3. 太阳系: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4. 宇宙的探索:太空旅行、星际探测。

五、生命科学1. 生命的起源: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演化。

2.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 生态系统的构成: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4. 生物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六、技术与创新1. 科技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2. 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科技的应用: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农业、交通等。

4. 未来的科技: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

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3. 环保行动:节能减排、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4. 未来环境:未来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八、科学探究1. 观察和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假设和验证:科学探究的步骤。

3. 数据分析和解释:科学探究的结果处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可修改文字】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3.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5.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分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8.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撕、滴、展、盖、染、吸。

9.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10.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

发现血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单。

11.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2.微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1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草履虫、线虫等为单细胞生物。

目镜调节旋钮载物台15.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16.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3.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一天)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筒,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领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遗明的。

且中央厚、边缝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链,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脱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战大镜。

5.放大價的销片又叫凸遗镜,近视眼健的设片又叫四透健6、使用放大健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

人里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高不变,于待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同来回移动,直至图像火而洁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雨清楚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条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井且清晰时,保持这个质大辘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敢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风相互平行,上下移对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别量这两个凸透镜之向的开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视期但敏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供会凸透接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键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日羹,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品资镜中的物镜10、用透筑组合面成的是微拉叫光学品微物。

光学是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导微销的发明,把人类告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1,2单元)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1,2单元)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学一二单元只是点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结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2.放大镜放大倍数和放大镜大小无关,和镜片凸度有关。

普通玻璃和近视眼镜都不能放大物体。

装水的透明圆柱体瓶子,玻璃球,露珠都能放大物体,汇聚光线。

2.当我们看不清身边微小物体时,可以借助凸透镜和显微镜来一探究竟。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成显微镜,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3.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图像放大到一两千倍,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观看新冠病毒等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

4.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苍蝇,蜻蜓的眼睛是复眼由上万个眼睛组成。

蝴蝶的翅膀可以调节体温。

5.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常形容它像长方形的格子。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不能直接把洋葱放到显微镜上看,需要制成洋葱表皮的标本。

6.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除病毒外,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7.植物叶子是绿的,是因为叶肉细胞里有叶绿体。

8.自然界大多数动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等。

9.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10.病毒也是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细胞内。

11.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可以提供食物或者帮助生产食物,可以处理垃圾,可以制造药品。

12.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会引起食物霉变,霉变食物不能吃,对身体有害,保持食物的干燥和低温,可以防霉,如把食物放到冰箱里。

13.可以用池塘水,鱼缸水加干草来培养微生物,时间大约要一周。

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会消毒,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已被消毒剂杀死。

第二单元知识点9、地球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由地壳、_地幔_、地核组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览图(2023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览图(2023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览
图(2023新版)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览图(2023新版)的概览。

以下是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第一单元:能量与机械运动
1.1 能量:介绍了能量的概念和种类,如动能和势能。

1.2 机械运动:涵盖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速度、加速度和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二单元:飞行器与水陆交通工具
2.1 飞行器:介绍了飞行器的类型和原理,例如飞机和火箭。

2.2 水陆交通工具:探讨了水上和陆地上常见的交通工具,如船和汽车。

第三单元:电与电路
3.1 电:讲解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

3.2 电路:介绍了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电路的搭建。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4.1 物质的三态:阐述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

4.2 火的利用:讲解了火的产生、利用和火灾的预防。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
5.1 光的传播:探究了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折射现象。

5.2 光的利用:介绍了光的利用,如太阳能和电视。

第六单元:天体运动与地球
6.1 天体运动: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原因。

6.2 地球的构造:讲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这些内容为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的思维导览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本册教材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学生将会对科学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别同的工具有别同的(用途),别同的工具有别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非常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3.杠杆:像撬棍如此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环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否省力,要紧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5.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劲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别省力也别费劲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6.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劲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别省力也别费劲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7.轮轴:像水龙头如此,(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劲)。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8.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9.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隐秘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劲。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别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办法:(1)分不用刀柄粗细别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劲。

10.定滑轮:固定在一具位置而别挪移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别能(省力)。

11.动滑轮:能够随重物一起挪移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别能(改变力的方向)。

12.同一种工具,用法别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别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复资料第一单元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放大镜的中央厚、边缘薄,能够放大图像;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使用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如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有两种:(1)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的方法:(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3)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4.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2.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和功能。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三、力的作用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改变其状态。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4.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四、能量的转化1.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可以分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

3. 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如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4. 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成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六、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4. 外核和内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的。

七、太阳系1.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4. 太阳系中的行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八、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1. 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体积。

- 物质可以存在于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其他因素来改变其状态。

- 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推动力,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热能、光能、电能等。

-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机械能、化学能等。

2. 植物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能、水分、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的参与。

- 植物的发育包括种子发芽、根的生长、茎的伸长和分枝、叶的扩展等过程。

-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 动物生存与繁殖- 动物需要获得适合的食物和水分来维持生命活动。

- 各种器官和系统协同工作,使动物能够呼吸、消化、排泄、运动等。

- 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所不同,包括卵生、胎生等。

- 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生态平衡。

4.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森林砍伐、捕捞过度、生态环境破坏等。

-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责任,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5.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观察、假设等方法来了解自然规律和揭示科学问题的过程。

- 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准确的观察和数据记录等。

- 科学探究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情况下,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以上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清单(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清单(新版)

2023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①透明;②中央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和镜片直径无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5.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玻璃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透明的。

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第2课时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3.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组合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

4.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凸透镜。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6.显微镜的结构:7.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1)目镜、物镜:放大物像(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3)转换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4)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5)通光孔:通过光线(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7)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8)准焦螺旋:调焦距(9)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可以概括为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就越小。

4.比较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器官的结果: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

2023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3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 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用途),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科学道理)。

2.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以便旳装置叫作(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朴,又叫做(简朴机械)。

3. 像撬棍这样旳简朴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旳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旳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旳位置叫(支点)。

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小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不小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省力)。

4.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旳机械叫做(轮轴)。

5. 像旗杆顶部旳滑轮那样,固定在一种位置转动而不移动旳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旳滑轮叫做(动滑轮)。

6.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7.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旳木板那样旳简朴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旳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旳力就小,斜面旳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旳力就大。

螺丝钉就是运用斜面旳原理,螺丝钉旳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 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旳作用。

9. 多种简朴机械旳比较:杠杆:省力杠杆: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杆。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

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

10. 写出各类型滑轮旳作用。

11. 自行车上旳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朴机械原理?第二单元《形状与构造》1. 多旳房屋和桥梁都是依托直立旳材料柱子和横放旳材料横梁支撑住旳。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轻易弯曲和断裂,因此,怎样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旳问题。

2. 材料旳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旳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

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注意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4.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5.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蝴蝶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蚕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8.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发明创造。

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雷达——对蝙蝠的模仿。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

3.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4.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2)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适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较密集。

6.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7.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1.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2.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3.微生物带来的危害(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4.微生物带来的好处(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

(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贡献。

5.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

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6.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

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约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自转。

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如: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经线纬线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1)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2)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在没有新的证据时,这些假设暂时都是正确的。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运动状态转,同时地球自转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是是替现象2.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被称为傅科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4.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

(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6.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制作圭面刻度在圭面上立表太阳高度的变化手电筒模拟太阳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6)在连续测量到两次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是一年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的公转(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