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一、导入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陕西民歌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背景

诗人登高时的人生境遇如何?结合“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可以感受到一个漂泊四海、年老多病、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登高》《登岳阳楼》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熟读诗歌,了解大意

四具体研读

(一)首联中“昔闻”“今上”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对比(“今”“昔”对比)

“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小结:首联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今”“昔”对比之中,感情复杂,不知是悲是喜。

(二)鉴赏景物

1、登上岳阳楼,作者看到怎样的景色?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2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回忆意境题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忠实地再现画面,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凄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应答为什么而感伤。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思想感情)

参考:(1)主要景物:吴楚、乾坤、洞庭湖水

展开联想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博大壮阔(学生可能会选用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引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或:波涛浩荡,气势磅礴)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明确:写出洞庭湖恢弘的气象,从中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

3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三)分析颈联

1大意?

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

2主要内容?

明确:写登楼观景而生在感慨。转而写自己的凄苦情状。(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从中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亲朋无一字”(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无一字”,突出了孤独;“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年老体衰又病魔缠身),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

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四)分析尾联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抒发什么情感呢?

明确:抒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分析: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潸然泪下。这正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小结主旨: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联系杜甫其他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在自己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再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六写作特点:1、对比强烈。 2、对仗工整。 3、用字精当。 4、感情深沉。

七拓展: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八布置作业: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