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历史课的标准

合集下载

历史课如何评课

历史课如何评课

历史课如何评课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评价历史课的质量不仅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更关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历史课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评价历史课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定义课程目标,将其划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包括了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技能层面则涉及了历史的研究方法、信息获取与分析等学科技能;情感态度层面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事件的关怀以及历史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教学设计也是评价历史课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按照时间顺序、主题深化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历史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讲解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概念框架,但过于单调乏味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游戏、角色扮演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黑板、多媒体、实物、图片等的运用,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学习表现评价历史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学习表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分析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小组合作、个人研究、口头表达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与记忆。

中学历史课程和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和课程标准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和课程标准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回顾(一)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1、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教育进行改革。

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本国史课程和外国史课程各占一半。

(见表)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清末相比,民初中学历史课程基于“普通教育”和“健全国民”的宗旨,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是学生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

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体现在课程目标中。

教学内容:“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外国历史授以世界大势之变迁,著名各国之兴亡,人文之发达,及与本国有关系之事迹”。

然而,民初的历史课程在许多地方仍沿袭了清末的体系,缺乏根本性变革。

1922年,北洋政府推行“壬戌学制”。

仅就中学而论,与之前相比,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级;第二,课程采用选科制(包括必修和选修)和学分制。

历史为初中必修课,与公民、地理归属社会学科;高中文理分科,但文化史是必修科目。

初中历史采取中外史合编的办法,从上古叙述到近世(现代),以世界为纲,而于中国部分则较为详细。

高中文化史也采取中外文化史合编的方法,要求“中国文化须与外国文化并重,一方面使其对于本国文化有正确的观念,一方面使其对于外国文化有明了的概观。

”合编的目的为了“使学生明了世界人类生活共同演进状况,打破关于朝代国界的狭隘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采取专门史的形式,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这些在民国历史课程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能力以及品德的培养,特别是首次提出“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养成学生读史的兴趣和习惯。

”目标表述简洁而全面,也使历史教学的目的回归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本身。

高中历史课程重视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强调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从初、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来看,都受到新文化运动和新史学思想的影响。

不过,20年代初期的课程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中阶段只有高一开设历史课,而且只学文化史;文化史课程内容过多,在一年内用有限的学时讲完,显然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

一、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

评价建议
内 容 结 构
二、教材分析——知识整合
本册教材可以横向整合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二大模块。其中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摇篮”、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古代史,第四单元“步入 近代”、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为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及统治加强,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 强”、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 文化”。各单元知识相辅相承、相互融合的。完善的政治制度能为经 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经济发展了,国家才有能力发展科教文化 事业,人们才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科教文化的发展又能不断完善政治 经济制度。 以文化为例,将知识纵向整合。世界古代史文化分为文化交流、 科技与思想文化。近代世界史为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世界的文化杰作。
教 材 知 识 整 合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分析 三、解说建议
三、解说建议
根据课标历史教学评价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运用科学的 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在教 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促进 功能。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 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和学年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 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如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学期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察学生一学期教学目标 的达成情况。对学习成绩的评判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课标中主要提供了 这几种评价方法: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 测验法等,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选用。
教材目标注意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历史与现实生 活相联系,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度、价值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观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优秀8篇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优秀8篇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优秀8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篇一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学领域的重大任务、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对于如何落实课改,具体有如下心得:(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己新的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程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要求也更高了、接下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课改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01
介绍如何收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
史料的处理能力。
史料解读与诠释
02
通过具体史料的解读和诠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史料的内涵和
价值,培养其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史料实证与运用
03
通过实例分析,介绍史料的实证方法和运用技巧,帮助学生提
高史料的运用能力,为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08.20
contents
目录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2. 必修课程模块 3. 选修课程模块 4. 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5. 结论
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和理论保证,它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中。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物质 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强调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 史。通过学习唯物史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提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史料研读和史学入门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将能够 更好地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更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要点一
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促进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 史上的文化瑰宝、经典文献和艺术作 品,深入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自信 。
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也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 到现代的教学方式,例如。
从传统的讲解、板书到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教 学等,体现了课程的渐进性和创新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 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 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 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 年 全面进入。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
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 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 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 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 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 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 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 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 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 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教
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 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 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 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 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 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 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 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 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
(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 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 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 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 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天津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为天津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求。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增强历史文化自信,提高历史素养。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包括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方面。

其中,教学内容是天津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发展历史能力的重要内容。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的特色,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认识天津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历史的热爱和认同感。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明素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感悟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伟大,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技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做到知史爱史、懂史用史、学史用史。

天津高中历史内容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展历史文化实践活动和历史文化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体验和历史文化创造,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和历史文化认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发展。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概述历史课是学生了解过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节好的历史课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本文将分享一些提升历史课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1. 确定目标在上好一节历史课之前,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例如,目标可以包括让学生熟悉某个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等。

2. 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 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 引入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导入课题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一个历史图片或播放一个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故事、组织小组讨论、展示课件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还需要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独立思考。

-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 指导学生推理和进行历史断代。

6. 增加互动和实践活动互动和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实地考察、历史模拟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历史,并增加兴趣。

7. 反馈和评估教师在历史课结束后,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改进研究方法。

8. 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对于上好一节历史课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 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 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历史》是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教材,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编写而成。

其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初学者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及现状,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教材适于安排12周,平均每周二学时,共计24学时。

考试为笔试。

各学校不同专业也可根据专业计划灵活调整,调整学时时请考虑课上实训时间的安排,以保证课上讨论、练习的时间,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尽量充分利用每单元的经典、故事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练习的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基本内容《历史》全书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远古、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以及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为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第三章为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中国的外交以及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四章为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古代亚非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中古欧洲社会。

第五章为世界近代史,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沙皇俄国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第六章为世界现代史,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根据课程的需要,每单元除编排了基础知识外,还编写了与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以及同步练习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课上讨论、课后练习,能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分析与运用能力。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结构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结构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国际上的定义: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
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国内专家的定义: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的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 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监控中小学课 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教育文件。
课标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 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 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 发展的主线。 ●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 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 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如: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 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 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 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 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 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 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 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修订课标工作的总体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打好基础。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 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 课程内容。

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有哪些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历史教案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历史教案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以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有哪些呢?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历史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指导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之二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丰富性。

历史教案的教学内容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历史学科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三,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之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历史教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四,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之四是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历史教案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效先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手段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五,历史教案的评价标准之五是教学过程的严谨性和流畅性。

历史教案的教学过程应该严谨流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与实践发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与实践发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与实践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整体设计课堂结构的价值追求。

从历史教育实践角度讲,关于“一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一切讨论都指向了怎样“上好”历史课,这正是所有历史教育者面临的具体而富有深意的课题和挑战,它需要也值得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进行长期的探索。

只有研究的功夫足够“深入”,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上才能“浅出”和举重若轻;对其研究要有整体性视野,实践则需要有细节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诸如,“一堂好课大致有五个标准,即知识信息的丰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和过程方法的迁移性”,也就是说,在有了“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整体概念之后,实践上需要通过细节进行具体设计和打磨,让每个细节承载和服务于历史教育的整体价值追求。

一、准确定位一堂历史课的教育价值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学”二字内蕴“价值追求”。

王国维说教育之目的,就广义解之,不可不以人类生活之目的为其目的”。

即教育要有助于受教育者未来生活和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教学的基本遵循。

确定价值和立意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任务,这对历史教学而言尤其重要。

经过几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围绕课堂教学的孜孜追求,广大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立意和价值追求已经形成共识并成为教学设计的常识,对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的立意和怎样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思考并不深入且不清晰,因而实践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有其确立教育价值的基本坐标。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要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

历史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教育,首先要立足现实,否则无法通向未来。

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从教学目标上明确“要到哪里去”,从教育目的上思考“要培养什么人”,从教学内容上确认“要教什么”,否则,教学设计就失去了方向和成功的可能。

正因如此,同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会被上出不同水准的历史课,这在实践中屡见不鲜。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有的“教学中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一条近代化主线:由孙中山先生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引出‘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为工业化、市场化,政治发展潮流为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发展潮流为理性化、科学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具备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让学生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中,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

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应当注重历史知识的基础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启发性,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多种形式感受历史魅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再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增强对历史的亲身体验。

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应当注重历史教育的应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总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正确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 国家教育部将全面推出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这将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 让初中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全面, 更深刻的认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强调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
全面的历史视野和知识体系, 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的分析和
比较能力。

其中, 注重初中生将历史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发展全面的学习能力, 培养理解历史的技巧和洞察力。

首先,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包括国家重要历史时期, 世界重要古代文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变革中重要节点等。

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以及涉及的历史问题都有具体的要求, 要求学生坚持比较方法、分析方法, 从思想文化、知识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来发展历史思维。

同时, 新课程标准还重视历史学习的综合性, 要求学生以理解
文本的基础, 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联系实际, 将课程内容联系至历
史活动, 从而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外,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和创新能力。

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 还要学习如何应对历史上出现过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中汲取
教训, 获得更宽广的历史视野, 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珍惜历史、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自豪的公民。

以上, 就是关于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

新课
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 完善学习方法, 构建完善的历史视野,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将大大提升中国历史教育的水平, 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Yunnan College of Foreign Affairs & Foreign Language《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教务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不加书名号)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56(理论)]【课程学分】2【开课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参考教材】1、《中国历史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田广林田野编著)【课程性质、目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侧重点不再中国通史,而是主要着眼于中国历史景观文化,作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以适应旅游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分类有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对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予以解决并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尤其在接待外宾的过程中,向其传递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技术。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中国历史文化景观概说教学课时数:2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景观”(二)教学难点:如何从中西两方面来理解“文化”的意义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历史1、名词解释“中国”、“中国”一词的历史沿革2、名词解释“历史”(二)文化1、“文化”一词的中西方释义2、“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实践教学内容: 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试述古代“中国”一词的最初概念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化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主体教学课时数:2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一些基本的考古学概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代表性史前时代人类文明遗迹(二)教学难点:新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二)五帝时代的远古族团(三)三代之际的华夷分离及其重组(四)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实践教学内容: 尝试写简单的关于古人类遗迹的讲解词四、考核知识、技能点:如何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第三节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环境教学课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中国的自然地理变迁以及人文地理分布概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地理以及气候的南北分布(二)教学难点: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对中国南北经济生成方式的影响三、主要教学内容(一)地形、地貌和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 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对中国南北经济方式的影响第四节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教学课时数: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农业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二)教学难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二)“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野(三)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实践教学内容: 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试述历史上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第五节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背景教学课时数: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二)教学难点: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二)古代政治制度1、宗法制度2、专制制度3、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 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第六节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教学课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分类和分布情况,掌握汉字的造字和使用方法。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中外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世界格局等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公民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时期、地域等。

2、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4、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以通史为基础,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系,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3、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4、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现代文明等。

5、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6、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7、世界格局: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等。

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好历史课的标准
我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下面就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一、学有所得的历史课。

即有意义的历史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是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要求基本达到的。

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就从客观历史升华到了思想领域的认识,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

学生课前和课后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学生上了历史教师的课后会有所得,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

所以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

因为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的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的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所学习的历史的表面,而是让学生进入了精神世界。

二、学有成效的历史课。

从纵向来看,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人人产生历史课堂效率的基础,从横向来看,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历史课堂效率是有高低的。

从这个意义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思考的话题,但许多历史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来探究,拿来讨论,动不动就拿多媒体,结果往往流于形式。

笔者也经这样做过,结果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乐于探究的学生不是全部,勤于讨论的学生也不是全部,还有多媒体环境下的一部分学生只是来看热闹的,这样的教条化历史教学可能会成为窒息历史课堂效率发展的一大杀手。

所以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并且是在讲有效率的基础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讲效率。

或者说是讲究参与度基础上的有效度。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

三、资源生成的历史课。

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

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

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

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

因此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笔者在某中学上了一节《北伐战争》,上课前的开场白是用多媒体介绍该学校女子足球队在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亚军的煞爽英姿。

课程主要内容结束后我问同学:“本课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回答:“团结”“合作”“拼搏”等等。

我说:“这就是北伐精神,北伐精神就是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

”并且马上接着问:“我们身边有关于团结、合作、拼搏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校运会。

”我说要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接力赛。

”我说难道没有更精彩的吗?学生齐回答:“女足。

”我于是又把画面回到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

突然有同学插嘴到:“其实这也就是北伐。

”马上下面一片表示赞同的嘘唏议论声。

原来该校女足代表中国出征北欧丹麦,当然是“北伐”。

我打住他们,正好下课铃响了。

我想,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正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理想场面。

可以说,把学生拉回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的设想正是我课前为学生预设的目标,但最后那位学生的回答使课堂增加了生成性教育资源,引起了共鸣。

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型备课”这一层面上,不仅要备“形案”,更应备好“心案”,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设计。

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投入,会使整个过程有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又有学习过程的生成。

一个智慧的历史教师应做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高手。

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

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

我这里的“空间”指两层意思。

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改进的空间,我称之为“质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的空间,我称之为“形的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间,后者是物质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著名歌手齐秦在《原来的我》中唱到“给我一个空间”。

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的课十分完美,
无可挑剔,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和不足,那么要么这个历史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要么评课老师说的是假话。

我更愿意相信前者。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

这样的历史教师教出来的全是枯燥的历史现象和硬生生的历史结论。

历史课堂变成了历史教学的木乃伊,这是可悲的。

叶澜教授说:“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所以真实的历史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学,真实的历史课才是好课,
其次,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

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

可是我们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有的还有相关历史故事的“超级链接”,历史老师好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口才很好。

学生听了好象也很开心,很有收获,实际一无所获,这里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

学生除了听到满耳历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雾里,也谈不上对所学历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争鸣”,历史老师更没有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

据说,新教材苏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师生喜爱。

我们历史老师上课能否从中受到点启发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课,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绝不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这样的“好课”,是教师的“独秀”,学习的主体学生却只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