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吃案例1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https://img.taocdn.com/s3/m/54d7e5b1f61fb7360b4c6550.png)
一)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有一个关于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这个孩子来访时,满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
杨教授避开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
最后杨教授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
杨教授问:“你回忆一下,你刚才跟我聊天时口吃了吗?”孩子想了想说确实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的爸爸是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
有一次他学别人口吃,刚好被爸爸发现,被狠狠教训了一顿,然后警告他说:“以后说话想好了再说”,结果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而且越想越紧张,变成了真正的口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无意识的,或者是一种好玩的心态,去随意做一些怪异的行为和动作。
在这种时候,父母不宜以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来对待,用成年人的眼光与思维去进行判断和纠正孩子的问题,可能会使问题扩大化,强化这些事情在孩子心中的印象,造成孩子内心的心理负担,如果形成了心理暗示,最终还可能弄巧成拙、弄假成真。
目前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里关注的目光往往会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
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失,很容易被父母捕捉到,甚至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表现的特点,都可能会被当成缺点为来对待。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能用放大镜看孩子的问题,不能以追求完美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问题过于苛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二)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
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幼儿园教育案例口吃范文(2篇)
![幼儿园教育案例口吃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21975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7.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自小性格开朗,但在近期的语言表达中,小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说话时常常会出现犹豫、重复某些音节的情况,特别是在紧张或情绪激动的时候。
这给小明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让他的家长非常担忧。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发音器官的发育不成熟,导致发音不流畅。
- 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因为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或压力,产生了心理负担,进而导致口吃。
- 家庭因素: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过于急躁,没有给予小明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反而加剧了小明的紧张情绪。
2. 教育策略:- 心理疏导: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树立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 语言训练:通过专业的语言训练,帮助小明提高发音器官的协调能力,使发音更加流畅。
-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鼓励小明多说话,多表达,避免在集体活动中产生紧张情绪。
- 家园合作: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语言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实施1. 心理疏导:-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表扬他在语言表达上的进步。
- 家长在家中,也要给予小明积极的反馈,避免批评和指责。
2. 语言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游戏等方式,引导小明练习发音,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 家长可以和小明一起进行语言游戏,如绕口令、猜谜语等,锻炼小明的口腔肌肉,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3. 环境创设:- 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教师鼓励小明积极参与,为他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 家长在家庭中,也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小明多与人交流。
4. 家园合作:- 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语言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 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增进与教师的交流,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四、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语言表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幼儿园口吃教育案例(2篇)
![幼儿园口吃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3f084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7.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大班。
小明自入园以来,语言表达中存在明显的口吃现象,尤其在说长句子或者遇到生人时,口吃现象更加严重。
小明的父母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幼儿园能够给予关注和帮助。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导致小明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缺陷。
2. 学校因素: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口吃现象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过不良刺激,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引发口吃。
三、教育措施1. 家庭配合:小明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2. 教师引导: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小明的口吃现象,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小明多开口说话,不要过于关注他的口吃,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明练习正确的发音和呼吸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丰富多样的语言活动,如故事、儿歌、游戏等,激发小明的语言兴趣。
3.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可以请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
四、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口吃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发言,与同伴交流更加顺畅。
家长和教师对小明的进步表示欣慰。
五、总结幼儿口吃现象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家庭、学校和专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在语言表达上遇到的问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5岁,性格开朗,活泼可爱。
但在日常交流中,小明经常出现口吃现象,尤其是在说长句子或者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时。
家长和老师发现小明的口吃现象后,非常担心,希望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障碍。
案例分析:1. 口吃的原因:小明在1岁半时开始说话,当时并没有出现口吃现象。
但在2岁半左右,小明开始接触幼儿园生活,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小明开始出现口吃现象。
口吃幼儿的教育案例(2篇)
![口吃幼儿的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ad606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1.png)
第1篇案例:小明的口吃问题一、案例背景小明,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
小明自幼儿园起就有口吃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吃的问题愈发严重。
在课堂上,小明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停顿、重复等现象,使得他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关注小明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他克服口吃。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长期忙碌于工作,对小明的关注和陪伴较少。
家庭环境相对单一,缺乏语言交流的氛围。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同学对小明口吃现象较为敏感,时常嘲笑他,导致小明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话。
3. 社会因素:社会大众对口吃现象的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生活和学习,为他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家长要了解口吃的原因,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有关口吃的话题,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3)家长要鼓励小明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的自信心。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勇敢面对口吃问题。
(2)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社会教育(1)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社会大众对口吃现象的认识,消除对口吃者的歧视。
(2)开展口吃康复活动,为口吃者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交方面的表现都有所改善。
他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发展感到欣慰。
五、总结针对口吃幼儿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心理辅导,帮助口吃幼儿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和谐、包容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2篇一、背景介绍小华(化名),男,5岁,性格开朗,活泼可爱。
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华存在明显的口吃现象,尤其是在与人交流时,语速快,语音断续,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困难。
儿童口吃教育案例分析(2篇)
![儿童口吃教育案例分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308b0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5.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时不自主地重复某些音节、单词或短语,或者在说话过程中出现停顿。
儿童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左右。
口吃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造成负面影响。
本案例将分析一位名叫小明的儿童在口吃教育过程中的经历,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口吃。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8岁,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
从小明入学开始,家长和老师就发现他在说话时存在明显的口吃现象。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因为口吃而影响发言,使得他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
此外,小明在家庭中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常常通过写信或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案例分析1. 口吃原因分析小明口吃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家族中可能有口吃病史。
(2)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在早期经历了心理创伤,如家庭矛盾、学习压力等,导致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引发口吃。
(3)环境因素:小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可能对他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家长过于溺爱或严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
2. 教育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口吃问题,教育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明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自信。
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语言训练:采用专业的语言训练方法,如重复练习、慢速说话、停顿练习等,帮助小明逐步改善口吃现象。
(3)同伴互助:鼓励小明与同学进行互动,培养其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4)教师指导:教师应关注小明的语言发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为小明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
四、教育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口吃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明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发言,与同学互动交流。
2. 小明在家庭中愿意与人沟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小明的心理负担得到缓解,自信心逐渐增强。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698dc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7.png)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今年我带大三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
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
“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
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李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
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
“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
“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
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
“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
”他们玩了起来。
“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
咦,瑞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说话挺流利,可一和我说话就口吃,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口吃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注意着瑞瑞,我发现,只要他一着急,说话就断断续续,而且会急得脸红脖子粗。
在自由活动中和同伴们在一起玩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时,说话又很流利,可一旦发现有人注意他,就又会结巴起来。
如果这时同伴们起哄,说他是“小结巴”,他就越发不敢说话了。
看到瑞瑞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及时和瑞瑞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瑞瑞是什么时候、怎样发生这种情况的。
原来,瑞瑞在两周岁以前说话一直比较连贯,也挺流利,没有结巴现象。
幼儿口吃教育案例(2篇)
![幼儿口吃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f3dd4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5.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自幼儿园中班开始出现口吃现象,主要表现为说话时句子开头或中间出现停顿,发音不流畅。
家长反映,小明在家和同龄人交流时也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小明的家长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够在幼儿园得到专业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语言发音器官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导致发音不流畅。
- 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因为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或压力,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口吃。
- 环境因素: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说话时产生紧张和压力。
2. 问题表现:- 小明在说话时,句子开头或中间出现停顿,发音不清晰。
- 小明在与他人交流时,表现出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 小明可能因为口吃而避免与人交流,影响社交能力。
三、教育措施1. 心理疏导:- 教师应以鼓励和耐心为主,避免嘲笑或批评小明。
- 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帮助小明放松心情,减轻焦虑。
2. 发音训练:- 教师可以带领小明进行发音练习,如绕口令、发音练习等。
- 通过模仿、跟读等方式,帮助小明纠正发音错误。
3. 语言表达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小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如讲述故事、复述句子等。
-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小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家长配合:-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口吃情况。
- 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小明与人交流。
四、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口吃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能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龄人交流更加自信。
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措施表示满意,并希望小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改善口吃现象。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及时发现并纠正口吃问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2篇一、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与同伴相处融洽,但在说话时经常出现口吃现象,尤其是在紧张或兴奋的时候。
一儿童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一儿童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7cc9c4e69eae009581beccc.png)
第一,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口吃问题过分着急。要沉住气,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
第二,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多讲话,多练习,养成不慌不忙的发音习惯。可利用孩子朗读、唱歌较流利的体验,又有助于良好的发音习惯的迁移。
第三,与班主任加强联系,引导班集体正确对待同学的言语缺陷,防止讥笑、嘲弄等不良刺激的发生。
第四,必要时可带孩子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口吃训练班。实践证明,在集体场合接受专业矫正训练效果更好。
二、案例分析
正式咨询前,我们曾对朱×进行过心理健康测查(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小学协作组编制的《小学生心理个分量表上分值偏高,说明由于言语障碍,给朱×的情绪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较多困扰,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和怯懦性格,而情绪、性格和人际方面的困扰又反过加重了他的言语障碍。
朱×,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朱×的学习成绩尚好,其中数学成绩明显地优于语文成绩。
孩子贪嘴病从口入的案例
![孩子贪嘴病从口入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efd344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4.png)
孩子贪嘴病从口入的案例
我给你讲个孩子贪嘴病从口入的事儿。
我邻居家有个小娃,叫淘淘,那可真是个小馋猫。
有一次,他们全家出去逛街,路过一个小摊贩,在卖那种五颜六色的棉花糖。
那棉花糖啊,松松软软的,像天上的云朵一样,还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
淘淘一看见,眼睛都直了,拉着他妈妈的衣角就开始撒娇,非要吃不可。
他妈妈拗就给他买了一个。
这小淘淘啊,拿到棉花糖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满脸都是糖丝,跟个小花猫似的。
结果呢,当天晚上就开始喊肚子疼。
他妈妈一开始还以为是吃多了,就给他揉了揉肚子。
可是啊,这肚子疼不但没减轻,还越来越严重了。
没办法,他爸妈大半夜地把他送去了医院。
一检查,医生说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感染了细菌,导致肠胃发炎了。
你说这棉花糖啊,谁知道那小摊贩用的原料卫不卫生呢。
就因为淘淘贪嘴,这一下就遭罪了。
还有一回呢,淘淘去爷爷奶奶家玩。
爷爷刚从市场买回来一些新鲜的葡萄,还带着水珠呢,看着特别诱人。
淘淘看到葡萄,就像看到宝贝似的,伸手就抓了一大把。
也不洗,就直接往嘴里塞。
他爷爷在旁边还没来得及说呢。
这吃下去没一会儿,就开始上吐下泻的。
爷爷着急忙慌地把他送到附近的诊所。
医生就说,这葡萄没洗就吃,上面有农药残留和好多脏东西呢,这孩子啊,就是因为贪嘴,病才从口入的。
你看,这孩子贪嘴可真不是啥好事儿,啥东西都往嘴里塞,这不就把病菌也一起吃进去了嘛。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2f9d7252d380eb62946da3.png)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一、病例介绍田亮,男,5岁说话不流利、结巴2年。
2年前4岁时,在幼儿团经常学一个有口吃的小朋友说话,渐渐地出现了口吃现象。
先是说话不流利,后来是重复第一个字,如说:“我,我,我要出去玩”,有时憋得满胜通红。
口吃在精神紧张、激动时明显,心情平静、放松时减轻。
最近,因为害怕别人讲自己有口吃,回避与小朋友玩,也不主动回答幼儿园老师的问题。
母亲因为孩子口吃而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和说话,不但不能纠正口吃,反而让症状进一步加重。
经介绍来诊。
患儿系1胎1产,母孕期期正常,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为3公斤,出生时阿氏评分为10分。
生长发育良好,6月可独坐,1周岁时可独立走路,会主动叫爸爸、妈妈。
3岁以前说话基本正常,语言流利,讲故事背唐诗均无异常。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正常。
精神检查:神智清,接触主动,衣着得体,羞怯,不安,说话时出现首音发音障碍,发音导致孩子面红耳赤,精神紧张,非常尴尬,其他方面无异常。
心理测验:儿童气质量表(CPTS)显示儿童气质类型为中间偏麻烦型气质;儿童行为检核表(CBCL)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因子分增高;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孩子发育商为116,正常。
二、临床诊断:口吃[结巴](F98.5)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理测验结果,符合口吃的诊断标准。
口吃的诊断要点(F98.5):讲话的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的节律。
一过性轻微讲话节律障碍在童年早期很常见,在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长期存在,但很轻。
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时,才能定为一种障碍。
当讲话中出现此类重复、延长或停顿时,可同时伴有面部和/或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
口吃应与言语迫促(见下面)和抽动相鉴别。
某些病例可伴有言语或语言发育障碍,此时亦应单独在F80.-项下编码。
三、案例分析1.口吃俗称“结巴”,是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的一种言语发育问题,以言语节律异常、讲话不流畅、讲话中间反复出现停顿为主要特点。
幼儿口吃的例子
![幼儿口吃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87d59e50c22590102029da1.png)
幼儿口吃的例子【篇一:幼儿口吃的例子】我家宝宝今年3岁了,说话老是口吃,说不清,还重复,看着心里非常着急非常难受,去医院也不知道挂哪个科室,孩子爸爸就拖医院的朋友找了个医生,结果说让看心理医生,最后看了,还是没见好,也越来越严重了。
这可咋办啊?万一这样一直下去,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全家人都急的很。
我就在网上查有关孩子口吃的方法,但都是理论的,没有具体的方法。
无意间找了口舒乐儿童口吃矫正法,口碑挺好的,就去淘宝咨询店家,很专业,也很有耐心,详细分析了我家宝宝口吃的原因。
我看说的挺好的,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于是就抱着试试的想法,买了《口舒乐儿童口吃矫正法》这个教程,买回来给孩子看,按照方法给孩子用,书是卡通的,视频和动画一样,孩子非常喜欢,。
我顿时有了信心,我就每天早上8:00起来给孩子放视频看,让他听,他也自己跟着念,就这样过了13天,之前口吃的毛病没有了,孩子口吃好了,我也很开心。
为了不让更多宝妈和我一样,我今天就分享出来,也是对《口舒乐儿童口吃矫正法》店家的一份感谢!【篇二:幼儿口吃的例子】两点半了该起床了,和往常一样我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穿起了衣服。
突然我听到了哭啼的声音,我四处张望发现韬韬正坐在自己的床上使劲的扒着自己的外套,于是我走了过去问他:韬韬,你怎么哭了,要我帮忙么?我在想韬韬平时不怎么说话,终于让我逮到机会让他救助我了,于是等着他对我说:老师帮帮我。
可是我等来的是他非常困难的对我说:老老老师,老老师。
然后他就在也说不下去了,这是我感到非常的奇怪,在托班的时候韬韬不是这样的,偶尔和我说话的时候还是挺流利的,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到了放学韬韬的爸爸来了,我就问了他的爸爸,韬韬说话怎么会口吃了。
但是他爸爸没有多大的反应,很平淡的和我说:因为两夫妻工作忙,在家的时候没有怎么教育韬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口吃。
想要帮助韬韬,首先我要知道为什么会形成口吃。
于是到了晚上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口吃的资料,一生理原因。
小孩口吃教育案例(2篇)
![小孩口吃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dc5f6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6岁。
自从上幼儿园以来,他的父母就发现他在说话时有些不流畅,有时会重复某些字音,或者说话时停顿较长。
这种情况在小明与家人和同学交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明的父母对此非常担忧,他们担心小明会因为口吃而影响到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二、案例分析1. 口吃的原因分析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口吃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口吃,小明可能继承了这一遗传特征。
- 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些挫折或压力,导致他在说话时出现紧张和焦虑。
- 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如呼吸系统、发音器官等,影响了他的语言流畅性。
- 环境因素:小明可能在生活中受到了某些负面的语言刺激,如嘲笑、讽刺等,导致他产生心理压力。
2. 教育策略针对小明的口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心理疏导: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让他认识到口吃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鼓励他勇敢地面对。
- 语言训练:通过专业的语言训练,帮助小明改善发音器官的功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 环境改善:为小明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避免负面语言刺激,让他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说话。
- 家庭支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小明的语言训练,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三、教育实践1. 心理疏导- 定期与小明进行谈心,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帮助他释放压力。
- 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 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教育小明正确看待口吃,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语言训练- 聘请专业的语言治疗师,对小明的发音器官进行训练,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帮助小明提高语言流畅性,减少口吃的现象。
- 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小明进行简单的语言游戏,如“接龙”、“说悄悄话”等,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环境改善- 在家庭和学校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避免负面语言刺激。
幼儿口吃学前教育案例(3篇)
![幼儿口吃学前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ad5ed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5.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幼儿口吃现象并不罕见。
口吃,即俗称的“结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时不自主地重复音节、延长音节或停顿。
幼儿口吃的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本案例选取一位4岁半的幼儿,通过学前教育的方法,帮助其克服口吃问题。
二、案例描述1. 幼儿基本信息姓名:小明年龄:4岁半性别:男家庭背景:父母均为大学教师,家庭氛围和谐,但家长对小明过于溺爱。
2. 口吃表现小明在说话时,经常出现以下情况:(1)说话时停顿,如:“我…我要…喝水。
”(2)重复音节,如:“妈妈…妈妈…你…你…怎么了?”(3)延长音节,如:“这…这个…这个…苹果…苹果…真…真…好吃!”3. 家长反映家长反映,小明自幼儿园中班开始出现口吃现象,起初并未引起重视。
随着口吃情况的加重,家长开始担心,并尝试通过一些方法纠正,但效果不佳。
三、案例分析1. 口吃原因分析(1)遗传因素:家族中可能存在口吃病史。
(2)生理因素:幼儿大脑发育不成熟,语言功能尚未完善。
(3)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因受到外界压力或心理负担而出现口吃。
(4)社会因素:家长过于溺爱,导致小明在语言表达上缺乏自信。
2. 教育策略(1)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应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多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导他们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想法。
②鼓励幼儿参加语言表演、讲故事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开展语言游戏,如“词语接龙”、“你画我猜”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语言。
(2)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压力。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①表扬幼儿在语言表达上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②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
(3)运用语言矫正技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技巧帮助幼儿矫正口吃:①引导幼儿放慢说话速度,让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小学教育案例_口吃(2篇)
![小学教育案例_口吃(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135a8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2.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自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但有一个让小明和家长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口吃。
小明的口吃现象从一年级开始就显现出来,起初并不严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吃现象逐渐加剧。
每当小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与同学交流时,常常因为说话不流畅而显得紧张、焦虑,甚至影响到他的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关心小明,希望能够帮助他克服这个难题。
二、案例分析1. 口吃的成因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分析如下:(1)遗传因素:小明的父母都有轻微的口吃现象,这可能对小明的口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心理因素:小明在一年级时因为一次课堂发言不流畅而受到同学嘲笑,从此产生了心理负担,导致口吃现象加剧。
(3)生理因素:小明在说话时,呼吸、发音器官的协调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口吃的原因之一。
2. 口吃的表现小明的口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音节重复:小明在说话时,经常出现音节重复的情况,如“我我我”、“吃吃吃”等。
(2)音节延长:小明在说话时,某些音节会拖得很长,如“这个这个这个”。
(3)语速减慢:小明在说话时,语速明显减慢,给人一种紧张、焦虑的感觉。
三、教育措施1. 心理疏导(1)建立信任关系:老师要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2)鼓励表达:鼓励小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增强他的自信心。
(3)心理暗示: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帮助小明减轻紧张情绪,如:“我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很好!”2. 语言训练(1)呼吸训练:指导小明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提高呼吸的协调性。
(2)发音器官训练:通过发音器官的练习,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3)语速训练:指导小明放慢语速,让说话更加流畅。
3. 家校合作(1)家长培训:组织家长参加口吃矫正讲座,了解口吃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2)家长监督: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日常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口吃现象。
口吃教育案例(2篇)
![口吃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eae35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3.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自幼儿时期起,小明就表现出明显的口吃现象,严重影响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口吃问题逐渐加剧,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口吃,他的父母四处寻求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来到了某口吃矫正机构,开始了他的蜕变之路。
二、口吃现状分析1. 语言表达方面:小明在说话时,常常出现停顿、重复、拖音等现象,导致表达不流畅,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自信心方面:由于口吃问题,小明在与人交流时总是感到自卑,害怕被人嘲笑,因此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影响了他的社交能力。
3. 学习方面:小明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担心自己的口吃问题被人发现。
这使得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佳,成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口吃矫正方案1.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2. 口语训练:通过专业的口语训练,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口吃现象。
3. 家庭支持:鼓励父母参与小明的口吃矫正过程,为小明提供家庭支持。
四、实施过程1. 心理辅导:矫正机构的心理老师与小明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同时,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他的社交能力。
2. 口语训练:矫正机构的专业老师根据小明的口吃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口语训练方案。
训练内容包括:(1)发音练习:通过模仿、跟读等方式,纠正小明的发音错误,提高发音准确性。
(2)句子练习:从简单句子开始,逐步增加句子长度,让小明在练习中逐渐适应。
(3)对话练习:模拟真实场景,让小明与他人进行对话,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家庭支持:矫正机构定期与小明父母沟通,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支持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同时,鼓励父母参与小明的口语训练,为小明提供更多练习机会。
五、效果评估1. 语言表达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明的语言表达逐渐变得流畅,停顿、重复、拖音等现象明显减少。
口吃小孩的教育案例(2篇)
![口吃小孩的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5e596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8.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7岁。
从上幼儿园开始,小明就表现出明显的口吃症状。
每当他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时,总是需要费尽心思,常常因为口吃而变得沮丧和自卑。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问题,但在家中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无奈之下,他们寻求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问题分析1. 心理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口吃而遭受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导致他产生了心理压力,自信心不足,进而影响了语言表达。
2. 生理因素:口吃可能与遗传、大脑发育、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小明在语言表达时,可能存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生理障碍。
3.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氛围较为紧张,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急躁,经常责备小明,导致他更加紧张,口吃症状加剧。
三、教育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首先,心理咨询师与小明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让小明感受到关爱和理解,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2.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认识到口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非自己的过错。
同时,教会他如何调整呼吸、发声、共鸣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语言训练:心理咨询师针对小明的口吃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小明调整呼吸,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 发声训练:通过口腔肌肉训练、共鸣训练等,提高小明发声的清晰度和音量。
- 语言表达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锻炼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4. 家庭支持:心理咨询师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指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小明的口吃问题。
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避免责备和批评。
四、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小明在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以下为具体成果:1. 心理状态:小明逐渐摆脱了心理压力,自信心得到提升,敢于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
2. 语言表达:小明的口吃症状明显减轻,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语速和语调逐渐恢复正常。
幼儿园案例分析口吃的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口吃的孩子](https://img.taocdn.com/s3/m/b33aaeee71fe910ef12df8bb.png)
幼儿园案例分析:口吃的孩子口吃的佳兴观察背景:佳兴小朋友是个性格外向的男孩,活泼、聪明、能干,最大的优点是发音清晰、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特强,所以无论班里有什么事情,他就像小邮递员。
可自春节后开学不久,发现他与老师、同伴说话的时候,有口吃现象,每句话的某一个字音总是拉的很长,才能说下一个字,让人听起极不舒服。
语言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口语能力是发展幼儿智力的基础。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实录:每天来到幼儿园,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好,我奶--奶送我来的";每当与同伴交流时,一下就能辨出他与众不同的声音:"我--的绘画完成了,你--看漂亮吗?"为此,经常引来孩子的笑声,有的孩子还常问我:"老师,佳兴怎么总是这么说话呢?"然后模仿着佳兴的样子,接着引来一阵笑声,他们感到好奇,好玩。
观察分析:面对佳兴的口吃现象,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和家长进行了交流,佳兴妈妈也非常着急。
和他探讨造成口吃的原因时,他妈妈回忆,前段时间讲故事时,佳兴不听话,训斥过他,还威胁过他。
这样就能口吃吗?我陷入了沉思。
并且查阅了有关口吃方面的知识,原来佳兴的这种口吃现象属于'拖音性口吃'。
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其中精神过渡紧张、着急,导致发音器官肌肉痉挛,使发出的音律受阻,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因素。
是啊,前段时间,园里搞了'故事大王'比赛活动,佳兴讲了《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个故事,当他讲的不太熟练时,不知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失去了兴趣,每当让他在班里讲述时,他总是找借口,不愿讲。
为此,我告诉了他妈妈,让他妈妈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
没想到会这样,幸亏现在时间还短,口吃还未养成习惯,如果我们矫正及时,方法得当,相信一定会逐渐地、自然地得到矫正。
实施措施及效果:找到了佳兴造成口吃的原因,我便采取了"对症下药"的保教措施:首先,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幼儿园案例分析1
![幼儿园案例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e9773f6a650e52ea551898a9.png)
1、最近,娜娜的妈妈非常着急,4岁的娜娜出现了口吃现象,经过多方矫正,都无济于事。
请分析可能造成娜娜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口吃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
(答案要点)幼儿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
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导致幼儿口吃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3)模仿。
2、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中,幼儿学外语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上英语兴趣班已经成为一些幼儿家长的首选,书店里的幼儿英语教材也越摆越多。
有些“双语幼儿园”半年收费近万元。
部分家长质疑:幼儿学英语的作用的究竟有多大?幼儿应该怎样学英语?根据这些现象,请谈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3)环境育人的原则;(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4、某市坚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推动了基层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他们在建设新型社区的同时,配套同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划设有“一园一校一场”,即幼儿园、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广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方式有哪些。
(1)请进来的方式,即幼儿园根据自身教育的需要利用社区资源①请社区里的人员为孩子开展活动;②利用社区的物、景和设施教育孩子;③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和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幼儿。
(2)走出去的方式,即幼儿园与社区携手,共同为社区提供便民教育和服务①建立儿童活动机构;②开展流动幼儿教育服务;③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④与社区联手,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5、“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不免让这些孩子产生“娇”“骄”二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说话“卡壳”的现象减少了
案例介绍
朱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
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
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
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
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了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
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
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
朱某的学习成绩尚好,其中数学成绩明显地优于语文成绩。
案例分析
经心理健康测试诊断朱某在情绪、性格、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说明由于言语障碍,给朱某的情绪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较多困扰,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和怯懦性格,而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又反过来加重了他的言语障碍。
辅导方法
1、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口吃问题过分着急。
要沉住气,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
2、鼓励朱某树立信心,多讲话,多练习,养成不慌不忙的发音习惯。
利用其朗读、唱歌较流利的特点,多让他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既可增加成功的体验,又有助于良好的发音习惯的迁移。
3、教师引导班集体正确对待同学的言语缺陷,防止讥笑、嘲笑等不良刺激的发生。
4、建议家长必要时可带孩子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口吃训练班。
实践证明,在集体场合接受专业矫正训练效果更好。
辅导效果
按以上几点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朱某的口吃状况有所减轻,以往与交往时情绪紧张的现象也有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