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散文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章的文学价值。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话题。

2.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1)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散文的韵味。

(2)讨论文章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含蓄、抒情等。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讨论文章中的象征、对比等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们思考文章的文学价值。

二、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1)从文章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分析其审美特征。

(2)讨论文章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

2.分析文章的文化价值(1)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方面,分析其文化内涵。

(2)讨论文章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故都的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2.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秋)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故都的秋》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b. 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意思;c. 学会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d.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归纳、推理文中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a. 采用导读法,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引入文章主题;b. 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c. 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d. 开展综合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 通过欣赏文中秋天的美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深入理解;b. 引导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同时,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都的秋》一文的背景、作者以及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文章中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和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并标记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并交流各自阅读的体会、收集的词汇和短语。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介绍小组成果。

四、整体阅读与解析(10分钟)1. 教师以中文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2. 教师解析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文章寓意。

五、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问:“你认为为什么作者把城市和农村的秋天进行了对比?”2. 学生展开讨论,并核对答案。

六、课堂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设计填空题和翻译题。

2. 设计一篇类似文章,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展示。

七、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 故都的秋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 故都的秋 教案(1)

1.2 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故都?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三、课堂讨论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思想。

二、拓展阅读1.学生阅读与《故都的秋》相关的文章,比较不同作者对秋的描绘。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秋”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主题思想和拓展阅读。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给予关注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入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

(板书)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

4.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5.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忧郁而孤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文人墨客尽书愁绪的季节。

古代有很多诗句都是写秋天的,(跟同学们一起回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人对秋天都是寂寞悲凉孤独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对于秋天又是怎么样的感受?二、作者介绍1.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让学生领会文章以情驭作文吧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一、导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豪迈壮丽……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音;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颜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状。

共同走进《故都的秋》体会秋味。

二、解题故都的秋:秋点出描写的内容,故都表现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因此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三、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名作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等。

郁达夫1922年和郭沫若、陈方武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来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以排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

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并且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当中的思想感情。

四、鉴赏分析(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易错字词驯鸽落蕊椭圆平仄颓废歧韵(二)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秋天的特征(三)文本解读(用分组诵读法)课文共14个自然段,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材解读:本课是人教版散文单元的重点篇目,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充满了“秋士”情怀,心内既有对故都秋天的伤感,也有对人生无奈的唏嘘。

作者的高妙之处,就是讲这些复杂的情感不露声色地潜隐在他的字里行间中。

学习本课,重在研习、感知作家所写景观背后深沉的情感。

学生解读:这节课是在具有深厚秋意的重庆,上给具有同样文化底蕴的重庆学生的,参与这节课“文化教学”大赛课的,是重庆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能够快速地扑捉文章写景的特点,对景物的把握,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课堂定位:本课是参与“文化教学”大赛的课,自然在处理教材时,本人就着眼于“文化教学”,课文中彰显出的“秋士”情怀以及古今中外的悲秋诗词,自然也成了本节课关注的重心。

希望从文化的角度,对本课进行全新的演绎。

教学重点:立足文章的第11段,解读悲秋文化,了解秋士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秋士情怀”,细读课文,品评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简短朗读,活跃课堂气氛,进入文章内容。

二、解读“悲秋”文化:步骤(一):结合课文第11段:感受悲秋的古诗文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引出:(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2)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王士禛《江上》)(5)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7)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8)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秋风吹白波,秋雨呜白荷。

(11)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步骤(二):结合上述试问,感受“秋士迟暮”情怀。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 ? 以情驭景 ? 以景显情。

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

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提问1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

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四、小结: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

明确: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

|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

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但我们对它要爱不能寐,不要沉浸其中,“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

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我们说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